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淋 证

淋 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定 义. 主 要 内 容. 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 鉴别要点. 辨证要点. 预防调护. 小结、习题. 定 义. 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证。.

tad-butl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淋 证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淋 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2. 定 义 主 要 内 容 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 鉴别要点 辨证要点 预防调护 小结、习题

  3. 定 义 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证。

  4. 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称本病为“淋”、“淋閟”。淋者,淋沥不尽,如雨淋而下;閟,通秘,不通之意。指出淋证为小便淋沥不畅,甚或闭阻不通之病证。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称为“淋秘”,《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曰:“淋证之为病,小便如栗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是对淋证临床表现的早期描述。淋证的分类,《中藏经》已有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为淋证临床分类的雏形。《诸病源候论》指出了淋证的主要病机为“肾虚膀胱热”,把淋证分为石、劳、气、血、膏、寒、热七种,而以“诸淋”统之。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提出“五淋”,之名,《外台秘要》具体指明五淋的内容,“集验论五淋者: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也”,宋代《济生方》又分为气、石、血、膏、劳淋五种。上述两种五淋所指内容的差异在于血淋、热淋的有无,究其原因,乃基于《诸病源候论·诸淋病候》的“血淋者,是热淋之甚者”这一观点,即热淋和血淋同属一类,只有程度轻重不同。按之临床实际,热淋、血淋均属常见,故本篇分为气淋、血淋、热淋、膏淋、石淋、劳淋六种。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称本病为“淋”、“淋閟”。淋者,淋沥不尽,如雨淋而下;閟,通秘,不通之意。指出淋证为小便淋沥不畅,甚或闭阻不通之病证。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称为“淋秘”,《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曰:“淋证之为病,小便如栗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是对淋证临床表现的早期描述。淋证的分类,《中藏经》已有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为淋证临床分类的雏形。《诸病源候论》指出了淋证的主要病机为“肾虚膀胱热”,把淋证分为石、劳、气、血、膏、寒、热七种,而以“诸淋”统之。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提出“五淋”,之名,《外台秘要》具体指明五淋的内容,“集验论五淋者: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也”,宋代《济生方》又分为气、石、血、膏、劳淋五种。上述两种五淋所指内容的差异在于血淋、热淋的有无,究其原因,乃基于《诸病源候论·诸淋病候》的“血淋者,是热淋之甚者”这一观点,即热淋和血淋同属一类,只有程度轻重不同。按之临床实际,热淋、血淋均属常见,故本篇分为气淋、血淋、热淋、膏淋、石淋、劳淋六种。 历 史 沿 革

  5. 与西医联系 西医某些泌尿系疾病,急、慢性下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和膀胱结核,急、慢性前列腺炎,化学性膀胱炎,乳糜尿等疾患表现淋证特征者,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6. 病 因 病 机

  7. 外感湿热 病 因 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体虚劳欲

  8. 病 机 • 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是淋证初起的病机所在。热结膀胱,小便灼热刺痛则为热淋;湿热久蕴,煎熬尿液,尿中杂质结为砂石,石阻尿道,小便艰涩刺痛发为石淋;膀胱湿热,热盛灼络,迫血外溢,致小便涩痛有血,发为血淋;湿热阻肾,肾失分清泌浊,清浊相混,小便混浊涩痛,发为膏淋;若肝郁气滞,气火郁于膀胱,则为气淋。

  9. 病 机 • 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是淋证久病的病机关键。脾气不足,气虚下陷,发为气淋;脾虚不能统血,血随尿出,发为血淋;肾阴不足,阴虚火旺,虚火扰络,络伤血溢,则为血淋;肾气虚衰,固涩无权,不能制约脂液,尿液混浊如膏,发为膏淋;脾肾两虚,劳则气耗,遇劳即发,发为劳淋。

  10. 病 机 • 1.基本病机:主要是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而脾肾两虚,膀胧气化无权是淋证久病的病机关键。 • 2.病位:在膀胱和肾,且与肝、脾密切相关。 • 3.病理性质:有实有虚,且多见虚实夹杂之证。初起多因湿热为患,正气尚未虚损,故多实证。但淋久湿热伤正,由肾及脾,每致脾、肾二虚,由实转虚。亦可因邪气未尽,正气渐伤,或虚体受邪,则成正虚邪实的虚实夹杂证。常见阴虚夹湿热,气虚夹水湿等。因此,淋证多以肾虚为本,膀胱湿热为标。

  11. 病 机 • 4.病机转化:淋证虽有六淋之分,但各种淋证之间,虚实可相互转化。如实证的热淋、血淋、气淋可转化为虚证的劳淋;反之虚证的劳淋,也可能转化为实证的热淋、血淋、气淋;其次是某些淋证间的相互转化或同时并见,如热淋可转为血淋,血淋也可诱发热淋;又如在石淋的基础上,再发生热淋、血淋,或膏淋并发热淋、血淋等。

  12. 病 机 • 5.预后:淋证的预后,往往与其类型和病情轻重有关,一般淋证初起,多较易治愈,但少数热淋、血淋,有时可发生湿热弥漫三焦,热毒入营血,出现高热、神昏、谵语等重危证候。淋证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可以转为劳淋,导致脾肾两虚,甚则脾肾衰败,或成为水肿、癃闭、关格;或肾亏肝旺,肝风上扰,而成为头痛、眩晕,出现头晕肢倦、恶心呕吐、不思纳食、甚则昏迷抽搐。至于血淋日久,尿血绵绵不止,患者面色憔悴,或少腹们及肿块,此乃气滞血瘀,进而导致徵积形成。

  13. 诊 断 • 1.临床特征: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各种淋证的基本特征,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但还需根据各种淋证的临床特征,再确定各类淋证。 • 2.病史:本病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劳、情志变化、不洁房事,感受外邪等而诱发。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症。 • 3.辅助检查尿常规、尿细菌培养、X线腹部平片、肾盂造影、B超、膀胱镜等检查,有助诊断。

  14. 鉴别诊断 • 1.淋证与癃闭:癃闭是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至闭塞不通为主要特征。二者均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症状。但淋证尿频而疼痛,且每日排尿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低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 • 2.血淋与尿血:血淋与尿血均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其鉴别的要点是尿痛的有无。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如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 • 3.膏淋与尿浊:膏淋与尿浊都可见小便混浊,但尿浊在排尿时无疼痛滞涩感。

  15. 鉴别诊断 • 4.各类淋证之间的鉴别诸淋证除上述共同特征外,又各具不同的特殊表现: • (1)热淋:起病多急,小便短赤灼热刺痛,或伴恶寒发热等。 • (2)气淋:小腹满急,小便涩滞而痛,尿有余沥,每因情志不遂诱发而加重。 • (3)石淋:发作时腰腹绞痛难忍,或小便排出砂石,或排尿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肉眼可见血尿。 • (4)血淋:小便热涩刺痛或不显著,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 • (5)膏淋: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脂膏。 • (6)劳淋:小便淋沥不尽,涩痛不显著,腰酸痛,时作时止,遇劳倦或房劳即加重或诱发。

  16. (二)治疗原则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是治疗淋证的基本原则。实证中以膀胱湿热为主者,治宜清热利湿;以热伤血络为主者,治宜凉血止血;以砂石结聚为主者,治宜通淋排石;以气滞不利为主者,治宜利气疏导。虚证中以脾虚为主者,治宜健脾益气;以肾虚为主者,治宜补虚益肾。同时,正确掌握标本缓急,在淋证治疗中尤为重要。对虚实夹杂者,又当通补兼施。审其主次缓急,兼顾治疗。

  17. (二)治疗原则 • 淋证古有忌补、忌汗之说。忌补是指实热之证而言,若为脾虚中气下陷,肾虚下元不固,仍可用健脾益气,补肾固涩之法。至于忌汗,是指非外邪袭表之恶寒发热,实为湿热熏蒸,邪正相搏所致,故不宜发汗解表。如淋证确为外感诱发,表证明显者,还应暂投解表之剂,不必有所禁忌。

  18. (三)分证论治-热淋 • 证候: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寒热往来、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濡数。 •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 方药:八正散加减。方中扁蓄、瞿麦、木通、车前子、滑石通淋利湿;大黄、山桅、甘草梢清热泻火。热甚者,加金银花、蒲公英、黄柏、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若大便秘结,腹胀者,可重用生大黄,加枳实,以通腑泄热;若伴见寒热往来,口苦,呕恶者奋可合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若湿热伤阴者去大黄,加生地、知母、白茅根养阴清热;若热毒弥漫三焦,又当急则治标,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以清热泻火解毒。

  19. (三)分证论治-石淋 • 证候:尿中时挟砂石,小便艰涩,色黄赤浑浊,时或尿来中断,变动体位后又能排尿,时或腰腹绞痛难忍,尿中带血,或兼尿频急,灼热而痛,舌色如常或红,苔正常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 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20. (三)分证论治-石淋 • 证候:实证者,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满痛,苔薄白,脉多沉弦。虚证者,少腹坠胀,尿有余沥,面白无华,舌质淡,脉虚细无力。 • 治法:实证宜利气疏导;虚证宜补中益气。 • 方药:实证用沉香散加味。方中沉香、橘皮利气;当归、白芍养血和血;甘草清热;石苇、滑石、冬葵子、王不留行利尿通淋。胸闷胁胀者,可加青皮、乌药、小茴香以疏肝理气;日久气滞血瘀者,可加红花、赤芍、川牛膝以活血行瘀。虚证用补中益气汤,以补益中气。若兼血虚肾亏者,可用八珍汤加杜仲、续断、牛膝,以益气养血,脾肾双补。

  21. (三)分证论治-气淋 • 证候:实证者,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满痛,苔薄白,脉多沉弦。虚证者,少腹坠胀,尿有余沥,面白无华,舌质淡,脉虚细无力。 • 治法:实证宜利气疏导;虚证宜补中益气。 • 方药:实证用沉香散加味。方中沉香、橘皮利气;当归、白芍养血和血;甘草清热;石苇、滑石、冬葵子、王不留行利尿通淋。胸闷胁胀者,可加青皮、乌药、小茴香以疏肝理气;日久气滞血瘀者,可加红花、赤芍、川牛膝以活血行瘀。虚证用补中益气汤,以补益中气。若兼血虚肾亏者,可用八珍汤加杜仲、续断、牛膝,以益气养血,脾肾双补。

  22. (三)分证论治-血淋 • 证候:实证者,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挟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苔黄,脉滑数。虚证者,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显著,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淡红,脉细数。 • 治法:实证宜清热通淋,凉血止血;虚证宜滋阴清热,补虚止血。 • 方药:实证用小蓟饮子加减。方中小蓟、生地、蒲黄、藕节凉血止血(生地、小蓟可重用);竹叶清心火、利小便;桅子清泄三焦之火;通草、滑石利水通淋;当归和血养血;生甘草泻火止痛。

  23. (三)分证论治-膏淋 • 证候:实证者,小便混浊如米泔水,置之沉淀,或伴有絮状凝块,或混有血液、血块,上有浮油如脂。或尿道热涩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濡数。虚证者,病久不已,反复发作,淋出如脂,涩痛反见减轻,但形体日渐消瘦,头昏无力,腰酸膝软,舌淡,苔腻,脉细弱无力。 • 治法:实证宜清热利湿,分清泌浊;虚证宜补脾益肾固涩。 • 方药:实证用程氏萆解分清饮加减。方中萆解利湿,分清泌浊,石菖蒲通窍而分利小便;黄柏、车前子清热利尿;白术、茯苓健脾除湿;莲子心、丹参清心活血通络。

  24. (三)分证论治-劳淋 • 证候:小便不甚赤涩疼痛,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虚弱。 • 治法:健脾益肾。 • 方药:无比山药丸加减。方中山药、茯苓、泽泻以健脾利湿;熟地、山茱萸、巴戟天、冤丝子、杜仲、牛膝、五味子、苁蓉以益肾固涩。如脾虚气陷,少腹坠胀,小便点滴而出,可配合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陷;如肾阴亏虚,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可配知柏地黄丸以滋阴降火;肾阳虚衰者,可配右归丸以温补肾阳。

  25. 预防与调护 平时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调畅情志,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消除各种外邪入侵和湿热内生的因素,如憋尿,纵欲,过劳,外阴不洁等,这是预防淋证发病和病情反复关键。积极治疗消渴等病证,避免不必要的导尿及泌尿道器械操作,可减少本病证发生。淋证患者应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忌肥腻辛辣酒醇之品,节房事、注意休息,畅情志,有利于康复。

  26. 小 结 • 淋证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疾病。 • 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是淋证的基本病机,而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又是淋证久病的病机关键。 • 其病理因素主要为湿热,病位在肾与膀胱,与肝、脾关系密切。初起多邪实之证,久病则由实转虚,亦可呈现虚实夹杂的证候。其临床症状有两类。一类是膀胱气化失司引起的证候;一类是各种淋证的特殊症状,前者是诊断淋证的依据,后者是区别不同淋证的特征。在辨证时,首辨淋证类别,再审证候虚实,三辨标本缓急。初起湿热蕴结,以致膀胱气化失司者属实,治宜清热利湿通淋,佐以行气;病久脾肾两亏,膀胱气化无权者属虚,治宜培补脾肾;虚实夹杂者,宜标本兼治。临床应根据各类淋证的特征,或参以止血,或配以排石,或佐以泄浊等。在不同淋证之间和同一淋证本身存在相互转化,亦可二种淋证同时并见,临床应加以辨识。

  27. 习题: • 1.淋证的定义是什么? • 2.引发淋证的原因有哪些? • 3.淋证的发病机理与治疗原则。 • 4.淋证分几型,治法,方药各是什么?

  28.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