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第三节 硝酸

第三节 硝酸. 2. NH →NO→NO →HNO. 3. 3. +. ↑←←←←←NO. 一 . 了解硝酸的物性.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二 . 掌握硝酸的化性. 三 . 重点、难点: 硝酸的不稳定性 硝酸的强氧化性. 要了解. 无. 挥发. 刺激性. 1. 纯 HNO 3 是 色、易 , 有 气味. 一、物理性质. 的液体. 2. 能与水任意比互溶. 3. 纯 HNO 3 的沸点是 83 ℃ , 密度为 1.5027 g/cm 3 ,. 常用浓硝酸质量分数为 69 %. 质量分数为 98% 以上的硝酸为 “ 发烟硝酸 ” 。.

brit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节 硝酸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节 硝酸 2 NH →NO→NO →HNO 3 3 + ↑←←←←←NO

  2. 一.了解硝酸的物性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二.掌握硝酸的化性 三.重点、难点: 硝酸的不稳定性 硝酸的强氧化性

  3. 要了解 无 挥发 刺激性 1.纯HNO3是色、易,有气味 一、物理性质 的液体. 2.能与水任意比互溶. 3.纯HNO3的沸点是83 ℃,密度为1.5027 g/cm3, 常用浓硝酸质量分数为69%. 质量分数为98%以上的硝酸为“发烟硝酸”。

  4. 而98%以上的浓HNO3在空气中会产生 “发烟”现象,通常称为“”。这实际 上是挥发出来的HNO3分子遇空气中水分子 结合成的小液滴,实际上还是雾. 为什么? 发烟硝酸

  5. HNO3 H++NO3 △ 4HNO3 O2↑ + 2H2O + 4NO2↑ 或光照 1、酸的通性: 二、化学性质 2、不稳定性: 3、强氧化性 稀硝酸和浓硝酸都有强氧化性

  6. 久置硝酸分解 产生的NO2溶于溶液 中,使得溶液变黄! 密封于 棕色瓶中,并放在 阴暗处! HNO3 H++NO3 △ 4HNO3 O2↑ +2H2O + 4NO2↑ 或光照 1、硝酸具有酸的通性: 二、化学性质 2、硝酸的不稳定性: 一般而言,硝酸越浓,越不稳定。 硝酸应如何保存? 久置浓硝酸为什么呈黄色? 由于HNO3中得N处在最高价,故硝酸 具有较强的得电子能力……

  7. 1.硝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2.硝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起反应 2HNO3+CuO=Cu(NO3)2+H2O 3.硝酸能与某些盐起反应 2HNO3 +CaCO3=Ca(NO3)2+CO2 +H2O 4.硝酸能与碱起反应 HNO3+NaOH=NaNO3+H2O 酸的通性

  8. 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 反应① Cu+4H++2NO3 Cu2++2NO2 +2H2O 铜片溶解,常温下反应剧烈 现象 有红棕色的气体产生 溶液变蓝 ①.浓硝酸与大部分金属反应: n(氧化剂):n(酸)=1:1 1.HNO3的作用? 2.离子方程式? 3.

  9.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 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 反应② ①.稀硝酸能与大部分金属反应: 铜片溶解 现象 有无色的气体产生 溶液变蓝

  10.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 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 反应② ①.硝酸能与大部分金属反应: 无色气体→红棕色 2NO+O2=2NO2 注意:硝酸几乎与所有的金属反应,但都不能放出H2!? 这是因为硝酸在与金属反应时,主要是HNO3中的+5价的氮得到电子.而不是H+得到电子!

  11.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 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 反应③ ①.硝酸能与大部分金属反应: Al、Fe等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现象 硝酸几乎能与所有的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除金、铂之外.但……

  12. 总结3 (1)Fe、Al、等金属和稀HNO3能反应,但在冷的 浓HNO3中钝化。 (2)金属与硝酸反应时金属被氧化成相应的硝 酸盐,浓HNO3的还原产物一般是NO2, 稀HNO3还原产物一般是NO。 (3)浓HNO3不能氧化金和铂,但1体积浓HNO3 和3体积浓HCl组成的王水却能溶解金和铂。 硝酸与金属反应的规律

  13. 有的金属如铝、铁等在冷的浓硝酸或浓硫酸 中会发生钝化现象,这是因为浓硝酸和浓硫酸把 它们的表面氧化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 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钝化使金属的化学活动性 大大降低,耐腐蚀性大大增强.因此在常温下可以 用铝槽车装运浓硝酸和浓硫酸. 钝 化 ..

  14. 硝酸虽具有强氧化性,但不能氧化金、 铂。但金、铂能被王水氧化,王水是浓HNO3 和浓HCl按1:3的体积比混合成的氧化性更 强的溶液. 王水

  15. 反应④ C+4HNO3 2H2O+4NO2↑+CO2↑ S+6HNO3(浓) H2SO4+6NO2↑+2H2O ②.硝酸能与许多非金属反应:

  16. HNO3 HNO3 Fe3+ 例:Fe2+ SO32- SO42-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所以Fe2+、S2-、I-、SO32- 等一些还原性的物质不能与硝酸共存! ☆ NO3-很稳定,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几乎与所有的离子能共存,但在酸性溶液中,NO3-/H+ 具有了强氧化性,与Fe2+、SO32-等不能共存! 例:Fe(NO3)2能在溶液中稳定存在,但如果在 溶液中加入盐酸,溶液将由浅绿色变为棕 黄色.这说明Fe2+被NO3-/H+氧化成了Fe3+.

  17. 浓、稀HNO3分别与Cu反应,为何不同? 还原产物不同是因为硝酸浓度和性质不同所致。 硝酸被铜还原时,首先生成亚硝酸,而亚硝酸不稳定, 分解成NO 2和NO: 2HNO2====NO2+NO+H2O ①因浓HNO3氧化性强,NO 被浓HNO3氧化成NO2: NO+2HNO3(浓)====3NO2+H2O ②而稀HNO3氧化性相对弱些,不能将NO氧化.同时 NO2和NO在水中存在: 3NO2+H 2O====2HNO3+NO 故:浓HNO3的产物主要是NO2;硝酸稀的产物主要是NO。 产物

  18. 1.硝酸应如何贮存? 随堂测试 答:应放于棕色瓶中,储存于阴暗处. 2.解释为什么实验室制H2可用稀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用稀的硝酸? 答:因为硝酸不论浓稀都具有强氧化性。 用金属与硝酸反应时,H+不能得到电子, 只能是HNO3中的N得到电子,故不能得到 氢气!

  19. 随堂测试 3.如何洗净一支内壁镀银的试管? 答:用稀硝酸洗涤

  20. 事实 △ △ 性质 化学方程式 C+4HNO3 2H2O+4NO2↑ (浓) +CO2↑ 4HNO3 2H2O + 4NO2↑ + O2↑ 光照 稀硝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久置的浓硝酸呈黄色 热的浓硝酸使红热的碳燃烧 3.填空 课堂练习 酸的通性 不稳定性 强氧化性

  21. 4.常温下能用铝制容器盛放的是( ) A.浓盐酸 B.浓硝酸 C.浓硫酸 D.稀硝酸 BC 课堂练习 5.下列关于硝酸正确的是( ) A.稀硝酸能与Fe发生反应,浓硝酸不能 B.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 C.稀硝酸是弱酸,浓硝酸是强酸 D. 稀硝酸与Cu反应,生成NO2,而浓硝酸 与Cu反应只生成NO,稀硝酸得电子 更多,故稀硝酸氧化性大于浓硝酸 B

  22. 一开始是铜与浓硝酸反应: 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 随着反应进行, 硝酸由浓变稀,则发生: 足量的Cu中加入少量的浓硝酸,可能会发 生什么反应? 思考题 反应停止后,如果在溶液中再加入足量盐酸 会出现什么情况? 溶液中存在NO3-,它遇到H+后,会继续氧化 铜,当然此时NO3-/H+的溶度较稀.

  23. 1、工业上拟用Cu与适量的硝酸来制备Cu(NO3)2 下面是三位同学提出的三个方案: 思考题 浓硝酸 甲:铜 Cu(NO3)2 稀硝酸 Cu(NO3)2 乙:铜 空气 硝酸 CuO Cu(NO3)2 丙:铜 △ 请问:那一种方案最好?为什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