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526 Views
第十四章 消 化 管 (digestive tract). 消化管依次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消化管与消化腺组成消化系统。 管壁分四层: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 一 消化管一般结构 ( 一 ) 粘膜 (mucosa) 结构差异最大,功能最重要的部分。 1 上皮 1 )复层扁平上皮 分布:消化管的两端(口腔、咽、食管和肛门) 功能:保护. 2 )单层柱状上皮 分布:胃、小肠、大肠、阑尾 功能:消化、吸收、分泌. 2 固有层 1 )结构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丰富
E N D
消化管依次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消化管依次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 消化管与消化腺组成消化系统。 • 管壁分四层: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
一 消化管一般结构 (一) 粘膜(mucosa) 结构差异最大,功能最重要的部分。 1 上皮 1)复层扁平上皮 分布:消化管的两端(口腔、咽、食管和肛门) 功能:保护
2)单层柱状上皮 • 分布:胃、小肠、大肠、阑尾 • 功能:消化、吸收、分泌
2 固有层 1)结构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丰富 含单管状腺体,直接开口于管腔,腺体内存在干细胞 富含淋巴组织。
3 粘膜肌层 1)结构 :薄层平滑肌,内环行、外纵行 2)功能:促进固有层内腺体分泌物排出和血液运行,利于物质吸收和转运。
(二)粘膜下层(submucosa) 1 由结缔组织构成。 2 含粘膜下神经丛,由多极神经元和无髓神经纤维组成 3 其他结构:食管腺、十二指肠腺
(三)肌层(muscularis) 1 大部分为平滑肌,食管和肛门处含骨骼肌。 2 一般分为内环行、外纵行两层。 3 含肌间神经丛,结构类似粘膜下神经丛。
(四)外膜(adventitia)1 浆膜:有间皮2 纤维膜: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
二 食管 (一)粘膜 上皮——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粘膜肌——一层纵行平滑肌 (二)粘膜下层 食管腺——粘液性 (三)肌层 平滑肌和骨骼肌 (四)纤维膜
胃 (一)粘膜 1 上皮——单柱,表面粘液细胞。胃小凹 功能:分泌粘液,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2 固有层 胃底腺 1)一般形态 分支管状, 分 峡、颈、底
2)细胞组成 壁细胞(泌酸细胞) LM:圆锥形,核圆居中,胞质强嗜酸性。 EM:细胞内分泌小管,微管泡系统,MIT。 功能: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主细胞(胃酶细胞) LM:柱状,核圆近基部,基部胞质嗜碱性。EM:RER,GOL,酶原颗粒 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
颈粘液细胞:颈部,分泌粘液。 内分泌细胞:ECL---组胺,D---生长抑素 干细胞: 贲门腺:粘液腺 幽门腺:粘液腺,壁细胞,G细胞
(二)粘膜下层 (三)肌层 内斜、中环、外纵平滑肌 (四)浆膜
四 小肠 (一)粘膜 特殊结构 环行皱襞:粘膜层+粘膜下层 绒毛: 上皮+固有层 微绒毛:胞膜+胞质 意义:扩大内表面积
1 上皮 吸收细胞 LM:高柱状,核位于基部。纹状缘。 EM: 微绒毛,细胞衣,SER,紧密连接。 功能:消化吸收, 参与SIgA的释放, 分泌肠致活酶。 杯状细胞 内分泌细胞
2 固有层 1)小肠腺 上述三种C以及 潘氏C LM:锥体形,粗大嗜酸性分泌颗粒。 功能:分泌防御素、溶菌酶等。 干C:增殖分化为其他细胞
2)淋巴组织 12指——空——回肠 孤立LN 集合LN
3)绒毛中轴 内含有中央乳糜管、Cap、少量平滑肌。
3 粘膜肌 (二)粘膜下层 12指肠腺—分泌碱性粘液、EGF (三)肌层 (四)外膜
五 大 肠 1 无环行皱襞 2 无绒毛 3 肠腺发达无潘氏细胞 4 杯状细胞丰富
六 阑 尾 淋巴组织丰富 七 胃肠的内分泌细胞
重点 • 消化管壁一般结构 • 胃上皮LM、功能 • 胃底腺细胞组成(壁C、主C的LM、EM、功能) • 小肠腔面三种特殊结构意义 • 小肠腺细胞组成、肠绒毛结构特点 • 三段小肠特点 • 名词解释 • 肠绒毛
思考题 1 消化管壁一般结构 2 胃粘膜结构特点与功能联系(上皮、壁C、主C) 3 小肠腔面三种特殊结构组成及功能 4 小肠腺结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