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樂善堂梁植偉紀念中學 中六級宗教史 馬禮遜 (1782-1834)

樂善堂梁植偉紀念中學 中六級宗教史 馬禮遜 (1782-1834). ( 一 ) 基督新教傳入中國的始末. 1 )基督教新教的產生. 十字軍東征後,羅馬天主教衰落,英國神學家 韋克力夫 ( JOHN WYCLIFFE )在牛津批評教會,反對教皇權威,以聖經為原則,教會應服從國家。 其說為布拉格大學教授 胡斯 ( JONN HUSS )所贊同而流傳至波希米亞(小亞細亞)。 馬丁路德 ( 1483-1546 年)本日耳曼維登堡大學神學教授,因不滿教廷的處世方法,於 1517 年在教堂門前貼 《 關於贖罪卷效能的辯論 》 條攻擊教會之不足。

matej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樂善堂梁植偉紀念中學 中六級宗教史 馬禮遜 (1782-1834)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樂善堂梁植偉紀念中學 中六級宗教史 馬禮遜 (1782-1834)

  2. (一)基督新教傳入中國的始末

  3. 1)基督教新教的產生 • 十字軍東征後,羅馬天主教衰落,英國神學家韋克力夫(JOHN WYCLIFFE)在牛津批評教會,反對教皇權威,以聖經為原則,教會應服從國家。 • 其說為布拉格大學教授胡斯(JONN HUSS)所贊同而流傳至波希米亞(小亞細亞)。 • 馬丁路德(1483-1546年)本日耳曼維登堡大學神學教授,因不滿教廷的處世方法,於1517年在教堂門前貼《關於贖罪卷效能的辯論》條攻擊教會之不足。 • 1520年,教皇驅路德出教,路德在發《告德意志基督教貴族公開書》,《論基督徒的自由》,又公燒教皇的命令及文件。

  4. 路德得到一些日耳曼大公庇護及反教,組織新教。路德得到一些日耳曼大公庇護及反教,組織新教。 • 1555年,有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定「教隨國定」之原則,基督教得以合法化。隨後英國及其他西歐地區皆脫離羅馬教會

  5. (2)基督教新教傳入中國之預備時期 • 早在17世紀已有萊伯尼茲倡聯合各宗到中國傳教。但因葡,西二國在海上稱霸(天主教國家)而未能成事。17至18世紀,英,荷,法等奪制海權,但集中北美,非洲及印度之發展,新教仍未見長足發展。1798年,一個非國教牧師馬錫蘭(MOSLEY),倡譯中文聖經,並指博物館已有新約的一部份。倫敦傳道會亦討論派教士來華。有三人﹕馬禮遜,馬士曼及克理。

  6. 馬禮遜的傳教經過

  7. (1)馬禮遜傳教的經過 • 1782年:馬禮遜出生於英國倫敦,全家信仰基督教。父親是造鞋的 。 • 他自少接受拉丁、希臘、希伯萊文教育,很早便立志到中國傳教。 • 1804年﹕22歲,向倫敦傳道會申請到中國傳教。翌年,經過考試後入選。 • 來華前,積極研習中文,延請留英粵人楊三德教授華語。 • 自1706年康熙禁教後,只東印度公司可出入中國,但不載教士,故馬氏只能先赴美後由紐約乘船入華。

  8. 續(1)馬禮遜傳教的經過 • 1807年﹕馬氏乃取道美國,經太平洋, 25歲到澳門,受禁教及天主教人士排擠。到廣州,秘密寄居於一美商貨樓中,苦習中文。因積勞而病,往澳門休息。 • 1809:與莫頓小姐結婚,藉莫頓小姐父親在東印度公司工作關係,始得在公司獲任翻譯之職,由是才能在中國立足。 • 因此他的一生都是借助在東印度公司的服務,方得從中開展他的宣教事業。

  9. 續(1)馬禮遜傳教的經過 • 當時清廷嚴禁外國人印刷書籍以傳教,故馬氏只好秘密進行刻印書籍。 • 1810年,他將新譯的《使徒行傳》寄回祖國。稍後復譯《路加福音》,編著得《宣道冊子》、《真道問答》、《英華文法入門》、《中文法程》、《華英字典》諸書。但印書又多被禁,故只能派單張。 • 1813年倫敦傳道會派米憐牧師到華,但抵澳門後,被葡政府所逐,終於米憐牧師便到馬來半島各大埠傳教。 米憐牧師

  10. 續(1)馬禮遜傳教的經過 • 1814年:馬氏為中國第一個基督教徒蔡高洗禮。 • 1815年:34歲,由於他的佈道和撰著活動,引起中國政府的注意,使東印度公司英國總部對馬氏頗為不滿,馬氏幾乎被迫辭去了東印度公司的職務。 • 其時,由於他的佈道和撰著活動,引起中國政府的注意,使東印度公司英國總部對馬氏頗為不滿,馬氏幾乎被迫辭去了東印度公司的職務。

  11. 續(1)馬禮遜傳教的經過 • 此時,因廣州官吏嚴禁傳教印書,馬氏乃派米憐前往馬六甲,開創傳道新基地。 • 米氏在馬六甲設印刷局,又奉馬氏之命,為便利外國教士學習華語,並設立英華書院,這是教會創辦學校的起源。 • 此時蔡高兄弟與另一印刷工人梁發等已到馬六甲依附米憐,與之從事翻譯傳教工作, • 後米氏為梁發洗禮,梁氏日後更成為中國基督教第一個華人教士。

  12. 續(1)馬禮遜傳教的經過 • 當時,英,法,美有戰爭,英國封鎖珠江口,逐來華之美國船隻。為了談判,馬氏隨人員北上北京,令馬氏聲名大振。 • 1817年﹕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發給馬禮遜神學博士學位。

  13. 續(1)馬禮遜傳教的經過 • 1819年11月,馬氏完翻譯全部新約舊約聖經的艱苦任務。 • 可惜,同年米憐夫人染痢疾而死。 • 1821年,馬禮遜夫人亦霍亂而逝。 • 1822年,米憐牧師亦患肺病去世。馬氏連受打擊。 • 米氏死後,梁發回到中國,協助馬氏完成華英字典。 • 這時馬氏已在中國工作了十五年,欲回國一行,以梁發為宣教士,代替他的傳教工作。 中國第一位華人牧師

  14. 續(1)馬禮遜傳教的經過 • 1823年,馬氏在回國途中替亡妻撰了一本小傳,並作了一本《中國簡史》。 • 回國後,倡設東方語文學校,並在牛,劍兩大學設立中文講座。更倡「婦女傳教促進會」 • 回國後,馬氏到處受人歡迎,被推選為皇家學會會員,並被邀往巴黎參加東方研究學者之會議。 • 1824年,再婚

  15. 1826年﹕馬氏返廣州,感到中國地大人多,傳教人手不足,乃去函英美教會各宗派教士,建議不分教派,由各會派員至中國不同地方傳教,即把中國劃分為若干教區,各教會致力於同一教區的傳教工作,開發中國教區。1826年﹕馬氏返廣州,感到中國地大人多,傳教人手不足,乃去函英美教會各宗派教士,建議不分教派,由各會派員至中國不同地方傳教,即把中國劃分為若干教區,各教會致力於同一教區的傳教工作,開發中國教區。 續(1)馬禮遜傳教的經過

  16. 1830年:美國教會嚮應,派裨治文及雅裨理二人來廣州,馬氏迎至其家,並介紹中國信徒與之相見;基督教牧師來華傳教,得力於馬氏之推引不少。他常邀信徒於其家中,聚集禮拜;並經常來往廣州、澳門、馬六甲等地,從事傳教。1830年:美國教會嚮應,派裨治文及雅裨理二人來廣州,馬氏迎至其家,並介紹中國信徒與之相見;基督教牧師來華傳教,得力於馬氏之推引不少。他常邀信徒於其家中,聚集禮拜;並經常來往廣州、澳門、馬六甲等地,從事傳教。 續(1)馬禮遜傳教的經過

  17. 續(1)馬禮遜傳教的經過 馬禮遜教堂 馬禮遜之墓(於澳門基督教墳場) 1834年﹕ 元旦日去世 ----52歲

  18. 馬禮遜在華傳教 的成就

  19. 1)集基督教無派別而合一的先河 工作了27年「己欲達而達人」,「愛人如己」,吸引後來傳教者,如裨治文及理雅各等。

  20. 他在中國嚴禁傳教的情況下,艱辛地工作了廿七年,卒能打好基督教在華的基礎,他在中國嚴禁傳教的情況下,艱辛地工作了廿七年,卒能打好基督教在華的基礎, • 可謂達到「己欲達而達人」,「非爾役人,乃役於人」及「愛人如己」的基督精神,使後來的傳教者,聞風繼起。 • 他欲聯合基督教各宗派,在中國建立一個沒有派別的基督教,開基督教各教派合一之先河。 • 自1807年第一位來華播教的英國新教士馬禮遜踏上中國大陸之後, • 在一百間,歐美各國陸續有許多新教士前來中國, • 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英國的米憐、雒魏林、理雅格、倪維思、載德生、韋廉臣、楊格非、傳蘭雅、李提摩太;美國的裨治文、雅裨理、衛三畏、伯駕、羅孝全、布朗、文惠廉、晏瑪太;德國人郭士立、花之安等。

  21. 各宗派之來中國者,有一百三十餘派之多 • 計有新教浸禮宗、長老會、公理會等。 • 馬禮遜死後,教士進入中國日多,及至道光年間,南京條約許五口通商,教士得條約保護,於是陸續而來,宣教事業,日漸發達。 • 及後天津條約簽定,結果又闢數處為通商口岸和租界; • 而教會也得在內地設立教會之權利,傳教事業更順利發展,其後各省幾乎都有傳教士的足跡。

  22. 2)倡研中文 • 馬氏在歐洲提倡研究中文。 • 他自己在中文的成就已為當時歐洲漢學家的第一人。 • 他完成第一部中文的《新舊約聖經》、《華英字典》及多種翻譯工作,於中西文化的溝通,有極大之貢獻。 • 其後又有理雅各博士之繼起,翻譯四書為英文,並任牛津大學中文系教授。

  23. 衛三畏 伯駕 李提摩太 2)倡研中文 • 其他各國的傳教士後來成為漢學家亦輩出。如英國的麥都思、湛約翰; • 美國的裨治文、衛三畏等皆有直接或間接地受其影響,於中西文化交流有莫大貢獻。 • 後來的傳教士,如李提摩太,更創立廣學會,從事翻譯刊印傳教的書籍及介紹西洋文化學術的專書,對中國近代思想與科學,均有極大的影響。

  24. 3)政治的影響 • 馬氏的助手梁發努力編印各種傳教小冊子 • ,每逢鄉試時就乘機派發給赴考的生員, • 受其影響最大的就是廣東花縣的洪秀全。 • 洪氏赴廣州應試失敗後,在歸途中得到這 • 種小冊子——《勸世良言》。 • 洪氏歸去後,經過研究, • 大受感動,創立了「拜上 • 帝會」,後來終於發生了 • 太平天 國之亂,可謂中 • 國革命的先鋒。

  25. 5)教育方面:教會辨學 • 在教育方面,馬禮遜與米憐牧師在1817年於馬六甲創辦英華書院,培養華人以作 • 傳教之準備,為教會在華人社會創辦學校,訓練華籍人才之始。 • 1824年馬氏將之遷回香港,在這學校產生 • 了不少教會領袖。 • 校長李雅各還用宗教教育和中英文教授學生,是為中國人習英文之始。 • 嗣後教會認為教育可以輔助傳教事業,於教會政策中,列開辦學校為傳教重大工作 之一,而教會學校的開辦更是有一日千里之勢。

  26. 4)教育方面:教會辦學 • 1925年,公理會有葛蘭德女士在新加坡為中國女子設的一所學校,為中國女子受教育的起端。 • 1865年,聖公會在上海設立「培雅學校」 • 次年立「度恩學堂」,其後兩校合併為「約翰書院」,即今天之聖約翰大學。 • 教會亦曾成立「基督協會」、「益智會」及「馬禮遜教育會」等與教育有關之學會,出版配合教育的教科書,支助教學,推進基督教教育,並介紹新式教育法,開拓中國的教育事業。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