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likes | 703 Views
第二节 动态的社会行政组织. 一、社会行政组织中的 人力资源. (一) 社会工作行政者应具备职业伦理 1984 年,美国公共行政学会颁行 《 美国公共行政学会伦理准则 》 。 1996 年,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修订了 《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伦理守则 》 。. 一个社会工作行政者所应具备的职业伦理 :. 1 、遵守法律和机构的规定。 2 、诚实守信。 3 、为案主提供充足的资源。 4 、确保资源分配的流程是公开且公平的。 5 、机构主管有责任提供资源以供员工督导之用。 6 、应致力于机构政策、服务程序和服务效能的改善。. 7 、应以案主的最大利益为优先考虑。
E N D
第二节 动态的社会行政组织
一、社会行政组织中的人力资源 (一) 社会工作行政者应具备职业伦理 1984年,美国公共行政学会颁行《美国公共行政学会伦理准则》。 1996年,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修订了《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伦理守则》。
一个社会工作行政者所应具备的职业伦理: • 1、遵守法律和机构的规定。 • 2、诚实守信。 • 3、为案主提供充足的资源。 • 4、确保资源分配的流程是公开且公平的。 • 5、机构主管有责任提供资源以供员工督导之用。 • 6、应致力于机构政策、服务程序和服务效能的改善。
7、应以案主的最大利益为优先考虑。 • 8、保守秘密及建立相关保护案主资料的政策。 • 9、尊重同事,与同事协同工作,维护同事的权益。 • 10、应在专业中追求卓越的表现。 • 11、在社会政策与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应协助社会大众了解如何参与公共事务。 • 12、倡导政策与立法的改变,促进社会正义。
(二)社会工作行政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 NASW订立的标准: • 1、根据实际情况思考未来并作出计划; • 2、评估某项计划的可行性; • 3、考虑可以实行的其他方案; • 4、预估某一决策所带来的影响; • 5、确定事情的轻重缓急; • 6、做出决策;
7、同时处理多重角色; • 8、维持个人的心理平衡; • 9、了解科层制的功能及组织理论,并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机构目标; • 10、取长补短,有效工作; • 11、妥善运用权力及授予权力; • 12、能有效地与他人沟通; • 13、行事果断。
(三)社会工作行政人员应具备的知识 • 1、对机构的目标、政策、服务及资源有相当的了解; • 2、对动态的人类行为有基本的认识; • 3、对于社区资源,尤其是与机构有关的资源有广泛的认识; • 4、对机构所用的社工方法了解、精通; • 5、知道管理的原则、过程及技术;
6、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组织; • 7、通晓组织理论; • 8、熟悉评估的过程及技术; • 9、懂得公共关系的知识与技巧。
二、社会行政组织的气候 • (一)含义: • 所谓的组织气候,也叫做组织气氛,是指组织成员因观点、情感、人格、态度、情绪等心理因素而产生的普遍且持久的组织氛围。
(二)组织气候的测量 • 1、结构——约束度 • 2、责任——民主度 • 3、奖酬——满意度 • 4、风险——挑战度
5、人性——融洽度 • 6、支持——协作度 • 7、标准——认同度 • 8、冲突—— 存异度 • 9、认同——隶属度
三、社会行政组织的环境 • (一)一般社会环境 • 一般社会环境是指各种宏观社会因素之和。 • 1、社会文化 • 2、社会政治 • 3、社会经济 • 4、社会法制 • 5、社会结构
(二)具体社会环境 • 具体社会环境是指对社会行政组织的运作会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具体因素的综合。 • 1、政治体制 • 2、社会福利设计 • 3、社会福利立法状况 • 4、社会政策制定与执行 • 5、社会团体的发展情况
鲁宾逊露营(Camp Robinson)是一个非营利机构,它为贫困人士提供医疗服务,为老年人举办活动,为智障儿童提供周末疗养露营,为残疾儿童举办具有疗养康复作用的夏令营。 • 该机构实行理事会治理结构,由理事会聘请唐(Don)担任秘书长。唐的工作主要有:日常管理决策、组织筹款、处理公共关系、协调内部关系等。项目官员珍妮直接向唐汇报工作,她主要负责露营的日常运营工作,同时她也给予各项目负责人以很大的自主权和弹性空间,以便于他们更好的管理自己负责的项目。鲁宾逊露营虽然有一些带薪员工,但是项目组还需要经常招募志愿者协助开展工作。
第三节 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
你眼中的三大组织是怎样的? 选自:《非营利组织管理案例与应用》
一、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的内涵 • 列维特(Levitt):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 • 赛拉蒙(Salamon):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等特点的社会组织。 • 沃夫(Wolf):非营利组织有5个特征:一是有服务大众的宗旨;二是有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结构;三是有不令人谋私的管理制度;四是本身具有合法的免税地位;五是具有可供捐赠人减免税的合法地位。
二、非营利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 (一)资本主义早期的非营利组织 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1835)
(二)资本主义成熟期的非营利组织 • 1、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致力于社会变革、社会改造的工人团体不断涌现。 • 1881年英国工人成立了民主联盟,1883年俄国工人成立了劳动解放社,1886年美国工人成立了劳动者联盟。 • 2、出现了一批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基金会和一批致力于慈善事业的非营利组织。 • 摩根、卡内基、洛克菲勒基金会和救世军、救助儿童会、乐施会等慈善机构都诞生于这个时期。
3、致力于战场救护的非营利组织日益活跃。 • 观看视频:国际红十字会的起源 • 4、一批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的非营利组织出现在教科文卫领域。 红十字会日内瓦总部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非营利组织 • 1、各种形式的社群组织层出不穷,在社会重建和社会变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2、联合国体系诞生,非政府组织开始登上国际政治的舞台。 • 3、在战后重建的过程中,一批致力于慈善救助的非营利组织应运而生。
4、人权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人权非政府组织开始登上国际舞台。 • 5、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应运而生。 • 6、致力于和平事业的非政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四)当今世界的非营利组织 • 一方面,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非营利组织都致力于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成为多元化时代社会发展与改革的生力军; • 另一方面,在国际舞台上,非政府组织致力于各种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积极参与国际决策,成为全球化时代国际治理的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中国香港基督教青年会
塞拉蒙等人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 • 1990-1994 :英国、法国、意大利等12个国家,成果:《崛起的部门》(1994) • 1995一1999年 :42个国家,成果:《全球公民社会》(1999)
三、第三部门的作用 • (一)填补了政府用于社会发展方面资金的不足 • (二)开拓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 (三)推动了对弱势群体和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 • (四)畅通了三大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 • (五)培育了公民的民主价值观 中华慈善总会项目:微笑列车(宣传图片)
四、第三部门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 (课后搜集资料、分析总结、课堂反馈)
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存在着数量庞大的非营利机构。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存在着数量庞大的非营利机构。 • 非营利部门在不同国家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 在非营利部门的就业人口中包含大量的志愿者。 • 非营利部门在不同领域里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 在被调查的国家中,非营利部门的收入来源依次是:服务收费、政府资助、社会捐款。
(一)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 • 1988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1989年:中国扶贫基金会(FURC) • 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 • 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 • 1995年:第四次妇女大会的召开与NGO、NPO概念的引入 大眼睛姑娘苏明娟
外国商会管理暂行规定(1989) • 社会福利企业管理暂行办法(1990) •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 •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8) • 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1999) • 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 • 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办法(2001) • 基金会管理条例(2004)
根据《2006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的统计数字,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民间组织35.4万个。其中,社会团体19.2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6.1万个 ,基金会1144个 。 中华慈善总会会徽
10年来中国第三部门发展情况(单位:万个) 数据来源:《2006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二)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的类型 我国民政部门的分类: 1、社会团体 2、民办非企业单位 3、基金会
(三)中国第三部门的活动领域 • 主要的活动领域:社会服务、调查研究、文化教育、法律政策咨询、环境保护、扶贫救灾等。 以环保组织为例: 自然之友:梁从诫 地球村负责人廖晓义获得苏非奖
(四)登记管理 • 一是在民政部门合法登记注册的; • 二是以企业法人身份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的; • 三是经本单位批准成立,在单位内部开展活动的; • 四是其他类型的社会团体,包括像工会、妇联、共青团等不需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在单位内备案开展活动的机构以及无法人地位的次级社会团体。
(五)资源状况 • 总的说来,当前第三部门面临着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 • 有近一半的第三部门依赖业务主管部门提供办公场所。 • 我国第三部门规模普遍较小,表现为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大多数机构没有志愿者。 • 我国第三部门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或财政补贴。居第二位的是来自于会员的会费收入,这两项合计达到70%以上。
(六)社会影响 • 相对于第三部门的数量而言,我国当前第三部门的社会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 。
六、当前第三部门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 (一)关于非营利组织管理制度的讨论 • 1、“归口登记,双重负责、分级管理”制度 • “归口登记”是指非营利组织统一由民政部和地方县以上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登记。 • “双重负责”是指每一个非营利组织都要接受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管理。 • “分级管理”是指全国性的非营利组织由民政部登记和国务院有关机关管理;地方性非营利组织由相应的地方民政部门登记,并由相应的地方政府业务主管机关管理。
评价: • 首先,“分级”和“归口”带有计划经济条件下全国在行政管理模式上的“条块分割”的延续; • 其次,“双重负责”也显示出国家统合、干预社会的意图; • 再者,“分级管理”变成了“分级限制”,限制了非营利组织之间的竞争,阻碍了全国统一的公共物品供给市场的形成,大大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2、严格的许可主义和管理上的放任主义 • 准入 :严格的双重许可制度 • 双重许可的审查成本和申请成本很高。 • 抑制了民间社会的生成,并助长了“非法组织”的出现。 • 管理:放任主义 • 年检的形式主义 • 社会对民间组织的监督处于缺位的状况。
3、限制竞争、抑制发展的制度 • 非竞争原则:即禁止在同一行政区域设立业务范围相同或相似的非营利机构。 • 如遇此情况,民政部门可以作出“无成立必要”的结论,不予登记注册。 • 结果:中国的非营利机构在某一行政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缺乏竞争机制,从而导致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低劣。
(二)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分类问题 • 我国政府将民间组织划分为基金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三个大的类别,然后在三个不同类别的民间组织中,再具体划分为相应的类型。 • 王名等: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非营利组织,未在民政部门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在民政部门登记的非营利机构可以分为会员制组织和非会员制组织。
北京大学法学院 : • 可以依据非营利组织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将之分为非营利法人和非法人型非营利组织。前者又可以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 。后者是指介于自然人和法人之间未经法人登记的非营利机构。
推荐书目: • 李亚平:第三域的兴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科文献出版社 • 吕凤太:社会中介组织研究,学林出版社 • 吴忠泽:社团管理工作,社会出版社 • 孙立平: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 郭于华:事业共同体—第三部门激励机制个案研究,同上 • 周志忍: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同上 • 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 李珍刚:当代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 陈金罗等:中国非营利组织法的基本问题,方正出版社2006 • 陆道生等:非营利组织企业化运作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 陶传进:社会公益供给—NPO、公共部门与市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本章小结: • 社会行政组织:为了推行社会政策,提供社会服务而将人们通过特定的结构形式、权责分配结成系统的、协调的机构。 • 目前,我国从事社会行政的政府组织主要是民政部门。民政部门是直线职能式的结构,自上而下构成社会行政组织网络。 • 此外,还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这些机构往往按照政府系统的样式设置,在经费、人员、场地等方面接受政府管理。 • 近些年,随着公民社会的兴起,大量非营利机构诞生,在社会福利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民间组织通常采取理事会、董事会、基金会式的组织结构。
社会行政组织的目标是机构目的和使命的具体化,其可以根据层次分为:冲击性目标、过程性目标和后勤性目标。三者之间关系密切。社会行政组织的目标是机构目的和使命的具体化,其可以根据层次分为:冲击性目标、过程性目标和后勤性目标。三者之间关系密切。 • 组织设计关系到社会行政的绩效,故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 • 权力作为稀缺资源也是社会行政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权力的控制。 • 作为组织中最能动的要素,社会行政人员要具备相应的从业资质,如对职业伦理的认同与坚守,以及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和从业技能。
考察组织的动态还包括对组织氛围的感知预测差,以及对组织所处社会环境的分析。考察组织的动态还包括对组织氛围的感知预测差,以及对组织所处社会环境的分析。 • 第三部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其中,第三部门的内涵、发展、功能等是基础知识。对于当前我国第三部门的了解和认识是重点。
复习思考题: • 1、何谓社会行政组织?结合实际,谈谈社会行政组织的分类。 • 2、简答社会行政组织目标的三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 3、了解社会行政组织的结构。 • 4、简答社会行政组织的设计原则。 • 5、简答第三部门的内涵、作用、类型。 • 6、试评我国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 (本章结束)
卡曾斯·威廉姆斯(1991): 第一种方法:以慈善为导向的、以服务为导向的、以参与为导向的、以能力建设为导向的。 第二种方法:社区的、城市的、全国性的、国际性的。 克尼普·伊丽莎白(1997): 政府组织的、个人组织的、志愿者组织的。 王颖(1993): 官办型、半官半民型、民办型 康晓光(1999): 自上而下型、自下而上型、外部输入型 清华大学NGO 研究所(2002): 在民政部门登记的、不在民政部门登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