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0

2013 年生物高考备考 —— 目标∙方向∙策略

2013 年 《 考试大纲 》 解读及二轮备考研讨. 2013 年生物高考备考 —— 目标∙方向∙策略. 苏明学. 2013 年 《 考试大纲 》 的“变化”. 个别知识点有微调 1.“ 物质 进入 细胞的方式 ” ,变为 “ 物质 出入 细胞的方式 。 2.“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与 人体健康的关系 ” ,变为 “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以及与 人体健康的关系 。 3.“ 其他植物激素 ” 从 Ⅰ 提升到 Ⅱ 4.“ 全球性的 生态环境 问题 ” 变为 “ 全球性的 环境 问题 ” 。. 2013 年 《 考试大纲 》 的“变化”. 题型示例是否发生了增删、替换?

jali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2013 年生物高考备考 —— 目标∙方向∙策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13年《考试大纲》解读及二轮备考研讨 2013年生物高考备考——目标∙方向∙策略 苏明学

  2. 2013年《考试大纲》的“变化” • 个别知识点有微调 • 1.“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变为“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 2.“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变为“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3.“其他植物激素”从Ⅰ提升到Ⅱ • 4.“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变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3. 2013年《考试大纲》的“变化” • 题型示例是否发生了增删、替换? • 这种改变是否反映了命题者新的命题追求? • 哪些题型示例是一直保留的?为什么会一直保留下来?

  4. 2013年《考试大纲》的“不变” • 从考查目标、能力要求到考试范围与要求基本保持不变。这种相对稳定说明了什么?对备考复习有什么意义? • ——说明生物学科的“考核目标”、“考试的能力要求”及“考试范围与要求”历经3年的命题实践日渐成熟。 • ——这对于秉承以往的教学经验,稳定备考复习方向,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5. 一、对2013年《考试大纲》的解读 • (一)对考核目标的诠释 • “生物学科的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 • ——科学不仅是人们研究自然界所形成的概念和构建的概念体系,而且还包含人们对自然界的探究过程。 • ——科学的本质和终极目的是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以求真为根本任务的理性精神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精髓。

  6. 一、对2013年《考试大纲》的解读 • (一)对考核目标的诠释 • ——生物学科的命题要体现科学课程的性质,就是要注重考查学生理性的思维方法和探究问题的思维过程。 • ——理性的思维方法包括直觉思维基础上的逻辑推理,演绎和归纳是其基本的两条思路,重视观察和实验是其根本特征,数量化和精确化是其追求的目标。

  7. 一、对2013年《考试大纲》的解读 • (一)对考核目标的诠释 • ——科学探究活动重视对认识对象的条件控制,不断提出多种假设,力图认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 ——杜威将探究问题的思维过程规定为五步:疑问的产生、确定疑问之所在、提出解决疑问的假设、推绎出假设所包含的结果、通过验证以接受或抛弃这种假设。

  8. 一、对2013年《考试大纲》的解读 • (一)对考核目标的诠释 • ——“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是科学探究思维过程的简化形式,道出了科学方法的重要特征。

  9. 一、对2013年《考试大纲》的解读 • (全国卷12-32)(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两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一个项圈和一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填“相同” 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

  10. 一、对2013年《考试大纲》的解读 • (全国卷12-31)一对毛色正常的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基因的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11. 一、对2013年《考试大纲》的解读 • (北京卷11-30)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存在朱砂眼(a)和褐色眼(b)基因,减数分裂时不发生交叉互换。aa个体的褐色素合成受到抑制,bb个体的朱砂色素合成受到抑制。正常果蝇复眼的暗红色是这两种色素叠加的结果。 • (2)用双杂合体雄蝇(K)与双隐性纯合体雌蝇进行测交实验,母本果蝇复眼为色。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暗红眼:白眼=1:1,说明父本的A、B基因与染色体的对应关系是。

  12. 一、对2013年《考试大纲》的解读 • (3)在近千次的重复实验中,有6次实验的子代全部为暗红眼,但反交却无此现象。从减数分裂的过程分析,出现上述例外的原因可能是:的一部分细胞未能正常完成分裂,无法产生。 • (4)为检验上述推测,可用观察切片,统计的比例,并比较之间该比值的差异。

  13. 一、对2013年《考试大纲》的解读 • (北京卷12-29)(6)研究者推测“细胞分裂素能够引起营养物质向细胞分裂素所在部位运输”。为证明此推测,用图1所示插条去除B叶后进行实验,实验组应选择的操作最少包括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 a.用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1叶 • b.用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2叶 • c.用14C-淀粉溶液涂抹A1页 • d. 用14C-淀粉溶液涂抹A2页 • e.用14C-氨基酸溶液涂抹A2叶 • f.用14C-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2叶 • g.检测A1叶的放射性强度

  14. 一、对2013年《考试大纲》的解读 • (一)对考核目标的诠释 • “生物科学的命题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 •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因而科学素养也就成为高考命题的考查目标。

  15. 一、对2013年《考试大纲》的解读 • (一)对考核目标的诠释 • 《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16. 一、对2013年《考试大纲》的解读 • (一)对考核目标的诠释 • 生物科学素养的四个维度: • ——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 • ——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 ——科学态度与科学世界观 •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17. 一、对2013年《考试大纲》的解读 • (北京卷10-29)在验证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的实验中,将如图1所示取得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l小时后,再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A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图2。

  18. 一、对2013年《考试大纲》的解读 • (5)图2中,浓度为0.1 mg/L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_____(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 • A.舍弃 B.修改 C.如实填写 • 为检验该浓度下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还应______。

  19. 一、对2013年《考试大纲》的解读 • (二)对“能力要求”的示例分析 • 1.理解能力 •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复习要求) •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答题要求) • (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考试要求)

  20. 一、对2013年《考试大纲》的解读 杂合子 减数分裂 交换重组 随机重组 基因重组 产生 重组型配子 受精作用 新基因型和表现型 增大 变异性和多样性 提供 生物进化原材料 杂交育种的资源

  21. 一、对2013年《考试大纲》的解读 • (二)对“能力要求”的示例分析 • 1.理解能力 •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复习要求) • ——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不仅是备考复习的要求,也是高考直接考查的目标。

  22. 1.理解能力——把握知识要点之间关系 • (宁夏卷08-5)以下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 • B.非姊妹染色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 • C .纯合体自交因基因重组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 D.同胞兄妹间的遗传差异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

  23. 1.理解能力——把握知识要点之间关系 • (全国卷05-1)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的( ) • A.DNA 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 B.核糖体不同 • C.转运RNA不同 • D.信使RNA不同

  24. 1.理解能力——把握知识要点之间关系 • (北京卷06-4)32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A.中期20和20、后期40和20 • B.中期20和10、后期40和20 C.中期20和20、后期40和10 • D.中期20和10、后期40和10

  25. 一、对2013年《考试大纲》的解读 • (二)对“能力要求”的示例分析 • 1.理解能力 • 新课程版与旧课程版的《考试说明》相比,在理解能力要求上增加了运用生物学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考查。

  26. 1.理解能力——运用生物学基本观点 • (北京卷样题)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有2个氢键,胞嘧啶与鸟嘌呤之间有3个氢键。现有四种DNA样品,根据样品中碱基的百分含量判断最有可能来自嗜热菌(生活在高温环境中)的是() • A.含胸腺嘧啶32℅的样品 • B.含腺嘌呤17℅的样品 • C.含腺嘌呤30℅的样品 • D.含胞嘧啶15℅的样品

  27. 1.理解能力——运用生物学基本观点 • 理解涉及解释、举例、分类、总结、推断、比较、说明等不同的层级。但《考试说明》所规定的理解能力要求主要有解释和推理两种考查方式,涉及的思维活动主要有比较、分析与综合。

  28. 1.理解能力——推断 • (全国卷10-5)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中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29. 1.理解能力——推断 • (北京卷11-4)胰岛素的A、B两条肽链是由一个基因编码的。下列有关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基因的两条DNA单链分别编码A、B两条肽链 • B.沸水浴加热之后,构成胰岛素的肽链充分伸展并断裂 • C.胰岛素的功能取决于氨基酸的序列,与空间结构无关 • D.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需经蛋白酶的作用形成胰岛素

  30. 1.理解能力——解释 • (全国卷11-1)人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 • A.细胞具有水溶性 • B.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 • 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 • 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

  31. 1.理解能力——解释 • (全国卷11-3)番茄幼苗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原因是( ) • A.光反应强度升高,暗反应强度降低 • B.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降低 • C.反应强度不变,暗反应强度 • D.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不变

  32. 2.实验与探究能力 • (1)能独立完成生物学教材所规定的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基础性实验) •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验证性实验) •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试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探究性实验) •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评价性实验)

  33. (1)基础性实验 • (全国卷10-3)若要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到质壁分离和脂肪,下列四组材料中最合适的一组是( ) • A.玉米胚乳和花生子叶 • B.天竺葵叶和玉米胚乳 • C.紫色洋葱和花生子叶 • D.天竺葵叶和紫色洋葱

  34. (1)基础性实验 • (全国卷11-6)下表中根据实验目的,所选用的试剂与预期的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35. (1)基础性实验——技能、方法综合运用 • (全国卷05-30)(1)植物叶片表皮上分布有大量的气孔,气孔结构如图所示。当组成气孔的细胞(保卫细胞)吸水后,会膨胀变形,气孔开启;反之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请以放置一小段时间的菠菜为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气孔具有开启和关闭的功能。要求写出实验材料与主要用具、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解释。 • 实验材料与主要用具: • 实验步骤: • 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解释:

  36. (2)验证性性实验 • (全国卷04-31)胰高血糖素对小白鼠和人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为了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请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和解释实验应出现的结果,并写出实验结论。

  37. (2)验证性性实验 • (全国卷05-30)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①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②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 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A 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 组活动状况无变化。③A 组小鼠出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 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 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 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38. (2)验证性性实验 • 请回答: • (1)该实验原理是: • (2)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 • (3)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

  39. (2)验证性性实验 • (全国卷08-1)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 C.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 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40. (3)探究性性实验 • (全国卷10-30)(2)将切割后的茎段浸没在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测得其半边茎的弯曲角度α1,从图乙中可查到与α1对应的两个生长素浓度,即低浓度(A)和高浓度(B)。为进一步确定待测溶液中生长素的真实浓度,有人将待测溶液稀释至原浓度的80%,另取切割后的茎段浸没在其中,一段时间后测量半边茎的弯曲角度将得到α2。请预测α2与α1相比较的可能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_ __ 。

  41. 探究性实验——预测实验结果 • 现将待测溶液稀释至原浓度的80%,假设原溶液是低浓度(A),则稀释后,其促进生长作用将减弱,那么α2将小于α1;假设原溶液是高浓度(B),则原浓度是因为浓度过高而使其促进作用减弱的,浓度稀释80%后,其作用将趋近最适浓度,其促进作用得到加强,其结果将是α2将大于α1。 •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的分析是根据假设而推测实验结果的,试题要求是预测结果并得出结论,答题时应该从预测的结果出发,然后得出相应的结论。从假设到结果是推测思考的方式,从结果到结论是回答问题的要求,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42. (3)探究性实验 • (全国卷12-31)一对毛色正常的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基因的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43. (3)探究性性实验 • (全国卷12-32)(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两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一个项圈和一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填“相同” 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

  44. 科学方法:“假说——演绎” 构思 ①对等性遗传因子控制相对性状 ②产生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 ③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作出假设) ①F1代全部显现紫花 ②F2代既有紫花又有白花,分离比接近 3:1 (事实与问题) 解释 演绎 推理 预期 当F1与隐性类型测交时,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表现型的豌豆植株(紫花:白花=1:1)(测交实验) 假若F1(Cc)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具有真实性,则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 (C:c=1:1) (推论) 证明

  45. 科学方法:“假说——演绎” (10年西城一模)体色是划分鲤鱼品种和检验其纯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同鲤鱼品种的体色不同,是由于鱼体鳞片和皮肤含有不同的色素细胞及其数量分布差异所致。科研人员用黑色鲤鱼(简称黑鲤)和红色鲤鱼(简称红鲤)杂交,F1皆表现为黑鲤,F1自交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46. 科学方法:“假说——演绎” (1)鲤鱼体色中的_________是显性性状。 (2)分析实验结果推测:鲤鱼的体色是由_________对基因控制的,该性状的遗传遵 循_________定律。

  47. (3)为验证上述推测是否正确,科研人员又做了如下实验:(3)为验证上述推测是否正确,科研人员又做了如下实验: ① 选择纯合黑鲤和纯合红鲤做亲本杂交获得F1; ② __________ _ ③ 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_________与_________相符,说明上述推测成立。 科学方法:“假说——演绎”

  48. 科学方法:“假说——演绎” • (11年海淀区一模)1917年,布里奇斯发现了一种翅膀后端边缘缺刻(缺刻翅)的红眼雌果蝇,并用这种果蝇做了如图23所示的实验:(1)其它实验证实,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假设缺刻翅是由X染色体上控制翅型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与正常翅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如果缺刻翅由隐性基因控制,则后代中不应该有___果蝇出现;如果缺刻翅是由显性基因控制,则后代中应该有____果蝇出现。实验结果与上述假设是否相符:__。

  49. 科学方法:“假说——演绎” • (2)从果蝇的眼色性状分析,后代雌蝇有两种表现型,说明亲代雌性亲本产生了__种类型的配子。理论上讲图23所示的实验,子代应该有_种类型。 • (3)图23所示的实验,子代中的雌雄比例不是1:1,而是2:1,其原因最可能是___。

  50. 科学方法:“假说——演绎” • (4)布里奇斯认为“X染色体片段缺失”是导致图23所示实验现象的原因。为证实这一猜测,科研工作者对表现型为____的果蝇做了唾腺染色体的检查,显微镜下观察到如图24所示___的片段,从而证实了布里奇斯的猜测。 • (5)从图23中雌性亲本所产生的配子分析,解释子代中雌性出现缺刻白眼性状的原因:_____。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