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1 、( 2007 年全国文综 I 卷第 12 题)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走进高考. 1 、( 2007 年全国文综 I 卷第 12 题)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清康熙帝 2 、( 2007 年宁夏文综卷第 26 题)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 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 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Download Presentation

1 、( 2007 年全国文综 I 卷第 12 题)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走进高考 1、(2007年全国文综I卷第12题)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 2、(2007年宁夏文综卷第26题)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 3、(2008年全国文综I卷第12题)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阴”的方位是 •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 4、(2008年全国文综II卷第12题)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阳。”下列各项中,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 •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2. 走进高考 • 5、(2008年宁夏文综卷第24题)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 A.庚申年          B.癸卯年      • C.甲辰年         D.乙酉年 • 6、(2008年海南历史单科卷第1题)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 A.己亥年         B.庚子年     • C.辛丑年          D.壬寅年 • 7、(2008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卷第54题)下列诗文中含有“中国”别称的是 • ①楚失华夏 ②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③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④长夜难明赤县天 • ⑤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3. 高考专题复习之 中国古代文史常识 玉环县教育局教研室 叶雪祥

  4. 纪年法 •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 • 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 帝号纪年法 • 湖北军政府成立时改用黄帝纪元(1911年为黄帝纪元4609年)。 • 公元纪年法 • 现在通行的公元纪年,就是所谓“耶稣出生”之年算起。

  5. 干支纪年 • 天干、地支按照一定规则(单配单,双配双)可以搭配成60对,也就是一个甲子(60年),周而复始记录时间。 •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求天干的方法: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为乙,依此类推: •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4567890123求地支的方法: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于是有: •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5678910110123如:1644年的干支年是甲申年(猴年),1911是辛亥年(猪年),2005年是乙酉年(鸡年),2009年是己丑年(牛年)等。

  6. 世纪、年代、分期 • 世纪:每100年为一个世纪。 • 年代:世纪中又以每10年为一个年代。如20世纪80年代,通常是指1980年至1989年;也有主张1981年至1990年,为20世纪80年代。 •   世纪初和世纪末:世纪初即这个世纪的最初10年;世纪末即这个世纪的最后10年。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准确的时间范围是1890年至1909年,但一般说来这是个大概的时间范围,既可以在1890年至1909年范围内,也可以超出这个界限。 •   世纪的早期、中期和晚期:世纪的前30年为早期,世纪的最后30年为晚期,世纪的中间的为中期。 • 世纪的前期和后期:世纪的前50年为前期(或称上半叶),世纪的后50年为后期(或称下半叶)。

  7. 纪年法 • 8.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我国喜迎奥运。2010年世博会又将在我国上海召开。2010年是农历( ) • A.丁亥年 B.己丑年 C.庚寅年 D.辛卯年 • 9. 甲午战争中,各地人民“同申义愤,愿做前驱”,“壮夫老幼,死战不降”。就在日军占领威海卫那年,一姚姓夫妇生下一子,取名“姚破虏”,寄托了人民抗日的决心和勇气。这位“姚破虏”的生肖应该是属( ) • A.蛇 B.马 C.羊 D.猴 • 10. 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23号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地。外间西墙上镶有一长方形汉白玉刻石,上刻“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时二十五分孙中山先生在此寿终。” 按我国古代传统干支纪年方法,国父孙中山先生逝世应是( ) • A.乙丑年 B.甲子年 C.乙寅年 D.丙寅年

  8. .“玉鼠去,金牛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9年春节的一条祝福短信,其中的 “鼠”“牛”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 A.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B.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9. 古代姓氏 • 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 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 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 • 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 • 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10. 古代姓氏 • 其他(在姓中还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 A、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李煜赐奚廷圭(墨务官)姓李。 B、为避灾难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陈厉公子陈完,在陈内乱后逃到齐国做了大夫,改姓田。 C、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 D、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 E、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 F、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有些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11. 从姓氏的演变看,下列姓氏中较古老的应是 • A.赵                                    B.姬                • C.元                                    D.吴  • 孔子有两个字“牛”的学生,一个是冉耕,字“伯牛”,另一个是司马耕,字“子牛”。他们俩有趣的名字可以印证的春秋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 A.农民可以接受教育                      B.牛耕技术出现 • C.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                    D.铁制生产工具出现 • 古人“始生三月而加名”,“男子二十,冠而字”。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一般情况下,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刘备与曹操会面时,他的自称和对曹操的称呼应是      • A.备、操                                B.玄德、操         • C.备、孟德                              D.玄德、孟德

  12. 古人称谓 • 在人与人交往中,礼貌称呼是很重要的,它有“尊称、谦称、雅称、婉称”等书面语,下面属于他人母亲雅称的是( ) • A.椿萱 B.萱堂 • C.泰山、泰水 D.巾帼 • 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载:“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备甚悦。……”这段话中的“孙讨虏聪明仁惠”的“讨虏”是指( ) • A. 爵名 B. 官名C. 籍贯 D. 郡望 • 在中国古代,名、字与号是有区别的: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号又叫别号、表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下列选项中属于称“号”的是( ) • A. 李太白 B. 杜子美 C. 苏轼 D. 青莲居士

  13. 古人称谓 • 【直称姓名】 • 【称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 • 【称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如青莲居士、东坡居士等 • 【称谥号】如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 【称斋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 【称籍贯】如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和明代戏曲家汤显祖都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和汤临川;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14. 【称官名】“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 再如王右军(王羲之)、王右丞 (王维)、杜拾遗 和杜工部(杜甫)等。 • 【称官地】如刘备为刘豫州(刺史)、孔融为孔北海(相)、骆宾王这骆临海(临海县丞) • 【谦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15. 皇帝称谓 • 【自称】《礼记-玉藻》中说的“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中的 “予一人”。 “朕”、“寡人”、“孤” 均为秦汉后的事。 • 【臣称或民称 】“陛下” 、“皇上”和“万岁” • 【书、诗、文 】“天子 ”、“上 ”“人主”、 “圣人”、“圣 ”   、  “大家” 、“ 天家”、“官家”、“县官 ”、“国家 ”、“大行 ”、“乘舆”、 “车驾 ”、“驾 ”

  16. 谥号、庙号、尊号 •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如顺治皇帝集历朝之大成,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 • 庙号 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17. 1. 【07年全国卷I】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 2. 《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乐”分别是( ) • A.谥号、年号、年号 B.庙号、谥号、年号 • C.年号、尊号、庙号 D.尊号、谥号、庙号

  18. 年龄称谓 •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下面属于儿童到成人的年龄称谓且按从小到大年龄称谓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束发②而立③垂髫④总角⑤期颐⑥弱冠⑦耄耋⑧不惑⑨花甲⑩豆蔻( ) • A.②⑦⑤⑧① B.③④⑩①⑥ • C.①③⑤⑥⑩ D.④⑥⑨⑩②

  19. 年龄称谓、排行 •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 兄弟排行 • 古代以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向父”等。另外,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20. .中国与西方在亲属称谓上有很大的不同。如:对与父母同辈的称谓,英文只用“uncle”和“aunt”,而中文则用“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等。这种差异所反映的实质是.中国与西方在亲属称谓上有很大的不同。如:对与父母同辈的称谓,英文只用“uncle”和“aunt”,而中文则用“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等。这种差异所反映的实质是 • A.汉字比英文有更强的表现力              B. 英语比汉语的内涵更为丰富 • C.西方人更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D.中国人较西方人更具家族观念

  21. 明清科举考试 • (1)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 (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员。 • (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 (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22. 古代主要节日 •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23.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最早发源于黄河流域,古人一直运用它来安排农事。由此可以说明影响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最早发源于黄河流域,古人一直运用它来安排农事。由此可以说明影响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地理环境     • C、地质特点                             D、生产经验 • 13.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影响最为广泛的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它又称“灯节”“上元节”“元夜”“元夕”,早在西汉就在历法里确定为正式的重大节日,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据说源于某种宗教,可能是 • A.佛教                                B.道教     •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 14.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体现了国家对我国传统节日的重视。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科举制

  24. 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写的习俗发生在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写的习俗发生在 • A. 元旦                            B. 端午节 • C. 春节                            D. 中秋节

  25. 古代避讳 • 避讳,是中国古代史上特有的一种历史现象。它规定臣下对当代君主以及所尊者不得直称其名,而要用其他方法称呼,这就叫避讳。 • 改字法。就是对君主以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它字代替。如秦始皇名“政”,《史记索隐》在《秦楚之际月表》“端月”下注称因避始皇讳,改“正月”为“端月”。再如现行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在《左传·桓公五年》中作“启蛰”,为了避汉景帝刘启讳。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在《淮南子·览冥训》中作“姮娥”,高诱在注中仍称“姮娥”。宋代为避真宗赵恒讳,改“姮”为“常”。 • 为避讳而改地名之例,如号称六朝古都的建康(今南京),本名建业,晋元帝司马睿都建业时,因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名“建康”。并且把曾是曹魏重要都邑的“邺”,改名“临漳”。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司马”原是由“治中”这一官号改来的。唐高宗李治为避其讳,于贞观二十三年七月下令“改诸州治中为司马”。“治中”是州刺史的副职。 • 空字法。“空字”,即将应避讳之字空而不书,或作“某”,或作空围“□”,或直书“讳”字。 •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当代皇帝安帝刘祐以及上至光武帝刘秀凡五帝之名,皆采用空字法,避而不书,仅作“上讳”二字。《宋书》中对刘家帝王之名多作“讳”字。“永初元年(宋武帝刘裕的年号)八月,西中郎将、荆州刺史宜都王讳进号镇西将军。”“讳”,即晋文帝刘义隆。如镇压过隋末瓦岗军的王世充,在唐人撰《隋书》时,为避李世民讳,改“王世充”为“王充”,空“世”字。

  26. 缺笔法。 “缺笔”是对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不写。为避讳而缺笔之法约起于唐初。讳制极盛的宋代,缺笔法亦甚为盛行。 • 如宋高宗赵构绍兴八年版《世说新语》,即用缺笔法避宋家帝王讳。这一刻本还反映了赵宋讳制之严。不仅遇“玄朗”、“弘殷”、“敬”、“匡胤”、“恒”、“桓”等字皆缺末笔,在该书《德行》篇中记载王大闻知王恭将仅有的一领六尺簟送给他时,表示“甚驚”,“驚”字的上半“敬”字也缺末笔。 • 如清雍正时规定,凡书中遇“丘”字,必须缺笔。若姓名或地名中的“丘”字,一律改为“邱”字。

  27. 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刘姮,为避帝讳改名为嫦娥。这件事情反映出( ) •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B.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 •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

  28. 历史地理 • 中国别称:“中国”的别名,除“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赤县”、“中州”、“中夏”等称呼。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人,尊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与之音近的名词来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 • 地之阴阳 • 地理方位专称:“河西”、“河东”、“河南”、“河北”、“江东”、“江南”、“关东”、“关中”、“关西”、“东洋”、“西洋”、“南洋”和“北洋”

  29. .【08年全国卷II】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阳。”下列各项中,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08年全国卷II】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阳。”下列各项中,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 •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 【08年山东卷】下列诗文中含有“中国”别称的是( ) • ①楚失华夏 ②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③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④长夜难明赤县天 • ⑤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 16. 下列诗文中含有“天下”、“全国”之意的是( ) •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8226;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 ②《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 • ③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④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0. 史学研究法 • 【05年上海卷】人们通常根据文献资料研究历史,而今以口述回忆为基本史料的口述史正悄然兴起。下列最适合用口述史方法进行研究的是( ) • A.红军战士长征日记 B.解放初期的粮价波动情况 • C.鸦片贸易的统计资料 D.文革时期的民众生活状况 • 【07年全国Ⅱ】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 ) •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31. 【08年全国卷Ⅱ】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 •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 当以调查、访问和回忆等口述记录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和依据的口述史学悄然兴起的今天,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历史的当事人或亲历者以及事件内幕的解密程度等因素。下列主题最适合今天按口述史的方法研究的是( ) • A.“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发生 B.“国家干预经济危机”的措施 • C.“美苏之间冷战”的五十年 • D.德国法西斯制造“奥斯维辛集中营”屠杀惨案

  32. 章实斋云:“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即史料)。”史料的价值有高低。近年来,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李鸿章的争议颇多,以下材料最有价值的是( ) • A.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 B.“文革”中出版《李鸿章反动言论》 • C.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论著 D.部分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 • 【06年上海卷】近年某地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壁刻有小篆。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 A.据玉面人的年代推算,应为母系氏族时期 • B.青铜器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 • C.商朝时期出现青铜铭文,估计在西周时期 • D.根据文字判断,墓主最早应是秦朝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