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 likes | 715 Views
二作区马铃薯节水施肥栽培现状及 技术对策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庞万福. 中国马铃薯生产分布. In 2006: Acreage: 5.342 M ha Prod.: 83.12 M ton Yield: 15.56ton/ha. 栽培区域划分. 种植面积 49% ,产量 种薯产地 加工原料薯生产基地 鲜食商品薯. 北方一季作区. Ⅰ. 中原二季作区. - 种植面积 5% - 早熟菜用 - 出口 - 高产. Ⅱ. Ⅳ. 西南混作区. - 面积 39% - 增长快 - 加工 - 粮食. -面积: 7%
E N D
二作区马铃薯节水施肥栽培现状及 技术对策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庞万福
中国马铃薯生产分布 In 2006: Acreage: 5.342 M ha Prod.: 83.12 M ton Yield: 15.56ton/ha
栽培区域划分 • 种植面积49%,产量 • 种薯产地 • 加工原料薯生产基地 • 鲜食商品薯 北方一季作区 Ⅰ 中原二季作区 • -种植面积5% • -早熟菜用 • -出口 • -高产 Ⅱ Ⅳ 西南混作区 • -面积39% • -增长快 • -加工 • -粮食 -面积:7% -迅速扩大 -冬闲田 -出口和早熟 菜用 Ⅲ 南方冬作区
马铃薯产业现状种植:我国马铃薯栽培面积和产量总体呈现增长态势。 2008年马铃薯8000万亩,产量8000万吨。马铃薯在部分地区的粮食和收入贡献已达40%。
干旱基本情况 ●我是缺水大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仅占世界7%。 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居世界109位。耕地平均分摊水量也只有世界平均数的3/4。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81%的水资源集中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占我国耕地64.1%的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519m3,仅分别为全国的1/5和世界平均水平的1/20。 并且降水和径流年内和年际间变化较大, 江河径流水资源多为洪水,难以充分利用, 枯水季节的缺水问题十分突出。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我国现有旱作耕地面积10.1亿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5%。﹙按照年降水量200-250毫米为干旱区,251-400毫米为半干旱区的标准﹚,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东北和西南地区。
马铃薯对水分利用率高,缓解水资源对作物生长限制马铃薯对水分利用率高,缓解水资源对作物生长限制 • 严重缺水国家 • 128位 • 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值1/4 • 马铃薯水分利用率高 • 丰水年的产量为100%,在干旱年份的产量:谷子55%,荞麦57%,春小麦58%,扁豆63%,豌豆65%,马铃薯76% • 马铃薯成为西北等干旱地区的主要作物
中原二作区水资源分析 • 中原二作区范围:京津鲁豫及河北中南部 • 一、干旱现状 • 1、降水及干旱特点:降水量从北向南在500--80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气候半湿润+土壤半干旱地区,降雨量不能满足小麦-玉米三年两熟的高产需要,春夏季土壤干旱缺水严重,冬小麦生长期需要抽取大量地下水满足灌溉。秋季由于降雨量较大,土壤水分得到一定恢复,但地下水位很深,土壤整体上处于半干旱状态。这些地区也可以称为半旱地农业区域。 • 2、水资源特点:华北由于地表河流水资源很少,长期利用地下水发展工农业生产,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漏斗,是世界四个严重缺水地区之一。超级漏斗、地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咸水下移、海水倒灌...截止2009年,海河流域各类漏斗面积为9万多平方公里 ,天津市区下沉2米以上,塘沽下沉超过3米。 和2001年的6万平方公里相比 ,每年扩张1万平方公里。按这个势头,海河流域的全部12.8万平方公里平原,应在2012年连片形成举世罕见的超级大漏斗,横跨京、津、冀、鲁、豫。 • 3、华北地区水资源开发率为72%,其中河北省水资源现状开发率为90%,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由于水资源短缺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目前河北省每年地下水超采量达30亿立方米,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据报道河北省平均年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部分地区已造成海水入侵、地裂缝、地面下沉水井报废、河道干枯等严重的生态系统退化现象。
全国水资源分布状况可以明显看出,西北地区各省的水资源总量,虽然低于我国南方地区,但并不比华北和东北部分省份少,并不是贫水地区。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大部分来自黄河流域,中部分来自甘肃和新疆周围的高山降雪和冰川水资源,少部分来自长江流域。全国水资源分布状况可以明显看出,西北地区各省的水资源总量,虽然低于我国南方地区,但并不比华北和东北部分省份少,并不是贫水地区。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大部分来自黄河流域,中部分来自甘肃和新疆周围的高山降雪和冰川水资源,少部分来自长江流域。 西北、华北、东北水资源比较表 省 区 水资源(亿立方米) 人均水资源(立方米) 新疆 920.1 4793.6 黑龙江 826.8 2167.8 河南 697.7 697.7 青海 634.7 1190.9 陕西 574.6 1560.6 内蒙古 495.6 2082.7 山东489.7 518.2 吉林 326.5 1208.7 甘肃 247.2 951.6 辽宁 220.0 519.1 河北 204.69 306.69
华北春秋二作区马铃薯栽培制度春作﹙地膜覆盖﹚2下—3月初播种 5月下-6月上收获春作﹙二膜覆盖﹚1月下-2月上旬 4月下-5月上中春作﹙三膜覆盖﹚ 12底-1月上播种 4月中旬收获
马铃薯生长期基本上无自然降雨,主要靠地下水灌溉,一般需灌溉4-6次,每次灌溉量20mm,利用率按照土渠计则灌溉一次需水,亩需水总量为54—80立方米 。 • 灌溉方式 水分利用率﹙%﹚ • 土渠 57 • 防渗渠 66 • 低压管道 73 • 喷灌 78 • 膜下滴灌 81
中原二作区马铃薯生产中水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潜在威胁中原二作区马铃薯生产中水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潜在威胁 ●马铃薯生长期与自然降水时期不吻合,一般2-3月播种,5月底到6月初收获。而降雨主要集中在6、7、8三月; ●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地下漏斗越来越严重,长此透支灌溉制度水资源枯竭不可逆转; ●马铃薯种植区农民过度追求高产,甚至不惜过高的投入谋求高产。春作马铃薯基本上大水大肥。,正常年份灌溉4—6次,甚至更多。化肥施用量一般都在150kg ,高的达到200kg ,甚至更高。以山东滕州为例,亩施肥量都在200kg 以上。灌溉和施肥量居全国前列。高产不高效。 ●灌溉方式落后,水分渠道渗漏严重。华北平原马铃薯田仍以渠灌为主,喷灌、滴灌、膜下滴灌、渗灌很少使用。
如何提高灌溉水的生产效率? 不同灌溉方式下马铃薯产量 (内蒙古达茂旗,2008)
提高农业水分利用率的措施 • 一、工程节水 利用管灌、滴灌、水平畦灌、隔沟灌、间歇灌溉等减少田间蒸发量; • 二、生物节水 利用抗旱作物、抗旱优良品种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推广抗旱作物及抗旱品种﹚; • 三、基因节水 研究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基因定位、分子标记,结合常 规育种,培育出抗旱高产高水分利用效率品种。 • 四、农艺节水 利用不同植物抗旱节水特点,进行种植布局和耕作制度的调整,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
农艺节水 一、“ 深耕 ” 华北中原二作区﹙河北中南部、山东等地﹚耕地深度仅22cm,不仅土壤贮水量小,而且块茎培土层也浅。就是逐年加深耕作层厚度。可以打破常年耕作踩塌形成的坚实 “ 犁底层 ” ,减小作物根系下扎阻力,扩大作物的水、肥空间;可将下层 “ 死土 ” 翻起,熟化其结构,风化其养分,提高土壤的耕作性能、保水性能和肥力。深耕还可加强雨季吸纳降水,以供作物旱季消耗,可称为 “ 深耕蓄墒 ” 。“深耕一寸土,能耐十天旱。”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透水性,加大蓄水量,并能促进根系下扎和扩大根系吸收范围,提高水肥利用率。有资料表明,深耕后土壤容重减少0.1~0.2克/立方厘米,总孔隙度增加3%~8%,非毛管孔隙增加4%~8%,田间持水量增加3%~4%。
二、“ 中耕保墒 ” 华北平原二年三熟制,作物年需水量为1000-1200mm左右,年降水量却只有400-600mm,而且降水的季节分布极不平衡。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以 “ 保墒 ” 为核心的耕作制度,才保持了华北平原地下水位持续利用。据报道从80年代因放弃了中耕制度,仅黄淮海流域,因放弃“保水耕作”而加大的农田蒸发每年高达890亿立方米;接近于1条黄河再加2条海河, “ 墒 ” ,指的是土壤水分,保墒就是 “ 经营土壤水分 ” 。 所谓经营,就是通过 深耕、细耙、勤锄 等手段来尽量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使尽可能多的水分来满足作物蒸腾。 通俗的回答是 “ 除草 ” 。古代就有“锄三省一”的说法——锄三遍可少浇一水
实际上,除草只是较为浅显的原因之一,锄地的核心是 “ 松土保墒 ” 。 “ 锄不厌数,勿以无草而中缀 ” ;就是说,锄地是不论次数的,没有草也要锄。 “ 松土 ” ,就是 切断毛细管,堵塞裂缝 ;从而 “ 保墒 ” ---抑制水分沿毛细管上行至地表蒸发和直接经裂缝蒸发。 • 松土保墒,一般在雨后土壤表面干燥到不泥泞时进行。用锄头在土壤表面松出10厘米左右厚的 “ 暄土 ” ,暄土不会开裂;暄土层与下层之间的毛细管也被切断了,不再能从下层获得水分,因此会迅速干燥成无水分可供蒸发的 “ 被子 ” ,把下层水分牢牢地 “ 捂 ” 在土壤中。 • 俗话说 “ 锄头自有三寸泽 ” 就是对松土保墒功能的生动总结。松土保墒,又被现代农业称作 “ 暄土覆盖法 ” 。
三、覆盖保墒,防止土壤水分蒸发的最有效途径 。 • 土壤表面蒸发量占农田总蒸发的1/4~1/2。农田覆盖是一项人工调控土壤——作物间水分条件的栽培技术,是降低农田水分无效蒸发,提高用水效率的有效农业措施之一。 农田地膜覆盖阻断了土壤水分的垂直蒸发和乱流,使水分横向迁移,增大了水分蒸发的阻力,有效地抑制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抑蒸力可达80%以上。覆膜的抑蒸保墒效应促进了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系中水分有效循环,增加了耕层土壤贮水量,加大作物利用深层水分,改善作物吸收水分条件;水热条件及作物生长状况的改善同样有利于矿质养分的吸收利用。 • 1、砂覆盖 甘肃、青海等地区的 “ 砂田 ” 就使用卵石来覆盖地表,也能在极度干旱的环境中生产出西瓜、蔬菜等高水产品。 • 2、秸秆覆盖 华北平原使用上茬小麦或者玉米秸杆覆盖和南方冬作区稻草覆盖均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不但减轻表土水分无效蒸发,连续3 年后,耕层土壤总空隙度增加4%~11%,通气孔隙增加7.5%,土壤容重减少0.1-0.2 g/cm3。 • 3、 暄土覆盖 具有 “ 同质覆盖 ” 的无比优越性 。通过多次中耕切断毛管,减少蒸发。 • 4、地膜覆盖 华北中原二作区地膜覆盖主要目的是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地温。
不同土质及覆膜处理的水分产量效应 地下水位 处理 耗水量 (mm) 经济产量 (kg/亩) 水分利用效率 (kg.mm.亩) 滩地﹙重壤﹚覆膜 206.14 2707.26. 13.13 裸地 245.33 2301.70 9.38 增幅 -15.84% 17.62% 壤土 覆膜 206.47 2667.35 12.92 裸地 240.81 2202.6 9.15 增幅 -14.26% 21.1% 砂土 覆膜 196.42 1840.8 9.37 裸地 211.93 1509.1 7.12 增幅 -7.32% 21.98%
二作区马铃薯施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化肥利用率低1995-2004年,近10年来中国化肥用量增加很快,化肥用量由3595万t(纯养分,下同)发展到4 636.8万t,增加了1 041.8万t,即增加了22.5%;但是,粮食产量由46500万t只增加到46974.2万t,增加了474.2万t,即增加了1.0%。2010年以来达到了5460万吨﹙纯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利用率的总体水平为30%~40%,发达国家为50%~60%。其中:我国氮肥利用率为30%~35%,欧盟为70%~80%;磷肥当季利用率为10%~25%;钾肥利用率35%~65%。2005年我国的K2O消费量663万t,占世界总消费量2642万t的25.1%。目前我国农民过量施用化肥现象十分普遍,平均过量30%。多施化肥不仅起不到增产的效果,还严重污染了自然环境, 施用的化肥只有1/3能被农作物吸收,剩余2/3的化肥进入天空和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其中,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作物倒伏、病虫害增加,导致农产品中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同时成为河流、湖泊、水库等的重要污染源,也污染了地下水。”农业部门调查显示,我国的耕地只占世界的7%,氮肥施用量却超过了世界总量的35%。目前我国平均每公顷施化肥400公斤以上,远远高出发达国家认定的每公顷225公斤的安全上限。
1975年以来我国肥料施用量与粮食总产量的变化1975年以来我国肥料施用量与粮食总产量的变化 万吨) ( 粮食总产(万吨)、单产(kg/10hm2) 肥料施用量 单位养分投入生产的粮食:美国:40kg/kg;德国60kg/kg;中国17kg/kg
二作区更低 山东省每年施用化肥400多万吨,而实际利用率只有30%左右,等于超过一多半的化肥没有转化成“生产力”,全浪费掉了。而氮肥利用率更低,仅占10%左右。近几年,全省每年浪费的氮肥在80万吨以上,价值30多亿元。滕州市马铃薯种植田和蔬菜种植田,土壤速效钾含量高的超过了2000mg/kg,但肥料施用量仍然高达150-200kg/亩,利用率不足20%.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 2.土壤酸化严重 中国占全球7%的耕地,消耗着全球35%的氮肥。这直接导致中国高达90%的农田土壤,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酸化现象。氮肥造成的土壤酸化,主要是指氮肥在转化过程中形成的阴离子硝酸盐,在水的作用下,携带着碱性的阳离子,如钙、镁离子离开土壤系统,从而使土壤酸度增加。 3.化肥结构不合理 2004年化肥总施用量的4 636.8万t中,氮2 831.4,万t,五氧化二磷1 338.1万t,氧化钾467.3万t,氮、磷、钾施用比例为1:0.4:0.10,钾肥明显不足。复合肥1 203.8万t,仅占化肥施用总量的25%。
4.有机养分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利用,加重了环境污染。4.有机养分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利用,加重了环境污染。 有机肥主要是指农业收获物中的养分通过各种形式重新用于农业生产的再循环或再利用部分。有机肥料的资源量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逐渐增加。中国是世界上农产品产出量最多的国家,农业废弃物的种类很多,数量很大。据统计,中国近几年仅来自农业内部的基本资源(主要包括粪尿类、秸秆类、绿肥类、饼肥类)每年就高达40亿t,可提供粗有机物7.08亿t,氮、磷、钾养分5 316万t(氮为2 176万t,五氧化二磷为870万t,氧化钾为2 270万t)。此外,还有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肉类加工厂废弃物等。近年来,有机肥料的农业利用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种植业逐渐转向省工、省力、高效、清洁的栽培方式,传统的有机肥积、制、保、用技术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实际用于农业的有机肥料数量折合养分约为1 800万t左右,仅约占资源总量的34%,约占农田养分投入总量的30%。未被利用的部分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
5.平衡施肥尚未真正实现,施肥效益下降。施肥不平衡包括地区间不平衡、作物间不平衡和养分间不平衡3个方面。地区间施肥不平衡,是指东部地区,特别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施肥量过高,按耕地面积计,东部地区的施肥量,要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1倍以上。作物间施肥不平衡,是指对经济价值高的作物过量施肥。据对北京市的调查,蔬菜的施肥量大约为粮食作物的10倍,1996-2000年,包括化肥和有机肥的每公顷年平均施肥量(养分)为:保护地蔬菜3 649kg(其中有机肥养分2 525kg),露地蔬菜2 796kg(其中有机肥养分1 841kg)。而粮食作物的每公顷年平均施肥量:冬小麦38lkg,夏玉米312kg,春玉米470kg,水稻309kg。养分间不平衡,是指普遍重视施用氮、磷化肥,轻视钾肥施用,忽视中微量元素施用。目前,土壤钾素缺乏严重,尤其是粮田多年不施钾肥,或少量施钾肥,根据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全国缺乏各种微量元素的面积合计为15 733万hm2。缺乏中量元素的面积合计为6 000万hm2。 不平衡施肥和过量施肥带来了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施肥地区间不平衡,作物间不平衡,影响到地区间和作物间的均衡增产,肥料利用率降低,同时增加了环境污染的风险。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对京、津和河北省13个县169个地下水和饮用水样的测定,硝酸盐含量超标的已达50%以上。二是过量施用氮肥对农产品的品质带来不良影响。
7.钾素含量下降 造成土壤有效钾含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重视化肥投入,尤其是重视氯磷投入,忽视钾的补充;重视无机肥投入,忽视有机肥投入。传统的秸杆还田或者过腹还田被取消。同时马铃薯及喜钾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也是原因之一。7.钾素含量下降 造成土壤有效钾含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重视化肥投入,尤其是重视氯磷投入,忽视钾的补充;重视无机肥投入,忽视有机肥投入。传统的秸杆还田或者过腹还田被取消。同时马铃薯及喜钾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也是原因之一。 • 农地膜污染潜在威胁不断增大。据3年前的调查,全省地膜覆盖面积就已达到2400多万亩,地膜用量近9万吨,残留土壤量高达60%以上。而塑料薄膜属高分子化合物,自然降解周期为200—300年。当每亩农田残膜达2.4公斤时,小麦可减产7%、玉米减产8%。
水肥非藕合造成肥料流失 • 合理施用氮肥不仅可节约资源,而且可以保护环境,减缓土壤酸化。” 根据各地土壤性质的不同,针对南方一些农业土壤酸化严重的地区,可以采取撒石灰中和的方式;而在土壤碱度比较高的北方,只需控制氮肥用量,就可以达到“既不浪费资源,也不继续造成酸化。 • 寿光市的辣椒大棚进行养分调控中,研究人员发现,即使施用的肥料总量完全可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要求,后期也仍然出现了严重脱肥、产量明显降低的现象。事后证明,问题出在灌溉用水上。但大量浇水之后肥料很多被冲走,真正留在根部的只有二三百公斤,刚好能满足农作物需求。 • 施肥总量刚好满足需求,但由于频繁的大量灌水,所以肥料被冲得没剩下多少。
施肥对策及技术措施 1.把握最佳施肥时间 长效肥和控释肥应一次性施用作基肥,不用再追肥。其他种类的肥料应根据农作物的生育时期及需肥规律,把肥料用在作物需肥最敏感的时期,一般要根据作物的生育特点,掌握前轻、中重、后补的原则。 2.选择适宜的施肥方法 土壤质地不同,采用的施肥方法也不一样,一般黏质土壤,应采用以基肥为主、早施追肥的方法。沙质土壤要采用“少量多次”,即“少食多餐”的追施方法。壤质土要实行以基肥为主、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方法。无论何种性质的土壤,严禁地表撒施肥料。氮肥深施能有效防止养分的挥发和流失,施肥深度以12~15厘米为宜。磷、钾肥及微肥要实行全层施肥,即把肥料用在作物根系能够接触到的地方,以利于作物吸收利用。即把施用基肥的2/3撒在地表,随后耕翻,其余的1/3耕翻后撒在垡头上,然后经过耙耢,使肥料均匀地分布在土壤中,这样可使肥料利用率提高8%~10%。
①合理施用钾肥。合理施用钾肥,要因地制宜,综合多种因素进行考虑并与氮、磷肥和微肥等进行配合施用。 ②科学施用磷肥。磷肥施入土壤后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其移动半径多在0.5~1厘米以内;二是容易被土壤中两价阳离子固定。这就造成作物根系吸收利用的困难,降低了肥效。 ③广泛施用有机肥。有机质是作物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作物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的源泉。有机质是作物碳素营养的源泉,这主要靠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另外它还能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动。而且能形成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和缓冲能力。 ④选择新型肥料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缓/控释肥缓/控释肥料被誉为21世纪肥料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缓/控释肥料是采用各种机制对常规肥料水溶性进行控制,通过对肥料本身进行改性,有效地延缓或控制肥料养分的释放, 使肥料养分释放时间和强度与作物养分吸收规律相吻合(或基本吻合)。简化了施肥技术,实现一次性施肥满足作物整个生长期的需要,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控释肥氮、磷、钾利用率可提高到55% ~80%、35% ~50%、60% ~70%。
⑤使用长效肥长效肥料长效肥料是一种长效、缓释、高利用率的新型肥料,最主要的有长效尿素和长效碳铵这两种。长效尿素是在普通尿素中添加一定比例抑制剂制成的,所用抑制剂主要是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前者可抑制尿素的氨化作用,后者抑制氨的亚硝化和硝化。长效尿素的当季小麦氮素利用率比施用普通尿素的高7.3~7.9百分点; 麦-稻两季氮素利用率比普通尿素的高24. 0~55. 8百分点。单独的脲酶抑制剂或硝化抑制剂只能对尿素氮转化的某一过程起抑制作用,但它们协同作用则可以对全过程进行控制,从而更加有效地减少NH3的挥发和NO3--N的淋溶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长效碳铵在碳铵的生产过程中加入了氨稳定剂,即双氰铵(简称DCD),其较普通碳铵的挥发性明显降低。长效碳铵在小麦、玉米田的氮素利用率分别为 39.77%和44.67%,较普通碳铵分别提高10. 67、13. 96百分点,较尿素分别提高4.69、2.32百分点。
⑥测土配方施肥及“过腹还田” 配方施肥在实际操作中,一个“药方”难以解决耕地的营养问题。耕地是个非均质体,农民常说“一步三换土”,就是这个道理。有人曾从半公顷耕地中,随机获取50个土样送检,其化验结果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几倍,用来配方的有效养分怎能做到科学合理? 其实,即使不搞配方施肥,将秸秆中含有的“肥料”通过一定的措施“过腹还田”,增加有机肥,地会越种越肥,化肥用量必然下降。据试验数据,在有机肥施用量75吨/公顷前提下,在目前基础上减少一半化肥用量,玉米籽粒仍高于施常规化肥的产量。中国如将一半的秸秆 “过腹还田”,可增加牛粪32.8亿~38.3亿吨,折合2835万~3310万吨硫酸铵。遗憾的是,这些“肥料”被农民在田间地头烧掉了,每年再向耕地中增加化肥。 因此,解决耕地污染和提高耕地质量的合理途径,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恢复受损的耕地。中国人口多、耕地少,且农民勤劳,有着几千年农耕历史,这样的国情适宜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如果中国能够对养殖积肥的农民或对有机肥耕种者实施直接补贴,则可避免配方施肥缺陷,有效利用国家资金。这才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做法。
⑺高产田使用中量及微量元素 高产田产量限制因素非大量元素,通常是由于微量及中量元素不足引起.⑺高产田使用中量及微量元素 高产田产量限制因素非大量元素,通常是由于微量及中量元素不足引起. 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和性质 • 肥料名称 主要成分 含量(%) 性质 • 硼酸 H3BO3 B17.5 白色结晶,溶于水 • 硼砂 Na2B4O7·10H2O 11.3 白色结晶,溶于水 • 硼镁肥 H2B4O7·MgSO4 1.5 灰色粉末,主要成分溶于水 • 含硼普钙 Ca(H2PO4)2·H3BO3 0.6 灰黄色粉末,主要成分溶于水钼酸铵 (NH4)2MoO4 MO49 青白色结晶,溶于水 • 钼酸钠 Na2MoO4 39 青白色结晶,溶于水 • 钼 渣 9—18 杂色,不溶于水 • 硫酸锌 ZnSO4·7H2OZn 24 白色或淡桔红色结晶,溶于水氯化锌 ZnCl2 48 白色结晶,溶于水 • 氧化锌 ZnO 80 白色结晶,不溶于水硫酸锰 MnSO4·3H2O Mn26—28 纷红色结晶,溶于水氯化锰 MnCl2 19 粉红色结晶,溶于水硫酸亚铁 FeSO4·7H2O Fe19 淡绿色结晶,溶于水硫酸铜 CuSO4·5H2O Cu25 蓝色结晶,溶于水
幼苗期 块茎形成期 块茎增长期 淀粉积累期 播种芽条生长期 马铃薯养分吸收速率随生育进程的变化
种薯养分含量(干重基础) N:1.11-1.23%; P: 0.25-0.27% K: 1.78-2.00% 按照种薯30g 计算,平均可提供的养分为 N:0.26g; N:15.6kg/hm2; P: 0.034g; P:2.04kg/hm2 K: 0.56g K:33.6kg/hm2 60000plants//hm2 种薯养分供应状况
根据叶柄硝酸盐浓度推荐追肥(N)量 (地点: 内蒙古达拉特旗, 品种:大西洋)
乌兰察布地区灌溉条件下马铃薯(克新1号)氮素营养诊断指标乌兰察布地区灌溉条件下马铃薯(克新1号)氮素营养诊断指标
表:表8 厩肥中微量营养元素含量(mg/kg干基) ) 养分 最低 最高 平均 Zn 43.0 247.0 96.2 B 4.5 52.0 20.2 Mo 0.84 4.18 2.06 Mn 75.0 549.0 201.1 Cu 7.6 40.8 15.6 (表:表9 粪肥中的硫、镁、钙含量(%,干基) ) 养分 猪粪 牛粪 羊粪 马粪 鸡粪 堆肥 S 0.86 1.02 0.84 1.05 1.22 MgO 0.52 0.56 0.76 0.54 0.61 CaO 1.29 1.86 2.49 2.46 1.25 S 2.45 1.48 2.32 1.38 2.16 MgO 0.28 0.16 0.56 0.12 0.30 CaO 0.81 0.56 1.28 0.15 1.66
土壤临界浓度 • 铁:50mg/L • 铜:2.0mg/L • 锰:2.0mg/L • 锌:1.5mg/L • 硼:0.5mg/L
常用微肥使用方法及其使用量 名 称 浸种浓度(%) 拌种用量(克/公斤种子) 根外喷施浓度(%) 硼 酸 0.01—0.05 1—2 0.04—0.1 硼 砂 0.05—0.1 1—4 0.05—0.2 硫 酸 锌 0.02—0.1 2—6 0.05—0.2 钼 酸 铵 0.05—0.1 2—6 0.05—0.1 硫 酸 锰 0.05—0.1 4—8 0.05—0.1 硫 酸 铜 0.01—0.05 1—2 0.02—0.04 硫酸亚铁 ——— — 0.75—1.0 硫酸亚铁铵 ——— — 0.75—1.0
马铃薯田应该使用哪些除草剂 • 常用土壤处理除草剂:①都尔(Dual) , 通用名异丙甲草胺,使用剂量为72%都尔乳油1.5~3.5 L/hm2,与赛克等阔叶草除草剂混用, 可以扩大杀草谱。②禾耐斯(Harness) , 通用名乙草胺,常用剂量为50%乙草胺乳油2.25~3.0 L/hm2, 90%乙草胺乳油1.4~1.85 L/hm2。③普乐宝( Proponit) , 通用名异丙草胺,用量为72%普乐宝乳油1.5~3.5 L/hm2。④氟特力( Flutrix) , 通用名氟乐灵,其易挥发和光解必须混土使用。使用时根据土壤有机质含量确定用药量, 一般用量为48%氟乐灵乳油1.5~2.0 L/hm2。氟乐灵用量超过2.6 L/hm2。⑤宝成( Titus) , 通用名砜嘧磺隆, 用药量为25%宝成干悬浮剂75~90 g/ hm2, 施药最佳时期为马铃薯出苗后, 禾本科杂草2~4 叶期, 阔叶杂草株高5cm 以下, 大多数杂草已出苗。施用宝成后, 下茬不能种油菜、亚麻等敏感作物。
使用除草剂应注意哪些问题 • 使用除草剂要根据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确定使用量,通常情况下,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的地可适当多施,反之,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地可适当减少使用量;粘土地易多施,反之,沙土地易少施。施用除草剂时要保持土壤湿润,土表湿润能提高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在北方风大的地区,为了提高除草剂在地表的吸附力减轻损失,可在除草剂溶液中加入1~2 %优质洗涤剂或洗衣粉。
如何提高用药质量 • 除草剂对杂草防效的高低和对蔬菜的用药时间性与用药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 掌握用药量。必须做到“两个准确”,即田块面积准确,计算药量准确,有机质含量高的田块,微生物分解除草剂,黏土对除草剂有吸附作用,因此对这类四块的用药量要适当增加,反之瘦田和沙性田块用药量要酌情减少。 2.2 掌握用药时间。氟乐灵、敌草胺、除草醚、扑草净、施田补均属土壤处理剂,主要通过杂草的幼根和幼芽吸收而产生效果,抑制杂草生长。一般在作物播种后出苗前或定植前施用。精禾草克是茎叶处理剂,是通过杂草的茎和叶吸收到植株体内而破坏其分裂组织,用药时间应在禾本科杂草三至六叶期为宜。 2.3 土壤处理剂必须在雨后或浇水后喷药,即土壤含水量在20%——30%时,除氟乐灵喷药后要及时混土2——3厘米深,以防光解,其他类型的除草剂一般要保护好土表药膜,忌混土和践踏。 2.4 掌握用药对水量。每亩药剂对水25——30千克,必须均匀喷雾,使用的喷雾器无跑、冒、滴、漏现象。 2.5 日光温室和大棚使用除草剂时,高温应注意通风透气,以免产生药害。 除草剂防除菜田杂草的效果和对蔬菜的安全性,与各地的气候、土质、蔬菜品种和耕种方法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对每一种除草剂的使用都要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以达到省工、安全、高效、高产值的效果。
种薯必备的要素 适宜的生理年龄 不同生理年龄种薯的出苗和生长 1、顶芽期(幼龄期):生活力强、主茎少; 2、3、多芽期(壮龄期):生活力强、主茎多; 4、5、衰退期(老龄期):生活力弱,早衰、产量低、块茎小。
3 切刀消毒 • 消毒液75%的酒精或0.3--0.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 • 消毒方法 切刀浸泡于消毒液中,通常每人两把切刀轮流使用
●切种时间及块茎伤口愈合与环境条件 1、品种 品种不同,愈合的速度不同。包括同一品种不同条件和不同品种对不同的条件反应程度上的差异; 2、块茎的生理状态 种薯年龄越年幼,愈伤形成的速度越快。随着种薯生理年龄增长,愈伤速度逐渐减慢,随贮藏期的延长,愈伤木栓层中周皮细胞层数也减少,厚度降低,而且木栓化程度也降低。经过一年贮藏后,细胞层数由9层降到3层; 3、环境条件 愈伤组织的形成,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在2.5--20℃范围内,温度越高伤口愈合越快。Wigg-inton﹙1974﹚的研究,在2.5 ℃下需8天才能形成木栓组织,在5℃下需5天,10℃时需3天,15℃时需2天,而在21--35℃下第二天就形成了木栓组织。周皮组织7℃下7天形成,10℃下需4—6天,15℃需3天,21℃则第二天就形成周皮组织。湿度过低,伤口表面发干,由此形成硬壳,会阻止或延迟木栓化作用。但如果湿度过大,近饱和时,又会引起细胞激增,而且阻碍伤口愈合。一般相对湿度85%-93%为宜; 4、氧气 氧气不足也会影响木栓化和周皮的形成。据报道氧气为1%时发生微弱的木栓化,随着浓度提高到10%和有时提高到21%,木栓化也逐渐增高;在3%-5%以下不发生周皮形成,位随着氧气浓度提高到21%,周皮形成也增加。 中原二作区春作,特别是覆盖栽培播种时气温较低,通常播种前3—5天切种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