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9

智力评估

智力评估. 内 容. 第一节 智力评估概述 第二节 智力评估的工具 第三节 实施案例. 学习目标与要求: 1 、理解、掌握智力的涵义、智力评估的方法及影响智力 评估的因素;了解智力结构的主要学说及其与智力 测验量表的关系;了解智力评估在特殊教育上的应用 及智力评估所引发的问题 。 2 、了解所介绍的测验工具的测验目的、适用范围、测验 内容、各测验的优势与不足等;学会查看标准化智力 测验的使用手册或指导说明;学会对照答题纸和使用 手册,正确理解、掌握测验量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对 各测验题项进行解释、推测的能力。

jovit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智力评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智力评估

  2. 内 容 第一节 智力评估概述 第二节 智力评估的工具 第三节 实施案例

  3. 学习目标与要求: 1、理解、掌握智力的涵义、智力评估的方法及影响智力 评估的因素;了解智力结构的主要学说及其与智力 测验量表的关系;了解智力评估在特殊教育上的应用 及智力评估所引发的问题 。 2、了解所介绍的测验工具的测验目的、适用范围、测验 内容、各测验的优势与不足等;学会查看标准化智力 测验的使用手册或指导说明;学会对照答题纸和使用 手册,正确理解、掌握测验量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对 各测验题项进行解释、推测的能力。 3、结合实例,练习、使用韦氏、比内、西—内、画人、 学前50项及儿童智力筛查等测验量表于自己的研究个 案。

  4. 第一节 智力评估概述 主 要 内 容 一、智力的内涵及其主要学说 二、影响智力评估的因素 三、智力评估的方法 四、智力评估在特殊教育上的应用 五、智力评估所引发的问题

  5. 一、智力的内涵及其主要学说 (一)关于智力的定义 • 什么是智力?这个问题在教育和心理学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一百多年来,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概括地说,这个领域的主要观点及代表性人物有: 1.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 例如,比内(Binet)曾经说过:“智力就是推理、判断、记忆和抽象能力。”推孟(Terman)也曾说过:“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是与抽象思维能力成正比。”

  6. 2.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斯腾(Stern)认为,普通智力就是有机体对于新环境充分适应的能力。桑代克(Thorndike)也认为,智力是一种适当的反应能力。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还有平特纳(Pintner)、威尔斯(Wells)、皮亚杰(Piaget)等。 3.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根据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一些学者提出,智力就是学习的能力。例如,汉蒙(Henmon)曾经说过:“智力就是获得知识的能力。”伯金汉(Buckingham)、科尔文(Colvin)等人也持这种观点。

  7. 4.智力是各种能力的综合 韦克斯勒(Wechsler)在分析前人观点的基础指出,智力是一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维,并有效地处理周围事物的整体能力。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赞同这种观点。 • 综观一个多世纪以来教育和心理学家提出的各种有关智力本质的观点,可以认为,智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它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学习与适应。

  8. (二)智力结构的主要学说 1.二因素说 • 1904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Spearman)首先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心理测量的数据,发现各种能力测验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正相关,于是,他将这一现象归结为在人的能力结构中存在一种一般因素(亦称g因素)。后来他又提出还存在一种或几种特殊因素(亦称s因素),由此构成了他的智力二因素说。

  9. 2.多因素说 • 1921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智力有三种,即社会智力(如处理人际关系)、具体智力(如处理日常事务)和抽象智力(如处理语言和数学符号等)。 • 1938年,瑟斯顿(Thurstone)用因素分析法对测量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后提出,在人类的智力结构中包含言语理解、言语流畅性、推理、空间表象、数字、记忆、知觉速度七种最基本的心理能力。 • 1967年,吉尔福特(Guilford)提出了一种立方体状的“三向度智力结构”智力结构模型,在该模型中共包含一百多种因素。 • 1983年,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在人类的智力结构中至少包括8种智力。

  10. 瑟斯顿七项基本心理能力 第一,言语能力指理解并有效利用言语观念的能力。 第二,数学能力指进行加、减、乘、除基本算术运算 的能力。 第三,空间能力指与空间物体和空间关系打交道的能 力。 第四,知觉能力指迅速而准确地识别对象的能力。 第五,记忆能力指学习并保持信息的能力。 第六,推理能力指认识并利用抽象关系的能力、概括 和归纳过去经验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第七,词汇流畅能力指迅速想起词汇的能力。

  11. 3.层次结构说 • 1941年,卡特尔( Cattell)首先提出了一个层次结构的理论构想,后来,卡特尔和霍恩(Horn)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取出了五个因素,即流体智力、晶体智力、视觉能力、记忆提取和执行速度,并认为这五个因素依其重要性处于不同的层次。 • 1961年,英国心理学家弗农(Vernon)提出了另一种层次结构模型。他认为,智力的最高层次为g因素;第二层包括两大因素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与实践和机械方面的因素;第三层由一些主要的心理能力构成,如数学能力、言语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心理动作能力等;第四层则包括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

  12. 智力层次结构论中集诸理论大成的是古斯特福森(Gustafsson)于1984年提出 “三层次智能结构论”。这项理论的最高层次是普通能力(同Spearman的智力观),其下阶层则包括三项因素:即结晶智力(与语文信息有关)、流体智力(与非语文能力有关)及一般视觉智力(与图形信息有关)。而最低阶层则包括多种基本因素,与瑟斯顿和吉尔福特的理论相似。

  13. 4.动态结构说 • 1985年,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动态地描述了智力的结构和内部机制。 • 1994年,戴斯、纳格利尔里和柯尔比(Das, Naglieri, & Kirby)在广泛收集和研究与认知过程有关的实验和神经心理学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PASS模型理论。该理论也试图从信息加工的角度阐述智力的内部活动过程。 •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动态结构说及其在评估实践中的应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4. 二、影响智力评估的因素 1、智力评估受智力理论的制约,有什么样的智力理 论,就有什么样的评估实践。 2、智力评估受所使用的测验工具的影响,一般来说, 用诊断性测验比用筛查性测验获得的信息更多, 结果也更可靠。 3、智力评估受评估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素质的影响。 4、智力评估受受测者个人特征的影响。对于不同的特 殊儿童群体,智力评估的难度、方式、方法等不 同。

  15. 三、智力评估的方法 自从1905年比内发表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以来,智力评估基本上采用的是测验法。 (一)文字智力测验和非文字智力测验 • 文字智力测验:主要是用文字材料编制的测验,测验内容通常是词汇解释、言语理解、一般常识、类比推理等等。优点:容易编写和施测,可以测量个体的言语智力。缺点:受个体文化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比较大,可能会导致歧视性评估。 • 非文字智力测验:主要是用图片、实物等材料编制的测验,测验内容通常是图片排列、积木、拼图、矩阵推理、绘画等等。优点:受个体的文化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较小,可以测量一个人的非言语智力。缺点:不能全面地反映个体的智力。

  16. (二)个别智力测验和团体智力测验 若按受测者人数多少来分类,可以分为个别智力测验和团体智力测验两种。 • 个别智力测验:指每次施测只有一个受测者的测验。优点:在施测过程中评估人员有较多观察受测者表现的机会。缺点:这类测验的操作程序通常比较繁琐,评估人员必须受过专门的培训,才能较好地把握测验规则;这类测验比较费时,不适于做大规模的测查。 • 团体智力测验:指每次施测有多个受测者的测验。优点:对评估人员的测验技术要求不高,比较省时省力。缺点:这类测验无法在施测过程中收集到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测量的精确性也不如个别智力测验。

  17. 四、智力评估在特殊教育上的应用 (一)特殊儿童的筛查 (二)特殊儿童的鉴别 (三)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 (四)教学计划的制定

  18. 五、智力评估所引发的问题 1、关于评估人员的资格问题。 对策: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评估人员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坚决杜绝不负责任的现象发生。 2、关于标签效应问题。 对策:评估人员在实施智力评估时应该慎用标签。 3、关于测验滥用问题。目前在测验的发行和使用上缺乏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存在滥用、频繁使用现象,最终都会导致测验结果不准确。 对策:加强管理,防止滥用测验。

  19. 第二节 智力评估的工具 主 要 内 容 一、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 二、斯坦福—比内智力量表第五版 三、考夫曼儿童成套评估测验第二版 四、希—内学习能力测验 五、盲人学习能力倾向测验 六、古迪纳夫-哈里斯绘人测验 七、学龄前儿童50项智能筛查量表 八、儿童智力筛查测验 九、团体儿童智力测验 十、托尼非语文智力测验

  20. 一、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 (一)测验目的:测量儿童、青少年的智力。 • 1949年,韦克斯勒首次发表儿童智力量表(WISC)于,适合于5岁至15岁11个月的儿童。 • 1974年,韦克斯勒发表了儿童智力量表的修订版(WISC-R)。该量表仍沿用原来的框架结构,但适用年龄范围改变成6岁0个月至16岁11个月。 • 1991年,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第三版(WISC-III)正式出版发行。这套量表在结构上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它不仅将测验项目分成言语和操作两大部分,还把测验项目分成言语理解、知觉推理、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四个部分。此外,还增加了符号搜索分测验。见表6-1。

  21. 表6-1 WISC 、WISC-R 和WISC-III的框架结构

  22. (二)修订时间:2003年,WISC-IV正式出版 。 (三)适用范围:6岁0个月至16岁11个月儿童、青少年。 (四)测验时间:完成10个必做的分测验,大约65-80分钟,若再加上补充的分测验,大约还需要10-15分钟。 (五)测验形式:WISC-IV属于个别施测的标准化智力测验。 (六)测验内容 • WISC-IV已不再把测验项目分成言语和操作两部分,而是直接分成言语理解、知觉推理、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四大领域。整套测验共包括15个分测验,其中10个是必做的分测验,5个是补充的分测验。

  23. 1. 言语理解 (1)类同 要求受测者抽象概括出两个常见事物的共同点,例如,“橘子和香蕉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2)词汇 要求受测者给每一张图片命名,并口头解释每一个单词的词义。 (3)理解 要求受测者回答一系列有关社会常识的问题以推测他的社会成熟度和道德判断水平,例如,“当你看见邻居家的厨房冒出浓烟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 (4)常识(补充) 要求受测者回答一系列普通常识问题,例如,“为什么熊在冬季会冬眠?” (5)单词推理(补充) 主试提供一系列的线索,受测者猜测主试正在描述的是什么东西,例如,“你常常用它当早餐,它是用鸡肉做的,……”

  24. 2. 知觉推理 (1)矩阵推理 给受测者呈现一个矩阵图,图中有一小部分缺失,让他从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来填补这个缺失部分,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图形。 (2)积木 要求受测者用六面有全红、全白或半红半白不同颜色的积木块,拼出和主试呈现的图案一样的图案来。 (3)图形概念 给受测者呈现几组印有不同物品的图画,让他从每组图画中选出符合某个概念(如动物)的物品(如小鸟、牛等)。 (4)填图(补充) 给受测者呈现一系列有某个重要部分缺失的图片,要求他指出哪个部分缺失了。

  25. 3. 工作记忆 (1)数字广度 先让受测者把刚听过的一串串数字按相同的顺序复述出来,再把刚听过一串串数字按相反的顺序说出来。 (2)字母—数字排序 给受测者念一串串由不同数字和字母混合编排成的序列,让他先把刚听过的数字依由小到大的顺序重说一遍,再把刚听过的字母依26个英文字母顺序重说一遍。 (3)算术(补充) 给受测者念一道一道的算术题,让他在规定的时间内说出答案(不许用纸和笔来算)。

  26. 4. 加工速度 (1)符号搜索 要求受测者用视觉扫描一组组符号,以确定是否出现了目标符号。 (2)译码 要求受测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一系列与数字配对的几何符号都写出来。 (3)删除图形(补充) 先给受测者呈现若干目标图形,然后让他从一组组图形中找到这些图形并划掉。 • 该测验的原始分数要先转换成平均分为10,标准差为3的量表分数,然后再转换成4个因素指数和全量表IQ(平均分=100,标准差=15)。此外,测验的原始分数还可以转换成百分等级。

  27. (七)测验的信效度:WISC-IV的信度和效度已经过检验,结果表明,整套量表及各大领域的分半信度和再测信度都非常高,构想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也很好。不过,部分分测验的再测信度不是很高,未达到独立使用的标准。(七)测验的信效度:WISC-IV的信度和效度已经过检验,结果表明,整套量表及各大领域的分半信度和再测信度都非常高,构想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也很好。不过,部分分测验的再测信度不是很高,未达到独立使用的标准。 (八)评价 • 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是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的最新修订本,不仅所依据的理论新,而且其编制技术愈加成熟。该测验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并且已重新制定了常模。这个修订本对测验项目进行了更细致合理的分类,为它的临床使用提供了方便。该测验能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受到教育和心理学工作者的普遍欢迎。

  28. 二、斯坦福—比内智力量表第五版 (一)测验目的:测量儿童、成人的智力。 • 1905年比内—西蒙智力量表(B-S)首次发表。 • 1916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推孟 做了出色的修订,称为斯坦福—比内智力量表(SB)。1937、1960、1973、1986和2003年,又进行过五次修订,这个量表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最广泛使用的智力测验之一。 • 1916年发表的SB共包括90道题,其中39道为新增的题目,其余的题目来自原来的B-S量表。在这个量表中,推孟提出比率智商(IQ)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用IQ分数来评估受测者的智力水平。

  29. 1937年发表的SB-2有L型和M型两个等值的复本。该量表适用的年龄范围扩大了,施测过程和常模团体的抽样被进一步标准化。1937年发表的SB-2有L型和M型两个等值的复本。该量表适用的年龄范围扩大了,施测过程和常模团体的抽样被进一步标准化。 • 1960年,推孟对SB做了第二次修订。他将原有的两个测验复本中最好的题目合起来,组成一个新的量表,叫做L-M型。 • 1973年发表的修订本只对常模进行了修订,使常模团体更具有代表性,对量表的题目没有作改动。 • 1986年,美国著名心理测量学家桑代克、哈根和沙特勒发表了由他们主持修订的SB第4次修订本。SB-4保持了与以前几个旧版本的连续性,同时又有了比较大的改变。该测验所包含的领域、分测验及题目数如下:

  30. 表6-2 SB-4所包含的领域、分测验和题目数

  31. (二)修订时间:2003年,洛伊德(G.H.Roid)发表了由他主持修订的斯坦福—比内智力量表第五次修订的修订本(SB-5)。(二)修订时间:2003年,洛伊德(G.H.Roid)发表了由他主持修订的斯坦福—比内智力量表第五次修订的修订本(SB-5)。 (三)适用范围:2岁至成人。 (四)测验时间:完成整套测验大约需要45至75分钟。 (五)测验形式:SB-5属于个别施测的标准化智力测验。 (六)测验内容 • 洛伊德把整个测验分为言语领域和非言语领域两部分,每个部分均包括五个分测验,分别测量流体推理、知识(晶体能力)、数量推理、视觉—空间信息加工和工作记忆5个因子。SB-5中的各个分测验所包括的活动内容如下:

  32. 1. 言语领域 (1)言语流体推理 让受测者描述图片中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因果关系或人物之间的互动;做一些初级的推理;听主试说一段话,指出这段话中所包含的谬误;通过类比推理把一句不完整的话说完整。 (2)言语知识(定位测验) 用于确定受测者的能力水平及起测点。让受测者说出玩具的面部及身体的特征;看图说出相应的词汇;解释单词的意义。

  33. (3)言语数量推理 让受测者数小玩具、小红点、绿积木块;说出数字的名称;做加减法运算和简单的文字题;做包含有测量概念的几何题和文字题,一部分必须用心算和口答,但有一部分较复杂的题目(如需要逻辑推理或乘法运算)可以用纸笔运算。 (4)言语视觉—空间信息加工 让受测者按照主试的指令(例如,把物品“放在……的上面”、“放在……的里面”、“放在……的前面”等)放置物品;在听了若干有关方向转变的指令后(例如,“先向左,然后向北,再向右转”等),说出目前正确的朝向。 (5)言语工作记忆 让受测者复述句子;回答主试在提问中说出的最后一个单词是什么。

  34. 2. 非言语领域 (1)非言语流体推理(定位测验) 用于确定受测者的能力水平及起测点。给受测者呈现物品序列或矩阵,用手指一下缺少的部分和各个选项,然后指一下装有塑料片、积木和玩具的盒子,让他选择一个放在缺少东西的那个位置上。 (2)非言语知识 用卡片或直接对受测者说:“让我看看你怎样……”,让他做出某个姿势以表明他明白主试让他做什么动作;让他仔细观察图片,指出图片中有哪些谬误。

  35. (3)非言语数量推理 让受测者数小圆点和积木块;用积木块、图片表示数字概念、序列,解决数学问题。 (4)非言语视觉—空间信息加工 给受测者若干零部件,让他拼接成一个完整的图案。 (5)非言语工作记忆 把玩具放在某个塑料杯里,改变杯子的位置,让受测者辨认哪个杯子里有玩具;主试以每秒一个的速度按照一定的顺序敲击不同颜色的积木块,然后让受测者按照同样的顺序敲击积木块。

  36. (七)施测说明 • 施测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施测言语知识和非言语流体推理分测验,根据这两个分测验的得分及受测者的实足年龄查“起测点表”,可确定其他几个分测验从哪一题开始施测。第二阶段施测其他的分测验,根据受测者的应答情况确定他在每一个分测验上的基础水平和上限水平。 • 该测验的大多数题目都是按0或1记分的,但也有一部分难度较大的题目按0、1或2记分。将分测验的原始分数转换为平均分为10,标准差为3的量表分数之后,就可以计算5个因素指数和4个合成分数,即全量表IQ、言语IQ、非言语IQ和简缩版IQ(平均分=100,标准差=15)。还可以将原始分数换算成百分等级和年龄当量。

  37. (八)测验的信效度:测验修订者用多种方法检验了SB-5的信度和效度。研究结果表明,该测验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效标关联效度。(八)测验的信效度:测验修订者用多种方法检验了SB-5的信度和效度。研究结果表明,该测验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九)评价:SB-5是根据卡特尔、霍恩和卡洛尔的智力结构理论编制而成,反映了智力评估领域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它把测验内容分成言语和非言语两大领域,使对儿童认知能力的诊断和评估变得更为全面。在施测程序上,它采用定位测验的做法,既节省了测试时间,又控制了因受测者必须做不适合其智力水平的题目而可能带来的误差。此外,它还增加了一些难度更低和难度更高的项目,因此适用的年龄范围更广。

  38. 中国比内智力测验* (一)目的:测试受试者的智力。 (二)修订者:吴天敏教授 (三)修订时间:1982年(第三次修订) (四)测验构成:包括语言文字、数字、解图和技巧4类,共有51个项目,主要侧重于考察人的言语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是对人的总体智慧的测量。 (五)测验范围:适用于2~18岁的人。 (六)测验时间:30分钟左右。 

  39. 三、考夫曼儿童成套评估测验第二版 (一)测验目的:测量儿童智力。 (二)编、修订者:美国心理学家考夫曼夫妇(A.S.Kaufman & N.L.Kaufman)。 • 该测验初版(K-ABC)发表于1983年,是美国心理学家考夫曼夫妇根据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以及临床研究的最新成果编制而成。在测验的编制过程中,他们参考了鲁利亚提出的有关大脑机能的神经心理学模式。鲁利亚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包括三个相互协调的机能系统:一是唤醒与注意系统,使大脑皮层处于警觉状态;二是同时性—继时性加工系统,负责接收、加工和存储信息;三是计划系统,负责制定、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考夫曼夫妇编制的智力测验着重测量鲁利亚理论中的第二机能系统,即继时性加工和同时性加工。此外,他们还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加以区分,前者用心理加工量表来测评,后者用成就量表来测评。

  40. K-ABC内容: 包含继时性加工量表、同时性加工量表和成就量表,共有16个分测验。其中,继时性加工量表由手部动作、数字记忆和字词顺序3个分测验组成;同时性加工量表由魔术窗、辨认面孔、完形闭合、三角形、图形类推、空间记忆和照片系列7个分测验组成;成就量表由词语表达、人物与地方、算术、猜谜语、阅读/解码、阅读/理解6个分测验组成。适用于2岁6个月至12岁5个月的儿童。

  41. (三)修订时间 20世纪末本世纪初,考夫曼夫妇在鲁利亚神经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又参考了卡特尔、霍恩和卡洛尔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对K-ABC进行了一次重大修订,于2004年发表了考夫曼儿童成套评估测验第二版(K-ABCII)。 (四)适用年龄范围:3岁0个月至18岁11个月。 (五)测验形式:K-ABCII属于个别施测的标准化智力测验。 (六)测验的结构与内容 这套测验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它所包含的量表、分测验及适用年龄范围如下:

  42. 表6-3 K-ABCII所包含的量表、分测验及适用年龄范围

  43. K-ABCII的各个分测验所测量的内容如下: (1)数字记忆 要求受测者按照同样的顺序复述主试刚念过的一串数字(每串数字包括2-9个数字不等)。 (2)字词顺序 主试说出一串常见物品的名称后,要求受测者按同样的顺序从图片中指认出来。 (3)手部动作 要求受测者按照同样的顺序做出主试先前用拳、手掌和手的侧面在桌子上做过的一系列动作。 (4)数积木块 让受测者看由数目不等的积木块堆叠成不同造型的图片(有些积木块被部分或全部遮盖),说出图片中所包含的积木块数。

  44. (5)概念性思维 给受测者看一组图片(有4或5张),要求他指出哪一张图片上的物品和其他几张图片上的物品不属于同一类。 (6)辨认面孔 要求受测者从一张团体照片中认出在上一页中刚见过的一两张面孔来。 (7)漫游 让受测者在一个设有障碍物(礁石、水生植物)的棋盘格子上移动一只玩具狗,寻找一条需要最少步骤就能走到终点的“最快”路径。 (8)三角形 要求受测者用若干个三角板(一面是兰色的,一面是黄色的)拼成几种规定的图案。 (9)完形闭合 要求受测者看过一张未画完的墨迹画后,在头脑中把它画完,并说出画中物品的名称或人物的动作。

  45. (10)亚特兰蒂斯 给受测者看12张图片,每张图片用一个无意义的名字来称呼,然后说出每一个名字,要求他指点相应的图片。 (11)亚特兰蒂斯回忆 要求受测者回忆大约15-25分钟前在亚特兰蒂斯分测验中做过的图片与名字的配对联想学习。 (12)画迷学习 先教受测者若干与每张图画有关联的单词或概念,然后要求他念出由这些图画组成的短语或句子。 (13)画迷学习回忆 要求受测者回忆大约15-25分钟前在画迷学习分测验中念过的由若干图画组成的短语或句子。

  46. (14)模式推理 给受测者呈现一组刺激,但还需要补充一个刺激才能构成某种有逻辑关系的模式,要求他从该页下面4-6个选项(通常是抽象的几何图形)中选择一个把该模式填补完整。 (15)完成故事 给受测者呈现一组有故事情节的图片,但还需要一张图片才能把故事讲完,要求他从另一组图片中选择一张作为补充,以便把故事讲完。 (16)猜谜语 要求受测者根据主试所描述事物的具体或抽象的特征,指认或说出它的名称。 (17)言语知识 要求受测者从6张一组的图片中找到与主试刚念过的那个词汇相对应的那张图片来或回答某个常识性问题。 (18)词语表达 要求受测者说出图片中物品的名称。

  47. (七)施测说明 • 施测前主试先要根据受测者的年龄、障碍类型,以及解释测验结果时所依据的理论模式从上述18个分测验中选择一部分分测验进行测试。一般来说,对学前儿童施测平均需用45分钟,对学龄儿童施测平均需用75分钟就能完成整个测试。 • 施测结束后,主试要将每个分测验的原始分数转换成平均数为10,标准差为3的量表分数。然后,将18个分测验的量表分数求和,转换成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标准分数即流体—晶体指数,以及相应的百分等级和年龄当量,这样就可以依据卡特尔、霍恩和卡洛尔的理论模式解释测验结果。或者把知识量表去掉,只将前15个分测验的量表分数求和,再转换成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标准分数即心理加工指数,以及相应的百分等级和年龄当量,然后依据鲁利亚的理论模式描述受测者的认知发展特点。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