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545 Views
第二章 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原理. 水准仪和水准尺. 水准测量方法. 三、四等 水准测量高程. 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水准测量误差. 前视. 后视. 水准尺. 前进方向. 水准尺. b. B. a. h ab. A. H i. (水平视线高程= H A +a). H B. H A. §2.1 水准测量原理. 大 地 水 准 面. ● 地面上 A、B 两点之间的高差. h ab = a - b. ● 若已知 H A , 求 H B.
E N D
第二章 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原理 水准仪和水准尺 水准测量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高程 • 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 水准测量误差
前视 后视 水准尺 前进方向 水准尺 b B a hab A Hi (水平视线高程=HA+a) HB HA §2.1 水准测量原理 大 地 水 准 面
● 地面上A、B两点之间的高差 hab= a - b ● 若已知 HA,求 HB ★高差法 HB= HA+ hab ★仪高法: HB= (HA+a)- b = H i - b
§2.2 水准仪和水准尺 水准仪及水准尺的设计与制造 水准仪品种很多 激光水准仪 电子水准仪 自动安平水准仪 微倾式水准仪
一、S3级微倾式水准仪的构造 圆水准器 符合水准器 基座、望远镜、水准器 基 座: 连接仪器和三脚架,基座上面有一个圆水准器。 望远镜: 符合水准器(用于精平)
圆水准器 用于仪器的概略整平 水准仪的轴线 竖 轴 圆水准器轴 视 准 轴 管水准器轴
二、水准尺与尺垫 水准尺的种类 木 质— 有双面尺和塔尺,一般是3m,也有5 m 铝合金— 通常是塔尺结构,一般是3m 铟刚尺— 通常是单面尺,一般是3m或是2 m
§2 .3 水准测量方法 一、水准仪的技术操作 用脚螺旋整平圆气泡 1. 粗平: 2. 瞄准: 使用粗瞄器,认真消除视差 3. 精平: 用上下微倾螺旋使符合气泡居中 4. 读数: 读取横丝上的读数,必须读取四位数字
二、水准测量检核方法 1. 测站检核 两台仪器法 两次测得的高差之差 必须小于5 mm 变动仪高法 采用双面尺
BMA BMB 2 1 2. 线路检核 附合水准路线 从一个已知水准点出发经过各待测水准点附合另一个已知水准点上。
BMA 1 3 2 闭合水准路线 从一个已知水准点出发经过各待测水准点后又回到该已知水准点上。
1 BMA 2 往 测 返 测 往返观测 比较往返观测高差
§2.4 水准测量成果计算 1.附合水准路线测量计算 高差闭合差计算 fh 容许误差 fh容 闭合差调整 2.闭合水准路线成果计算
§2.5 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一、水准仪的轴线 1. 竖轴(VV) : 望远镜的旋转轴。 2. 圆水准器轴(V′V′ ) : 过零点的球面法线 3. 水准管轴(LL): 过零点作水准管圆弧切线。 4. 视准轴(CC): 十字丝交点与物镜光心的连线。
二、水准仪轴线必须满足的条件 1. 圆水准器轴平行于竖轴(V′V′‖VV) 2. 十字丝横丝垂直于竖轴 3. 水准管轴平行于视准轴( LL‖CC)
三、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1、圆水准器轴平行于仪器竖轴的检验和校正 (1)检验: (2) 校正
2. 十字丝横丝垂直于竖轴的检验和校正 (1)检验 (2)校正
a1 b1 i i B A 3 . 水准管轴平行于视准轴的检验和校正 (1)检验
a2 b2 a0 B A
(3)校正 转动上下微动螺旋,使十字丝的中丝对准 A 尺上的正确读数a0 ,这时水准管器泡不再居中,用校正针拨动水准管一端上、下两个校正螺旋,使气泡居中,反复多次,使条件满足为止。
§2.6 水准测量误差分析及注意事项 一、仪器误差 水准管轴不平行于视准轴 水准尺分划误差 水准尺零点误差 二、观测误差 水准管气泡居中误差 视差 水准尺估读 十字丝压线误差 水准尺倾斜误差 尺垫下沉及
三、外界因数的影响 太阳直射、风力、能见度等 地球曲率及大气折光影响 • 地球曲率的影响: 大气折光的影响: r :有正负 综合两项的影响: 注意:水准测量尽量前后视距相等,可消除此项误差
§2.7 三、四等水准测量 当所求水准点的精度要求较高时,普通水准测量就达不到精度要求,因此必须采取高等级的水准测量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除用于国家高程控制网的加密外,还常用作小地区的首级高程控制,以及工程建设地区内工程测量和变形观测的基本控制。。
等级 标准视线长度(m) 前后视距差 (m) 前后视距累计差(m) 红黑面读数差(mm) 红黑面高差之差 (mm) 三 四 75 100 3.0 5.0 5.0 10.0 2.0 3.0 3.0 5.0 我们主要学习观测步骤及检核要求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使用的水准尺,通是双面水 准尺。两根标尺黑面的尺底均为0,红面的尺 底一根为4.687m,一根为4.787m。 二、视线长度和读数误差的限差及高差闭合差的规 定见表
三、观测步骤及检核要求 • (一)在起点与第一个立尺点中间设站 • 三等:后——前——前——后 • 四等:后——后——前——前 • 1. 后视黑面尺—读取下、上丝读数,中丝。 • 2. 前视黑面尺—读取下、上丝读数,中丝。 • 3. 读取—前视红面尺中丝读数 • 4. 读取—后视红面尺中丝读数
(二)当测站观测记录完毕随即计算, 不得搬站(本次实验D视距≈20m为宜) • 1. 前、后视距: D视距=100×(下-上)m • 2. 前、后视距差: △D=D后-D≤ 3.0m • 3. 前、后视距累积差:∑ △D ≤ 10.0m • 4. 前视中丝红面-前视中丝黑面 • =4687±3mm(或4787±3mm) • 5. 后视中丝红面-后视中丝黑面 • =4687±3mm(或4787±3mm) 两根尺子是前视、后视尺交替使用
(三)计算高差 • 1. 后视中丝(黑面)-前视中丝(黑面)=h1 • 2. 后视中丝(红面)-前视中丝(红面)=h2 3. 两高差之差:h1- h2≤ 5mm ±100 mm 4. 计算高差平均数: h平=(h1 +h2±0.1m)/2 (四)依次设站同样方法施测其它各站
五、全路线施测完毕后计算 1. 路线总长:(各站后视、前视视距之和) 2. 各站视距差之和应等于最后一站累积视距差 3. 各站后视黑面、红面读数总和 减去 各站前视黑面、红面读数总和 应等于 各站高差(黑面+红面)总和 等于 平均高差总和的两倍 测站数为奇数时,高差总和与平均高差的两倍相差±0.100米
六、路线闭合差应小于限差要求 fh=± 20 mm 式中L为路线总长,以公里为单位 • 七、观测数据满足要求,则进行各站高差改正 • 八、计算各待定点的高程。 高程计算方法与步骤和普通水准测量方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