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團體歷程

團體歷程. 社會心理學 (10) 陳舜文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 要點: 他人在場對行為的影響 瞭解「個性弱化」現象 Zimbardo 的模擬監獄研究及相關爭議 團體決策可能產生的盲點 囚犯兩難與競爭合作 領導者與領導風格. 社會團體. 社會團體 (social group) 三個或更多的人,同時在一起,彼此有所互動,甚至具有共同目的或需求而相互依賴。 雖然社會團體有大有小,但社會心理學研究通常以小團體為對象,此類團體中,各成員較有可能彼此互動。較大團體(如整所大學)中的成員,可能無法彼此一一互動。

Download Presentation

團體歷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團體歷程 社會心理學(10) 陳舜文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

  2. 要點: 他人在場對行為的影響 瞭解「個性弱化」現象 Zimbardo的模擬監獄研究及相關爭議 團體決策可能產生的盲點 囚犯兩難與競爭合作 領導者與領導風格

  3. 社會團體 • 社會團體(social group) 三個或更多的人,同時在一起,彼此有所互動,甚至具有共同目的或需求而相互依賴。 • 雖然社會團體有大有小,但社會心理學研究通常以小團體為對象,此類團體中,各成員較有可能彼此互動。較大團體(如整所大學)中的成員,可能無法彼此一一互動。 • 團體成員是重要訊息來源,可幫助我們去除社會情境的模糊性、定義自己的身份,並建立社會規範與行動規則。

  4. 社會團體 • 社會團體(social group) 社會團體的結構成分: • 角色(roles):團體通常會界定出各種角色,團體成員會共同期待特定成員表現出符合其角色的行為舉止。例如:社長、幹部與社員,或性別角色等。 • 團體規範(norms):社會團體會具有一些規範,認定哪些行為可被接受或不可接受,例如:服裝打扮、應對進退方式等。這些規範不一定都是明文規定,但違反規範者往會受到團體(或社會)其他成員排斥。 違反約定俗成的社會規範會有何後果?(p.367) • 團體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亦即團體成員對團體的滿意程度,以及成員之間彼此喜歡的程度。凝聚力愈高,通常成員士氣與工作效率都愈高,但凝聚力太高也可能造成問題。

  5. 社會角色 • 監獄角色扮演研究(Zimbardo, 1973) 為了研究監獄中的衝突現象,在Stanford大學心理系地下室建立一座模擬監獄,並付費徵求挑選了18名男學生分別扮演「警衛」與「囚犯」。扮演的角色由擲銅板決定,隨後所有人穿戴上對應角色的服裝。 扮演警衛者都穿上卡其制服,戴上反光太陽眼鏡,並配戴警棍與警哨。扮演囚犯的學生則穿上棉製工作服,腳穿塑膠脫鞋,並以鐵鍊拴住兩腳。警衛可以各種方法來維持監獄的秩序,但不可以打人。

  6. 社會角色 • 監獄角色扮演研究 開始時請警局支援,逮捕「犯人」進入「監獄」。 經過數日,參與者以意外的速度「進入狀況」。警衛對待囚犯的限制與管束越來越多,態度也越來越嚴厲。他們羞辱、恐嚇囚犯、限制囚犯的食物供給及休息時間,使用報數、連坐法、關禁閉懲罰囚犯。 囚犯們則普遍表現被動、悲傷無助。有些人出現激烈的情緒起伏,有些人則消極地與警衛對抗(如絕食)。

  7. 社會角色 • 監獄角色扮演研究 原本計畫要進行兩週的觀察,由於警衛對囚犯的虐待超過預期,以及囚犯過度投入,不得不於第六天叫停。

  8. 社會角色 參與者都強烈地感受到角色規範的影響。一些擔任警衛角色的學生事後報告,他們很訝異自己那麼容易就以控制他人為樂,當他們穿上警衛制服時,就自然地轉變為兇狠的監獄警衛。 擔任囚犯的學生,事後則訝異自己只在情緒上起波動,被動地順從或消極反抗警衛的管束及處罰。 • 監獄角色扮演研究

  9. 社會角色 • Zimbardo認為,這項觀察研究顯示出社會角色與情境對人的強大影響力。 • 社會角色是由社會團體的結構或制度所界定。日常生活中,我們身負許多社會角色,我們也常努力地想要去扮演好這些角色,未加反思。我們是否如同活在監獄中的人一樣? • 鎖住人類自由的,並非監獄有形的高牆,而是人本身對角色規範之認定所帶來的心靈枷鎖?

  10. 社會角色 • 相關爭議 • 這只是模擬的觀察研究,現實中有類似例子嗎? (美伊戰爭發生的Abu ghraib監獄虐囚案) • 如果因此就說現實中的施暴者是因為社會角色或情境因素使然,是否是為施暴者自身「卸責脫罪」呢? (虐囚者可以申辯說自己是被角色與情境因素影響嗎?) • 「研究主持人」又扮演了什麼角色?此研究的研究主持人並非中立客觀的觀察者,反而積極介入,不但提供場地、道具與行為規範,有時甚至「指示」扮演警衛者應如何對待扮演囚犯者。研究主持人要負多少責任?難道他也是融入自己的「角色」? • 實驗倫理問題:類似這樣的研究是否會造成參與者嚴重或長期負面心理影響? http://www.prisonexp.org/

  11. 團體決策 • 團體決策 一群人在一起做決定,結果一定比較好嗎? • 1961年,美國入侵古巴豬玀灣,一千多人的部隊全遭逮捕或戰死,兩國關係惡化。何以甘乃迪總統與菁英幕僚群當時會做出如此糟糕的決策? • 1986年,挑戰者號太空梭發射前,工程人員提出警告,指出嚴寒溫度會導致推進器的橡膠環失效,但太空總署團隊不顧反對,終釀成悲劇。決策過程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 為何一群「諸葛亮」在一起,仍出了大差錯?

  12. 團體決策 團體決策結果是否一定會比個人獨自決定好? • 歷程損耗(process loss) 任何足以抑制良好解決辦法的團體互動狀態。 • 造成歷程損耗的原因包括: • 團體並未試圖找出誰是最有能力的成員 • 最有能力者在團體中的地位不高,所以沒人認真考慮他的意見 • 有能力者擔心遭到批評而保持沈默 • 從眾壓力使人喪失勇氣提出意見 ………

  13. 團體決策 • 資訊分享實驗(Stasser & Titus, 1985)(p.379)

  14. 團體決策 • 團體具有不同領域專才時,必須結合所有資源和資訊,才能做出最佳決策。 但人們不一定知道團體成員分別擁有不同資訊。 即使知道資訊不同,人們卻通常傾向花時間討論所有人都知道的資訊,而較少分享個別獨有的資訊。 • 團體決策之前,應先讓每個成員都充分瞭解所有訊息。 將團體成員分配到專業領域之任務中,並負責向其他成員提供專業訊息。

  15. 團體迷思 團體凝聚力愈高,決策效果與品質就愈好嗎? • 團體迷思(groupthink) 團體決策時,較重視維繫團體的凝聚力與團結,而未務實地考量事實,決策便可能出問題。(Janis, 1982) 歷史事件:入侵古巴、越戰、伊拉克戰爭....

  16. 團體迷思 團體迷思的前因 團體迷思的症狀 瑕疵決策 • 團體迷思之分析(Janis, 1982) 高凝聚力:團體具有高吸引力和高價值 受到隔離 指導型領導者:領導者控制討論,並表明期望 高壓力 缺乏決策程序 無懈可擊的錯覺 道德信念:正義的一方 逃避檢討:認為提出反對意見是擾亂 從眾壓力 無異議錯覺:一致鼓掌通過 禁衛軍現象:保護領導者,使其聽不到異議 資訊收集不良 未能盡可能蒐集可行方案 未檢視偏好方案的風險 未能擬定應變計畫

  17. 團體迷思 • 團體迷思(groupthink) 如何避免團體迷思? • 領導者不擔任指揮,而盡量保持中立。鼓勵每位成員提出反對意見或懷疑,並樂於接受批評。 • 邀請不屬於團體的圈外人來表示意見,因為這些人較不關心團體凝聚力。 • 將團體劃分為幾個次團體,各次團體先分頭討論,然後再集合一起討論不同的提議。 • 採取不記名投票或讓成員匿名表達意見,以降低從眾壓力。 • 討論時至少讓一個人扮演挑戰團體意見的反對者。

  18. 團體迷思 • 團體迷思的迷思 • 後續一些研究發現,高團體凝聚力與強勢領導者,不必然會造成團體迷思。 • 許多因團體迷思現象導致災難事件的團體,在其他時候也常常能做出理智的決定。例如甘乃迪與其團隊,即安全化解了古巴飛彈危機。 • 反過來說,思慮周全的決定也不保證一定成功,仍可能因運氣或意外而失敗。 • 無論如何,團體迷思的分析以及引發的研究,仍對團體決策時可能發生的問題或陷阱,提供了一些提醒。 你是否曾經歷或見過類似團體迷思或歷程損失之經驗? 當時有任何解決方法嗎?

  19. 團體極化 • 團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 團體會加強個別成員原本的傾向,使團體決定趨於極端。 • 若原本團體成員分別都傾向保守,團體討論之後,很可能會做出更加保守的決策。 反之,若原本各成員傾向冒險,團體可能做出更加冒險的決策。 • 決策困境問卷(p.387)

  20. 團體極化 • 團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 為什麼會出現團體極化現象? • 說服性論證:團體成員之間互相說服,提出其他人沒考慮到但支持原本傾向的論點,進而更增強原本信念。 • 根據社會比較理論,當人們在團體中談到某一議題時,會先瞭解其他人的想法,接著可能提出與多數人方向一致,但更極端一點的想法。以這種方式,既可以支持團體多數人的價值,又可以突顯出自己獨特之處。 • 若團體成員在某個議題上,贊成與反對的人數約各佔一半,則常會產生妥協折衷的結果。此現象可稱為去極化(depolarization)。(Burnstein & Vinokur, 1977)

  21. 嫌疑犯甲 嫌疑犯乙 衝突與合作 衝突與合作 • 非零和賽局與兩難困境 • 囚犯困境 (prisoner’s dilemma) 兩名嫌疑共犯被隔離偵訊,檢察官對他們分別說明認罪或不認罪的可能後果。兩人都無法知道對方的決定。 如果是你會如何決定?

  22. 衝突與合作 你 你的朋友 找一個朋友或同學,用籌碼或想像的金錢玩。雙方在不知道各自決定且無其他溝通的情況下,將自己的選擇寫在紙上,然後一起攤開。 可連續玩十次,將每次的結果都記錄下來。看看你和他較常選擇合作(A選擇)或競爭(B選擇)?你們在過程中互相信任嗎?

  23. 衝突與合作 • 大部分的人會先從競爭開始(B選擇),最壞損失30,最好卻可得到200。雖然A選擇可能使雙方都得利(各+100),但也可能造成自己大損失(-200),而我們通常不知道可以多信任對方。若雙方都如此想,則造成雙輸。 • 若對方是可信任者(如家人),或預期未來雙方仍有互動機會,則較可能選擇合作。

  24. 衝突與合作 • 追隨策略 (tit-for-tat strategy: 以牙還牙、一報還一報) 多回合賽局中,一開始先選擇合作,然後觀察對方下一回合的反應。若對方也選擇合作,則你繼續合作;若對方選擇競爭,則你改選擇競爭,但過程中若對方改回選擇合作,則你下次也改成合作。 • 此策略可以傳達合作的意願,同時也表明不願被單向剝削。而且比總是合作、總是競爭或報復到底等策略都還能適應各種對手,平均而言也能得到最大利益。 • 結束局數最好不確定、偶爾原諒對方的失誤 • 囚犯兩難或賽局理論可以應用在什麼地方? 政治局勢、國際關係、人際交往….

  25. 衝突與合作 • 社會困境(social dilemmas) 當大多數人都採取對自己有利的舉動,反而使所有人都受害。 • 公用資源困境(commons dilemma):過度使用公共資源(如能源或水)的人可獲利,但若大家都任意揮霍使用資源,致使資源耗盡,結果所有人都受害。 • 公共財困境(public goods dilemma):個體必須做出貢獻才能維持公共利益。不作貢獻的自私者可因他人貢獻而得利,但若自私或懈怠者太多,則所有人都遭殃。 現實中有哪些例子?你是否遇過或見過類似例子? • 如何解決社會困境? (參見第十五章「社會心理學與環境」)

  26. 衝突與合作 • 威脅與溝通對於解決衝突的效果? • 貨運賽局實驗(Deutsch et al., 1960)(p.398) • 中間是單行道:「無威脅」情境沒有任何閘門,「單面威脅」有一方控制閘門,「雙方威脅」兩方各控制一道閘門。 • 「無溝通」情境雙方無法溝通;「自由溝通」情境可任意透過對講機溝通;「強迫溝通」情境中,參與者被要求一定要先溝通。

  27. 衝突與合作 • 貨運賽局實驗(續)

  28. 衝突與合作 • 貨運賽局實驗(續) • 威脅有效嗎? 結果顯示,當某一方單獨控制閘門時(單面威脅),雖然賺得比對方多,但雙方都沒有閘門時,卻可以賺更多。這是因為被威脅者會故意報復,將車子停在中間單行道,使得雙方都因時間流失而損失。 • 溝通有效嗎? 可「自由溝通」時,人們大多不溝通(平均5/20次),結果與無溝通差異不大。 「強迫溝通」情況下,雙方合計利益並未明顯增加。雖可減低「單面威脅」情境的損失,但未減低「雙方威脅」情境的損失。這是因為參與者常使用對講機來互相威脅。 • 有沒有解決辦法?

  29. 衝突與合作 • 工會與公司的衝突 工會要求:(1) 增加6%工資、(2) 增加年假六天。 公司要求:(1) 增加2%工資、(2) 不增加年假。 折衷解法:增加4%工資、增加年假三天。 • 整合式解法(integrative solution) • 若工會較在意工資而非年假,且公司較在意年假而非工資…. 工會較重視:增加6%工資、增加年假六天。 公司較重視:增加2%工資、不增加年假。 整合式解法:增加6%工資,但不增加年假。

  30. 衝突與合作 • 整合式解法(integrative solution) 衝突雙方根據彼此不同的利益,達成利益交換,使每一方都在對自己較不重要,但對於對方較為重要的議題上讓步。 • 然而人並不擅長發覺對方重視的利益,而且實際參與協商的人,比旁觀者(例如觀看協商錄影者)更難察覺對方的實際利益。談判員較關心結果,而常不信任對方,難以看清對雙方都有利的基礎(Carnevale, 1986)。 • 如果在協商過程中某一方掌握愈多籌碼,對於對方的知覺會更偏差,並傾向不信任對方的提議,而且忽視共同利益(O’Connor & Carevale, 1997)。

  31. 衝突與合作 • 如何在協商時盡可能找出整合式解法? • 盡量獲得對方信任。 • 以自由開放的溝通態度,讓對方瞭解你的利益與興趣,同時也使其表達其利益與興趣所在。 • 徵詢中立調解者。 • 貨運賽局實驗中若雙方都未培養信任感,溝通只是傳遞威脅,反而無助於合作。 若事先明確指導參與者如何利用溝通,找出公平的辦法,或彼此為對方著想的好處,則溝通便可增進雙方互信,增加共同利益,而非只是火上加油。

  32. 領導 • 領導者與領導力(leadership) 怎麼樣的人會是一個好的領導者? • 領導的偉人理論(great person theory) 認為優秀的領導者具有某些關鍵人格特質,無論他面臨的情況性質為何。 • 歷任美國總統的政績與哪些個人特質有關? 身高、家族人數、任職前著作量 (Simonton, 2001) • 單從個人屬性很難預估他會成為多好的領導者。換言之,縱使某人具備某些人格特質,但仍不保證他一定會成為優秀或有效率的領導者。除了個人特質之外,還需同時考慮情境的性質。 • 面對不同情境時,何種領導者或領導風格比較好?

  33. 領導 • 領導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 of leadership) 領導效果視兩項條件而定(Fieldler, 1967, 1978): • 領導者的取向或領導風格 • 「任務導向」:較關心任務完成與否,而非團體成員的感覺和成員之間的關係。 • 「關係導向」:較關心團體成員之間的互動關係與情緒。 你曾經或正在擔任領導者嗎? 你覺得自己的領導風格較接近哪一種?

  34. 領導 • 領導權變理論 • 領導者的取向或領導風格:任務導向或關係導向 • 領導者對情境的控制程度 • 「高度控制」情境:領導者具有合法權力、受到成員喜愛或尊敬、工作任務的目標和程序清楚明確。 • 「低度控制」情境:領導者權力不穩固、和成員關係不佳、工作目標與流程不清楚、複雜或需要依靠創意。 • 「中度控制」情境:介於上述兩者之間,例如領導者和成員相處愉快但工作複雜,或領導者不受成員喜愛但工作明確。

  35. 領導 • 領導權變理論(p.391) • 領導者的取向或領導風格:任務導向或關係導向 • 領導者對情境的控制程度

  36. 領導 • 領導風格的性別差異 你認為男性或女性領導者何者較傾向「任務導向」?何者較傾向「關係導向」? • 綜合許多研究顯示,女性較傾向成為「關係導向」或民主式領導者,男性比較會成為「任務導向」的領導者。 • 許多人亦認為:對於需要人際技巧的工作(例如小學老師),女性往往被認為是較好的領導者;男性則在需要指揮或控制他人時(例如軍中工作),常被認為是好的領導者。(Eagly et al., 1995) 你認為何以會如此?這反映了性別天生差異嗎? 抑或是人們使用了不同的期望與衡量標準,來評估男性與女性領導者?

  37. 領導 • 領導風格的性別差異 • 性別差異並非絕對,許多女性也能採取陽剛的領導風格,尤其是工作需要時,而許多男性也有良好的人際技巧。換言之,性別差異很多時候只是「刻板印象」 。 • 實驗研究顯示,如果女性採用「陽剛作風」,表現出「任務導向」或強硬領導風格,相較於採取相同風格的男性,團員反應較為負面,特別是男性團員。(Eagly et al., 2003) 你的看法為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