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likes | 237 Views
试说明电子系统的设计方法及理论部分设计过程。 试画出 “ 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 ” 可能的组成框图。 试画出 “ 简易智能电动车 ” 可能的组成框图。. 练习一. 试用 ST178 反射式红外光电传感器设计一个能产生 TTL 电平输出的光电检测电路。 (可用器件: +5V 电源、电阻,需计算参数) 试用 GL5528 光敏电阻和任选电阻、 +5V 电源,设计一个输出电压变化范围超过 2.5V 的光电检测电路。如果负载为 10kΩ 电阻,应如何改进电路?(可增加器件). 练习二. 设计一个放大电路,将 -5V ~ -5.1V 信号变换成 0 ~ +5V 信号。
E N D
试说明电子系统的设计方法及理论部分设计过程。试说明电子系统的设计方法及理论部分设计过程。 试画出“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可能的组成框图。 试画出“简易智能电动车”可能的组成框图。 练习一
试用ST178反射式红外光电传感器设计一个能产生TTL电平输出的光电检测电路。试用ST178反射式红外光电传感器设计一个能产生TTL电平输出的光电检测电路。 • (可用器件:+5V电源、电阻,需计算参数) • 试用GL5528光敏电阻和任选电阻、 +5V电源,设计一个输出电压变化范围超过2.5V的光电检测电路。如果负载为10kΩ电阻,应如何改进电路?(可增加器件) 练习二
设计一个放大电路,将-5V~-5.1V信号变换成0~+5V信号。设计一个放大电路,将-5V~-5.1V信号变换成0~+5V信号。 • (需计算参数) 练习三
现有一A/D转换器和一采样/保持器,要求对1kHz输入信号转换总误差≤1LSB,试分析转换电路是否需要加入采样/保持器,并分析电路允许输入信号的最大频率值。现有一A/D转换器和一采样/保持器,要求对1kHz输入信号转换总误差≤1LSB,试分析转换电路是否需要加入采样/保持器,并分析电路允许输入信号的最大频率值。 • A/D转换器:12位,TCONV=10μS; • 采样/保持器:TAP=1nS,当CH=100pF时,TAC=6μS,ε=±0.1%;当CH=1000pF时,TAC=25μS,ε=±0.01%; 练习四
设计一个开关量输入隔离电路,当开关闭合时,输出≥2.4V;当开关断开时,输出≤0.8V。设计一个开关量输入隔离电路,当开关闭合时,输出≥2.4V;当开关断开时,输出≤0.8V。 • (可用器件: Vcc(+5V)、+12V、电阻、光耦等,需计算参数) 练习五
+ - 如图所示的直流电机控制电路有四种工作状态,试列表分析每一种工作状态下的控制逻辑与电流回路。 练习六
在8051系统中连有一外部RAM,试用一组指令实现对1234H地址单元的读、写操作。在8051系统中连有一外部RAM,试用一组指令实现对1234H地址单元的读、写操作。 • (操作数据存于累加器A中,指令参考:SETB P1.0, CLR P1.0, MOV P0,#56H) • 分析级联扩展译码电路中CS15对应的地址范围。 练习七
A15 A14 A13 CS0 C Y0 B A 3/8 译码器 (1) EN Y7 C Y0 B A 3/8 译码器 (2) EN Y7 CS7 CS8 A12 A11 A10 CS5 CS15 P1.0 P1.1 P1.2
试分析图5-22中在单片机外部存储空间中扩展的芯片的寻址范围。试分析图5-22中在单片机外部存储空间中扩展的芯片的寻址范围。 • (重复占有多个地址范围的芯片,只需写出与内部单元数一致的最小寻址范围) • 编写一段程序,将74LS245扩展的输入口内容读出,分别存放在6264、2864的第一个单元内,并通过74LS273输出。 练习八
试用框图表示多路开关量信号输入的前向通道结构。试用框图表示多路开关量信号输入的前向通道结构。 • 设计一个后向通道,用8031 P1.0控制1kW、220V交流电机的起停。 • (可供使用的电源:Vcc(+5V)、+12V,~220V) 练习九
试用8031的P1.3~P1.0、INT0及2/4译码器、4/2编码器设计一个16个按键输入的人机通道。试用8031的P1.3~P1.0、INT0及2/4译码器、4/2编码器设计一个16个按键输入的人机通道。 如图是8031构成的串行总线式多机系统,试分析这样的硬件连接是否存在问题,如有问题如何改进? 练习十
2/4译码器 4/2编码器 A1 Y0 A0 Y1 Y2 EN Y3 I0 EX I1 Y1 I2 Y0 I3 EN
试说明长线传输时的硬件抗干扰措施有哪些?并以一具体电路说明其中一种措施的使用方法。试说明长线传输时的硬件抗干扰措施有哪些?并以一具体电路说明其中一种措施的使用方法。 在一阶递推数字滤波中,设初值为0,Q=0.3,X(i)=1 (i>0),求Y(i) (i=1~9),并用坐标曲线表示Y(i)的变化过程。 练习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