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457 Views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三课时. Li. 渐增. 渐增. 渐增. 渐增. 渐 增. 渐 增. 渐增. Cs.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递变规律. 核电荷数. 电子层数. 原子半径. 原子失电子能力. 元素的金属性. 单质的还原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1 、根据金属单质与 水或者与酸 反应 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2 、根据金属元素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 。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E N D
Li 渐增 渐增 渐增 渐增 渐 增 渐 增 渐增 Cs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递变规律 核电荷数 电子层数 原子半径 原子失电子能力 元素的金属性 单质的还原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2、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3、可以根据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判断。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则元素金属性越强。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比较 Li Na K Rb Cs 颜色 均为银白色(Cs略带金色) 相 似 点 硬度 柔软 密度 较小 熔沸点 较低 导电导热性 强 递变性 逐渐增大(K特殊) 密度变化 熔沸点变化 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比较 Li Na K Rb Cs 颜色 均为银白色(Cs略带金色) 相 似 点 硬度 柔软 密度 较小 熔沸点 较低 导电导热性 强 递变性 逐渐增大(K特殊) 密度变化 熔沸点变化 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二、卤族元素 思考与交流: 分析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试推测一 下F、Cl、Br、I在化学性质上表现的 相似性和递变性?
Cl 卤族元素: 氟(F) 氯(Cl) 溴(Br) 碘(I) 砹(At)
根据卤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卤素原子的结构特点并推测性质: 原子结构 化学性质 易得一个电子, 相同点: 最外层7个电子 具有氧化性 核电荷数递增 得到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不同点: 电子层数递增 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决定 结构上的相同 性质上的相似 (回忆氯气的性质) (最外层均为7个电子) (1)都能与金属反应生成金属卤化物 (2)都能与氢气反应生成卤化氢(HX) (3)都能与水反应 (4)都能与碱反应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H2+I2 2HI 1)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 H2+F2=2HF 暗处反应爆炸;HF很稳定 光照或点燃;HCl较稳定 H2+Cl2=2HCl H2+Br2=2HBr 加热500℃ ,HBr不稳定 需不断加热,HI同时分解 F2 Cl2 Br2 I2
A、反应条件越来越____ B、剧烈程度越来越____ C、产物的稳定性越来越____ 小结: 卤素单质都能跟氢气发生反应,生成卤化氢(气体)。 相似性 高 低 递变性 弱
2)卤素单质间的化学性质 实验1-1 溶液有无色 变为橙色 Cl2 + 2NaBr == 2NaCl +Br2 溶液有无色 变为深黄色 Cl2 + 2 KI == 2KCl + I2 CCl4层 为紫色 Br2 + 2KI == 2KBr +I2
2Br-+Cl2=Br2+2Cl- 2I-+ Cl2= I2+2Cl- 2I-+ Br2 =I2+2Br- 思考:根据上述反应,比较Cl2、Br2、I2的氧化性强弱 结论: 氧化性:F2 >Cl2>Br2>I2
X2+ H2O HX+ HXO 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Cl2 + H2O HCl + HClO Br2 + H2O HBr + HBrO I2 + H2O HI + HIO 3)卤素与水反应 F2的特殊性 2F2+ 2H2O = 4HF + O2(爆炸) (能反应) (很弱) (极弱) 4)卤素单质与碱反应 X2+ 2NaOH = NaX+ NaXO+H2O
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1、非金属元素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越强 2、形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3、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对应非金属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4、置换反应
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颜色逐渐加深 密度逐渐增大 熔点逐渐升高 沸点逐渐增大
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阅读教材第8页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表,归纳卤素的物理性质: 有颜色,密度小,熔沸点都较低。 相似性 颜色:逐渐加深 状态:气 液 固 密度:逐渐增大 熔沸点:依次增高 递变性
总 结 通过比较碱金属单质与氧气、与水的反应,以及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卤素单质与水的反应,得出结论: 元素的性质与 有密切的关系,主要特别与 有关。 原子结构 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