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430 Views
经济学基础. 主讲人:陆 妙 燕 lumiaoyan@gmail.com. 课程框架.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决定理论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四章 生产者理论 第五章 成本理论 第六章 市场理论 第七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 第八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第九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十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 第十一章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第一章 导论:经济学的前世今生. 第一节 寻找经济学.
E N D
经济学基础 主讲人:陆 妙 燕 lumiaoyan@gmail.com
课程框架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决定理论 •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 第四章 生产者理论 • 第五章 成本理论 • 第六章 市场理论 • 第七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 • 第八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 第九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 第十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 • 第十一章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第一节 寻找经济学 从生活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在进大学时,为了将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我们需要决定选择哪一个专业;在超市里,面对着收款台前的一条长队,我们需要判断哪一支速度较快;女生为了买到一件既漂亮又便宜的衣服,需要与卖方讨价还价;还有为了获得理想的婚姻,我们需要在茫茫人海中千挑万选——在做出这种种决定时,我们有意无意地会运用一些经济学知识。
经济学的理论并未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它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它帮助拥有经济学的人作出正确的结论。经济学的理论并未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它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它帮助拥有经济学的人作出正确的结论。 凯恩斯 经济学是一种思维!
每一项所言及的国家事务都需要有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在处理这件事务时取得进展。没有系统学习过经济学的人甚至没有足够的条件来考虑国家事务。国家的首脑必须经常作出牵涉到经济学的决定。当然他本人并不必须是职业经济学者,而只须是别人提供给他(往往相互抵触的)经济情报的“消费者”。每一项所言及的国家事务都需要有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在处理这件事务时取得进展。没有系统学习过经济学的人甚至没有足够的条件来考虑国家事务。国家的首脑必须经常作出牵涉到经济学的决定。当然他本人并不必须是职业经济学者,而只须是别人提供给他(往往相互抵触的)经济情报的“消费者”。 《经济学》第十版中译本,第8页 保罗·萨谬尔森(Paul A. Samuelson),美国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人。现代主流经济学集大成者,现代经济学之父。
经济学的几个关键性概念 • 欲望(desire) • 稀缺(scarcity) • 抉择 (choice) • 效率(effective)
欲 望 • 欲望源起:祸起亚当和夏娃 • 欲望本能:马斯洛《人格与动机》 • 欲望层次划分 (一)生存的需要 (二)安全的需要 (三)社会的需要 (四)尊重感的需要 (五)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 • 欲望应该得到满足? • 欲望能够得以无限满足吗?
欲望是无穷的,我们…… 人类的欲望的满足是一个无穷序列: • 一个欲望或需求满足时,另一种欲望就会出现; • 理性人有多多益善的偏好; • 欲望的“与时俱进”。 欲望的无穷性是阶段性目标的无限叠加!
稀缺:人类社会所的生存困境 • 稀缺性规律:相对于人类社会无穷的欲望而言,商品和劳务或者说生产商品和劳务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稀缺性是相对的, 稀缺性又是绝对的。
稀缺:人类社会所的生存困境 • 一方面,人们对商品和劳务的消费欲望是无限的; • 另一方面,能够用来满足人们无限欲望的却是有限的商品和劳务。 • 商品和劳务之所以有限,则是由于生产这些商品和劳务的经济资源都是有限的。
欲望与稀缺可以协调吗? • 宗教:抑制乃至禁欲 • 哲学:传统西方哲学、马克思 • 自然科学:开拓新的生存空间 • 经济学家:排序、抉择和放弃
抉择:社会解决稀缺问题的办法 • 要想合理解决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对以下问题作出抉择: • 生产什么(what)? • 如何生产(how)? • 为谁生产(for who)? • 所谓抉择就是如何利用相对稀缺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也就是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生产什么? 普遍存在在资源稀缺性条件下,生产一种商品必然意味着生产其他产品机会的减少,也就是说必然会发生机会成本。 一个社会必须选择生产多少自行车、影碟机、导弹、坦克,汽车,粮食、衣服等各种商品,选择把多少资源分配到金融,医疗,旅游,教育等劳务提供部门。
机会成本 • 机会成本:用一定资源生产X产品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的Y产品的数量。或者,一定资源选择某种用途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的其它用途中代价最高的那种。 • 怎么理解机会成本? • 机会成本不同于实际成本,没有实际费用或损失的产生; • 机会成本并不全是由个人的选择所引起的; • 机会成本是作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它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
如何生产? 同样是小麦: • 我国北方农村:通常是每个农户耕作10~20亩耕地,密集地投入化肥、劳动等生产要素来生产,大型机械运用主要限于耕翻土地,收获和运输等生产环节。 • 北美、澳大利亚家庭农场:通常耕作上万亩耕地,采用高度机械化生产方式,单位面积耕地上劳动投入则比较少。
为谁生产? • 由于稀缺性的限制,不能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他们希望得到的所有商品和劳务,所以,必须形成一套机制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分配。 • 市场经济条件下什麽因素决定收入高低? • 如何控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 政府是否应当帮助最贫穷的居民得到最基本的消费品? • ……
效 率 • 效率是判断资源配置亦即抉择优劣的标准 • 资源配置的机制:四种机制——计划、市场、传统或习俗和本能(经济制度) 机制(mechanism)是用来说明社会本身的运行、调节的方式和规律。它解决的就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问题。 • 效率有三种:生产效率、配置效率和动态效率(资源利用)
第二节 经济学十大原理 • 理性人假设与机会成 •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 边际生产率递减与规模经济 • 配第—克拉克定律与产业结构 • 有效需求原理与国家干预 • 经济周期与网络乘数 • 比较优势学说 • 市场交易是有成本的:外部性与科斯定理 • 效率与公平的权衡 • 经济增长方式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 实证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 规范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二、理论的形成过程 定义:是对经济学所研究的各种变量规定出明确的含义。 理解一个概念之前,首先要知道它的定义。 “自我”? 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自我及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我所有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 假设:是某一理论所适用的前提。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假设条件。这些假设条件有时以公理的形式出现,而且在某些地方还不加以说明(因为它太显而易见)。 假说:是对两个或更多的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阐述,也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 预测:是根据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期。 验证:用事实来检验预测是否正确。
二、理论的形成过程 给出定义 作出假设 做出预测 修改假说 验证预测 预测与事实不一致 预测与事实相一致 放弃假说 理论
理论的表达方式 • 同一经济理论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表述。-般说来有四种方法: 第一,叙述法。用文字来表述经济理论。 第二,列表法。用表格来表述经济理论。 第三,图形法。用几何图形来表述经济理论。 第四,代数表达法,或称模型法。用函数关系来表述经济理论。 例如:生产可能性曲线、经济体系循环流向图
生产可能性曲线 (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PPC) 定义: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桃子 生产组合 苹果 桃子 A 10 0 B 7.5 5 C 5 10 D 2.5 15 E 0 20 10 5 苹果
17 18 3 4 1 2 9 10 13 15 14 16 5 6 11 12 7 8 19 20 商品市场 金融市场 家庭 政府 厂商 外国 要素市场 生产循环流向图 投资 说明: 1:支出;2:购买商品与服务;3:出售商品与服务;4:收益;5:收入;6:要素供给;7:购买要素; 8:成本(工资、租金、利息)13:转移支付;14:个人所得税;15:补贴 16:税收 17、18:进出口;19、20:要素的国际流动
第四节 经济学的基础架构 • 微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 两者之间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 • 定义: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的一门学科。 • 特征: 第一,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 。 第二,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第三,中心理论是均衡价格理论。 第四,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 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 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 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
微观经济学 • 两个基本假设 第一,理性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被规定为经济生活中的一般的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已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所谓的理性的,即都是以利已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 第二,完全信息假设 这一假设条件的主要含义是指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即买者和卖者)都对与其决策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
宏观经济学 定义: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特征: • 第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 • 第二,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 第三,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 第四,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 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最优配置的问题; • 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充分利用的问题。 • 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的。它们共同组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