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606 Views
生產要素 ( 一 ). 生產要素可以分為原始投入( primary input )和中間投入( intermediate input )兩種。 原始投入是指未經加工的生產要素,是任何生產活動的最基本元素,無法再分解或還原的生產要素。 中間投入是指由原始投入加工而成,用於生產的中間過程者。. 生產要素 ( 二 ). 例如農人在土地上種甘蔗,甘蔗磨成糖,糖再和麵粉等烘焙成麵包。農人和土地是甘蔗生產的原始投入;糖的生產則以甘蔗為中間投入,再加上一些原始投入,如工人和機器,才產出糖;麵包則以糖及麵粉為中間投入,再加上麵包師、烤箱等原始投入,烘出麵包。
E N D
生產要素 (一) • 生產要素可以分為原始投入(primary input)和中間投入(intermediate input)兩種。 • 原始投入是指未經加工的生產要素,是任何生產活動的最基本元素,無法再分解或還原的生產要素。 • 中間投入是指由原始投入加工而成,用於生產的中間過程者。
生產要素 (二) • 例如農人在土地上種甘蔗,甘蔗磨成糖,糖再和麵粉等烘焙成麵包。農人和土地是甘蔗生產的原始投入;糖的生產則以甘蔗為中間投入,再加上一些原始投入,如工人和機器,才產出糖;麵包則以糖及麵粉為中間投入,再加上麵包師、烤箱等原始投入,烘出麵包。 • 原始投入概分為有形的勞力、土地、資本及無形的企業能力(entrepreneurship)。上例中的農人、工人和麵包師均是勞力;機器和烤箱則是資本的一種。
生產要素 (三) • 生產工具概稱為資本,自工業革命到二十世紀中葉間即屬資本累積之經濟發展史,而自二十世紀後,除實體資本(physical capital)外,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亦急速累積。 • 企業能力則是整合各種生產要素,創造出產品的能力。又稱為無形的生產要素。 • 企業在將產品銷售收入支付勞動、土地、資本的報酬之後若有剩餘則歸企業主,故企業能力之報酬即為一種剩餘求償權(residual claims)。
勞動需求 • 生產要素的需求來自生產者;生產者對要素的需求是一種引申需求(derived demand),也就是由別人對其商品的需求而引申的需求。若無商品需求則沒有要素需求。 • 勞動的需求是生產者為生產商品而引申出的對勞動的需求。生產者購買勞動的原則是投入一個最適當的勞動量,使生產的結果可以產生最大的利潤。
勞動生產力 • 在其他生產要素數量不變下,勞動的邊際生產力遞減,這是報酬遞減法則。 • 邊際產值(VMP)=產品價格(P)× 邊際產量(MP) • 邊際產量即為邊際生產力。 • 在最適雇用量下:邊際產量(MP)=工資率∕產品價格=W∕P。
最適雇用量的決定 • 使利潤極大化的勞動雇用量是當勞動的單位成本等於邊際產值時。 • 故 MP 即為廠商之勞動需求線。 • 此分析除適用於勞動外,亦適用於其他生產要素。 • 此分析之適用須假設生產者面對完全競爭的商品及要素市場,因此商品與要素的價格均為固定不變。
影響勞動需求的因素 • 影響勞動需求的因素: • 勞動需求與勞動產值間息息相關。 • 勞動產值=產品價格 × 邊際生產力。 • 商品價格:邊際生產力固定下,商品價格愈高,勞動需求愈大。 • 其他生產要素:一般而言當商品價格固定下,和勞動搭配的生產要素愈多,勞動的邊際產量愈大,勞動需求也愈多。
C A D 0 E L B l 圖 9.2 最適勞動供給量的決定 勞動供給 (一) • 每天 24 小時,休閒 l、工作 L = (24 - l) • 故工資收入為W‧ (24 - l) • 將收入用來買消費品,可買得 C = W(24 - l) / p • 故預算限制如左圖
C A D 0 E L B l 圖 9.2 最適勞動供給量的決定 勞動供給 (二) • 勞動供給是人們對消費和休閒的選擇所決定的。 • 假設個人效用為消費與休閒的函數:U(C, l)。 • 在無異曲線與預算線相切之D點,表示此人工作EB小時,休閒OE小時,用EB.W的工資換取C,得到DE(= W.EB/P) 單位的C。 • 真正影響勞動供給量的是W/P。稱為實質工資率,以小寫的w代表之:w = W/P。
C l3 l2 l1 l0 0 24 w w3 w2 w1 w0 B 0 24 L H 後彎勞動供給曲線的導出 C • 當工資率不斷變動時,預算線上移 (l0, l1, l2, l3……),形成勞動選擇點之改變。 • 將 w與勞動選擇點畫於同一圖上,即為勞動供給。 • 當實質工資低於時,勞動供給量為零,這個工資率稱為保留工資率(reservation wage) 。 l3 l2 l1 l0 0 24 w w3 w2 w1 w0 B 0 24 L H 圖 9.3 後彎勞動供給曲線的導出
影響勞動供給的因素 • 工資率是休閒的機會成本,當工資率上升時,休閒的成本增加,因此工作的意願提高,此稱為替代效果。但工資率上升時,可享受較高的所得,所得效果可能使休閒的需求增加,因而工作意願減少。工資率上升是否會提高工作意願,視替代效果和所得效果大小而定。一般而言,勞動供給曲線會後彎。 • 影響勞動供給的因素: • 非工作所得—非工作所得多,工作意願降低。 • 教育—教育是一種投資;受教育必須放棄工作機會。 • 所得稅—所得稅使淨工資下降,產生替代和所得效果。
S w1 E0 w0 D 0 L1 L0 L2 勞動量(人天) 勞動市場的供需 W/P=w • 勞動的供給和需求決定勞動市場的均衡。 • 失業是指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現象,失業的原因包括: • 社會習慣或制度上之限制 • 勞動市場的失衡 • 搜尋成本高 • 工作能力和職業需求不符。 • 勞工之間工資的差異原因: • 勞工本身的工作能力和經驗不同, • 工作條件(環境、時段)不同造成補償性差異。 圖 9.4 勞動市場的均衡
資本的供需 (一) • 資本的價格等於資金的成本再加上資本設備的折舊率,換言之在完全競爭的租賃市場上:租賃成本(資本價格)= 利率+折舊。租賃成本又稱為使用成本。 • 生產者對資本的需求也是引申需求的一種;資本需求是在給定資本價格下,使生產的利潤達到最大的資本投入量。 • 由資本的需求衍生出對資金的需求;資金的需求和資金的供給決定市場的利率。
A C D B 收益 收益 C2 C2 C1 C1 (元) (元) A 0 資本量(元) C R R D B K1 K1 K2 K2 資本的供需 (二) • OC1 為一條通過原點、斜率為r1 的資本總成本線; OC2 則為當資本價格由 r1 升為 r2時的資本總成本線。 • OR 為收益 • OR 與 OC 間距離為利潤 • CD線段與 AB 線段 • OR-OC 最大處,即為最適資本量 0 資本量(元) 圖 9.5 最適資本量的決定
土地的供需 (一) • 一個國家的土地供給總量不變。但就一個國家裡的各種經濟活動而言,土地的供給卻是可以變動的。 • 土地的供給和需求決定土地的價格。 • 土地和資本(廠房及機器設備) 一樣可永續使用。因此土地作為生產要素,其價格也應該用租賃成本的觀念來了解。 • 土地的價格是在一特定時間內使用每單位土地的成本,一般習稱地租。
地租 S (元) E1 E0 D1 D0 T0 土地的供需 (二) • 市場均衡時的地租為m0,土地的供給量永遠是T0。 • 經濟租是指任何高於要素機會成本的報酬。 • 全國的土地雖然供給不變,但對某一產業而言,土地的供給是可變的。 • 故利用土地邊際產值較高之產業其需求線可能如D1所示,較原先的D0為高。此時該產業可以支付的地租為m1。 m1 m0 土地量 (平方公尺) 圖 9.6 土地的供給的與需求
要素報酬之分配 • 勞工薪資+資本報酬+地租+企業利潤+政府稅收=企業總收益。表中之資本報酬包含地租和企業利潤。 • 人們因持有生產要素而由生產中獲得報酬。所得是否平均,主要決定於生產要素的持有是否平均。除少數例外,一般而言,每個人的勞動稟賦相當平均而資本分配則相當不平均。 • 粗略而言,薪資所得在國民所得中所佔的比率愈高,,所得分配可能愈平均。
所得分配 (一) • 所得分配的衡量以家計單位的可支配所得為計算基準,而非以個人為計算基礎。所得分配有兩種基本衡量指標: • 層級所得比:最常見的切割方法為分成五級。 • 吉尼係數 • 層級所得比:所得最高的 20% 家庭的每戶平均所得除以所得最低的 20% 家庭的每戶平均所得。 • 指標越高,所得不均度越高。
所得分配 (二) • 吉尼係數由羅倫茲曲線衡量而得: • 橫軸為依所得由低至高排列之累計戶數 • 縱軸為其對應之累計所得 • 吉尼係數 =
生產要素的移動 • 遷移的成本使地區之間的工資率即使有差異,也無法透過勞工的移動而完全消除。 • 資本也常以「直接投資」的方式在投資報酬高的地區投資於生產、銷售等事業。 • 生產要素中完全無法移動的只有土地,,但生產者對土地價格的差異仍能有所反應。
政府對生產要素的干預 • 所得稅:所得稅涵蓋薪資、租金、利息與利潤等,是政府稅收的主要來源。對勞動和資本等要素市場難免造成不利的影響。 • 最低工資:政府為保障勞動者的最低收入而訂立最低工資(minimum wage) 的標準。保障勞工獲得合理工資的方式是保證勞動市場具有高度競爭性,並促進勞工自由移動。 • 限制工時:制定法定工時,若勞工工作時數超過法定工時,就必須支付高於正常工資的加班費。 • 最高利率:對於資金市場的干預是限制最高的利率,例如民法第205 條規定借貸年利率不得高於20%。台灣之前對銀行存放款利息設上限之理由是避免銀行間惡性競爭。
案例分析:我國的農地管制 • 土地具有以下三種特性而殊於其他生產要素: • 鄰接性 • 持續性 • 整體性 故世界各國皆有土地管制法規。 • 地目變更往往是財團與貪官獲利的最大宗。
附錄:不完全競爭市場下的要素需求 • 商品市場不完全競爭時:邊際產出收益(MRP)=邊際收益(MR)× 邊際產量(MP)。 • 當邊際產出收益(MRP)=工資率(W)時可知最適雇用水準。 • 商品市場完全競爭時,MRP=VMP。 • 若放棄要素市場與商品市場為完全競爭之假設,則生產者雇用生產要素的原則為:邊際產出收益(MRP)=邊際要素成本(M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