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 likes | 1.76k Views
社會心理學 ( Social Psychology). 心理學與現代生活 (11) 陳舜文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探討「個體的思想、感覺和行為,如何受到真實的、想像的或隱含存在的他人所影響」。 (Allport, 1968).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 社會認知( Social cognition ) 探討人們對自己及他人的想法和信念,包括: 我們如何形成對他人的態度、如何瞭解他人的行動,以及如何評斷他人等。 社會影響與社會互動 (Social interaction)
E N D
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 心理學與現代生活(11) 陳舜文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 • 社會心理學探討「個體的思想、感覺和行為,如何受到真實的、想像的或隱含存在的他人所影響」。(Allport, 1968)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 • 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 探討人們對自己及他人的想法和信念,包括:我們如何形成對他人的態度、如何瞭解他人的行動,以及如何評斷他人等。 • 社會影響與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 探討他人的行動如何影響我們,包括:團體歷程、特定人際關係與社會行為等。
綱要 • 自我概念 • 歸因與偏誤 • 態度與認知失調 • 社會影響與從眾 • 服從權威與社會角色 • 團體決策與團體迷思 • 人際吸引與攻擊行為
社會認知:自我概念 •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運用基模(schema)來組織與綜合各種人、地、物之訊息。 • 對自己的知識、感覺和信念所組織而成的認知結構即為自我基模(self schema)。 • 自我基模中各項概念(知識、感覺或信念)可稱為自我概念(self concept)。 例如:你的興趣、國籍、種族、宗教或性格等等。
當代一些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們抱持的自我概念具有文化差異。當代一些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們抱持的自我概念具有文化差異。 • 獨立式自我觀(Independent self) 強調自我的獨特性、自主性與獨立性。抱持此種自我觀的人,雖然行為仍可能受他人影響,但其自我概念大部分是與他人區分開的。 • 相依式自我觀(Interdependent self) 強調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他人對自我概念發展的重要性。抱持此種自我觀者,傾向受他人所影響。
獨立自我或相依自我量表(摘自 Sinlelis, 1994 ) 請判斷以下敘述你是否同意,「1」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 __1.我很尊敬我所認識的權威者。 __2.我被單獨挑選出來獲得讚美或獎賞時,覺得很高興。 __3.周遭的人是否快樂會影響我是否快樂。 __4.在課堂上站出來發言對我而言不是問題。 __5.我在訂定就學或就業計畫時,應該考慮父母的建議。 __6.具有獨立於他人的自我認同,對我而言非常重要。
文化價值觀與自我概念 • 個人主義 (Individualism) 價值觀 重視個人獨特性、獨立自主與個人權利。認為個體的興趣與福祉比團體的福祉重要。 • 集體主義 (Collectivism) 價值觀 重視社會角色義務、團體利益與人際之間的關係。認為群體的興趣與福祉比個體的福祉重要。
一般而言,重視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文化社會(如美國),人們較傾向抱持獨立自我觀;相對地,某些東亞社會強調集體主義價值觀,其人們較傾向抱持相依自我觀。一般而言,重視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文化社會(如美國),人們較傾向抱持獨立自我觀;相對地,某些東亞社會強調集體主義價值觀,其人們較傾向抱持相依自我觀。 • 這兩種自我觀並沒有優劣之分,只牽涉個人與社會的適應問題。 • 當代社會心理學許多研究與理論,是在北美(美國)個人主義文化所得之結果,類推到其他文化社會時須謹慎。
社會認知:社會歸因 • 社會歸因(Social attribution) 我們對於他人行為原因的推論。 假設你坐在巴士上,駕駛的司機開得很快,遇到紅燈常緊急煞車,你認為他為什麼會這樣開車? 是因為他的內在個性? 還是因為外在原因?
社會認知:社會歸因 • 個人歸因(Personal attribution) 又稱為內在歸因或性格歸因。即認為他人的行為的原因,是由於此人的特質、需求或意圖所致。 • 情境歸因(Situational attribution) 又稱為外在歸因。即認為某人的行為原因是由於他所處的外在環境所致,包括聽從他人、社會規範和各種情境因素。
歸因的偏誤 (bias) • 基本歸因偏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歸因他人行為時,我們會傾向過分注重此人的個人因素,而較忽視外部因素與環境的影響。 • 行為者-觀察者的歧異效果(Actor-observer divergent effect) 人們傾向將他人的行為歸因於穩定、內在的個人性格,而將自己的行為歸因於外在環境因素所致。 • 弟弟或妹妹某個重要考試考差了,為什麼? • 我某個考試考差了,為什麼?
歸因的偏誤 • 自利偏誤(Self-serving biases) 人們的一種歸因傾向,即歸因自己行為時會格外寬厚:自己表現好時歸功於個人因素;自己表現差時歸咎於外在環境因素。 • 自我設障(Self-handicapping) 作事情之前,先刻意製造或設想一些理由,以便事後可作為失敗的外在原因,例如考前通宵、玩樂。 • 考試前會特別想看電視、上網、玩電腦遊戲嗎?此時你會怎麼辦?
社會期許的偏誤(Social desirability bias) 當人們試圖推論某人的性格時,常會重視此人令人不悅的社會舉動。 • 普遍或非普遍效果(Common and uncommon effects) 人們傾向將一個行為效果的普遍性歸因為情境因素,將不尋常的行為效果歸因為個人因素。 • 個人化歸因(Personalism) 如果某人的行為效果對我們有直接影響,則此行為較會被歸因為個人因素;但如果行為對我們的影響較間接,則較會被歸因為情境因素。
社會認知:態度 • 態度 (Attitude) 對人、事、物或理念的正向或負向評價。 • 態度包含情感、認知、行為三個成分或基礎: 情感:對態度對象的情緒感覺。 認知:對態度對象的想法或信念。 行為:對態度對象採取的行動。
社會認知:態度 你對「泛舟」的態度為何? 情感成分: 很喜歡泛舟 認知成分: 泛舟很有冒險性 行動成分: 將泛舟當作嗜好
態度與偏見 • 社會分類(Social categorization) 人很容易傾向將具有共通特性的人們分為同一類。 • 偏見(Prejudice) 根據有限或錯誤的訊息,而對某團體成員或某類社會分類群體形成的負面態度。 • 刻板印象(Stereotype) 知覺的典型範本,此範本描繪了某一個社會分類的典型特性。人們常將典型範本套用至特定社會分類中的每一個體,亦即態度之認知成分。 • 請在心中想像一名卡車司機的外型與形象….
態度能否改變? • 一般而言,態度形成之後通常相當穩定,但日常生活中,許多人事物都不斷設法改變你對他們的態度。 你可以想到什麼例子? 商業廣告 政治宣傳 法令宣導 宣揚宗教 ……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 我們常從情感和認知基礎說服他人改變態度,進而改變其行為,但有可能從行為來改變態度嗎? • 協助說服實驗 (Festinger & Carlsmith, 1959) 先請參與者從事一小時無聊又簡單的手眼協調工作。結束時,實驗者請求參與者向下一位參與者說明此作業相當有趣。大部分參與者都答應了。 答應之參與者被隨機分組,一組給予20美金當酬勞,另一組給予1美金。另有一控制組,未被要求也沒有酬勞。
最後,詢問所有參與者覺得剛才作的作業多麼有趣或無趣?最後,詢問所有參與者覺得剛才作的作業多麼有趣或無趣?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 人們會盡可能使自己的思考與行為一致。 • 當察覺思考與行為之間不一致時,會產生不愉快感受,此即為認知失調。 • 人們會設法消除這種不愉快感受。 假設你一向認為自己是實話實說的人,某次事件察覺到自己似乎說了違心之論… • 有什麼方法可以消除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與行為惡性循環 若行為造成無辜者受害,而且無法回復(如戰爭時屠殺平民),會使人嚴重認知失調。為了減輕失調,很可能會合理化錯誤行為,進而造成態度與行為的惡性循環。 我是有道德的人。 認知失調 這些人本來就該死、他們根本不是「人」.... 我殺了手無寸鐵的人。 持續行為
社會影響:群體對個人的影響 • 社會助長(Social facilitation) 因有他人在場而提升個體的表現。 一般而言,對於練習充分或熟悉的活動,他人在場可以促進表現。 • 上台表演前經過充分練習。 • 社會干擾(Social interference) 因有他人在場而損害個體的表現。 一般而言,對於練習不足或不熟悉的活動,他人在場會干擾表現。
社會懈怠(Social loafing) 當同時作業的人數增加,且可以隱藏個人表現時,每一個成員反而會減少自己的貢獻。
社會影響:從眾(Conformity) • 從眾 (Conformity) 將自己的態度或行為調整成與某社會團體成員相似。 • 社會規範(Social Norms) 指導我們從事各種社會行為的規則,有些有明文規定,有些是不成文習俗或習慣。 若只適用於特定團體成員,亦可稱為團體規範(group norms)。
線段判斷實驗 (Asch, 1951) 將參與者分成幾組,每組七人,每人被要求估計紙板上數條垂直線段的長度。 紙板左方有一條直線,參與者須從右方數條直線中,選出一條與左方直線等長的線段。
事實上,每一組中只有一個人是真正的參與者,其他人全是實驗者的同謀。真正的參與者的位置被安排在第六個回答。事實上,每一組中只有一個人是真正的參與者,其他人全是實驗者的同謀。真正的參與者的位置被安排在第六個回答。 • 實驗共需判斷十八次,但其中十二次,實驗同謀全都會做出錯誤選擇。
急難事件與從眾 • 1964年紐約市一名叫做Kitty Genovese的女子遭搶劫刺殺。從被襲擊到身亡,共三十五分鐘。這段期間她大聲呼救,當時有十數人聽到公寓窗外的呼聲,但沒人出面制止歹徒,甚至沒有人打電話報警,致使歹徒脫逃。 • 事後,警方詢問這些證人,他們承認聽到呼救,但無法合理說明何以自己當時沒做出反應。
旁觀者效果(Bystander effect) 急難發生時,在場的旁觀人數愈多時,每一旁觀者呼救或伸出援手的可能性反而降低。 • 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在場的人數愈多,導致每個人降低對此事件的個人責任感。
社會地位與從眾 受到他人中度讚賞者,最傾向表現出從眾行為。
影響從眾的因素 • 團體的人數 • 個人在團體中的地位 • 文化: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 • 一致性:只要有另一個異議者即可降低從眾的壓力 • 團體凝聚力(影響團體決策)
社會互動:團體決策 • 團體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 社會團體成員對所屬團體的滿意程度,以及成員之間彼此喜歡的程度。凝聚力愈高,通常成員士氣與工作效率都愈高。 但凝聚力愈高愈好嗎? • 團體迷思(Groupthink) 團體決策時,過度重視維繫團體的凝聚力與團結,而未務實地考量事實,決策便可能出問題。(Janis, 1982)
社會互動:團體決策 • 1961年,美國入侵古巴豬玀灣,一千多人的部隊全遭逮捕或戰死,兩國關係惡化。何以甘乃迪總統與菁英幕僚群竟做出如此糟糕的決策? • 1986年,挑戰者號太空梭發射前,工程人員提出警告,指出嚴寒溫度會導致推進器的橡膠環失效,但太空總署團隊不顧反對,終釀成悲劇。
社會互動:團體決策 • 團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 團體會加強個別成員原本的傾向,使團體決定趨於極端。 • 若原本團體成員分別都傾向冒險,團體討論之後,很可能會做出更加冒險的決策。 反之,若原本各成員傾向保守,團體可能做出更加保守的決策。
社會影響:服從權威 (Obedience) • Milgram(1963)的電擊實驗 參與者被告知這是一項關於「學習單字與懲罰效果」的研究,並擔任「老師」。另一名參與者(其實是實驗同謀)則擔任「學生」。 參與者被帶到一個與「學生」隔離的房間,裡面有對講機,可聽到「學生」的答案。還有一台機器,可施予不同程度的電擊,從15到450伏特。 實驗者指示參與者:只要「學生」答錯,就要用此儀器給予電擊,從最低強度開始,每次增加15伏特。
你認為有多少比例的人會按下最大電擊強度 (450 V)? 實際結果 預測結果
社會影響:社會角色 • 模擬監獄研究 (Zimbardo, 1973) • 為了研究監獄中的衝突現象,在Stanford大學心理系地下室建立一座模擬監獄,並徵求挑選了18名男學生分別扮演「警衛」與「囚犯」兩週。 • 經過數日,參與者以意外的速度「進入狀況」。警衛對待囚犯的限制與管束越來越多,態度也越來越嚴厲。
原本計畫要進行兩個星期的觀察,由於警衛對囚犯的虐待超過預期,以及囚犯情緒過度投入,不得不於第六天叫停。原本計畫要進行兩個星期的觀察,由於警衛對囚犯的虐待超過預期,以及囚犯情緒過度投入,不得不於第六天叫停。
Milgram的電擊實驗顯示人們服從權威的傾向;Zimbardo的監獄模擬研究則顯示人們服從角色規範的傾向。Milgram的電擊實驗顯示人們服從權威的傾向;Zimbardo的監獄模擬研究則顯示人們服從角色規範的傾向。
現實中有實例嗎? • 納粹軍官屠殺猶太人 • 美伊戰爭Abu ghraib監獄虐囚案
社會互動:人際吸引 • 影響人際吸引的主要因素 • 相似性 (similarity) • 接近性 (proximity) • 熟悉性 (familiarity) 單純曝光效果 (mere-exposure effect) 一再接觸到某刺激對象,便會對該刺激產生好感。(一開始至少必須是中性的) • 外表吸引力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 互惠 (reciprocal)
社會互動:愛情有什麼道理? • 演化心理學觀點:愛情是演化的副產品 •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of love) 此理論認為,我們成人時與伴侶所維持的關係,是源自孩童時與父母的依附關係,特別是嬰兒期與母親的關係。 • 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此理論認為愛情有三種基本元素:親密、熱情、承諾。此三種成分可組合成不同類型的愛情關係。
親密 喜歡 愛情三角理論 (Sternberg, 1986) 浪漫愛 友誼愛 圓熟之愛 迷戀 熱情 空洞之愛 承諾 虛幻之愛
愛情的文化差異 不同文化中,人們所重視的愛情類型或成分,是否有所不同? • 美國情侶較重視浪漫愛,華人較重視友誼愛(Gao, 1993)。 • 華人所謂的「恩愛」,與西方個人主義文化所重視的「浪漫愛」意義相同嗎? • 日本文化中的amae(依愛),表示一種正向情緒狀態,是指成為被動的愛的對象,被對方縱容、照顧,像是母親與嬰兒間的關係。 英文中最接近的概念是dependency(依賴),但在西方文化中,成人的依賴通常被認為是心理或行為不適應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