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351 Views
秀山秀水. 拜水都江堰. 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 华西出版社. 阅览. 目 录. 探索古堰历史. 水利工程. 伏龙观. 二王庙. 青城天下幽. 幽幽青城山. 张陵青城山创道教. 青城山道教的演变. 主编 : 李华西 出版 : 华西出版社 社址 : 大蓉树下 国内邮发代号 : M-1245 电子信箱 YP_00@yahoo.com.cn. 都江风光. 虹口. 龙池. 民俗文化. 祭祀活动. 庙会. 封面. 退出. 探索古堰历史. 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
E N D
秀山秀水 拜水都江堰 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 华西出版社 阅览
目 录 探索古堰历史 水利工程 伏龙观 二王庙 青城天下幽 幽幽青城山 张陵青城山创道教 青城山道教的演变 主编:李华西 出版:华西出版社 社址:大蓉树下 国内邮发代号: M-1245 电子信箱YP_00@yahoo.com.cn 都江风光 虹口 龙池 民俗文化 祭祀活动 庙会 封面 退出
探索古堰历史 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鱼嘴” (分水提) 把岷江水 一分为二 “飞沙堰” (溢洪道) 把多余的洪水 和流沙排入外江 “宝瓶口” (引水口) 自行调控的 节制问,是 自流灌溉渠 系的总开关 目录 下页 退出 上页
伏龙观 探索古堰历史 伏龙观系晋代为纪念青成隐士修的“范贤馆”。 因李冰降伏孽龙伏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 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词、李公庙等。观因(伏龙观因为)李冰降伏孽龙的传说而得名。是纪念李冰的庙宇。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抚祟实以为:“于虽齐圣,不先父食。况以公之贤: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无待乎其子。今乃数典忘祖,于掩其父得无紊钦?”委成绵龙茂道钟竣就(伏龙观)原屺山门基址起建通佑王专词,以二郎配享后殿,与二王庙的二郎在前殿,李冰夫妇居后殿恰恰相反。因此,伏龙观又称老王庙。 目录 下页 退出 上页
二王庙 探索古堰历史 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公元494年)仅塑李石像一尊 宋开宝五年(972),成都平原五谷丰登,人们怀念李冰疏江导水的恩德,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 自五代王建踞蜀后,因李冰父子相继赦封为王,更称今名。庙内梯回壁转,亭殿交错,飞檐叠阁,雄伟庄严。漫步其间,似入“先都”。 壁间刊刻的“深淘滩,低作堰”等许多治水格言,是我国古代治水经验的种结。彩塑的李冰父子及历代“堰功”像,雕刻生动,技艺精湛。 明朝末年(1644),二王庙毁于战乱,清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年至1908年),相继修复。 本世纪三十年代二王庙主体建筑毁于火灾,再次重建。“十年浩劫”中,李冰父子塑像又遭劫难,经重塑金身,才为今日之所见。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为王,改称二王庙。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 目录 下页 退出 上页
幽幽青城山 青城天下幽 中国道教从创教的1800多年来,—直道脉不断,宗派繁衍成为中国的国教。 青城山也成为了道教的祖庭和圣地。从南北朝时期道教西传后,道教影响遍及东南业各国。如今,作为中国道教教理、教义主要来源的老子《道德经》,是目前世界上最多的译本。 老子有关“道”的理论,早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青城山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区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成为了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之地和朝拜、观光的圣地。 目录 下页 退出 上页
张陵青城山创道教 青城天下幽 伏龙观 张陵一生的活动,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早期活动;二、为创教作准备;三、创教;四、传教。 张陵出生于沛国千(今江苏丰县)一个信仰黄帝老子的世家,一说为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公元98年的永平十年张陵与弟子王长、赵升等绕开洛阳乘舟入今江西鄱阳湖,上云锦山,并传黄帝九鼎丹法,在云锦山修炼外丹黄白术,历三年炼成太清神丹,之后又炼成九鼎神丹,即所称“龙虎太丹”,传说龙虎大丹炼成后,山显龙虎之形的瑞应,遂改云锦山为龙虎山,公元126年,鹤发童颜的张陵率弟子数人山龙虎山辗转长安,翻越秦岭经古栈金牛道入蜀。 张陵入蜀之后,首先在今大邑县境内的鹤鸣山积极为创教作准备。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是巴蜀从上古以来受到代表东方文化的楚文化的影响极深,楚文化中巫文化(或称鬼道文化)在东汉张陵创教之前已经形成巫教社团;二是张陵要与从战国时楚国就已经凤靡“淫祀”并影响巴蜀的巫教抗衡,必须积极为创教前作思想教理准备,在创教前后,他先后撰写完成了《老子想尔注》、《黄书》、《道书》、《二十四图》等二十四道书,并以符水等治病,发展教徒。 目录 下页 退出 上页
青城山历代道教的演变 青城天下幽 青城山道教的历代教派,从张天师创天师道正一派,经历了源于东晋时期以陶弘景为首的上清派;形成于北宋年间,流行于元朝的清微派;北宋间的丹鼎派南宗;元朝的全真道龙门派;清代末年的青城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陵创教后,道教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和相互渗透的过程. 于19世纪才又形成独立的道派。青城派在20世纪五十年代后一直是中国道教的重要道派。 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正北京成立,青城山道长易心莹山席大会,被推选为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当年又被推选为四川道教协会会长。1986年,在中国道协第四届代表会议上,傅元天道长当选副会长,1992年3月又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并兼任中国道教学院院长 目录 退出 上页 下页
虹口 都江风光 都江堰虹口乡是距成都最近的原始生态旅游区,位于都江堰市境内,距成都约70公里左右,只要一小时多车程,以其364平方公里的森林植被成为国家级的自然生态保护区。旅游区内有3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和1万余种野生动物,四季长流,清澈见底的白沙河贯穿全境,现正值涨水时节,河水咆哮,河两岸竹木蓊郁,连绵山峰相峙,立壁如削,堪称"成都小三峡"。这里有清新的空气、清澈见底的溪水、繁茂的植被、宁静的小村。这里生长着大熊猫、金丝猴、水母雪莲、鹅掌楸、珙桐等种类与数量繁多的国家级保护动植物。高山、峡谷、清泉、瀑布、原始森林等优美的自然风光更令您留恋忘返。因该区开发较晚,至今仍保持着独特的原始状态。 目录 退出 上页 下页
都江风光 龙池 龙池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川西平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中国20个重点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总面积48万余亩,其中核心景区有4万余亩,其海拔为1800-3280米。公园是国家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此建立了华西亚高山植物. 龙池风景区地貌构造形成于1.9亿万年前的三迭系后期,三叶虫、珊瑚及腕足动物等古生物化石在这里随处可见,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被称为“活化石” 的珙桐、莲香树、银鹊、圆叶玉兰等濒危树种在此生机勃勃。 龙池冰雪节始于1995年末,是都江堰市的重要节气之一。龙池冰雪节从每年十二月开始,到次年三月结束,历时三个月。其间跨越圣诞节、元旦、春节、元宵,为久居西南的人们冬季旅游,提供了一个休闲度假、赏雪、滑雪的极好去处,填补了西南地区冰雪旅游的空白,成为西南地区冬季旅游的黄金线路。龙池冰雪节期开展的冰雪项目主要有:冰雕、雪雕、越野滑雪、自由滑雪、高坡雪撬滑雪、马拉雪撬、冰雪摄影等。龙池风景区,为人们提供了回归大自然优美、迷人、神奇的佳境。 目录 退出 上页 下页
祭 祀 活动 祭祀活动 东汉李冰圆雕石像的出土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说明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代,灌区人民已经开始纪念李冰了。 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益州刺史刘季连将都江堰渠首“望帝词”迁到郸县,以原庙改招李冰,名祟德庙。唐太宗时(公元712—756年),褒封李冰“神勇大将军”。玄宗幸蜀,迟封李冰为“司空相国”。 唐代“春秋设斗牛”纪念李冰。宋太祖赵匡撤治修崇德庙,扩大了庙基,增塑了二郎像。伏龙构也成了纪念李冰的庙宇。 陆放翁有《伏龙洞观孙太古画英惠王像》诗,足以说明李冰在宋代已经封王。宋开宝七年改封李冰“广济王”,定为每年祭招一次。宋代中期改为春秋二祭。宋代的祭招活动,规模宏大。 范成大《离堆行》中有“到羊五万大作社,春秋伐鼓苍烟根”的诗句。 目录 上页 下页 退出
民俗文化 庙会 两千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既有官方主持的祭典活动,也有老百姓的民间祭祀活动。形成了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 传说旧历六月二十四日是二郎生日,后两日为李冰生日。因此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川西受益区人民不辞艰苦跋涉,扶老携,带着祭品,来庙祭把,每日多达万人。《灌县乡土志》中说:“每岁插秧,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呼。”至今民祭之日,二王庙里人山人海,香烟缭绕,虔诚之态,令人感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退出
民俗文化 川西盛会,清明放水节 唐代“春秋设斗牛”纪念李冰。宋太祖赵匡撤治修崇德庙,扩大了庙基,增塑了二郎像。伏龙构也成了纪念李冰的庙宇。陆放翁有《伏龙洞观孙太古画英惠王像》诗,足以说明李冰在宋代已经封王。宋开宝七年改封李冰“广济王”,定为每年祭招一次。 宋代中期改为春秋二祭。宋代的祭招活动,规模宏大。范成大《离堆行》中有“到羊五万大作社,春秋伐鼓苍烟根”的诗句。《独醒记》中说:“水康军祟德庙招李冰父于……词把之盛,每岁用羊四万余头。凡买羊以祭,偶产羊羔者亦不敢留。” 目录 下页 退出 上页
编辑:李华西 9193847 定价:12.0元
鱼嘴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 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 鱼嘴所分的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天,岷江水流量小;灌区正值春耕,需要灌溉,这时岷江主流直入内江,水量约占六成,外江约占四成,以保证灌溉用水;洪水季节,二者比例又自动颠倒过来,内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区不受水潦灾害。 在二王庙壁上刻的治水《三字经》中说的“分四六,平潦旱”,就是指鱼嘴这一天然调节分流比例的功能。 我们的祖先十分聪明,在流量小、用水紧张时,为了不让外江40%的流量白白浪费,采用杩搓截流的办法,把外江水截入内江,整就使内江灌区春耕用水更加可靠。1974年,在鱼嘴西岸的外江河口建成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电动制闸,代替过去临时杩搓工程,截流排洪,更加灵活可靠 目录 退出 返回
飞沙堰 在鱼嘴以下的长堤,即分内、外二江的堤叫金刚堤。堤下段与内江左岸虎头岸相对的地方,有一低平的地段,这里春、秋、冬、三季是人们往返于离堆公园与索桥之间的行道的坦途,洪水季节这里浪花飞溅,是内江的泄洪道。 泄洪道,唐朝名“侍郎堰”、“金提”,后又名“减水河”,它固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 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飞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难,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千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离心力作用),确保内江通畅,确有鬼斧神功之妙。 目录 退出 返回
宝瓶口 宝瓶口,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宝瓶口宽度和底高都有极严格的控制,古人在岩壁上刻了几十条分划,取名“水”,那是我国最早的水位标尺。 《宋史》就有“则盈一尺,至十而止; 水及六则、流始足。”《元史》有“以尺画之、比十有一。 水及其九,其民喜,过则忧,没有则困”的记载。内江水流进宝瓶口,过干渠经仰天窝节制闸,把江水一分为二。再经蒲柏、走江闸二分为四,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倾斜,一分再分,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及绵阳、射洪、简阳、资阳、仁寿、青神等市县近一万平方公里,一千余万亩农田。 目录 退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