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第一單元 人口

第一單元 人口. 一、人口資料的取得 二、台灣人口數量與分布 三、台灣人口增減與移動 四、台灣人口組成 五、台灣人口議題. 第十三章 人口(一) 人口資料 與人口規模 : 人口資料的取得: 1. 人口普查:. 人口資料的取得:. 1. 人口普查:靜態調查 藉此獲得人民的 居住地、年齡、性別、及職業 等資料 是政府了解國家內部 社會狀況、掌握人力資源 的主要依據 可彌補 戶口登記 的不足. 2. 戶口登記:動態調查 戶口登記簿 :記錄戶內成員姓名、住址等       資料 規定 出生或死亡等變動 時,需按時登記

gio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一單元 人口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單元 人口 一、人口資料的取得 二、台灣人口數量與分布 三、台灣人口增減與移動 四、台灣人口組成 五、台灣人口議題

  2. 第十三章 人口(一)人口資料與人口規模:人口資料的取得: 1.人口普查: 人口資料的取得: 1.人口普查:靜態調查 • 藉此獲得人民的居住地、年齡、性別、及職業等資料 • 是政府了解國家內部社會狀況、掌握人力資源的主要依據 • 可彌補戶口登記的不足

  3. 2.戶口登記:動態調查 • 戶口登記簿:記錄戶內成員姓名、住址等       資料 • 規定出生或死亡等變動時,需按時登記 • 提供了解一地區人口、家庭、及社會狀況 的切入點

  4. 二、台灣人口數量與分布 • 一地區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是由人口數量的多寡與空間的大小來決定

  5. 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環境:主要透過地形(低平)和氣候(溫和)條件反映出來 2.經濟條件:主要決定人口分布的格局 (1)農業社會時期~人口密度取決於土壤肥沃度、作物種類、灌溉條件和集約程度等 (2)工商業發達時期~轉向工商業發達、交通便利之處集中 3.歷史條件:人口因長期增加而較密集

  6. 人口密度與人口分布:人口密度: 人口分布的: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單位面積上居住的人口數 • 是表示一區或國家人口疏密程度最常用的指標 • 人口愈集中,人口密度愈高 • 可以了解人口在空間分布情形 人口數(人) • 人口密度=        土地面積(平方公里) 台灣人口密度:632人/平方公里(民95) 無法反應區域內部的差異

  7. 人口密度與人口分布:臺灣人口分布: 臺灣人口分布: • 不均勻分布 • 西部多於東部 • 平原多於山地 • 城鄉人口密度差異大(集中台北、台中、台南、高雄)

  8. 第十四章 人口(二) 海水作用:人口成長影響因素: 台灣的人口增減與移動 ●人口成長影響因素: 因出生、死亡、移入、移出等因素而變動 • 自然增減率=出生率-死亡率 • 社會增減率=移入率-移出率 • 人口增加率=自然增加率+社會增加率 可預計未來人口數量的變化

  9. 千分率(%o):指每1000個單位中所包含的比率。 • 該年活產嬰兒數 • 出生率= × 1000 %o • 該年人口總數 該年死亡人口數 • 死亡率= × 1000 %o • 該年人口總數 • 該年移入人口數 • 移入率= × 1000 %o • 該年人口總數 • 移出率=

  10. 台灣的人口成長配合p.11 1.鄭氏治臺時期:鼓勵移民,以社會增加為主 2.清領時期:東南沿海地區人民偷渡來台,以社會增加為主 3.日治時期:以內部的自然增加為主,台灣人口成長明顯期 4.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遷台,大規模嬰兒潮,人口成長快速期。人口成長決定於自然增加。

  11. 台灣百年變化:配合p.11 a.明顯成長期:20世紀初期,原因~死亡率下降 b.緩慢成長期:20世紀中期,原因~出生率顯著降低 c.停滯成長期:20世紀晚期,出生率、死亡率均低,呈現穩定狀態。

  12. 20世紀以前,人口成長以移入為主。 人口成長:臺灣的人口成長: ●臺灣的人口成長 • 封閉性人口系統 • 主要影響因素→出生率、死亡率 • 臺灣人口成長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 前半期→死亡率降低 民國40年後→出生率的變動

  13. 人口成長系統 • 封閉性人口系統:人口成長決定於出生和死亡的人數變化 • 開放性人口系統:除了自然的增減,還包括社會增減(移入移出)的影響

  14. 人口遷移:人口遷移: ●人口遷移 • 定義:人口在空間中的移動現象 • 造成人口空間變化的重要原因 • 目的: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環境而移動 • 經濟因素:為了謀生容易 • 政治、宗教因素:求得政治、宗教上的自由 • 非志願性因素:被迫遷移

  15. 人口遷移:推拉力: ●人口遷移 推拉力:造成人口移出移入的因素 • 推力→排斥力,是造成人口移出的因素 • 拉力→吸引力,是造成人口移入的因素 • 推拉力相互作用的結果→頻繁的遷移活動 • 中間障礙→可能影響遷移行為的干擾因素 回目錄

  16. 社會增加呈現負值地區: 1.鄉村地區 2.雲林澎湖地區

  17. 人口組成:人口組成: ●台灣的人口組成 • 人口組成:或稱人口結構、人口構成 • 可反映出生、死亡及遷移等人口現象的變化 • 參考要素:性別、年齡、職業、種族、宗教、     文化、教育、語言等 • 是社會經濟變遷的重要指標 • 政府擬定社會福利的重要參考資料   

  18. 人口組成:人口性別結構: 人口性別結構: • 常以男女性別比表示 • 定義:每一百個女人相對男人的數目 • 影響一地男女比→生物因素、年齡結構、        遷移等 男性人口數 性別比: × 100 女性人口數

  19. 人口組成:人口年齡結構: 人口年齡結構 • 人口系統中各年齡組別在總人口中的比例 • 人口年齡組成→ 幼年人口:014歲 青壯年人口:1564歲 老年人口:65歲以上 (幼年人口+老年人口) 扶養比= × 100% 青壯年人口  

  20. 人口組成:人口金字塔: 人口金字塔:可同時表現人的性別結構      及年齡結構 • 水平軸表示性別比例,垂直軸表示年齡組別結構特徵 • 了解幼年人口、老年人口、青壯年人口的比例 • 了解依賴人口、勞動人口的比例 • 據以推估未來出生率、死亡率、勞動率及被扶養人口比例

  21. 男左 女右 老年人口 65歲 五歲組距 青壯年 人口 15歲 幼年人口 百分比率

  22. 人口金字塔三種基本類型: 1.低金字塔型: 出生率、死亡率皆高,幼年人口比例高,老人壽命短。經常出現經濟落後地區或低度發展國家。  如:非洲地區

  23. 人口金字塔三種基本類型: 2.高金字塔型: 醫療衛生進步,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也逐步降低,使得青壯年人口多。常出現於開發中的國家。 如:早期台灣、印度、中國

  24. 人口金字塔三種基本類型: • 3.彈頭型: 出生率、死亡率皆低。因生產意願不高,幼年人口比例明顯減少;人民平均壽命延長,老年人口增加。已開發國家皆屬之。隱憂~高齡化社會現象。 如:歐洲各國、美國。

  25. 人口高齡化:指一地區老年人口比例超過7%。 • 高齡化社會:指步入『人口高齡化』階段後,老年人口比例持續成長,及至超越幼年人口的比例時,即稱之。 • 台灣於82年開始步入人口高齡化階段,預計106年即成為高齡化社會

  26. 人口素質: 嬰兒死亡率、識字率、平均壽命,可呈顯發展歷程。 • 識字率:指15~24歲人口中,能夠讀寫及理解日常生活說明的人口百分比。 • 平均壽命:一地人口平均的死亡年齡

  27. 台灣的人口議題 1.高齡化 兩者是邁向高度發展國家的普遍 2.少子化現象。 • 解決策略:協助老人安養及生涯規劃、加強社會福利、提高人口素質。 3.文化適應:主要是a.外籍勞工或b.外籍配偶來台 • 解決策略: a.~須保障國人就業權力、防範變成變相移民、避免造成社會問題; b.~家庭成員互動關係、小孩教育問題、文化背景差異問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