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 likes | 1.08k Views
第一章 货币供给. 第一节 货币概述. 教学内容: ( 1 )货币形态的演变和发展 ( 2 )货币的职能 ( 3 )货币的本质 ( 4 )货币层次的划分 ( 5 )货币制度. 一、货币形态的演变和发展. 足值货币. 代用货币. 信用货币. 电子货币. 一件衬衫 0.1 小时. 一架波音 1 亿小时. 什么叫价值? 价值:凝结在商品的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等价交换:如果价格与价值相等,那么是指等价值交换。. 一架波音 = 10 亿件衬衫. (一)足值货币( Fullbodied Money)
E N D
第一节 货币概述 • 教学内容: • (1)货币形态的演变和发展 • (2)货币的职能 • (3)货币的本质 • (4)货币层次的划分 • (5)货币制度
一、货币形态的演变和发展 足值货币 代用货币 信用货币 电子货币
一件衬衫 0.1小时 一架波音 1亿小时 • 什么叫价值? • 价值:凝结在商品的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 • 商品的等价交换:如果价格与价值相等,那么是指等价值交换。 一架波音= 10亿件衬衫
(一)足值货币(Fullbodied Money) • 足值货币:是货币发展的早期形态,货币的额定价值同它作为特殊商品的内在价值是一致的。 • 包括牲畜、贝壳、粮食、布匹、金属等。
有些英文单词可以看出货币的最初币材: • 譬如“fee”(费) ←高地古德语中的“faihu”(牛); • “pecuniary”(金钱的) ←拉丁文中的“pecu”(一个人的牛群及羊群) ; • “buck”(一块钱) ←鹿皮; • “rupee”(卢比) ←古文中的牲畜 “rupya” 。
实物货币逐步被金属货币(金银)所取代 • 因为金银的天然属性最适合于作为货币 • 马克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二)代用货币(Representative Money), • 代用货币(也称为表征货币):是指足值货币的代表物,包括银行券、辅币等执行货币基本职能的货币形态。
代用货币的发行必须具有发行保证,一般包括黄金保证和信用保证,保证可以随时兑换为足值货币。代用货币的发行必须具有发行保证,一般包括黄金保证和信用保证,保证可以随时兑换为足值货币。 • 代用货币是足值货币向信用货币发展的一种过渡性的货币形态。
(三)信用货币(Credit Money) •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
信用货币本身没有内在价值,与足值货币完全脱钩,不能与足值货币按照某种平价兑换。信用货币本身没有内在价值,与足值货币完全脱钩,不能与足值货币按照某种平价兑换。 • 信用货币包括现金和存款。
(四)电子货币(Electronic Money) • 电子货币是是指在零售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以及在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产品和预付支付机制。 金卡
所谓“储值”产品,指保存在物理介质(硬件或卡介质)中可以用来支付的价值,如智能卡、多功能信用卡、电子钱包等。所谓“储值”产品,指保存在物理介质(硬件或卡介质)中可以用来支付的价值,如智能卡、多功能信用卡、电子钱包等。
基本职能 派生职能 价值贮藏 支付手段 交易媒介 价值尺度 二、货币的职能
1、交易媒介(计算单位):用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物。1、交易媒介(计算单位):用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 货币出现之后的商品交换:W — W • 货币出现之后的商品交换:W—G—W 货币执行交易媒介职能的效果 ——解决了物物交换所面临的“需求的双重巧合”和“时空的双重巧合”的难题。 ——使直接物物交换的买卖统一过程分裂为先卖后买两个独立的过程,由此产生了供求脱节的可能性。
2、价值尺度:用货币来表现和衡量商品的价格。2、价值尺度:用货币来表现和衡量商品的价格。 • 两种商品的价值相等表明它们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 • 3、贮藏手段:用货币作为保存财富的一种形式。 • 4、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形式进行单向转移时,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 交易媒价:价值的双向流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手段:价值的单向流动。
三、货币的本质 • (1)货币金属论 • 把货币看成金银,而金银等同于财富。(代表人物重商主义者斯塔德福,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 (2)货币名目论 • 否认货币的商品性和货币的实质价值,认为货币只是一个符号、一张票据、一种计算单位,是一种名目上的存在。(代表人物是巴本、贝克泰等人)
西方两种货币本质观念的对比: • “货币金属论”从价值尺度、贮藏手段的职能认识货币,忽略了货币在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时,是可以用不具有实质内容的符号或票券所代替。 • “货币名目论”则从交易媒介、支付手段的职能认识货币,而忽视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贮藏手段时所必须具有的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
我们使用的货币本质定义: • 任何一种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贮藏手段职能的物品,都可以看成是货币。(托马斯•梅耶) • 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中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米什金)
四、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数量的规定性) • 货币供给量(或货币供给):在一定时点上由非银行部门所拥有的货币总量。
存款的种类: • 活期存款:这种存款,支用时须使用银行规定的支票,又称为支票存款。企业、个人、政府机关、金融机构都能在银行开立活期存款账户。 • 定期存款:指那些具有确定的到期期限才准提取的存款。 • 储蓄存款:这主要是针对居民个人积蓄货币之需所开办的一种存款业务。一般不能据此签发支票,支用时只能提取现金或先转入存户的活期存款账户。它可以进一步分为活期和定期两大类。
关于货币数量的规定性,经济学界存在着争议 • (1)从货币只是交易媒介或支付手段的角度来定义货币(凯恩斯等人): C是通货(流通中的现金) Dd是活期存款
(2)从价值储藏的角度来定义货币 •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将货币定义为:“能使购买行为从售卖行为中分离出来的购买力的暂栖所(a temporary abode of purchasing power)。” Ds是商业银行体系的储蓄存款,Dt是商业银行体系的定期存款。
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口径时,都以流动性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口径时,都以流动性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 • 综合各国情况,货币供给量指标一般地划分如下: • 狭义货币:M1 M1 = 流通中现金(M0) + 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M3 M2 = M1 + 定期存款 + 储蓄存款 M3 = M2 +其它短期性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中国的货币计量: M0 = 流通中现金 M1 = M0 + 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 = M1 + 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 其他存款
五、货币制度 • 货币制度的内容: (1)规定货币金属和货币单位; (2)规定货币的铸造与流通程序; (3)发行准备制度(发行保证制度)。 货币制度(Monetary System)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1)本位币(Standard Money) 又称“本位币”、“主币”,是一个国家法定的计价、结算的货币单位,其基本单位为1,如英国的1英镑、美国的1美元、中国的1元人民币等等。 (2)辅币(Fractional Money) :小于一个货币单位的货币则称为辅币,主要用于小额支付和找零之用。如美元的辅币是“美分”,1美元=100美分;人民币的辅币是“角”和“分”,1元=10角,1角=10分。 货币的种类:
金属本位币的名目价值(票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等;金属辅币的名目价值大于实际价值。金属本位币的名目价值(票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等;金属辅币的名目价值大于实际价值。 •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金属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输出输入;在纸币制度下,本位币由国家垄断发行。国家一般规定辅币只能由国家垄断制造。 • 金属本位币是无限法偿货币,金属辅币是有限法偿货币。 本位币与辅币的区别:
2、发行准备制度(发行保证制度) • 17世纪~19世纪中叶实行分散发行,即许多大银行分别发行各自的银行券;19世纪中叶以后,逐渐改由中央银行集中发行。 • 自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后,各国中央银行的银行券都不能在国内兑现,它的流通完全依靠国家权力。
银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 双本位制 跛行本位制 金属本位制度 复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 金本位制 信用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的分类,如图: 货 币 制 度
1、银本位制(Silver standard system) • 银本位制的内容: • 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 • 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货币代表物可以自由兑换银币。 • 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银币具有无限法偿 。 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
讨论:银本位制度下会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 根据银本位制的内容,你认为在银本位制下会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 随着白银产量的增加和白银生产率的提高,银价逐步下跌,19世纪中叶(公元1851~1855年),黄金与白银的比价是1:15.41,1898年下跌为1:35.03,到20世纪初下跌到1:39.74。银价不稳是银本位制被废除的重要原因,请问,在银本位制下,银价下跌使以银币表示的商品价格上升,请问,这属不属于通货膨胀?
2、复本位制(Bimetallic standard system) • 复本位制的内容: • 金银都是本位币币材,本位币的价值与其所含的金银价值相等; • 两种货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兑换、自由输出输入。
复本位制的三种类型 • 平行本位制:金币和银币按其实际价值流通,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完全由金银的市场比价确定,国家不规定金银的法定比价。 • 缺点在于:商品具有金币和银币的双重价格,金币和银币的价格波动导致市场价格的经常波动。 • 双本位制:以法律形式规定金银铸币之间的法定比价,两者的交换比率不再受市场上金银价格的波动影响。 • 但是 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 跛行本位制:金银都是本位币,但国家规定银币不能自由铸造,并限制每次的支付额,只有金币能自由铸造,两者有法定比价。向金币本位制过渡的制度。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 money , Gresham’s law ) • a)含义: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两种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会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流通领域,这一现象称之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因是英国人格雷欣所发现和最早阐述的,所以又称之为格雷欣法则。
b)举例:假定金币与银币法定比价1:15,市场比价1:16 。 • 假设持有15枚银币,可以要求政府兑换成1枚金币,然后将金币熔化为金块,将金块在市场上卖出,得到可以铸造16枚银币的银子,将之铸造成16枚银币,15枚用于弥补原有投资,获得了1枚银币的收益 。 • 由于金币的价值被低估,其实际价值高于其名义价值,故称金币为良币,由于银币的价值被高估,其名义价值高于其实际价值,故称银币为劣币,因此称这种现象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3、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 system) 依据兑换金币的难易程度不同来分类 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Gold coin standard system) 主要内容: (a)以一定数量和成色的金币作为本位货币,市场上有金币直接流通; (b)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输出输入; (c)银行券和辅币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
(2)金块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 system) (a)金币停止流通,以银行券代替金币流通。 (b)银行券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只能按规定的含金量在一定数额、一定用途内兑换金块。 例如,英国在1925年规定银行券每次兑现至少要1700英镑,法国1928年规定每次至少兑现215000法郎。 满足一定条件下 银行券 金币
(3)金汇兑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 (a)金币停止流通,以银行券代替金币流通。 (b)银行券不能在国内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然后用外汇在外国兑换成黄金。 外国 银行券 外汇 金币
4、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 • 以不兑现的纸币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 不兑现的信用货处制度,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不需要发行准备制度,而是凭国家信用发行纸币;极少数国家或地区需要发行准备制度。
第二节 商业银行体系与货币供给——货币乘数理论 • 教学内容: • (1)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 (2)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货币乘数理论
一、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 一、基础货币的构成 • 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IMF在《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年版)的定义) • 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银行准备金 • 银行准备金=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 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中央银行的负债 基础货币 流通中的现金 银行准备金 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
根据资产等于负债的原理: 二、基础货币的影响因素
基础货币的影响因素为: • 1、对银行债权 • 2、对政府净债权 • 3、对国外净债权 • 4、其他净资产 • 5、自有资本 • 由上式可得基础货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