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771 Views
第三章 高能电子线剂量学. 高能电子线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就用于肿瘤的放射治疗,在接受放射治疗的病人约有 10%~15% 会用到高能电子线。. 高能电子线的能量. 加速器产生多档能量的高能电子线,一般为 4 MeV 、 6 MeV 、 9 MeV 、 12 MeV 、 16 MeV 、 20 MeV 或 5 MeV 、 7 MeV 、 10 MeV 、 14 MeV 、 16 MeV 、 19 MeV 、 22 MeV. 第一节 电子线的射野剂量学特点. 1 、电子穿射射程正比于电子能量;
E N D
第三章 高能电子线剂量学 高能电子线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用于肿瘤的放射治疗,在接受放射治疗的病人约有10%~15%会用到高能电子线。
高能电子线的能量 加速器产生多档能量的高能电子线,一般为 4 MeV 、6 MeV 、9 MeV 、12 MeV 、 16 MeV 、20 MeV 或 5 MeV 、7 MeV、 10 MeV、 14 MeV、 16 MeV、 19 MeV、 22 MeV
第一节 电子线的射野剂量学特点 1、电子穿射射程正比于电子能量; 2、从表面到一定深度,剂量分布均匀。到达一定深度后, 剂量急剧下降,保护病变后正常组织; 3、同等剂量曲线可以作得很扁平,供给一个均匀满意的 照射野; 4、骨、脂肪和肌肉剂量吸收差别不显著,但对肺组织应 进行修正; 5、单野并适当采用组织等效物,可满意地治疗表浅及偏 位肿瘤。
一、中心轴百分深度剂量曲线 1.名词解释 DS:表面剂量 DX:电子束中X射线剂量 R100:最大剂量点深度 R85:有效治疗深度 RP:电子束的射程
剂量建成区 高剂量坪区 2、基本特性 曲线大致可分为四个区段: 剂量建成区、 高剂量坪区、 剂量跌落区 和X射线污染区 剂量跌落区 X射线污染区
3.能量对电子线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 随着射线能量的增加, 表面剂量增加, 高剂量坪区变宽, 剂量剃度减小, X射线污染增加, 临床剂量学优点逐渐消失。 能量由低到高
4.照射野对电子线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 • 低能时,因射程较短,射野对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较小; • 对较高能量的电子线,因射程较长,使用较小的照射野时,百分深度剂量随射野的变化较大。
5.源皮距对电子线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 当限光筒到皮肤之间的距离增加时,表面剂量降低,最大剂量深度变深,剂量剃度变陡,X射线污染略有增加,而且高能电子线较低能电子线变化显著。 限光筒到皮肤之间的正常距离:5cm
二、电子线的等剂量分布 高能电子线等剂量分布的显著特点为: 随深度的增加, 低值等剂量线向外侧扩张, 高值等剂量线向内侧收缩, 并随能量而变化。 内收 外扩 X射线
电子线的等剂量分布 照射野由小到大
影响电子线等剂量分布曲线的因素 1.深度 2.电子束能量 3.照射野大小 4.限光筒的下端面到患者皮肤之间的距离 5.患者体表的弯曲程度 6.电子束的入射方向
第二节 电子线治疗的计划设计 1、能量的选择 2、照射野的选择 3、组织不均匀性校正 4、电子线的补偿技术
1、能量的选择 电子束的有效治疗深度(cm)约等于1/3~1/4电子束的能量(MeV)。 E0 = 3 ×d后 + 2~3MeV d后为肿瘤或靶区的后缘深度
2、照射野的选择 • 根据L90/L50≥0.85的规定,所选电子线射野应至少等于或大于靶区横径的1.18倍,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靶区最深部分的宽度,射野再放0.5~1.0cm。
电子线治疗的个体铅挡块 一般用附加铅块改变限光筒的标准照射野为不规则野,以适合靶区的形状,并保护周围的正常组织。 附加铅块可固定在限光筒的末端。 挡铅厚度( mm)=1/2电子束能量+1mm。 一般情况下,模室制作的铅模统一厚度为10mm。
3、组织不均匀性校正 • 在不均匀性组织如肺和气腔中,电子线的剂量分布会发生显著变化,应对其校正。
等效厚度系数法(CET) • 假设某种不均匀组织的厚度为Z,它对电子线的吸收的等效水的厚度为Z×CET。 • 如果计算位于厚度为Z的不均匀性组织后的某一点深度为d处的剂量,则该点的等效深度 • deff = d - Z(1- CET) • 肺的CET值平均为0.5,并依赖于在肺组织中的深度。
4、电子线的补偿技术 电子线的补偿技术用于: 1)补偿人体不规则的外轮廓; 2)减弱电子线的穿透能力; 3)提高皮肤剂量。
临床常用的补偿材料有石蜡、聚苯乙烯和有机玻璃,其密度分别为0.987g/cm3,1.026g/cm3和1.11g/cm3。临床常用的补偿材料有石蜡、聚苯乙烯和有机玻璃,其密度分别为0.987g/cm3,1.026g/cm3和1.11g/cm3。 • 石蜡易于成形,能紧密地敷贴于人体表面,避免或减少补偿材料与皮肤间的空气间隙,常被用作类似胸壁照射时的补偿材料。
组织等效物的厚度 高能电子线在组织中,每1cm的组织平均吸收2MeV 电子能量,故用组织等效物,能够很好地改善剂量 分布,满足临床的需要。
五、照射野的衔接 • 电子线照射野衔接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射线束宽度随深度变化的特点,在皮肤表面相邻野之间,或留有一定的间隙,或使两野共线,最终使其50%等剂量曲线在所需深度相交,形成较好的剂量分布。
临床应用电子线时应注意: • 一是照射时应尽量保持射野中心轴垂直于入射表面,并保持限光筒下端到皮肤的正确距离。 • 二是电子束的一些重要剂量学参数,应针对具体照射条件进行实际测量 。
小结 1 电子线的射野剂量特点:射程短,剂量下降快,保护肿瘤后面的正常组织,单野治疗表浅及偏位肿瘤。 2 中心轴百分深度剂量曲线特性:四个区段: 剂量建成区、高剂量坪区、剂量跌落区和X射线污染区 3 等剂量分布的特点为: 随深度的增加,低值等剂量线向外侧扩张,高值等剂量线向内侧收缩。 4电子线治疗的计划设计 (1) 能量的选择:E0 = 3 ×d后 + 2~3MeV (2) 照射野的选择:射野应至少等于或大于靶区横径的1.18 倍,并在此基础上,射野再放0.5~1.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