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4

糖尿病的社区管理

糖尿病的社区管理. 糖尿病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点. 中国 4000 万 每天新增 3000 人 居世界第二位. 2. 3. 1. 截至 2006 年,全球共有糖尿病患者 1.75 亿 糖尿病向低龄化发展. 我国糖尿病流行趋势. 糖尿病的危害. 患病率高 并发症发生率高 心理障碍 经济负担.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 葡萄糖水平增高 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 除碳水化合物外,还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食物消化吸收. 糖异生. 肝糖原分解. 血糖. 转为非糖物质. 分解供能. 合成糖原(肌肉、肝脏). 由尿排出.

Download Presentation

糖尿病的社区管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糖尿病的社区管理

  2. 糖尿病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点 中国4000万 每天新增3000人 居世界第二位 2 3 1 截至2006年,全球共有糖尿病患者1.75亿 糖尿病向低龄化发展

  3. 我国糖尿病流行趋势

  4. 糖尿病的危害 • 患病率高 • 并发症发生率高 • 心理障碍 • 经济负担

  5. 什么是糖尿病? •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 • 除碳水化合物外,还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

  6.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食物消化吸收 糖异生 肝糖原分解 血糖 转为非糖物质 分解供能 合成糖原(肌肉、肝脏) 由尿排出

  7. 胰岛素 • 胰岛素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 •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物质 胰岛素

  8. 胰岛素的作用 胰岛素 糖原合成 糖原分解 抑制 促进 血糖

  9. 高血糖的原因 • 胰岛素分泌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

  10. 糖尿病的诊断

  11. (mmol/L) 空腹血糖 糖 尿 病 型 7.0 空腹糖损害 6.1 葡萄糖耐量降低 正常型 7.8 11.1 (mmol/L) OGTT2小时血糖值 糖尿病诊断

  12. 糖尿病的分型 • (1)1型糖尿病 • (2)2型糖尿病 • (3)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 • (4)妊娠糖尿病

  13. 1型糖尿病 病 毒 感 染 遗 传 + 免疫异常 胰岛素分泌减少 胰岛素绝对缺乏 胰岛B细胞破坏 临床糖尿病

  14. 1型糖尿病的特点 • 发病年龄通常小于30岁 • 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 • 体型消瘦 • 起病迅速 • 明显体重减轻 • 需注射胰岛素维持生存

  15. 2型糖尿病

  16. 2型糖尿病的特点 • 缓慢起病—常无症状 • 肥胖 • 较强的2型糖尿病家族史 • 种族性—高发病率族群

  17.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 代谢紊乱症候群:三多一少 • 并发症和(或)伴发病 • 低血糖:反应性低血糖

  18. 三多一少 • 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

  19. 糖尿病并发症

  20.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 感染:

  2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诱因: 1型糖尿病患者:有自发酮症酸中毒倾向 2型糖尿病患者: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创伤、手术、妊娠和分娩 • 主要症状:烦渴、多尿、夜尿增多;体重下降;疲乏无力;视力模糊;呼吸深;腹痛、恶心、呕吐;小腿肌肉痉挛

  22.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 诱因:急性感染、外伤、手术、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利尿剂等药物 • 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脱水,进行性意识障碍、神经精神等症状

  23. 感染 • 泌尿系感染 • 肺炎、肺结核 • 皮肤感染

  24.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大血管病变:冠心病、脑血管疾病、 • 小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 • 神经病变: • 眼的其他病变:白内障、青光眼、黄斑病 • 糖尿病足:

  25. 糖尿病临床评估 • 病史采集—家族史;患病时间,血糖水平,治疗情况;有无发生过急性并发症及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及原因;有无感染和慢性并发症症状与治疗;生活方式;儿童和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状况;妊娠高血糖和巨大儿分娩史 • 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和腰围,体重指数﹙BMI﹚;血压;检查眼底等 • 实验室检查—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肾功能;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心电图

  26. 并发症评估 • 视网膜病变:检查视力、眼底、测眼压 • 心脑血管—周围血管病变:心电图和∕或运动实验、血脂、周围血管搏动 • 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测定、肌酐清除率、血生化测定﹙尿素氮、肌酐、尿酸﹚ • 糖尿病神经病变:询问有无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的症状和体征

  27. 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

  28. 糖尿病防治策略 • 全人群策略 • 高危人群策略 • 患者防治策略

  29. 糖尿病的社区一级预防 • 目的:避免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 对象:一般人群和糖尿病高危人群 • 主要措施:控制和降低体重、规律运动、平衡膳食、避免服用损伤糖耐量的药物、预防病毒感染、控制高血压、纠正脂质代谢异常等 • 方法:定期健康宣教;高危个体定期分阶段筛查和积极干预

  30. 随访管理 • 原则:个体性、综合性、参与性、及时性、连续性 • 随访方式:门诊随访管理;社区个体随访管理;社区群体随访管理 • 随访内容:了解与评估;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自我管理技能指导 • 血糖控制效果评估: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31. 糖尿病患者的转诊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患者,应及时转诊: • 出现急性并发症 • 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糖尿病足 • 糖尿病肾病 • 视力模糊 • 周围神经病变 • 服降糖药后出现不能解释或处理的不良反应 • 伴发感染或需手术治疗者 • 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 规律药物治疗3个月,血糖控制不满意者 • 慢性并发症,需要调整治疗方案者

  32. 糖尿病的治疗

  33. 五驾马车

  34. 健康教育 糖尿病患者 家属 医生 护士 营养师

  35. 健康教育方式 • 社区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家庭访视入户调查;宣传栏电台;举办健康讲座和咨询 • 门诊教育的方式:口头教育;宣传材料;健康讲座

  36. 教育的内容 诊断 症状 并发症 治疗 饮食 运动 监测 妊娠糖尿病

  37. 饮食治疗是基础

  38. 饮食治疗原则 控制总热量 合理均衡饮食

  39. 营养治疗的目标 • 获得并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 • 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和高血压 • 提供均衡营养的膳食 • 维持合理体重

  40. 控制总热量

  41. 理想体重 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体重允许范围:标准体重  10%

  42. 肥胖和消瘦 肥胖:体重 >标准体重 20% 消瘦:体重 <标准体重 20%

  43. 休息状态所需热量 • 例如:卧床休息、完全休息 每天每公斤标准体重所需要的热量(千卡) 肥胖 正常 消瘦 卧床 15 15-20 20-25

  44. 轻体力活动所需热量 • 例如:办公室工作、家务、缓步短距离行走 每天每公斤标准体重所需要的热量(千卡) 肥胖 正常 消瘦 轻体力 20-25 30 35

  45. 中度体力活动所需热量 • 例如:教师、售货员、环卫工人、搬较轻东西、缓步较长距离行走 每天每公斤标准体重所需要的热量(千卡) 肥胖 正常 消瘦 中体力 30 35 40

  46. 重度体力活动所需热量 例如:农民、重工业工人、搬运工 每天每公斤标准体重所需要的热量(千卡) 肥胖 正常 消瘦 重体力 35 40 40-50

  47. 计算总热量 • 根据体重和工作性质,参照原来的生活习惯等因素,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 • 根据每日所需的总热量进行合理配餐。

  48. 合理分配 • 根据每日饮食总热量,按比例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量。 • 将热量换算为食物重量。 • 热卡数相同的食品,尽量选用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品。

  49. 举例 • 某公司经理为例,男性,45岁,身高1.70米,体重80公斤。工作性质属于轻体力劳动。

  50. 三步骤 • 第一步,确定其每日能量需要量 • 第二步,确定全日需要的食物总份数 • 第三步,确定全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