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实验二 三级管及其基本放大实验

○ c 集电极. 集电结. N. P. ○ b 基极. 发射结. N +. ○ e 发射极. 实验二 三级管及其基本放大实验. 实验目的 1. 学会用万用表判别三极管的 类别和管脚; 2. 掌握测试三极管输出特性 曲线的方法; 3. 掌握共射基本放大电路的静 态工作点及放大倍数的测量方 法; 4. 观察放大电路中,有关参数的变化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5. 学会测量放大电路的输入、输出电阻。. 一、实验原理和电路.

manju
Download Presentation

实验二 三级管及其基本放大实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集电极 集电结 N P ○ b基极 发射结 N+ ○e发射极 实验二 三级管及其基本放大实验 • 实验目的 • 1.学会用万用表判别三极管的 • 类别和管脚; • 2.掌握测试三极管输出特性 • 曲线的方法; • 3.掌握共射基本放大电路的静 • 态工作点及放大倍数的测量方 • 法; • 4.观察放大电路中,有关参数的变化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 5.学会测量放大电路的输入、输出电阻。

  2. 一、实验原理和电路 • 半导体三极管和二极管一样是非线性器件,是一种电流控制器件,即通过基极电流或射极电流去控制集电极电流。所谓放大作用,实质上就是一种控制作用,但要注意的是三极管的发射结必须正向偏置,而集电结必须反向偏置。 • 三极管的品种较多,从制造材料不同可分为锗管和硅管;从导电类型可分为NPN型和PNP型;从耗散功率可分为小功率、中功率和大功率管。在使用前或检查其性能时,应进行必要的测量,尤其是新、旧型号并存,国内、国外器件同时使用,器件上型号不清时,更应作某些基本测量

  3. 三级管的工作原理 1. 载流子的传输过程: 将NPN BJT接成共射极型:以射极为输入和输出回路的公共端 即: VBE>>VT, 发射结正偏 → 易于E区多子扩散 VCB>0, 集中结反偏 → 易于B区少子漂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C iC iB iC ○ icn1 icp b icn2 ○ N ● ●● ● ● ● RC ● e ○ ● ●● ● ● ● iE ● b ○ iB P ● ○ ○○ ● ●● ● ● ● ○ iB1 ○ ○ ● ● ● ● ● ● ● ● ○ Rb ○ VCC N ● ● ● ● ● ● ● ● iEP iEn VBB ○ e iE

  4. 1.三极管的类型及管脚判别 • (1)管型和基极b的测试 • 三极管可以看成是两个背靠背的PN结结构,如图1.2.1所示。对NPN型三极管来说,基极是两个结的公共阳极;而对PNP型三极管来说,基极是两个结的公共阴极。因此,判别公共极是阳极还是阴极,即可知道该管是NPN型还是PNP型三极管。

  5. 用万用表测试三极管的PN结,其方法同实验一。用万用表测试三极管的PN结,其方法同实验一。

  6. (2)发射极e和集电极c的判别 • 在三极管的类型和基极确定后,即可分清三极管的另外两个极(脚)。如图1.2.3( a)所示,若把已判明了的PNP型三极管基极b与三极管的另外两个极(脚)串接—个电阻(20k~100k),若集电极与发射极间加的是正常放大所需极性的电源电压,则IcIB;反之, • 若电源电压极性相反,则 Icr几乎为0,即Ic>>Icr.因此,当我们用万用表接人NPN型三极管的c和e端时,若黑表棒接c端,而红表棒接e端(万用表内部电源(见图1.2.3(b))正好使三极管的c、e端正偏)时,表指针偏转角大(电阻值小)。若将两表棒对调,则三极管的c、e端反偏,表指针偏转角小(电阻值大),这样就可判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e和集电极c,如图1.2.3(c)所示。

  7. 对于PNP型三极管的c和e极判断,其方法相同,如图1.2.3(d)所示。

  8. 2.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测试 • 图是NPN三极管的共射极输入、输出特性曲线。由图(a)可知,输入电压VBE较小时,基极电流很小,通常可近似认为零。当VBE大于死区电压后,IB开始上升,并基本上按指数规律变化。死区电压的数值,硅管约为0.5~0.7V,锗管约为0. 1~0.3V。

  9. 二 三级管共射伏安特性曲线 i C i + B v v CE _ BE i E 击穿区 iC 临界饱和线 iB=iB5 iB(μA) 0 iB=iB4 1 10 iB=iB3 iB=iB2 iB=iB1 饱和区 iB=0 V(BR)EBO iB=-ICBO V(BR)CEO ICBO+ICEO vCE 截止区

  10. 2、 三级管共射的输入特性曲线 iB(μA) iB(μA) 0 0 1 1 10 10 V(BR)EBO V(BR)EBO ICBO+ICEO ICBO+ICEO · VA

  11. 2、 三级管共射的输入特性曲线 iB(μA) 0 1 10 V(BR)EBO ICBO+ICEO

  12. 1 共射输出特性曲线: 击穿区 iC 临界饱和线 iB=iB5 iB=iB4 iB=iB3 iB=iB2 iB=iB1 饱和区 iB=0 iB=-ICBO V(BR)CEO vCE 截止区

  13. 一般将IB≤o的区域称为截止区,此时相应的Ic也近似为零,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在放大区内,每条曲线近似为水子的直线,即当IB一定时,Ic基本上不随VCE的变化而变化,为一恒定值。Ic的数值主要取决于IB,而且当IB有一微小的变化量时,相应的IC变化量要大倍,即Ic=IB,这就体现了三极管的放大作用;饱和区在靠近纵坐标的附近,当Ic改变时,Ic基本上不随之改变,不受IB的控制,这时三极管已失去了放大作用。一般将IB≤o的区域称为截止区,此时相应的Ic也近似为零,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在放大区内,每条曲线近似为水子的直线,即当IB一定时,Ic基本上不随VCE的变化而变化,为一恒定值。Ic的数值主要取决于IB,而且当IB有一微小的变化量时,相应的IC变化量要大倍,即Ic=IB,这就体现了三极管的放大作用;饱和区在靠近纵坐标的附近,当Ic改变时,Ic基本上不随之改变,不受IB的控制,这时三极管已失去了放大作用。

  14. 测试输出特性曲线的实验线路图见图1.2.5所示。测量时,固定IB为某一数值,改变VCE,测出几组VCE和Ic的数值,就可描绘一条输出特性曲线;将IB固定为不同数值,则可测得输出特性曲线簇。测试输出特性曲线的实验线路图见图1.2.5所示。测量时,固定IB为某一数值,改变VCE,测出几组VCE和Ic的数值,就可描绘一条输出特性曲线;将IB固定为不同数值,则可测得输出特性曲线簇。

  15. 3.基本放大电路 • 基本共射放大电路如图1.2.6所示。要使三极管起到放大作用,外加电源的极性必须使 • 三极管的发射结处于正向偏置状态,而集电结处于反向偏置状态,即VBE>0,VBC<0。 • 图1.2.6中,各元件的作用是:T是NPN型的三极管,担负着放大作用;EC是集电极回路的电源,它为输出信号提供能量;Rc是负载电阻,通过它可以把电流的变化转换成电压的变化反映在输出端;基极电源EB (由Ec提供)和基极电阻Rb,一方面为发射结提供正向偏置电压,同时也决定了基极电流IB。C1和C2隔离直流、通过交流,通常叫隔直电容。

  16. 输入电阻:ri=Rb//rbe • 输出电阻:roRc • 基本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设置是否合适,都直接会影响其性能,否则将会产生饱和失真或截止失真。由于工作点选择不当而引起的失真情况如图1.2.7所示。

  17. 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ri的实测方法如下(参见图1.2.6):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ri的实测方法如下(参见图1.2.6): • 当开关K1断开,即及R1接人电路中,测得Vs和Vi,即可计算出 输出电阻r。的实测方法如下(参见图1.2.6): • 当及RL断开时,测得的输出电压为Vo (RL=);当RL接人时,测得的输出电压为VoL即可按下式计算出输出电阻: R0=(Vocc/Vol-1)Rl

  18.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 1.三极管的类型和管脚判别 • ①判断类型和基极b • a)将三极管插入MES型模拟电子电路实验箱中。 • b)将万用表(指针式或数字式)选择在电阻档RX1k位置,按图1.2.2先将任何一支表棒与管子某一管脚固定相接,另一支表棒则分别与其余两脚相碰,若测得的电阻值都很大(或很小);然后,再把表笔换过来,重复上述过程.

  19. c)若测得的阻值均很小且黑表棒与基极b相连,红表棒分别与其它两极相连,则此管c)若测得的阻值均很小且黑表棒与基极b相连,红表棒分别与其它两极相连,则此管 • 为NPN型三极管。反之,红表棒与基极b相连,黑表棒与其它两极相连,阻值很小,则此管为PNP型三极管。 • ②判断发射极c和集电极c • 判别出管子的类型和基极b后,可进一步判别出其集电极c和发射极e。 • a)万用表转换开关置于电阻档(RXlk)。三极管的基极b与三极管的另一管脚接20k~100k电阻,万用表两表棒分别接其余两管脚。

  20. 2.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测试 • a.改变Rw1,使得IB为某一定值,例如IB=20µA,IB=40µA,…等。 • b.当IB一定时(IB=20µA),改变Rw2,观察电流、电压表,测量VCE和Ic并记入下表中:

  21. 3.基本放大电路 • 基本放大电路的形式见图1.2.6。实验 • 时,电路有关参数如下;R1=1k,Rw1= • 470k,Rb1=20k,RW2=2.2k,Rc1= • 1k,RL=5.1k,c1=c2=10µF,T为 • 3DG6,+Ec=12V(见图1.2.8所示)。

  22. a)若管子是自行插入实验板中的针管式插座中,则可以将管子接到图示仪中测量三极管的值。a)若管子是自行插入实验板中的针管式插座中,则可以将管子接到图示仪中测量三极管的值。 b)若管子已焊接在实验板上,不能拆下到图示仪中测量,则可按下述方法(步骤(c))测得值。 ①测试所用管子的值 c)按图1.2.8 边线,并把万用表(或数字表)串接于电路中,调节Rw1使IB1=40µ A,测得Ic1(VCE=6V);再次调节Rw1使IB2=60µ A,测得Ic2(VCE=6V),则可算出值。

  23. ②测量静态工作点 • a)按图1. 2.8连线,调节Rw1,使Vce=6~7V,此时Rw2在最大或最小均町(Rc=RW2 • 十RC1,RC=3.2k或Rc=1K)。 . • b)转动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和幅值调节旋钮,使之输出f=1KHz、5mV的信号。 • c)用示波器观察放大器输出信号波形,如果输出信号没有失真,则可用数字万用表分 • 别测量VBEQ、VCEQ、IBQ和ICQ既可实测,也可计算出来。

  24. 基本放大电路实际线路

  25. 工作点合理输出波形

  26. 截止失真波形

  27. 饱和失真波形

  28. §2.1 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图解分析

  29. 当RL=时,V0=_V; 当RL=5.1kn时,V0=_V 计算出电压放大倍数(增益):Av=V0/Vi。 a)保证上述静态工作点不变Vi=5mV,f=1kHz,输出波形不失真。 ③电压放大倍数(增益) 放大器接输入信号Vi=5mV,f=1kHz,输出接示波器。在波形不失真的情况下,分别 测量下面两种情况下的输出电压Vo: 观察工作点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30. b)按表1.2.2,分别调节Rw1、 Rw2,记录六种情况下的输出波形的形状,并测量VCEQ值。

  31. 五、预习要求 • 1.认真复习教材有关三极管的电流放大概念、型号及其类型。 • 2.复习三极管输入、输出特性曲线。 • 3.掌握基本放大电路的基本组成形式,了解电路哪些参数的变化对放大电路的性能会影响? • 4.阅读MES系列模拟电子电路实验系统使用说明,以及本实验中的实验原理和电路这一章节。

  32. 六、实验报告 • 1.整理实验数据,计算出三极管的值。 • 2.画出NP'N型或PNP型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曲线。 • 3.计算出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并同实测值进行比较。 • 4.画出在放大电路参数改变的情况下,输出波形失真图形,并分析其失真的原因。 结束本实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