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492 Views
第五章 日本的產業. 第一節 日本的產業 第二節 亞太及全球經濟體系中的日本. 第一節 日本的產業. 一、 產業結構的轉變 二、 大中小企業俱全的製造業 三、 轉型中的農漁業 日本產業介紹. 日本產業介紹. 日本的人口僅占全球人口的 2 %,但國民所得毛額( GNI )卻占全球的 13.5 %,進出口貿易額占全球的 5.8 %( 2002 年),顯示日本經濟的活力。
E N D
第五章 日本的產業 第一節 日本的產業 第二節 亞太及全球經濟體系中的日本
第一節 日本的產業 一、產業結構的轉變 二、大中小企業俱全的製造業 三、轉型中的農漁業 • 日本產業介紹
日本產業介紹 • 日本的人口僅占全球人口的 2%,但國民所得毛額(GNI)卻占全球的13.5%,進出口貿易額占全球的5.8%(2002年),顯示日本經濟的活力。 • 日本近代工業化很早,十九世紀晚期至二十世紀初即出現快速的工業化。但工業基礎在二次大戰後期遭到摧毀,1946年工業的產值僅及戰前的30%。戰後日本在五年之間便重建受戰爭破壞的工業基礎,1950年代與1960年代日本的經濟平均年成長率近10%,同一時期北美與西歐的經濟平均年成長率僅約 2%。
產業結構的轉變(一) • 戰後日本在很短的時間內重建工業,並在東西方冷戰期間,充分運用人力素質高且相對便宜的人力資源、便於與亞洲各國往來的地理區位、相當規模的國內市場與進出口政策、產業與政府之間良好的互動、有效率的產業組織模式,成功地發展了日本的工商業。
產業結構的轉變(二) • 隨著全球化的步伐,將生產鏈國際化,相對的也讓日本產業結構產生改變。相當規模的人口數加上亞洲最高的國民所得,同時亦讓日本成為亞洲最大的高級市場,在日本工業發展的同時,也發展出龐大的服務業。
日本就業人口結構顯示的產業結構變遷(1950-2000)日本就業人口結構顯示的產業結構變遷(1950-2000)
大中小企業俱全的製造業 • 日本雖然有許多國際知名的大型跨國企業,但整個日本的企業還是以中小型企業居多。2000年底,99%的製造業之員工少於 300 人,產值約占全國總產值的56%。數量龐大的中小型企業彌補了大型企業所缺乏的彈性與創新,也為日本國內創造出一個高度競爭的環境,使得能夠在日本國內市場脫穎而出的企業,往往能夠在海外市場成功。
製造業的空間分布 • 整體而言,和其它已發展國家類似,日本同樣面臨製造業外移的問題,近25年間日本製造業的就業人口減少到只占總就業人口的18%,不同區域的產值也因生產的區域優勢改變而有所變化。 • 目前平均每人產值較高的地區則主要集中在本州的東京經名古屋、大阪、本州島沿瀨戶內海的海岸平原一帶,其中的中京一帶,以電機、機械、汽車製造業為主。
轉型中的農業(一) • 在日本就業人口結構的變遷中,農業人口明顯的快速減少。1945~1947年間日本推動了二次土地改革,將佃農的比率由1945年的46%減到1950年的10%,並促使自耕農的戶數增加了12%,雖然達成耕者有其田的目的,卻也使得農戶的規模變小。
轉型中的農業(二) • 隨著日本製造業的快速成長,農業無論在收入、生產力或對勞動力的吸引上,都呈現相對落後。1950~1960年代中一連串的農業組織改革,除了強化對農業事務的管理外,也推行農民組織企業化來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推廣家畜養殖、及農業經營的現代化、機械化,來提高農戶所得。
轉型中的農業(三) • 1960年近半數的日本農業總產值來自稻米的生產,其次為畜牧業;隨後的40年間,日本國民的飲食習慣逐漸西化,導致稻米的需求大幅度減少,目前稻米的生產約略超過農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一,而畜產品產值的比重則成長到29.9%。
日本農業的問題(一) • 其實因為土地與勞力的昂貴,使得日本必須對日本國內的稻米生產進行各種形式的補貼。補貼的總額相當對外國稻米課徵 500%的進口關稅,才足以讓日本生產的稻米能夠與東南亞(土地及勞力都便宜)及美國與澳洲(生產效率更高)所生產的稻米競爭。
日本農業的問題(二) • 在國際貿易自由化的趨勢之下,日本農業面臨強大的外部壓力 ── 除了在WTO的烏拉圭回合談判後開放稻米進口外,2004年起逐步廢止原調降稻作生產面積計畫,預訂到2008年廢除政府對稻作生產量的控制,都引發新的轉型問題。
日本農業的問題(三) • 此外,日本農民同樣面臨人口減少與老化的問題。1975~2000年間農民人數減半,到了2000年時,農業就業人口僅占總人口數的5.3%,60%的農民年齡在65歲以上,日本高齡農民的比例已是世界之冠。而且,七成農戶的主要收入來自農業以外。
日本的漁業變遷(一) • 1960年日本的漁獲量曾經居世界之冠,占全球漁獲量的15.7%。但自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及各國紛紛設立 200 浬經濟海域的影響,日本的遠洋漁業開始大幅度衰退。1990年代以後又因禁用流刺網及某些近海重要魚類的減產,分別導致遠洋及近海漁業的衰退。
日本的漁業變遷(二) • 目前日本的漁業雖然仍以近海漁業為大宗,但漁獲量僅占全球漁獲量的 5.1%(2004 年),而進口水產則自1985年之後大幅度成長。原來的漁業公司轉型為漁產進口公司,依舊掌握日本漁業行銷的管道。日本每年約消耗全球六分之一的漁獲量,是世界最大的水產進口國,部分魚類更是全球最大消費國(例如:南方黑鮪魚),2006年第一季甚至因鯨魚捕獲量高達全球捕獲鯨魚數量的44%,而與國際鯨魚保育組織 IWC(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產生衝突。
日本消費產於南半球的南方黑鮪魚數量示意圖(1952-2005)日本消費產於南半球的南方黑鮪魚數量示意圖(1952-2005)
第二節 亞太及全球經濟體系中的日本 一、布局亞洲、布局全球的製造業 二、經營與管理技術輸出的服務業 三、新興的流行文化產業重鎮 • 日本戰後經濟發展歷程
日本戰後經濟發展歷程--1990以前 • 歷經戰後復甦期之後,日本自1950年代開始致力於發展出口導向的製造業,開啟了日本的「經濟奇蹟」。在1950~1960年代的全球經濟成長中,日本以平均年成長率近10%的成績,使其在1980年代重回已開發國家之列,在當時的重要工業產品(如造船、汽車、電視機)生產上,均超越同一時期其它已開發國家。
日本戰後經濟發展歷程--1990以後 • 1990年代,日本面臨泡沬經濟瓦解的衝擊,開始進入戰後最長的不景氣,至1997年年底甚至連銀行及證券公司亦倒閉。日本低迷的經濟一直持續到2003年後才開始由谷底往上攀升,銀行壞帳由2002年3月占GDP的8%,減少到2006年年中低於2%。
日本經濟發展的優劣 • 1990年代日本工業的發展方向因未與全球發展最快速的產業類型(如軟體、網路、生物科技……等)相同,使得日本在全球經濟發展熱潮中顯得相對落後。然而日本 R&D 經費(研究與發展經費)平均仍維持在 GDP的3.2%(同期的美國是 2.6%,歐盟為 2%),因此許多大型日本公司的研發經費甚至比許多國家的研發經費還多,日本公司取得的專利數目依舊在全球名列前茅,讓日本在本世紀能夠在航太、機械人及環境科技等利基市場獨步全球。
獲得美國專利數目最多的前十大公司(2005) (資料來源: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STPI,2006.01)
泡沫經濟 • 泡沫是用以形容經濟如倒啤酒的狀況,啤酒剛倒入杯子時,開始產生泡沫,愈倒愈滿時泡沫會滿出杯子,雖然從外表看起來似乎像滿滿一杯的啤酒,但整個杯子其實只有一半的啤酒。隨著泡沫逐漸崩解,真相也開始浮現。泡沫經濟經常由大量投機活動支撐,由於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撐,讓資產價值超越實體經濟,因此其資產猶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而被稱為「泡沫經濟」。日本八十年代的泡沫經濟,主要由房地產市場和股市等帶領操作。
布局亞洲、布局全球的製造業 • 1985年後,日圓快速升值,使得日本成為全球製造業成本最高昂的地方,造成製造業加快外移的推動力。1990年代以後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快速成長,其中以製造業的海外直接投資占的比例最大。
日本對外投資地區的變遷 • 1970年代日本產業的對外投資,由東亞、東南亞地區開始,很快便擴及歐美地區,目前以對歐洲的投資最多,亞洲、中南美洲次之,三十年間投資額成長了近三倍。在東亞經濟圈,早期對新加坡、香港、臺灣、南韓、菲律賓等地及晚近中國的投資,為各國建立了與日本經濟之間複雜的依賴關係。
日本製造業出口的變遷 • 1950~1990年間,日本對海外直接投資累積高達 116 兆日圓。大量的資本輸出對日本產業結構變化的影響複雜,同時日本也吸引了大量來自歐美的外資,所以並未在日本形成產業空洞化的問題,日本製造業的出口大致持續成長。以日本的豐田汽車公司為例,2006年豐田汽車不僅在全球擁有 580 家子公司,日本以外有51家生產工廠,行銷的國家超過 170 個,是全球第二大的汽車製造公司,同時也在日本有豐田城之稱的愛知縣為每個求職者創造了 1.8 個就業機會。
日本企業與經濟發展的現狀 • 不過日本企業為因應全球化帶來劇烈的競爭,紛紛透過各種方式壓縮人力成本來維持營利,僱用兼職員工或派遣員工已占日本勞動力的33%,儘管讓失業率下降,但平均薪資亦跟著下降,導致低收入者人數增加,貧富差距擴大,在已開發國家中僅次於美國。
日本企業獲利、失業率、平均月薪變化(2001-2005)日本企業獲利、失業率、平均月薪變化(2001-2005)
經營與管理技術輸出的服務業 • 受1985年之後日圓持續升值影響,而開始在海外投資的產業,並不侷限在製造業。非製造業的累積海外投資中,以金融、保險類的比重居冠;整個包含金融、保險、不動產、商業等範疇在內的廣義服務業所占的比重則超過製造業,巿場以北美、歐盟及東亞、東南亞為主。
新興的流行文化產業重鎮(一) • 戰後日本的漫畫、卡通動畫、流行音樂、電視節目、偶像明星、寵物、服飾等大眾文化產業,由日本國內市場開始走出日本,進軍亞洲、甚至國際市場,而廣為一般大眾所知,形成了日本的文化產業。其中包括1960年代崛起的日本漫畫、日本怪獸及科幻卡通動畫,1970年代以後發展出的影視市場及漫畫人物造形的商品(如貼紙、模型、文具等)與相關玩具(日本科幻玩具的出口占了當年美國一半的玩具銷售量)、1980年代的日本電視節目。
新興的流行文化產業重鎮(二) • 二十世紀末,日本國內漫畫市場躍升到超過20億冊的市場規模,並翻譯成許多語言,行銷全球,動畫本身每年全球的營收也高達 150 億美元。此外,日本卡通及日本電視臺於黃金時段推出的「趨勢劇」(臺灣稱為偶像劇),在亞洲許多國家形成熱潮。
新興的流行文化產業重鎮(三) • 日本偶像劇以都會年輕男女的愛情故事為主要內容,大多以東京為主要場景,讓日本都會生活風貌透過影像呈現在亞洲其它地區的觀眾面前。劇中人物小至服飾、配件、髮型、到家中擺設、傢俱、家電通訊用品、拍攝場景等都反映當前日本的流行趨勢,成為亞洲其它地區流行資訊的指南,進而成為各地哈日族學習模仿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