1 / 29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圓融 / 2014.1.19. 《成佛之道》序 (p.A3-A4). 壹、本書的意趣 (p.A3). 貳、不能統貫條理佛法,會落入雜亂與偏向 (p.A3) 一、佛法的多樣性 佛法是理智的宗教,不僅是信仰的。所以義理 、 修持 → 通過 理性 → 隨機適應,自由抉擇,所以弘傳中的佛法,可說是多彩多姿的。 二、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會有兩種過失. 這種雜多而又差不多的觀感,會引起相反的同一傾向 : 有了這,就有了一切;或以為有了這,就不需要別的。 凡不能統攝總貫,不能始終條理,都會犯上偏取部分而棄全體的過失 。

aram
Download Presentation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圓融 / 2014.1.19

  2. 《成佛之道》序(p.A3-A4) 壹、本書的意趣(p.A3)

  3. 貳、不能統貫條理佛法,會落入雜亂與偏向(p.A3)貳、不能統貫條理佛法,會落入雜亂與偏向(p.A3) 一、佛法的多樣性 佛法是理智的宗教,不僅是信仰的。所以義理、修持→通過理性→隨機適應,自由抉擇,所以弘傳中的佛法,可說是多彩多姿的。 二、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會有兩種過失

  4. 這種雜多而又差不多的觀感,會引起相反的同一傾向:有了這,就有了一切;或以為有了這,就不需要別的。這種雜多而又差不多的觀感,會引起相反的同一傾向:有了這,就有了一切;或以為有了這,就不需要別的。 凡不能統攝總貫,不能始終條理,都會犯上偏取部分而棄全體的過失。 參、以全體佛法綜貫三階與二道(p.A3) 1、直入的正常道: 著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廢世間資生事業,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 2、迴入的方便道:由於某些眾生的根性偏狹怯弱,旁開由天乘行而入佛乘, 由二乘行而入佛乘的方便道。 3、從虛大師抉擇開示的全體佛教來說,一切無非成佛的法門。 這不但綜貫了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三階, 而且還綜貫了正常道與方便道的一切。

  5. 1、導師對於判教的抉擇 2、分析二大師的觀點

  6. 第一章、皈敬三寶(p.A4-A8) 壹、三界無依怙,三寶最吉祥(p.A4)

  7. 貳、三寶真實德,化世真亦俗 一、三寶內涵(p.A5-8) 智慧門名為「種」。有人以一智慧門觀,有以二、三、十、百、千、萬乃至 恒河沙等阿僧祇智慧門觀諸法。今以一切智慧門入一切種,觀一切法,是名 「一切種」。《大智度論》卷11〈1 序品〉(大正25,137c29-138a3)

  8. 二、理事三寶(p.A8)

  9. 參、盡形壽皈依,自力自依止(p.A9)

  10. 第二章、聞法趣入(p.A9-A13) 壹、聞法的功德與態度(p.A9-A10) )

  11. 貳、趣入正法的方法與條件(p.A10-A11)

  12. 參、隨機差別,歸極一乘(p.A12) 1、佛法,雖有下、中、上法的分別,但從究竟的意義──一切無非成佛之道的立場來說,這不是獨立的,不相關的,而有著相依相攝的內在關係。

  13. 2、不解佛法的始終次第,而毀謗正法有兩類人2、不解佛法的始終次第,而毀謗正法有兩類人

  14. 第三章、五乘共法(p.A13-A24) 壹、正信歸依者,修正見正命(p.A13)

  15. 貳、人生之正觀,有四種正見(p.A14-A19) 一、總述 正確的人生觀:觀察人生的意義,人生應遵循的正道, 從正確觀察而成為確信不移的定見,便是正見。 二、四種正見 (一)有善有惡(p.A14)

  16. (二)有業有報(p.A14-A15)

  17. (三)有前生、後世(p.A15-A16) 如今生死了,那到底那一種業招受後報呢?

  18. (四)有凡夫、聖人(p.A16)

  19. 參、五趣多苦迫,修善宜積極(p.A16-19) 一、五趣(p.A16-17)

  20. 二、苦樂由業集,修善應及時(p.A19) 依於深信業果的正見,但知「修善宜積極」。能確立這不問現況如何, 但知努力行善的人生觀,才是得到了佛法的正見。 肆、依人乘正行,趣入於佛道(p.A19-23) 一、得人不生天,願生佛陀前(p.A19)

  21. 二、三種福業(p.A19-A20)

  22. (二)戒福業(p.A20-A22) 1、意義與種類

  23. 2、戒相異同 八戒:前五支,與五戒相同。後三戒,與出家人相同。不非時食名為齋。 十善:重視語業,正說明了這是人類和樂共處的根本德行。 意業雖是內心的,但發展出來,就會成為身語的行為。

  24. (三)定福業(p.A22-A23)

  25. 三、抉擇──由人向佛之宗要(p.A23) 想依人身而漸向佛道,應多修什麼呢?

  26. 伍、心性怯畏者,應多修六念(p.A23-24)

  27. 陸、生彌勒淨土,見佛能聞法(p.A24) 總之,學佛的不論何種根性,只要能以歸敬三寶,如法布施,清淨持戒功 德,發願迴向彌勒淨土,在見佛而時時聞法的修行過程中,保證向上勝進。 何必憂慮退墮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