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2

口腔粘膜病的诊断与治疗

口腔粘膜病学系列讲座. 口腔粘膜病的诊断与治疗. ------ 白斑、红斑与黑斑. 周曾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内科. 2005.10 上海. 口腔粘膜病的诊断与治疗. 临床与基础 口腔与临床 局部与全身 中医与西医. 个体和群体 短期与长期 预防与治疗 分散与交叉.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二、流行病学研究. 三、癌变率及其影响因素. 四、病因学研究.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与预后.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口腔白斑 Oral Leukoplakia, OLK. WHO. 我 国.

guang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口腔粘膜病的诊断与治疗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口腔粘膜病学系列讲座 口腔粘膜病的诊断与治疗 ------白斑、红斑与黑斑 周曾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内科 2005.10 上海

  2. 口腔粘膜病的诊断与治疗 • 临床与基础 • 口腔与临床 • 局部与全身 • 中医与西医 • 个体和群体 • 短期与长期 • 预防与治疗 • 分散与交叉

  3.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二、流行病学研究 三、癌变率及其影响因素 四、病因学研究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与预后

  4.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口腔白斑 Oral Leukoplakia, OLK WHO 我 国 白斑是一个临床术语,指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白色斑块,不能被刮去,也不能被诊断为其它白色病损。 口腔白斑病是口腔粘膜上不能被擦掉的白色斑块,不同于假膜和水肿等其它白色损害。 1978: 1983: 白斑是一种带白色的斑块或斑片,不能以临床或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它任何疾病,除烟草外,不伴有任何物理或化学性的刺激因素。 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白色角化斑块,属于癌前病变,不包括吸烟等局部刺激因素去除后可以消退的单纯性过角化。 1996: 口腔白斑是口腔粘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具有其它任何可定义的损害特征,一些口腔白斑病将转化为癌。 发生于口腔粘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能擦去,也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方法诊断为其它可定义的损害,属于癌前病变,不包括吸烟、局部刺激等局部因素去除后可消退的单纯性过角化。

  5.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均质型: 斑块状: 颊部和舌背多见。白色或灰白色较硬的斑块,平或稍高出粘膜表面,不粗糙或略粗糙,一般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感。 皱纹纸状: 口底和舌腹多见。表面粗糙,边界清楚,周围粘膜正常,自觉症状不明显。 非均质型: 颗粒状: 口角区粘膜多见。充血的粘膜表面有颗粒状突起,表面不平,可有小斑片或点状糜烂,有刺激痛。多数伴有白色念珠菌感染。 疣状: 牙槽嵴、唇部、上腭多见。乳白色,厚而高起,表面有刺状或绒毛状突起,粗糙,质稍硬。 溃疡状: 在增厚的白色斑块上,有糜烂或溃疡,有或无局部刺激因素。可又反复发作史,伴有疼痛。

  6.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7.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8.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9.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10.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11.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12.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13.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14.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15.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16.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17.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口腔红斑 Oral Erythroplakia, OEK 1978: 口腔粘膜上出现的鲜红色、天鹅绒样斑块,在临床和组织病理学上不能诊断为其它疾病者。(WHO) 1997: 临床或组织病理学不能归为任何其它可定义损害的火红色斑块。(WHO)

  18.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均质型红斑: 病变较软,鲜红色,表面光滑,无颗粒。表层无角化,红色光亮,状似无皮。损害平伏或微隆起,边缘清楚。红斑区内也可有正常粘膜。 间杂型红斑: 红斑的基底上有散在的白色斑点,临床上见到红白相间,类似扁平苔藓。 颗粒型红斑: 红斑区域内或外周可见散在的颗粒状或斑块状白色角化区,稍高出粘膜表面,有颗粒样微小结节,呈白色或红色。该型往往是原位癌或早期鳞癌。 后两者目前也有称为红白斑(Erythroleukoplakia)

  19.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20.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21.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口腔黑斑 Melanoplakia 与种族性黑色素沉着、系统性疾病综合征所致的口腔粘膜黑色素沉着无关的黑色素沉着斑。 一般无自觉症状,唇部尤其是下唇最为常见,牙龈、颊部、腭部粘膜也可见到。周界清楚,长成均匀一致的片状或小团块状,不高出粘膜表面。色素沉着肠息肉综合征(普杰综合征)时,伴有小肠、结肠息肉,也可见于十二指肠和胃部。

  22.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23.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24.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25.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26.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27.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28.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29. 二、流行病学研究 口腔白斑 Oral Leukoplakia, OLK • 中老年人常见。 • 男性多见,吸烟人群多见。 • 患病率我国为3.13%,欧美地区1.0%~3.6%,全球范围内约0.2%~5.0%,有地区及种族差异。 • 口腔鳞癌中的17%~35%来源于口腔白斑。 • 颊部和舌腹最为常见。 口腔红斑 Oral Erythroplakia, OEK • 中老年人常见。 • 无性别差异。 • 患病率普查人群0.08%~0.13%,美国吸烟人群1.7%。 • 舌腹多见,部分为原位癌。 口腔黑斑 Melanoplakia • 目前缺乏统计。

  30. 二、流行病学研究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口腔白斑 Oral Leukoplakia, OLK •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包括Ha-ras、c-myc、bcl-2、C-erbB-1、nm23、Rb等。 • 基因表达产物和细胞因子: p53, p16, p21, K10, K13等、基底膜蛋白(LN、FN等)以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多种。 • 染色体的倍性(ploidy) :二倍体(diploid),四倍体(tetraploid)和非整倍体(aneuploid),具有非整倍体性质的患者癌变率明显高于二倍体和四倍体的患者 。

  31. 与口腔癌有关的已知功能基因

  32. 与口腔癌有关的未知功能基因

  33. 口腔白斑病例的年龄构成 口腔白斑病例性别癌变率与年龄构成

  34. 口腔白斑病例损害部位与癌变部位的构成

  35. 口腔白斑病例上皮异常增生与年度癌变率的关系口腔白斑病例上皮异常增生与年度癌变率的关系

  36. 口腔白斑癌变相关因素的Cox回归方程 X2: 年龄 X6f:部位

  37. 二、流行病学研究 口腔红斑 Oral Erythroplakia, OEK •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野生型p53抑癌基因突变。 • 微卫星不稳定/杂合性缺失(LOH): 3p14、9p21、Rb、DCC等。 • 染色体的倍性:与口腔白斑相同表现。 口腔黑斑 Melanoplakia • 有待进一步研究。

  38. 三、癌变率及其影响因素 口腔白斑 Oral Leukoplakia, OLK •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粘膜病专科,1978~2004,576例 • 癌变率因地区、人种、随访时间和统计方法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从0.11%~31.4%不等。随访时间越长,癌变率越高。 • 60岁以下女性癌变率高于男性,而60岁以上男性较高。 • 舌腹和颊部是癌变的高发部位,我国人群口底白斑的癌变率较低。 • 吸烟是白斑发生的危险因素,与癌变率的关系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 • 随访1年癌变率0.40%±0.40%;2年癌变率2.84%±1.15%;5年癌变率11.28%±2.70%。 • 首次活检伴轻度、中度上皮异常增生远期癌变率曲线无显著差异,但随访2~5年期间,中度异常增生的癌变率2倍于轻度。 • 白色念珠菌感染者、非均质型易癌变。

  39. 三、癌变率及其影响因素 口腔红斑 Oral Erythroplakia, OEK • 癌变率14.3%~50.0%。 • 41~50岁最为高发。 • 舌缘最多见,牙龈、前庭沟、口底及舌腹、腭部次之。 • 组织病理学检查几乎全部有异常增生表现,重度异常增生、原位癌和早期鳞癌的比例有报道可高达91%。

  40. Shafer和Waldron曾对58例均质性红斑(65个部位)检查后发现,浸润癌33例(51%),原位癌及重度上皮异常增生26例(40%),轻、中度上皮异常增生6例(9%)。 Shafer和Waldron曾对58例均质性红斑(65个部位)检查后发现,浸润癌33例(51%),原位癌及重度上皮异常增生26例(40%),轻、中度上皮异常增生6例(9%)。 • 郑麟蕃曾分析35例,浸润癌20例(57%),原位癌和重度上皮异常增生3例(9%),轻、中度上皮异常增生11例(31%)。

  41. 三、癌变率及其影响因素 口腔黑斑 Melanoplakia • 唇部粘膜黑斑目前认为是良性病变,其它部位的潜在恶性尚在探讨中。 • 有学者认为5年内若出现色泽、大小变化,发生溃疡或出血等,均应采取手术切除。5年以上无变化者,也应密切随访。例如:哈钦森黑斑征(又称恶性雀斑样痣,癌前黑变症)Wayte曾报道50%的病例最终发展成恶性黑色素瘤。 • 黑色素细胞数量增加 黑色素痣、瘤。

  42. 四、病因学研究 口腔白斑 Oral Leukoplakia, OLK • 病因不明。 • 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白色念珠菌感染、全身微量元素及微循环障碍、易感的遗传因素等。 口腔红斑 Oral Erythroplakia, OEK • 病因不明。 • 危险因素包括咀嚼烟草、酗酒、白色念珠菌感染、HPV或EBV病毒感染等。 口腔黑斑 Melanoplakia • 病因不明。有生理性沉着和病理性沉着。 • 与产黑色素细胞的功能、陈旧性出血、微量元素如铁的局部堆积有关。

  43.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口腔白斑 Oral Leukoplakia, OLK •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检查相结合加以诊断,属于排除性诊断。建议病理学术语描述为:符合口腔白斑病临床诊断,伴有或不伴有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

  44.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口腔白斑诊断中的确定性因子

  45.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口腔白斑病的治疗 暂时性临床诊断:C1 去除可能的病因因素 观察2~4周 没有明确的病因 肯定性临床诊断:C2 无反应 肯定性临床诊断:C2 反应良好 病理活检 可定义的损害 相应处理 组织病理学证实诊断 排除其它可定义的损害:C3 可定义的其它损害 相应处理 无异常增生的白斑损害 (白色角化病) 有异常增生的白斑损害 (白色异常增生) 治疗并观察 终身随访,间隔6~12个月 治疗并观察 终身随访,间隔3~12个月 白斑的诊断、处理程序:

  46.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口腔白斑的LSCP分级体系 1期:任何L, S1, C1, P1或P2 2期:任何L, S1, C2, P1或P2 任何L, S2, C1, P1或P2 3期:任何L, S2, C2, P1或P2 4期:任何L, 任何S, 任何C, P3或P4

  47.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口腔白斑的OLEP分级体系 1期:L1P0 2期:L2P0 3期:L3P0 或 L1L2P1 4期:L3P1

  48. 第三届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粘膜病专业委员会 第二次全委会 口腔白斑病定义中的要素与分期标准的指标有必要保持一致。

  49. WHO关于上皮异常增生的定义 1978年第一版(12项) • 基底细胞极性消失 • 基底细胞复层样改变 • 核浆比增加 • 上皮钉突呈水滴状 • 上皮分层紊乱 • 有丝分裂水平增加及异常分裂表现 • 上皮浅层1/2出现有丝分裂像 • 细胞异形性 • 核浓染 • 核仁增大 • 细胞间附着减弱或消失 • 错角化

  50. WHO关于上皮异常增生的定义 1997年第二版(13项) • 基底细胞失极性 • 基底细胞多层样改变 • 核浆比增加 • 上皮钉突水滴状 • 上皮分层异常 • 有丝分裂像增加 • 有丝分裂像异常 • 上皮浅层1/2出现有丝分裂像 • 细胞与细胞核异形性 • 细胞核浓染 • 核仁增大 • 细胞间附着丧失 • 棘细胞层出现角化的单个细胞或细胞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