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1

第 2 章 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2.1 投影方法的基本知识. 第 2 章 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2.2 点的投影. 2.3 直线的投影. 2.4 平面的投影. 2.5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相对位置. 2.1.1 投影法的基本知识 2.1.2 投影法的种类 2.1.3 正投影法的基本性质. 2.1 投影方法的基本知识. S. 投射中心. 投射线. A. 投影面. a. P. 2.1.1 投影法 的基本知识. 用 灯光 或 阳光 照射物体,在地面或墙面上就会产生 影子 。人们把这种现象归纳、 抽象 出来,便形成了把空间物体投射在平面上的投影法。.

dia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2 章 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1 投影方法的基本知识 第2章 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2.2 点的投影 2.3 直线的投影 2.4 平面的投影 2.5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相对位置

  2. 2.1.1 投影法的基本知识 2.1.2投影法的种类 2.1.3 正投影法的基本性质 2.1 投影方法的基本知识

  3. S 投射中心 投射线 A 投影面 a P 2.1.1 投影法的基本知识 用灯光或阳光照射物体,在地面或墙面上就会产生影子。人们把这种现象归纳、抽象出来,便形成了把空间物体投射在平面上的投影法。 投影法——投射线通过物体,向选定的面投射,并在该面上得到图形的方法。 2-1 投影法的概念 常用的投影方法有两种:中心投影法和平行投影法。

  4. 投射中心 S 投射线 A 投影面 C 物体 B a c P b 投影 2.1.2 投影法的种类 1.中心投影法 中心投影法——投射线汇交一点的投影法(投射中心位于有限远处)。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绘制建筑物或产品具有直观立体感的图——透视图。 图2-2 中心投影法

  5. A A S C C 投射方向 B B a a c c P P b b 2.平行投影法 平行投影法——投射线相互平行的投影法 (投射中心位于无限远处)。 投射线与投影面倾斜——斜投影 投射线与投影面垂直——正投影 a) 斜投影 b) 正投影 图2-3 平行投影法

  6. 2.1.3 正投影法的基本性质 B B D C A C A b a a d c b c P 1.平行性 平行两直线的投影仍为相互平行的直线。 这种特性称为:平行性。 2.定比性 直线上点分两线段的长度之比等于其投影长度之比。这种特性称为:定比性。 图2-4 正投影的基本特性(1)

  7. 3.实形性 当平面或线段平行于投影面时,其投影反映平面的实形或线段的实长。这种特性称为:实形性。 4.积聚性 当平面或线段垂直于投影面时,其投影积聚成为一直线或一点。这种特性称为:积聚性。 A H A H E D E D G G F F C B B C a h e d g f a(b) c h(g) b P e(f) d(c) 图2-5 正投影的基本特性(2)

  8. H D E A q G F C B P h e d a g f c b 5.类似性 当平面或线段倾斜于投影面时,其平面图形的投影成为一个与其不全等的类似形,线段投影成为比实长短的线段。即ab< AB, 这种特性称:类似性。 图2-6 正投影的基本特性(2)

  9. 2.2 点的投影 2.2.1 点在三面体系中的投影 2.2.2 特殊位置点的投影 2.2.3 两点的相对位置和重影点

  10. 2.2.1 点在三面体系中的投影 1.符号规定 空间点:用大写字母A、B、C 投影点:用小写字母 ● 水平投影 a 、 b 、 c ●正面投影 a′、 b′、c′ ●侧面投影 a″、 b″、 c″等

  11. Z Z az a′ a″ az x O y YW ay O ax z W ax X ay ay A a H X Y YH a) 直观图 b) 投影图 图2-7 点在三面投影体系中的投影 2.点的投影特性 (1) 建立三面投影体系 V面:正立投影面 H面:水平投影面 W面:侧立投影面 V a′ W a″ a H ① aa⊥OX轴aa⊥OZ轴 ② aax = aaz = y =A到V面的距离 aax= aay = z =A到H面的距离 aay = aaz = x =A到W面的距离

  12. 【例2-1 】已知点的两个投影,求第三投影。 通过作45°斜线使aaz=aax 解法一: az a a O ax X a a az a 解法二: 用圆规直接量取aaz=aax O ax X a a) 解法一 b) 解法二 图2-8 由点的两个投影求第三投影

  13. a) 直观图 b) 投影图 图2-9 点的坐标与投影关系 3.点的坐标与投影的关系 (1) 空间点可用三个坐标表示,如 A点坐标 (XA,YA,ZA)。 X:反映点到W面距离 Y:反映点到V面距离 Z:反映点到H面距离 (2) 一个投影点反映了两个坐标值,如投影 a,其坐标 XA, YA; 结论:若点的两个投影已知,则其空间位置确定,其第三投影也就唯一确定。

  14. Z V a’ Z A a" X O X YW O Y H YH 【例2-2 】已知点(15,5,10),作出点的三面投影和直观图。 a' a" W a a b) 直观图 a) 投影图 图2-10 由点的坐标求作点的投影图和轴测图

  15. Z c' c a" a' c" b' b" X 45° YW a b YH 2.2.2 特殊位置点的投影 由图2-11可知: (1) 三个坐标值中有一个坐标为零时,则该点必定在投影面上 (2) 三个坐标值中有两个坐标为零时,则该点必定在其坐标值不为零的那个投影轴上。 O 图2-11 特殊位置点的投影

  16. 2.2.3 两点的相对位置和重影点 1.两点的相对位置 Z 两点的相对位置指两点在空间 的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 a a b b O 判断方法 : X YW ▲ x坐标大的在左 ▲ y坐标大的在前 ▲ z坐标大的在上 a YH b B点在A点之前、之右、之下。 图2-12 两点相对位置

  17. a" a' 25 20 20 32 【例2-3】已知点A的三面投影a、a′、a″,并知点B在点A的左方32mm,在点A上方25mm,在点A前方20mm,求作点B的三面投影b、b′、b″。 b' b" a b 图2-13 利用相对坐标作图

  18. a' b' a" d" (d') c" c' b" a b d c 2.重影点 位于同一投射线上的两点,由于它们在投射线所垂直的投影面上的投影是重合的,所以叫做重影点(重影点必须有两个坐标值相同)。 Z 被挡住的投影加( ) X O YW (b) YH 图2-14 重影点的投影

  19. 2.3 直线的投影 2.3.1 直线的投影 2.3.2 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 2.3.3 一般位置线段的实长及其对投影面的倾角 2.3.4 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相对位置 2.3.5 直角投影定理

  20. a' a " Z b' b" O a X YW b YH 2.3.1 直线的投影 一般情况下,直线的投影仍为直线。由于两点决定一直线,因而只要作出直线上任意两点(通常为直线段的端点)的投影,并将其同面投影用粗实线连线,即可确定直线的投影,如图3-9所示。 图2-15 直线的投影

  21. 直线的空间位置 特殊位置直线 一般位置直线 投影面垂直线 投影面平行线 正垂线 铅垂线 侧垂线 正平线 水平线 侧平线 2.3.2 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 直线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情况:

  22. 1.投影面垂直线 垂直于某一个投影面的直线。 图2-16 投影面的垂直线 投影特性: ① 在其垂直的投影面上,投影有积聚性。 ② 另外两个投影,反映线段实长。且垂直于相应的投影轴。

  23. 2.投影面平行线 与一个投影面平行,而对另外两投影面倾斜的直线 。 图2-17 投影面的平行线 投影特性: ① 在其平行的那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反映实长,并反映直线与另两投影面倾角的真实大小。 ② 另两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平行于相应的投影轴。

  24. 一般位置直线的投影特征: ① 三个投影均不反映实长; ② 三个投影均不反映直线与投影面的倾角。 3.一般位置直线 对三个投影面都倾斜的直线。 直线与投影面的夹角称为直线对投影面的倾角。空间直线与投影面H、V、W之间的倾角分别用α、β、γ表示,如图2-18所示。 图2-18 一般位置直线 水平投影a b = ABcosα 正面投影 a′b′=ABcosβ 侧面投影 a″b″=ABcosγ

  25. B Z A-- 实长 Z AB ab A 1 Z A o A--- Z B 实长 AB 2.3.3 一般位置直线实长及其对投影面的倾角 一般位置直线段在各投影面上的投影均不反映实长,也不反映对投影面的倾角。在工程上,经常遇到求一般位置直线的实长和倾角,常采用的作图方法有直角三角形法。 Z a' a' a' V A b' b' b' O O B X X O X a a a b H b b Y 图2-19 用三角形法求一般位置直线的实长和倾角

  26. Z a' V A b' A B1 1 B O X a b H Y 一般位置直线的投影中可作出三个直角三角形,若只考虑直角三角形的组成关系。利用直角三角形法,只要知道四个要素中的两个要素,即可求出其他两个未知要素,如图2-20所示。 图2-20直角三角形的三种三角形

  27. 【例2-4】已知直线AB对H面的倾角为30°,试求AB的正面投影。【例2-4】已知直线AB对H面的倾角为30°,试求AB的正面投影。 b' a' b1' X O b 30º a 图2-21 由线段的倾角求直线的投影

  28. 2.3.4 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相对位置 1.点与直线的相对位置-直线上的点 图2-22 直线上点的投影 投影特性: ① 直线上点的投影必在该直线同面投影上; ② 同直线上两线段长度比等于其投影长度比。

  29. 【例2-5】在AB上求作点K,使AK:KB=1:2。 b b k k a a X O a 1 k 2 b 图2-23 求作直线上K点的投影

  30. 2.直线与直线的相对位置 空间两直线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三种:平行、相交、交叉。 (1)两直线平行 空间两直线平行,则它们的同面投影必然相互平行; 反之,如果两直线的各个同面投影相互平行,则两直线在空间也一定相互平行。 图2-24 平行两直线

  31. 若要在投影图上判断两条一般位置直线是否平行,只要看它们的两个同面投影是否平行。但对于投影面的平行线,通常根据其三面投影(或其他的方法)来判别。若要在投影图上判断两条一般位置直线是否平行,只要看它们的两个同面投影是否平行。但对于投影面的平行线,通常根据其三面投影(或其他的方法)来判别。 图2-25 判断两直线平行 AB、CD为侧平线,虽然ab∥cd,a′b′∥c′d′,但a″b″不平行于c″d″,故直线AB不平行于直线CD。

  32. (2)两直线相交 当两直线相交时,它们在各个投影面上的同面投影也必然相交,并且交点符合点的投影规律。 图2-26 相交两直线

  33. b' c' a' O X c b k a d 【例3-6】已知点K是AB与CD的交点,求CD的正面投影c′d′。 分析:交点为两直线所共有,且符合点的投影规律,据此可求得k′;C、K、D同属一条直线,据此可求出d′。 k' d' 图2-27 利用两直线相交求CD直线的投影

  34. (3)两直线交叉 在空间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两直线称为交叉直线。交叉直线的投影不具备平行或相交直线的投影特性,如图2-28所示。 图2-28 交叉两直线

  35. 2.3.5 直角投影定理 空间两直线垂直相交,如果其中一条直线平行于某一投影面,则此两直线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互相垂直,反之,若相交两直线在某一投影面上的投影互相垂直,且其中一条是该投影面的平行线,则两直线在空间互相垂直。 如图2-29所示。 已知AB⊥BC,AB∥H面,BC倾斜于H面。 ∵AB ∥H面,Bb⊥H面,∴AB⊥Bb. 又∵AB⊥BC, ∴AB垂直于BC和Bb所决定的平面BCcb。 又∵ab∥AB,∴ab ⊥平面BCcb,则有ab⊥bc,即∠abc为直角。 图2-29 直角的投影

  36. k′ k a 实长 【例2-7】求点A到水平线BC的距离AK及其投影。 分析:点A到BC的距离AK⊥BC,因为BC为水平线,所以在水平面投影上能反映直角关系。 a′ c′ b′ O X c b a 图2-30 求点到直线的投影

  37. 2.4 平面的投影 2.4.1 平面的投影表示法 2.4.2 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 2.4.3 平面上的点和直线

  38. 2.4.1 平面的投影表示法 平面的表示方法如图2-31所示。 两平行直线 平面图形 两相交直线 直线及线外一点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 图2-31 平面表示法

  39. 平面的空间位置 特殊位置平面 一般位置平面 投影面垂直面 投影面平行面 正垂面 铅垂面 侧垂面 正平面 水平面 侧平面 2.4.2 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 平面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情况:

  40. 1.投影面平行面 平行于一个投影面,并必与另外两个投影面垂直的平面。 水平面 正平面 侧平面 图2-32 投影面的平行面 投影特性: ① 平面在所平行的投影面上的投影反映实形。 ② 平面在另两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均积聚为一条直线,且平行于相应的投影轴。

  41. 2.投影面垂直面 垂直于一个投影面,并与另外两个投影面倾斜的平面。 铅垂面 正垂面 侧垂面 图2-33 投影面的垂直面 投影特性: ① 平面在所垂直的投影面上的投影积聚为一条直线,它与投影轴的夹角分别反映该平面对另两个投影面的倾角。 ② 平面在另两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均为小于原平面的类似形。

  42. 3.一般位置平面 一般位置平面与三个投影面都倾斜的平面。 图2-34 一般位置平面 投影特性: 在三个投影面上的投影都不反映实形,而是小于原平面的类似形。

  43. β 【例2-8】过点A(a,a′)作一铅垂面,并使其与V面的倾角为β=30° 。 分析: 铅垂面的水平投影积聚成一条倾斜直线,且与X轴的夹角为β角,据此可作图。 a b c O X 作图: 过点A的水平投影a作与X轴成30°夹角的线段ab,在线段ab上任选一点c,即得铅垂面的水平投影。过点A的正面投影a′作a′b′、a′c′,则abc和a′b′c′即为所求铅垂面。 a c b 图2-35 求作铅垂面

  44. c 【例2-9】过直线AB作一正垂面。 分析:正垂面的正面投影积聚成一条倾斜直线,因此过AB所作的正垂面的投影一定与a′b′重合,水平投影可任意作一平面图形即可。 c' 图2-36 求作正垂面 注意:若无条件限制,过直线AB可作无数个平面;若过AB作垂直面,可作正垂面,也可作铅垂面;但是由于AB是一般位置直线,所以过AB不可能作出水平面或正平面。

  45. 2.4.3 平面上的点和直线 图2-37 点和直线在平面上的条件(一) 图2-38 点和直线在平面上的条件(二) 点和直线在平面上的几何投影条件 : ① 若某点位于平面内的一条已知直线上,则此点必定在该平面上。 ② 一直线通过平面上的两已知点,则此直线必在该平面上。 ③ 一直线过平面上的一已知点且与平面上一已知直线平行,则此直线必在该平面上。

  46. b' e' a' c' X O c a b 【例2-10】已知平面ABC,如图2-39所示,试求: (1) 判断点D是否在平面ABC上。 (2) 平面ABC上有一点E,已知水平投影e,求正面投影e′。 分析: 判断一点是否在平面上,或在平面上取点,都必须在平面上取一包含该点的直线。 1' d' 2' 作图: ①连接c′d′,并延长与a′b′交于1′,求出1c,若点D在直线IC上,则不仅d′在1′c′上,而且d也在1c上,从图中可看出点D不在平面ABC上。 ② 连接ae与bc相交于2,求出a′2′,则AⅡ为平面ABC上的一条直线,因为点E在平面ABC上,所以点E在直线AⅡ上,因此过点e 作投射线与a′2′的延长线得交点,该交点即为所求正面投影e′。 d 2 e 1 图2-39 平面内取点

  47. 2′ k′ 1′ 1 2 k 15 【例2-11】试完成平面四边形ABCD的正面投影,并在平面ABCD上取一条水平线,使其到H面的距离为15mm。 分析: ABCD既然是平面,则其对角线必相交;水平线的正面投影平行于X轴,按题意,其所有点的Z=15mm,据此可作图。 c′ 作图: ① 分别连接ac、bd得一交点为点k,连b′d′,在b′d′上求出点k′,并连接a′ k′。 ② 过c作⊥OX的连线,与a′k′的延长线相交求得c′,连接b′c′、d′c′,即完成ABCD的正面投影。 ③ 在正面投影上作一平行于X轴的直线且使z=15 mm,与a′d′、b′c′分别交于1′、2′点,求出其水平投影1、2并连接,则直线ⅠⅡ即为所求水平线。 图2-40 平面内取线

  48. 2.5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相对位置 2.5.l 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 2.5.2 直线与平面相交、平面与平面相交 2.5.3 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

  49. 2.5.1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 1.直线与平面平行 若一直线与某平面内的任一直线平行,那么此直线与该平面平行,反之亦然。 图2-4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条件

  50. 【例2-12】过点M作一正平线MN与平面△ABC平行。【例2-12】过点M作一正平线MN与平面△ABC平行。 分析: 过直线外一点作某一平面的平行线可以有无数条,但本题要作的是正平线,因此在△ABC平面内只要作一条正平线AD,使MN平行于该正平线即可。 n' d' 作图: ①在△ABC的水平投影△abc中,由点a作X轴平行线与bc边相交于d,并由ad 得a′d′。 d n ② 过点m、m ′分别作直线mn、m′n′平行于ad、a′d′, MN(mn、m′n′)即为所求。 图2-42 过点作与已知平面平行的正平线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