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 likes | 1.15k Views
第三课. 科判. 以说缘起理而赞叹. 唯有佛陀对解脱者不欺惑. 初义. 末义. 论义. 唯有佛教成为解脱者的津梁. 随念如来之深恩. 摄义. 科判. 建立佛教无有过失. 建立宣说缘起空性之教无过失. 说缘起空性之义. 2. 驳斥如是不承许之理. 唯有佛陀对解脱者不欺惑. 以此建立空性断除增损之见. 以此建立其他教法无有过失. 以此建立佛陀对解脱者不欺诳. 科判. 略说. 缘起空性是世尊的究竟意趣. 说缘起空性之义. 若自性空性则因果合理并远离边执. 虽无自性也以缘起力可起作用. 佛说诸法自性为空性之理. 广说. 科判.
E N D
科判 以说缘起理而赞叹 唯有佛陀对解脱者不欺惑 初义 末义 论义 唯有佛教成为解脱者的津梁 随念如来之深恩 摄义
科判 建立佛教无有过失 建立宣说缘起空性之教无过失 说缘起空性之义 2 驳斥如是不承许之理 唯有佛陀对解脱者不欺惑 以此建立空性断除增损之见 以此建立其他教法无有过失 以此建立佛陀对解脱者不欺诳
科判 略说 缘起空性是世尊的究竟意趣 说缘起空性之义 若自性空性则因果合理并远离边执 虽无自性也以缘起力可起作用 佛说诸法自性为空性之理 广说
科判 缘起空性是世尊的究竟意趣 现前缘起空性的量 缘起空性是佛陀的究竟密意 若未通达缘起理则不能证佛的教义
科判 若通达缘起无有自性也可起作用 未通达缘起堕入深渊 是故缘起与空性不相违 缘起空性是佛陀的究竟密意 为此您之正法中,竭力赞叹见缘起, 此非一切皆无有,亦非自性成实有。
为此您之正法中,竭力赞叹见缘起, 此非一切皆无有,亦非自性成实有。 通过前课的科判可以了知: 1、通达缘起理就会通达一切万法自性本空 何为见缘起? 壬三、是故缘起与空性不相违 2、不通达缘起,则后落入常断见和三恶趣的深渊。 见到显和空无二无别(二谛无别),就见到了缘起。
为此您之正法中,竭力赞叹见缘起, 此非一切皆无有,亦非自性成实有。 所以,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您在无量无边法蕴或正法中,竭力赞叹一定要见到缘起空性。 壬三、是故缘起与空性不相违
为此您之正法中,竭力赞叹见缘起, 此非一切皆无有,亦非自性成实有。 所谓缘起并不是说一切万法都没有。 其自性并非永远也不改变,恒时都是成实、常有、坚固的。 壬三、是故缘起与空性不相违
为此您之正法中,竭力赞叹见缘起, 此非一切皆无有,亦非自性成实有。 本颂要点 1、何为见缘起? 2、显空双运是否有有无兼具或有无相违的过失? 1)什么是缘起? 2)何为见缘起? 壬三、是故缘起与空性不相违 1)二谛的关系 3、佛陀为何竭力赞叹缘起? 2)显现和空性既然是一本体,凡夫为什么看不见呢? 3)以《心经》说明缘起远离二俱、非二俱等边。
1、何为见缘起? 1)什么是缘起?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中论》 缘起、空性和中道只不过是名字不同而已,实际是一个意思。
1、何为见缘起? • 缘起既非实有,也不是非实有或既不是有,也不是无; • 所谓缘起是指显现的法是因缘生,所以它的本体是空性的;虽然一切法的本体是空性,但在世俗中也可现前。也就是说,见到显和空无二无别,就见到了缘起。
2)何为见缘起?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讲显现和空性时,用水月来做比喻: 当天空中的月亮在水池里显现时,水月的明分叫世俗谛 水月根本不可能有天月的一点一滴,其本身的空性就叫做胜义谛。 谁用智慧见到这样的显空无别或显空双运,就叫做证悟缘起空性。
2、显空双运是否有有无兼具或有无相违的过失?2、显空双运是否有有无兼具或有无相违的过失? 1)二谛的关系 在名言中二谛之间是如同水与水月般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 在胜义中二谛之间一体异体均不可分析。 会不会有《解深密经》中的四四过失?
现相和空性两者在胜义中异体和世俗中一体,就各有四种过失:现相和空性两者在胜义中异体和世俗中一体,就各有四种过失: 1)如果胜义谛相和心前的现相是一个,那一切凡夫一切时都见现相,应成一切凡夫一切时都见胜义谛相,这样应成凡夫都已获得无上涅槃。
2)如果胜义谛相和心前的现相是一个,那么就像依靠心前的现相堕在烦恼、业和苦种种杂染中一样,依靠胜义谛相也应当堕在杂染中,也就是依胜义谛会起执著、会起烦恼、会造业、会受苦。2)如果胜义谛相和心前的现相是一个,那么就像依靠心前的现相堕在烦恼、业和苦种种杂染中一样,依靠胜义谛相也应当堕在杂染中,也就是依胜义谛会起执著、会起烦恼、会造业、会受苦。
3)如果胜义谛相和心前的现相是一个,那像胜义谛相无差别一样,一切心前的现相也应当这样无差别。3)如果胜义谛相和心前的现相是一个,那像胜义谛相无差别一样,一切心前的现相也应当这样无差别。 4)如果胜义谛相和心前的现相是一个,那么修观行者在种种现相中,应当按他所见的、所闻的、所觉知的就是胜义谛相,不应当再去求胜义谛。
如果胜义谛相和心前的现相完全是不同的他体,也有四种过失:如果胜义谛相和心前的现相完全是不同的他体,也有四种过失: 1)如果胜义谛相和心前的现相完全是他体,就应当成立已见胜义谛的圣者也不能除遣种种现相,因为这两者是不同的他体,没有关系,不能由见一者而除遣另一者,就像张三见到真相,除遣不了李四眼前的幻觉一样。这样不能除遣虚妄现相的话,就不能得无上菩提。
2)如果胜义谛相和心前的现相是他体,那不能把一切现相的共相说成是胜义谛相。因为一切现相上的共相是在现相上存在的,不能说是现相外的一个东西。2)如果胜义谛相和心前的现相是他体,那不能把一切现相的共相说成是胜义谛相。因为一切现相上的共相是在现相上存在的,不能说是现相外的一个东西。 比如,湿润是一切水的共相,湿润不是水外的存在,不能把湿润说成是水外某个法的相。实际上一切现相的共相叫做胜义谛相,所以现相和胜义谛相不是他体。
3)如果胜义谛和心前的现相是他体,就成了由现相的无自性所显现的也不是胜义谛相,因为胜义谛相是跟现相不同的东西,现相无自性的体性不能说是胜义谛相。3)如果胜义谛和心前的现相是他体,就成了由现相的无自性所显现的也不是胜义谛相,因为胜义谛相是跟现相不同的东西,现相无自性的体性不能说是胜义谛相。 4)如果胜义谛相和心前的现相是不同的他体,那就成了杂染相和清净相同时并存,这样在现前清净胜义的圣位也应当有杂染相。
如此承许,没有上述四四过失。 因为名言中二谛之间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 一本体 异反体 远离了他体的过失 远离了一本体的过失 二谛双运 二者(指胜义谛与世俗谛)如同无而显现于水池中一体般,这就称为二谛无别或二谛双运。
二谛并非是如同牛角各居一方互相分开的,在现见了如水月般的世俗实相之时,从月影之现分而言是世俗谛,二谛并非是如同牛角各居一方互相分开的,在现见了如水月般的世俗实相之时,从月影之现分而言是世俗谛, 从月轮无实空性分而言是胜义谛 异反体 远离了《解深密经》一本体的过失 一本体 远离了《解深密经》他体的过失
2)显现和空性既然是一本体,凡夫为什么看不见呢?2)显现和空性既然是一本体,凡夫为什么看不见呢? 虽然究竟法界(所境)是一本体,但凡夫能境的心识有特别坚固的习气,所以就会像盲人看不见阳光一样。 迷乱状态 这个桌子是静止的 痴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现为谛, 能仁说名世俗谛,所有假法唯世俗。 ——《入中论》 名言实相——一切都在不断地运动,我们的肉眼也看不到、分别念也想不出、手也摸不着。 特别细微、清净的胜义本体,我们更看不到了。
此身不净性,粗及现量境, 恒常显现时,心中尚不住, 无住微妙法,极细非现量, 由是甚深故,心中何易悟? ——《中观宝鬘论》
3)以《心经》说明缘起远离二俱、非二俱等边。3)以《心经》说明缘起远离二俱、非二俱等边。 俄巴活佛于注疏中,以《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对应破除有、无、二俱及二俱非四边。 色不异空,是指对有边的破除,色是代指一切所知法,以正理观察时,可以了知彼等本来无有自性,显而不异于空性; 色即是空,是指现空双运,远离亦有亦无的俱二边,由此了达现与空非是如搓黑白绳一样各成别体存在,而是无二双运; 空不异色,是破除无边,由此了知空性非是断灭空,非是异于显现外有成实的空性存在; 空即是色,是指离戏,断除二俱非的微细边执,了知现空双运也非有实体存在。
3、佛陀为何竭力赞叹缘起? 若见缘起理,愚痴则不生,故此一切力,唯应说彼语。 ——《中观四百论》 如果见到了缘起,世间一切无明愚痴的现象永远也不会产生;因为它在佛陀的教言或正法中,最精要、最珍贵、最甚深,所以我们在何时何地都要尽量宣说缘起法。
反之,凡夫在没有懂得缘起空性的真理前 对水泡般现而不实的感情、家庭、财产、名声等会特别执著 痛苦 越执著产生的痛苦越大 执著
因此,在一切所见中,见到缘起才是真正的所见。因此,在一切所见中,见到缘起才是真正的所见。 无上密续 显宗 无垢光尊者 所谓见到缘起就是现见大圆满的见修行果; 第二转法轮从空性的侧面讲见缘起; 见到空性时就见到了缘起。
大圆心部窍诀义,各诸大德所修持, 道果息灭大手印,无二中观等异名, 实上离心智慧故,一切皆为许相同。 ——《定解宝灯论》 对显现空性无二无别的无欺缘起显现,可以叫大圆满,也可叫大手印,或者叫大中观。
如果这样的话,显宗与密宗的见解就等无差别了?如果这样的话,显宗与密宗的见解就等无差别了? 1、大乘显宗与密宗在离戏的见解上无有差别; 2、但在抉择见解的方式上以及修持之方式上,有很大差别,另外在行为、戒律、得果之快慢等上也有很大差别。 1)空性的修法上有差别; 2)在本来清净的修法上有差别
科判 缘起空性是世尊的究竟意趣 现前缘起空性的量 缘起空性是佛陀的究竟密意 若未通达缘起理则不能证佛的教义 不观待如空中花,故非不依而存在, 本体若成彼成立,观待因缘则相抵。
不观待如空中花,故非不依而存在, 本体若成彼成立,观待因缘则相抵。 在真正通达缘起空性的修行人或瑜伽士的境界中,不观待的法就像空中的鲜花一样绝对没有,所以万法根本不可能不观待而存在。 辛三、现前缘起空性的量 并非说空中的鲜花不观待而独立存在,而是一种不观待就不存在的比喻 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找不到不依靠或不观待任何一法而独立存在的法。
不观待如空中花,故非不依而存在, 本体若成彼成立,观待因缘则相抵。 如果万法的本体真实成立,则不观待因缘,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一切万法都是观待因缘而生。所以,承认万法实有与观待因缘恰恰相违或相抵。 辛三、现前缘起空性的量
不观待如空中花,故非不依而存在, 本体若成彼成立,观待因缘则相抵。 本颂要点 1、现前缘起空性的量是什么? 2、为什么本体成立与观待因缘相违? 辛三、现前缘起空性的量 3、空性观待显现吗?如果观待则空性非法性,成有为法之过;如果不观待则与显空双运相违?
1、现前缘起空性的量是什么? 一旦无有轮番时,现见无欺之缘起,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三主要道》 若我们真正了达“显即是空、空即是显”的空性意义或境界,显现和空性再也不用轮番显现,此时见解就圆满了。
对于显空双运,凡夫与圣者所见有何不同: 犹如幻化象,虽现生与灭,然于真实中,无生亦无灭。 如幻之世间,虽现生与灭,然于胜义中,无生亦无灭。 ——《中观宝鬘论》 也就是说,如同被魔术蒙蔽视野的人们将幻化的马象执为真实而加以耽著一样,因为没有通达、没有了悟真如而被无明所蒙蔽的所有异生凡夫,耽著似现真实的有实法,而从来没有想到自性为空性;魔术师自己了知虽然显现马象却不真实,而观看魔术的愚者与魔术师尽管相同见到魔术的幻化,但执著方式却迥然不同。 同样,虽然显现成实,但实为空性如虚幻般的此世间,仅仅在名言识前显现分中并非不显现产生,也显现灭亡而不是恒常显现,可是在究竟胜义中,丝毫也不存在自性生与自性灭。 圣者:同时见 凡夫:轮番见,依据中观四步境界逐步修习到量 犹如由因缘所显现蒙蔽人们视野的虚幻大象,在名言中虽然显现为生与灭,但在胜义中本来就不存在真实成立的生与灭。
入道胜解行 未入道异生 圣者后得 圣者入定与法性一味 因为无有耽著二取的分别念的缘故,也不是像入定那样,因为可能存在细微的二取。 三界不清净的心与心所、耽著二取的迷乱识 观待圣者而言也不清净,因为本体是世间,具有实有分别念需要上进 无有分别念
通达缘起性空的意义 宗喀巴大师面见文殊菩萨时,文殊菩萨给他讲了一个无有执著的甚深窍诀,即:当你面对显现时,千万不要去执著。 因为有好的执著就会产生贪心,有不好的执著就会产生嗔恨心,如此进行取舍就会在相续中造下业。
2、为什么本体成立与观待因缘相违? 分别自体有,如何相互存, 分别自体无,如何相互有? ——《中观宝鬘论》 对方说: 虽然一切大种相互观待,但还是以自之本体存在的。 答复: 由于一切大种分别自体成立而存在的缘故,这些大种如何相互观待才得以存在呢?存在显然不合理。
因为所观待与能观待不成立 无需观待而同时存在 若大种各自本体存在 若所有大种不是以各自分开的自体存在 它们如何相互观待而存在呢? 不应该存在 如同兔角 如同牛角
若因过去时,有未来现在。 ——《中论》 24号 25号 23号 如果24号独立存在 在25号的时候,24号还应当成立为现在 从23号角度来观察,今天的24号又成了未来 因此,如果时间实有,那么就不存在观待。而现量可见时间是观待而有,故时间非实有。
科判 略说 缘起空性是世尊的究竟意趣 说缘起空性之义 若自性空性则因果合理并远离边执 虽无自性也以缘起力可起作用 佛说诸法自性为空性之理 广说
科判 佛说诸法 自性为空性之理 如此之说无有合理之反驳 若有自性不可得涅槃 诸法无有自性 故说除非依缘生,毫厘之法亦非有, 除非自性本为空,毫厘之法亦非有。 什么叫自性? 外道:常有的本性。 小乘:二极微的常有本性。 唯识:依他起是实有的本性。 中观宗:非声闻所作,亦非改造,本性如是作。 所谓自性,即诸法的本性:
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 ——《中论》 在名言中以三个条件可以成立诸法的独特自性:无作、不待、不异法。 一、无作,即无须依因缘造作而成,比如火虽然需要薪柴等因缘,但火的热性却无需因缘本自具足。
二、不待,即不观待他法而成立,如火的热性并不像左观待右、长观待短那样观待他法。二、不待,即不观待他法而成立,如火的热性并不像左观待右、长观待短那样观待他法。 三、不异法,即不变异成他法,就像火的热性永远也不会有今天热明天不热的情况一样,从火形成直至灭亡之间热性始终不变。
故说除非依缘生,毫厘之法亦非有, 除非自性本为空,毫厘之法亦非有。 正因为器情世界的法全部都是因缘而生,那除了自性是空性以外,自性不空的法毫厘也找不到。也就是说,凡是因缘生的法,全部都是空性的。 不依靠因缘的法,在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毫厘也找不到。 辛一、诸法无有自性 自性空:自性也没有一种自性,自性由自性空。
故说除非依缘生,毫厘之法亦非有, 除非自性本为空,毫厘之法亦非有。 本颂要点 因缘生的法为什么是无有自性? 辛一、诸法无有自性
因缘生的法为什么无有自性? 略广因缘中,求果不可得, 因缘中若无,云何从缘出? ——《中论》 在和合以及个别的因缘中,都得不到所求的果法。既然因缘中没有果,又怎么从因缘中生果呢?
略指因缘的和合: 既然略和广的因缘中都没有果,所谓因缘生果也就不成立。如果缘中没有果也可以生果,那么茅草等非缘也应能产生氆氇。由此可知,所有因果关系都是假相。 每一根毛线上没有氆氇 广指分开的因缘: 那毛线的和合中有没有氆氇呢? 苗芽怎么生出来的? 产生苗芽的各种因缘中都没有苗芽
科判 佛说诸法自性为空性之理 如此之说无有合理之反驳 若有自性不可得涅槃 诸法无有自性 自性不可逆转故,万法若有少自性, 趣入涅槃不应理,一切戏论不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