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5

第三章 资源环境管理基本理论

第三章 资源环境管理基本理论. 一、环境管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 1.《 寂静的春天 》 — 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R. 卡逊 (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 ) 1962 年 发表了 《 寂静的春天 》. 主要内容:. a. 描述了污染物富集、迁移、转化的规律;. b. 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c. 初步揭示了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d. 提出了现代生态学研究所面临的“生态污染”问题. 主要观点:. a. 人类对自然 ( 环境 ) 有巨大的改造 ( 改变、破坏 ) 能力 — 污染;.

annick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章 资源环境管理基本理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资源环境管理基本理论

  2. 一、环境管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一、环境管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 1.《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 R.卡逊(美国海洋生物学家) 1962年 发表了《寂静的春天》

  3. 主要内容: a.描述了污染物富集、迁移、转化的规律; b.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c.初步揭示了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d.提出了现代生态学研究所面临的“生态污染”问题

  4. 主要观点: a.人类对自然(环境)有巨大的改造(改变、破坏)能力—污染; b.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难以清除的; c.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人类错误的选择了“行驶的道路”; d.“另外的道路”为保护地球提供了最后惟一机会

  5. 主要作用: a.使人们认识到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是全面的、长期的、严重的; b.引发了人类对自身传统行为和观念的系统、深入的反思; c.新的“生态学时代”的出现; d.为环境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

  6. 2.《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2.《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 • 罗马俱乐部,1968年成立、非政府间的国际协会; 工作目标:关注、探讨、研究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如:社会、经济、环境等 • 1972年,以D.L.米都斯(Meadows)为首的研究小组提交了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7. 主要研究内容: 用系统动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口、粮食、工业化、非再生资源和环境污染等五大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 主要观点 a.人类社会的增长是由上述五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趋势所构成; b.五种增长都是指数增长特征

  8. c.上述增长将在某个时候(21世纪)达到极限,从而导致全球行危机,即人类社会突然的无可挽救的互解;c.上述增长将在某个时候(21世纪)达到极限,从而导致全球行危机,即人类社会突然的无可挽救的互解; d.社会应向均衡的目标前进,而不是增长,即只有停止地球上人口和经济发展,才能维护全球性平衡; e.在均衡状态下,那些不需大量不可替代的资源或不产生严重污染的人类活动可以无限制地继续增长。

  9. 实质 a.主张“零增长”,“停止发展论” b.是附加了一定约束条件的发展—公平性问题 • 主要作用 a.对长期流行于西方的高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促进人们认真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模式; b.唤醒世人的环境意识; c.引发了第一次环境管理思想的革命; d.所阐述的“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为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提供了土壤。

  10. 3.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3.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 • 1972.6.5~6.16 在斯德哥尔摩召开,113个国家与会 • 中心议题: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 《人类环境宣言》,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

  11. 地位与作用: a.唤起世人的环境意识,正式吹响了人类共同向环境问题挑战的进军号; b.指出了环境问题的实源,提出了在发展中去解决环境问题的原则; c.明确提出现代环境管理的概念,构筑了环境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总体框架; d.是环境管理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12. 4.《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4.《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1983年成立,布伦特兰夫人(G.H.Brundland)任主席 • 宗旨: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发展 • 任务:a.制定长期的环境对策; b.研究使国际社会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3. 1987年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1)主要内容及观点: ①论述了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a.“发展”的失败: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富国与贫国之间的鸿沟正在扩大; b.“人类环境管理”的失败: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威胁到生物和人类的生存。

  14. ②经济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是不可分割的 a.许多发展形势损害了环境资源; b.环境恶化可以破坏经济发展; c.贫穷是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和后果; ③人类需要有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 (2)主要作用与意义: ①把人们从单纯考虑环境保护引导到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切实结合起来; ②实现了人类有关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15. 5.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的里程碑5.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的里程碑 • 1992年6.3~6.14,在里约热内卢召开,183个国家与会 • 中心议题:人类生存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 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名《地球宪章》) 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

  16. (1)《宣言》的主要原则 a.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原则; b.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c.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环境管理的实施原则: 如:预防为主的原则、污染为主的原则、环境影响评价原则、防治污染转嫁的原则和公共资源管理原则

  17. (2)环境与发展大会的重要意义 a.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b.找到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即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同时防治环境问题,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c.明确了责任,开辟了资金渠道 d.是人类的环境与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18. 二、可持续发展概念与内涵 (一)对发展和可持续的理解 1.发展的内涵 • 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数次跃迁 ①发展=经济增长 • 仅仅是指经济领域的活动 • 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 ②发展=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 • 一定的社会经济改革

  19. ③发展=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环境保护 ④发展=可持续发展 • 发展并非是纯经济性的,是一个广泛的综合的概念; • 发展是受限制的 a.经济因素的制约 b.社会因素的制约 c.生态因素的制约(是最基本的)

  20. 2.可持续性的内涵 • 该过程在一个无限长的时期内,可以永远地保持下去,而系统的内外不仅没有数量和质量的衰减,甚至还有提高。 • 对可持续性的理解与应用领域有关 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持续的环境等。

  21.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布伦特兰夫人提出的概念 • 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 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 1989年UNEP第15届理事会通过并得到接受和认同

  22. 两个根本点 a.人类要发展—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 b.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体现了代际公平 • 该概念是目前最有权威和被引用最广泛的 • 局限性 a.仅强调了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未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b.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忽视了当代人之间的关系 c.基本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能力如何度量的问题

  23. 2.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1)着重于自然属性的定义 •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更新能力”,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再生能力的发展。 (2)着重于社会属性的定义 • “在生存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24. (3)着重于经济属性的定义 • 把经济发展看成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 “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 (4)着重于科技属性的定义 • “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25.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经济可持续发展 • 经济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a.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持续增长 b.不能以保护环境为由取消经济增长 c.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就失去了动力,环境保护也成为消极的行为。 d.可持续发展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26. 2.生态可持续发展 •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a.发展必须是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 b.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 c.生态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产—有限的—发展的受限制性

  27. 3.社会可持续发展 •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 a.强调社会公平: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社会全面发展 b.从社会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出发,寻求总体的最佳发展 •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前提,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8. 图1:可持续发展示意图 可持续发展 持续性 发展 社会 经济 生态 过程 目标 支持人类生命的社会基础 支持人类生命的经济基础 支持人类生命的生态基础 增长变化 人类需求

  29.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1.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思想 • 可持续发展不否定经济增长,但要做到“与自然相和谐”; • 应建立环境与经济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理; • 环境规划应纳入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位置

  30. 2.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思想 • “经济发展”的概念远比“经济增长”的含义更广泛,意义更深远 3.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发展思想 • 减少自然资产的耗竭速率,使之低于资源再生速率 4.强调“综合决策”、“公众参与”的发展思想 • 调整国家政策,改革管理机制 • 强化公众参与

  31. 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 • 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 1.代际公平 • 指当代人与后代人应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 平等的发展机会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和环境问题 a.二者是谋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b.应将代际公平视为人类活动的约束条件

  32. 2.代内公平 • 指当代人应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表现在: a.对资源的占有和消费的平等 b.公平的发展权 c.公平的资源使用权 •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的占有和消费上差别极大;污染转移 • 强调代内公平就是在资源分配、消费、收入分配等方面协调国际关系和区际关系。

  33. (二)持续性原则 •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来满足,即: a.必须考虑资源的临界性 b.必须适应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 结论:人类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需根据持续性原则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34. (三)共同性原则 •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总目标,因而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 a.地球具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 b.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大 • 强调在共同性原则前提下的差异性 1.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a.鼓励经济增长

  35. b.特别贫穷的国家:首要任务加快发展,摆脱贫困b.特别贫穷的国家:首要任务加快发展,摆脱贫困 c.不要步工业化国家的后尘 2.对发达国家来说 a.抑制消费 b.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c.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d.主动帮助贫穷国家发展经济

  36. 五、有关衡量发展指标的新思路 (一)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新标准 • 用GDP衡量经济增长的缺陷 a.忽略了收入分配状况; b.忽略了市场活动; c.未体现环境退化的状况; d.不能反映资源消耗的状况 • 世界银行1995年颁布了衡量国家(地区)发展水平(财富)的新标准

  37. 一个国家的财富由三个主要资本组成: 1.自然资本 • 指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拥有量。 • 是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财富 •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自然资本是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 很多人造资本是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本换取来的,—应从中扣除自然资本的价值

  38. 2.人造资本(创造性资本) • 指人工创造的工业生产系统、水利系统、交通运输系统、公共福利系统等的数量及先进程度。 • 其数量作为资本,可用来提高GDP; • 其质量(先进性),可使在相同的产出(GDP)下,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较小

  39. 3.人力资本 • 指人的生产能力,包括人的体力、受教育的程度、身体状况、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 • 人力资本可通过投入人造资本获得增长 • 按传统方法衡量,美国、日本居第1、2位 • 按新的评价标准:加拿大、法国、挪威、美国为1~4位,日本第8位,我国第106位(1998年人类发展报告)

  40. (二)人文发展指数(HDI)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1990年5月公布,用以衡量一个国家的进步程度 • 衡量指标: a.收入:人均GDP; b.寿命:反映营养和环境质量状况; c.教育:公众受教育的程度,即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41. HDI的有益启示 a.强调了国家发展应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 b.强调了追求合理的生活水平而并非对物质的无限占有—向传统的消费观提出了挑战; c.经济增长不等于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发展才是正确的目标。

  42. (三)绿色国民账户 • 从环境的角度看,当前的国民核算体系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 a.国民账户未能准确反映社会福利状况,没有考虑资源状态的变化; b.人类活动所使用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没有计入常规的国民账户; c.国民账户未计入环境损失

  43.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建立新的国民账户体系 • EDP: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 • EDI:经过环境调整的净国内收入 • 建立EDP和EDI统计体系 • SEEA—经过环境调整的经济账户体系 a.是一个试用性的UNSO(联合国统计局)框架

  44. b.尽可能保持现有国民账户体系的概念和原则 c.将环境数据结合到现存的国民账户信息体系中 d.环境成本、环境收益、自然资产以及环境保护支出均与以国民账户体系相一致的形式,作为附属账户内容列出 • SEEA寻求在保护现有国民账户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附属账户内容,鼓励收集和汇入有关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信息

  45. 附属账户是实现最终计算EDP和EDI的重大进展 • NDP(国内生产净值)与EDP的差别: NDP=最终消费品+净资本形成+(出口-进口) EDP=最终消费品+(产品资产的净资本积累+非产品资产的净资本积累-环境资产的耗减和退化)+(出口-进口)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