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6

單元二 先秦散文 指定作品 齊桓晉文之事章

單元二 先秦散文 指定作品 齊桓晉文之事章. 單元二 先秦散文 齊桓晉文之事章. 學習重點. 1. 認識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2. 賞析 《 齊桓晉文之事章 》 的結構層次. 3. 賞析 《 齊桓晉文之事章 》 正反對比的說理方法. 4. 賞析孟子的游說技巧.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 孟子是戰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一位代表。. 他主張「尊賢授能,俊傑在位」;他力主仁政,認為只要行仁政,就能「王天下」(即統治天下)。.

iniko
Download Presentation

單元二 先秦散文 指定作品 齊桓晉文之事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單元二 先秦散文 指定作品 齊桓晉文之事章

  2. 單元二 先秦散文 齊桓晉文之事章 學習重點 1. 認識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2. 賞析《齊桓晉文之事章》的結構層次 3. 賞析《齊桓晉文之事章》正反對比的說理方法 4.賞析孟子的游說技巧

  3.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 孟子是戰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一位代表。

  4. 他主張「尊賢授能,俊傑在位」;他力主仁政,認為只要行仁政,就能「王天下」(即統治天下)。他主張「尊賢授能,俊傑在位」;他力主仁政,認為只要行仁政,就能「王天下」(即統治天下)。

  5. 孟子還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他提倡「性善論」,主張存心養性。孟子還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他提倡「性善論」,主張存心養性。

  6. 孟子的學說對後世儒者影響很大,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有「亞聖」之稱,其重要思想可見於《孟子》一書。《孟子》據說由孟軻弟子萬章等人記述,全書共七卷,二百六十一章。其風格和語言對歷代的散文影響很大。孟子的學說對後世儒者影響很大,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有「亞聖」之稱,其重要思想可見於《孟子》一書。《孟子》據說由孟軻弟子萬章等人記述,全書共七卷,二百六十一章。其風格和語言對歷代的散文影響很大。

  7. 單元二 先秦散文 齊桓晉文之事章 課前討論 1. 當齊宣王問及齊桓公及晉文公的事跡時,孟子是怎樣回答的? 孟子說孔子的門徒沒有談論齊桓公、晉文公事業的,建議齊宣王聽他說用王道統一天下的事情。

  8. 單元二 先秦散文 齊桓晉文之事章 課前討論 2. 孟子認為君主要有怎樣的德行,才能夠統一天下? 君主要有令百姓安居樂業、謀求王道的仁心。

  9. 單元二 先秦散文 齊桓晉文之事章 課前討論 3. 為甚麼孟子從「以羊易牛」這件事中,看出齊宣王可以「保民」? 孟子認為宣王是出於仁心。有了這樣的仁心,就能夠「保民」。

  10. 單元二 先秦散文 齊桓晉文之事章 課前討論 4. 「不能」與「不為」有甚麼分別?文中是怎樣說明的? 「不能」 沒有能力達成的事情 「不為」 有能力卻不去做的事情。 孟子用「挾太山以超北海」和「為長者折枝」的比喻來解釋「不能」與「不為」。

  11. 單元二 先秦散文 齊桓晉文之事章 課前討論 5. 試簡述孟子向齊宣王提出施行仁政的措施。 給百姓足夠的土地和產業,使他溫飽無憂;辦好學校教育,使他們懂得孝悌。

  12. 第一段

  13. 齊宣王問曰:「齊桓(援)、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旺)乎? 」 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情,你能夠說給 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門徒,沒有談到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跡的,所以後世沒有流傳,我也不曾聽說過。你如果一定要我說,那麼就說說推行王道以統一天下的事吧。」

  14. 第 1 段:行仁政是成就大業的最佳途徑 單元二 先秦散文 齊桓晉文之事章 內容分析:王道仁政的理念 聽過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跡嗎? 保民而王,莫之能禦。 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我希望得到統一天下的方法。

  15. 第二段

  16. 曰: 「德何如,則可以王(旺)矣?」曰: 「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曰: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 「可。」 齊宣王問:;「要有怎麼樣的德行,才可以憑它來推行王道以統一天下呢?」 孟子回答說:「愛護、安撫人民,實行王道以統一天下,就沒有人能阻擋了。」 齊宣王問:「像我這樣的人,能夠愛護、安撫人民嗎?」 孟子答:「能夠。」

  17.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齕(瞎)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刃)鐘。」王曰:「舍(捨)之!吾不忍其觳(酷)觫(速),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 以羊易之。」』── 不識有諸?」 齊宣王問:「從甚麼地方知道我能夠呢?」 孟子說:「我從胡齕那裡聽說這廚一番話:有一天您坐在殿上,有一個人牽著牛從殿下走過。您看見了就問:『把牛牽到哪裡去?』回答說:『將要用牠來祭鐘。』您說:『放了牠!我不忍心看見牠恐懼發抖的樣子,就這樣地把沒有罪的生物送上死地。』問:『那麼就廢除了祭鐘的儀式嗎?』回答說:『怎麼能夠廢除呢?用羊來代替牠。』不知道有這回事嗎?」

  18. 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扁)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扁)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齊宣王答:「有這麼一回事。」 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夠用來推行王道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都認為您是吝嗇的,我本來就知道您是不忍心。」 齊宣王說:「對,確實有這樣(對我誤解)的老百姓。齊國地方雖然狹小,但我怎麼會吝惜一頭牛呢?就是不忍心見牠恐懼發抖的樣子,就這樣地把沒有罪的生物送上死地,所以用羊來代替牠。」

  19.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烏)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孟子說:「對於老百姓以為您吝嗇,您不要感到奇怪。用小的換大的,他們怎麼知道其中的道理呢?大王如果憐憫牛沒有罪而受死,那麼用牛和用羊祭鐘有甚麼分別呢?」 齊宣王笑著說:「這到底是甚麼心理呢?我並不是吝嗇財物而用羊來代牛,但老百姓認為我吝嗇是理所當然的。」

  20.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刨)廚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刨)廚也。」 仁 孟子說:「沒有關係,這是實行仁政之道啊!這只是由於您看到了牛而沒有看到了羊的緣故。君子對於飛禽走獸的態度是:見到牠的生存,就不忍看到牠的死;聽到牠的叫聲,就不忍吃牠的肉。所以君子要遠遠的離開廚房。」

  21. 第2 段:不忍之心是行王道的基礎 博得宣王信任,為他建立施仁政的信心 單元二 先秦散文 齊桓晉文之事章 內容分析:王道仁政的理念 「以羊易牛」顯示不忍之心,表現憐憫仁愛 我能否「保民而王」?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22. 第三段

  23. 王說(悅),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喘)度(鐸)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返)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王說(悅),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喘)度(鐸)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返)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齊宣王高興起來,說:「詩經上說:『別人有甚麼心思,我能夠猜度到它。』這話說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探求自己這樣做的原因;先生把它說出來,使我心裡有所領會。但我這種心理合乎推行王道以統一天下,是甚麼原因呢?」

  24.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均),而不足以舉一羽; 明足以察秋豪(毫)之末,而不見輿(如)薪。』則王許之乎?」曰:「否!」 孟子說:「有一個人向您報告說:『我的力氣能夠舉起三千斤重的東西,卻拿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夠看到秋毫之毛,卻看不見一整車的木柴。』那麼您相信他嗎?」 齊宣王說:「不相信。」

  25.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歟)(如)?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旺),不為也,非不能也。」「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歟)(如)?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旺),不為也,非不能也。」 孟子說:「現在您的恩惠能夠及於禽獸,可是功德卻施不到老百姓身上,這偏偏是甚麼緣故呢?這樣看來,拿不起一根羽毛,是因為不用力氣;看不見一車柴薪,是因為不用眼力;老百姓沒有受到愛護,是因為您不施恩惠。所以您沒有推行王道以統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26.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協)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技,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協)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技,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齊宣王問:「不去做和不能做的情形,怎樣區別呢?」 孟子說:「挾著泰山跳過北海,對人家說:『我不能做。』,這是確確實實不能做。向長輩彎腰鞠躬,對人家說:『我不能做。』這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您的不能推行王道以統一天下,並不是屬於挾著泰山跳過北海的一類;您的不能推行王道以統一天下,是屬於向長輩彎腰鞠躬這一類。

  27. 第 3 段:王道不行,只是「不為」,而非「不能」 單元二 先秦散文 齊桓晉文之事章 內容分析:王道仁政的理念 「不為」與「不能」。 「不忍之心」與王道有甚麼關係? 「不能」易;「不為」難。 兩者有何分別? 「不忍之心」恩及禽獸,但百姓未能受惠。王應「推恩」。

  28. 第四段

  29.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云:『刑(型)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云:『刑(型)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敬愛我家的老年人,由此推廣到敬愛別人家的老年人;慈愛我家的幼兒,由此推廣到慈愛別人家的幼兒;這樣,天下就可以放在手掌上轉動了。詩經上說:『先給妻子做榜樣,然後推廣到兄弟,進而用來治理好國家。』這是說把這種愛自己家人的心,加在他人身上罷了。所以推廣恩德,能夠安定天下;不推廣恩德,就無法保護自己的妻子、兒女;古代賢明的國君之所以遠遠地超過一般人,沒有其他的原因,只在於他們善於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 推廣好行為

  30.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歟)(如)?」「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 」 現在您的恩惠能夠及於禽獸,而功德卻加不到老百姓的身上,這偏偏是甚麼原因呢?秤一秤然後知道東西的輕重,量一量然後知道東西的長短,任何東西都是這樣,人心更是這樣。希望您權衡考慮一下這個問題。」

  31. 第 4 段:君主要推己及人 單元二 先秦散文 齊桓晉文之事章 內容分析:王道仁政的理念 將仁愛之心及恩德推廣至他人。 怎樣「推恩」? 以身作則,由親及疏

  32. 第 4 段:君主要推己及人 單元二 先秦散文 齊桓晉文之事章 內容分析:王道仁政的理念 「推恩」有甚麼用?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33. 第五段

  34.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搆(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搆(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 「還是您發動戰爭,使將士冒生命的危險,與各諸侯國結怨,這樣心裏才痛快麼?」 齊宣王說:「不是的,我怎會這樣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這辦法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罷了。」 孟子說:「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麼,(我)可以聽聽嗎?」 齊宣王只是笑卻不說話。

  35. 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煖(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駢)嬖(譬)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煖(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駢)嬖(譬)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 孟子說:「是因為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呢?又輕又暖的衣服不夠穿呢?還是因為各種色彩不夠看呢?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呢?左右受寵愛的人不夠用呢?(這些)您的大臣們都能充分地供給,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 齊宣王說:「不是,我不是為了這些。」

  36.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闢)土地,朝(潮)秦楚,莅(利)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王曰:「若是其甚與?」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闢)土地,朝(潮)秦楚,莅(利)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王曰:「若是其甚與?」 孟子說:「那麼,大王所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知道了:是想開拓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見,統治整個中原地區,安撫四方的少數民族。(但是)以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就像爬到樹上去抓魚一樣。」 齊宣王說:「像(你說的)這麼嚴重嗎?」

  37. 曰:「殆(怠)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曰:「殆(怠)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重。爬到樹上去抓魚,雖然抓不到魚,卻沒有什麼後禍;假使用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又盡心盡力地去幹,結果必然有災禍。」

  38. 曰: 「可得聞與? 」曰: 「鄒(周)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 「楚人勝。」 齊宣王說:「(這是什麼道理)可以讓我聽聽嗎?」 孟子說:「(如果)鄒國和楚國打仗,那您認為誰勝呢?」 齊宣王說:「楚國會勝。」

  39.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彊(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盇(盍)(合)亦反(返)其本矣。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彊(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盇(盍)(合)亦反(返)其本矣。 孟子說:「那麼,小國本來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少的國家本來不可以與人多的國家為敵,弱國本來不可以與強國為敵。天下的土地,縱橫各一千多里的(國家)有九個,齊國的土地總算起來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這與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麼不同呢?還是回到根本的辦法吧。

  40.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古)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訴)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古)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訴)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 (如果)您現在發佈政令施行仁政,使天下當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來做官,種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來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貨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國那些憎恨他們君主的人都想跑來向您申訴。如果像是這樣的話,誰還能抵擋您呢?」

  41. 第5 段:霸道不足恃 單元二 先秦散文 齊桓晉文之事章 內容分析:王道仁政的理念 我希望以武力統一天下。 「以一服八」,以小敵大,不可能取勝。

  42. 第六段

  43. 王曰:「吾惛(昏),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王曰:「吾惛(昏),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齊宣王說:「我昏亂糊塗,不能做到這一步。希望先生您幫助我(實現)我的志願。明白地教導我,我雖然不明事理,請(讓我)試著這麼做做看。」

  44. 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僻)邪侈(始),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網)民也。」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僻)邪侈(始),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網)民也。」 孟子說:「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業而常有善心的,只有讀書人才能做到。至於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就會)不服從約束、犯上作亂,沒有(什麼壞事是)不做的。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後用刑法去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人民。」

  45. 「焉(煙)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焉(煙)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制定老百姓的產業,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父母,下能養活妻子兒女;年成好時能豐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於餓死。然後督促他們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隨國君走就容易了。」

  46. 「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善),奚暇治禮義哉?」「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善),奚暇治禮義哉?」 X 「如今,制定人民的產業,上不能贍養父母,下不能養活妻子兒女,好年景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壞年景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把自己從死亡中救出來還來不及,哪裏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

  47. 「王欲行之,則盍(合)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意)帛(白)矣。雞豚(團)狗彘(自)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王欲行之,則盍(合)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意)帛(白)矣。雞豚(團)狗彘(自)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大王真的想施行仁政,為什麼不回到根本上來呢?(給每家)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麼)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雞、狗、豬這些家畜,不要失去(餵養繁殖的)時節,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因勞役)耽誤了農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

  48. 「謹庠(詳)序之教;申之以孝悌(弟)之義,頒(斑)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謹庠(詳)序之教;申之以孝悌(弟)之義,頒(斑)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重視學校的教育,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叮嚀他們,頭髮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再背著、頂著東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絲綢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這樣如果還不能統一天下,那是沒有的(事情)。」

  49. 第6 段:推行「王道」的具體措拖 單元二 先秦散文 齊桓晉文之事章 內容分析:王道仁政的理念 民有恆產才能有恆心。 明白「霸道」不足恃,請指教施仁政的具體方法。 給予人民足夠的田地和生產條件。 教育人民,推廣孝悌忠信

  50. 一 邏輯性強,結構嚴密 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單元二 先秦散文 齊桓晉文之事章 作法評賞:《孟子》的藝術特色 保民而王,莫之能禦 以羊易牛 惻隱之心恩及禽獸 未能恩及百姓 不為也,非不能也 行王道的措施 霸道不可恃 心存霸道之故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