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文化與失落經驗 台灣三個族群的比較

文化與失落經驗 台灣三個族群的比較. 許木柱 人類學研究所 、 人類發展學系 慈濟大學. 失落經驗的理論觀點 生物醫學 vs. 心理文化. Freud 自戀之傷 Lindemann 四階段論. Bowlby 依附需求 Parkes & Brown 認同與適應. Kubler-Ross 哀傷適應五階段論 ( 否認與孤獨.生氣.期待.憂鬱.接受 ).

Download Presentation

文化與失落經驗 台灣三個族群的比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文化與失落經驗 台灣三個族群的比較 許木柱 人類學研究所、人類發展學系 慈濟大學

  2. 失落經驗的理論觀點 生物醫學 vs. 心理文化 Freud 自戀之傷 Lindemann 四階段論 Bowlby 依附需求 Parkes & Brown 認同與適應 Kubler-Ross 哀傷適應五階段論(否認與孤獨.生氣.期待.憂鬱.接受)

  3. 人類學的哀傷觀點Davis (1987)--grief & dramatic changesRosenblatt et al. (1976)--cross cultural findingsOwen (1996)--cases report (A World of Widows) The resultant grief is now considered a continuing or developmental process involving many personal adaptations over a long time period.

  4. 鄧美玲:遠離悲傷 (2000) 噩耗 為什麼是我 找一個意義活下去 回首向來蕭瑟處 她的苦只有枕頭知道 觀世音菩薩聽得見妳哭泣 三月杜鵑喚醒我的夢 伴伊勇敢往生 徹底的病,寂靜的走 哀傷的深井裡有人生至寶

  5. 死亡反應的跨文化差異 LeVine (1982)--the Gusii Scheper-Hughes (1985)--Brazilian Lutz (1988)--Ifaluk (Pacific Islands) Counts & Counts (1991)--Javanese

  6. 基 本 假 設 1. 哀傷表露方式為社會文化脈絡所影響 2.個人失落經驗的自我解釋被文化塑模 的信仰與價值觀所決定

  7. 台灣的比較研究 阿美族  花蓮縣28位喪偶婦女泰雅族 桃園•花蓮兩縣32位喪偶婦女 漢族 北中南三區34位喪偶婦女

  8. 研究方法Interpretive Ethnography分析步驟Agar (1986)--3 stages1. identifies major themes2. understands socio-cultural context shaping world view3. constructs a thick description for widows’ loss experiences

  9. 訪 談 綱 要 1.可以談談妳和妳先生的一些故事嗎? 妳可以從與妳先生認識開始談起? 2.先生去世之後,生活上有什麼改變? 3.先生去世的時候,妳的反應如何? (先生去世當天的詳細情形) 4.妳認為人死了之後到哪裏去? 5.妳對於再婚的看法如何?

  10. 分析重點 1.個人經驗描述2.社會文化之影響3.深層描述

  11. 阿美族參與者社會人口特徵(88年10月為基準)

  12. 阿美族喪偶經驗1.對死亡的詮釋2.情緒與情感3.傳統禁忌4.喪偶後的適應5.家庭互動與社會支持6.再婚的態度阿美族喪偶經驗1.對死亡的詮釋2.情緒與情感3.傳統禁忌4.喪偶後的適應5.家庭互動與社會支持6.再婚的態度

  13. 對死亡的詮釋 我就跟上帝講:因為我們的生命都是在你手中嘛!…….命中註定到那天…..我還鼓勵我老公這樣子:你要跟上帝懺悔說,你曾經做過了什麼事情,你要悔改,現在你還有一口氣的時候,你趕快去悔改。(1號受訪者) 我們到那個慈濟醫院那邊就十二天….還是這邊慈濟醫院比較好, 而且照顧的也比較好,醫師又比較好,一直這樣想,如果當初住這邊的時候,也許走的不會那麼快….也許他的命只有這樣子,就是這樣。其實他自己不愛惜自己啦!….很會喝酒,每天都喝,沒有說一天沒有喝…... 很會喝啦!也許是以前喝酒就這樣子,影響到他那個病會嚴重這樣子,就愈來愈那個,很嚴重了就來不及了,只好就這樣子啊!(24號受訪者)

  14. 情緒與情感 就這樣,啊!就走了。那時候,我很傷心,很痛苦……這樣沒有伴了之後,連吃飯都吃不下。很痛苦,飯吞不下。老伴這樣子,飯都吞不下。我就一直哭一直哭啊!然後一個禮拜後,一個禮拜後還有人陪,我們 Pancah[阿美族]就是這樣啊!就在這裡陪嘛!有時候我只有一個人,有時我到浴室那邊一直哭哦!我不要給別人聽,別人聽到不好意思。就這樣把門關起來,因為眼淚沒有流出來不行嘛ㄏㄡ,我就一直在那邊哭啊!一看到什麼東西,伯父〔丈夫〕有拿過的東西我就哭了。就這樣一直哭,每天一次,我這樣哭。就這樣子。(看到伯父用過的?)對對!(還在嗎他的東西 ﹖)還有啊!(個案在笑)都收著,還是收起來了﹖都收起來了,不要放那邊。(是怕看又要哭了?)對呀!差不多這樣很像兩年呢!就一直想到,一直哭一直哭。( 25號受訪者)

  15. 傳統禁忌 我們Pancah的習俗……不掃地、不洗衣服、也不煮飯、也不要跟小孩子孫子講話哦..…我們的迷信很大呢….連洗衣服都不能啊!一直到四十天。[那家裡怎麼辦?]也沒辦法啊!有時候我的大女兒來幫忙洗衣服、燒飯。可是……還沒有滿四十天ㄏㄡ,我們都不要吃那個雞肉、還有生薑、還有蒜頭,嗯還有什麼﹖對ㄏㄡ,雞肉、生薑、蒜頭,對這個三種都不能吃。 (25號受訪者)

  16. 喪偶後的適應 他發生這種事情,我真的是欲哭無淚,我真的不知道我要怎麼哭…這一年裡面我一直要突破我自己的心態,然後我很正常的上下班…然後可以讓我忘記很多很多的事。就在那一年裡面….我的心靜不下…有去考試,可是….也都沒有讀書啊!考得那個成績也是絕對不能看的…我只是讓我自己有事情做,然後,讓我自己更忙。我用另外一種忙碌的方式去忘掉很多這裡的那種生活環境…..我要讓我自己沒有空,讓讓他們沒有辦法找到我…所以我幾乎都沒有在家裡…白天整天都在外面…然後晚上回來睡覺,晚上我就不接電話了,我房間沒有電話,就可以不接電話。(23號受訪者)

  17. 家庭互動與社會支持 我一年的時間都沒有辦法去上班,一直靠我娘,還有我姊姊他們都會幫我。他所有的喪葬費都是我一個人承擔,還好娘家的都變成在幫我。還好那天我先生那邊的都是我們的親戚比較多,啊那邊Taroko的話就不一樣。因為Taroko的人怕死人。啊我先生那邊的Taroko鄰居不到兩萬塊包禮。(那花了多少的喪葬費﹖)包括做我先生的墳墓差不多要花十多萬。還好我們親戚都有參加嘛!還可以啦!那個禮是二十多萬,還可以。我媽也是好心的在幫助我,他也是為我蓋一間房子這樣,普通的鐵皮屋就是了…都是媽媽幫我。我身上都沒有錢…還好我媽媽還有我大姊都幫我,因為那個房子是我大姊,還有我大姊夫幫我蓋的。我原本是要到外面去租房子,我媽媽不肯,說划不來這樣。( 13號受訪者)

  18. 再婚的態度 我說我要結婚的話,我的孩子要讀書,那萬一那個男孩子不肯幫我交學費。…..我怕這樣子啊……那是姑丈[我丈夫]剛剛去世的時候,很多人來介紹,ㄟ說什麼:我一個人一個女孩子啊,要養孩子啊ㄏㄡ`,滿辛苦的,乾脆結婚,他們就要帶他們來看我。我…..不好意思拒絕,阿先看看也好,你來看我,我看你啊!談的來,來啊,談不來,我就告訴他….阿小孩子三個要讀書,你有沒有能力去養他們?或是要去交這個學費?他們一學期要交多少錢?他再算再算,當然可怕死了…..那時候沒有想過要結婚,有朋友啦!也是有朋友。(訪者:現在還有嗎?)現在有(笑聲),現在老了,不用結婚了啦![以前]就是大家都怕啊,小孩子那麼多,都是在讀書,都是要花那個,學費又那麼多,我的那個薪水不夠用,我就這樣講。(1號受訪者)

  19. 泰雅族婦女喪偶經驗 1.趨近自然之死靈觀 2.不可操作知宿命觀 3.強調生存之婚姻觀

  20. 強調生存之婚姻觀 我需要人,我是需要人幫忙,我要再結婚,這是我自己的事,因為人家不知道我們的苦…如果說我們沒有先生的話,人家是會幫忙我們,但是我們不要老是去…就是說不要欠太多人家的情…婆婆這邊,他們也是看妳自己的意思。那時候他們(小孩) 還小,我問過他們,他們都說,隨便你啊!因為那時他們都還小。 (9號受訪者,42歲,兩任丈夫均為泰雅族人, 第一任丈夫因胃部開刀細菌感染而死亡。)

  21. 趨近自然之死靈觀 他自己不好呀!他自己跌倒呀!我[原先]跟媽媽一起坐,我說我們一起坐,這樣或許他就不會跌到。他自己去偷喝酒,我去澳花人家家裡玩,人家請我媽媽看病。他喝酒醉不知道人[不清醒],他因為是[在]南澳下車,在武塔火車站,本來下去在左邊,他去右邊下去,武塔那邊不是很深嗎?就這樣,砰![跌]下去[了]。 (受訪者63歲,第一任丈夫泰雅族,酒後事故死亡。)

  22. 不可操作之宿命觀 這個也是天…天知道他的命是到這裡,到這裡來,誰知道…他也是自己不好啊!不聽話愛喝酒,不好啦! (26號受訪者,42歲,丈夫泰雅族人,肝硬化。) 他…他也是沒有辦法,你說他想活嗎?這也是他的命嘛!因為這也是當初他自己不聽嘛!現在已經得了這種病,你說當一個病人,還怨誰呢?怨自己吧!你不聽人家勸嘛! (30號受訪者,40餘歲,丈夫泰雅族人,肝硬化。)

  23. 喪偶婦女失落經驗比較 阿美族泰雅族 死亡1.宿命論 1.宿命論 詮釋2.自然死因 2.自然死因、祖先懲罰 3.丈夫本身的責任 情緒1.強烈情感依附1.低度情感表露 反應2.婚姻和諧滿意 2. 婚姻不睦、不滿 適應1. 保持個人忙碌 1. 保持個人忙碌 方式2.參與公共事務 家庭 互動良好 互動較少 支持支持堅強 中低度支持

  24. 喪偶婦女失落認知與適應比較 漢人婦女泰雅婦女 宿命 自然法則—可操作 自然法則—不可操作 若未操作—罪惡感 自然現象—無罪惡感 死亡 靈魂不滅/具人性及神性 (相同) 身體與靈魂斷裂 (相同) 生者與死人關係延續關係斷裂 =家庭不完整/失敗 =自然現象/不可控制 好死/善終:責任完成 善終:任務完成 沒病痛    在家往生.自然死亡 (自殺或意外—祖靈懲罰)

  25. 適應順應/操作為了生存,視死亡 建構死亡意義為自然 婚姻 嫁娶婚—過戶 約定婚/依約嫁娶生殖以延續父系家族 經濟互利家庭生存 工具性+情感性 工具性>情感性 家族延續 個人存活 婚姻不歸路(從一而終) 交換與互惠 累世因緣 今世因緣

  26. 再婚顧慮先生/小孩的為小孩與自己而再婚面子,不可再婚再婚顧慮先生/小孩的為小孩與自己而再婚面子,不可再婚 家庭 先生、太太及孩子 房子及孩子 家人互相依賴 個人獨立 與夫家緊密結合 分家—獨立自主—附屬與依賴

  27. 原住民社會心理適應(女性喪偶經驗) 1. Hsu, M. T. (1998) “Fitting in” to the “no-return-trip”: Women’s perception of marriage and family in Taiwa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8(4), 527-538. 2.許木柱、許敏桃 (1999) 文化與情緒:泰雅族女性喪偶者之 初步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所主辦「述說、記憶與歷史:以 「情與文化」為核心的論述」學術研討會,88年6月4-5日, 台北:中央研究院。 3. Hsu, M. T. & Kahn, D. L. (1999) Coping strategies: Adaptation to loss among Taiwanese widows. Omega: 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38(4), 269-288. (SSCI) 4. Hsu, M. T., Kahn, D. L., & Hsu, M. (2002) Single leaf orchid: Beliefs and Meanings for Taiwanese Widows. Etho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30(4), 306-326. (SSCI)

  28. 5.許敏桃、許木柱、張淑美 (2002) 文化與失落經驗:阿美族 喪偶婦女的主觀感受與適應─兼論與泰雅族之差異。胡台 麗、許木柱、葉光輝(主編),《情緒、情感與文化》,頁87- 12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6. Hsu, M. T., & Kahn, D. L. (2003) Adaptation as meaning construction: A cultural analysis of spousal death among Taiwanese Women.Omega: 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47(2), 169-186. (SSCI) 7. Hsu, M. T. (2004) Recovery through Reconnection: A cultural design for family bereavement in Taiwan. Death Studies, 28(8), 761-786. (SSCI) 8. Harrison, T., Kahn, D. L., and Hsu, M. (2005) A hermeneutical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widowhood for African American women. Omega: The 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2005.(SSCI)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