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4

第四章 呼 吸

第四章 呼 吸. 目的要求 通过对气体交换和运输,呼吸的调节的讲授,要求掌握肺通气原理、气体交换和运输、呼吸的调节。 本章共分五节,计 4 学时。 重点讲授 气体交换和运输 呼吸的调节. 第一节 呼吸的过程和呼吸器官. 一、呼吸的全过程 呼吸: 有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之。在高等动物中分为三个环节: 外呼吸 气体运输 内呼吸

marlis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呼 吸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呼 吸

  2. 目的要求 通过对气体交换和运输,呼吸的调节的讲授,要求掌握肺通气原理、气体交换和运输、呼吸的调节。 本章共分五节,计4学时。 重点讲授 气体交换和运输 呼吸的调节

  3. 第一节 呼吸的过程和呼吸器官

  4. 一、呼吸的全过程 • 呼吸:有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之。在高等动物中分为三个环节: • 外呼吸 • 气体运输 • 内呼吸 • 外呼吸:是外界与肺泡之间以及肺泡与其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前者称为肺通气,后者称为肺换气。

  5. 气体运输: • 是通过血液循环,从肺泡摄取的氧运送到组织细胞,同时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 • 内呼吸: • 指组织液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所以又称组织呼吸或组织换气。

  6. 图4—1 呼吸全过程的示意图

  7. 二、呼吸器官及其功能 呼吸器官包括:呼吸道和肺 (一)呼吸道 临床上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气管以下至终末细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 1. 呼吸道粘膜 (1)分布丰富的毛细血管; (2)粘液的作用:对空气进行加湿加温;对尘粒等异物有粘着作用; (3)分布各种感受器; (4)存在巨噬细胞、浆细胞等,分泌物中含有免疫球蛋白,起到防止感染和维持粘膜完整性的作用。

  8. 2. 呼吸道平滑肌 (1)分布 从气管到终末细支气管。 (2)神经支配 迷走神经通过M胆碱能受体引起平滑肌收缩,交感神经通过β2型肾上腺能受体引起平滑肌舒张。 临床实践:呼吸道平滑肌紧张,拟交感药物治疗。 (二)肺泡 肺是一对含有丰富弹性组织的气囊。存在于密闭的胸膜腔内。 1.呼吸单位(肺单位)由呼吸性小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扁平上皮、分泌上皮)四个部分组成的功能单位。其中,每个部分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9. 图4—2 肺单位结构模式图 (肺单位)

  10. 肺 脏 组 织 学(肺小叶)

  11. 2. 呼吸膜 指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结构。 电镜观察:呼吸膜含有六层结构。 (1)肺泡的表面活性物质 (2)液体分子层 (3)肺泡上皮细胞 (4)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组成的间隙 (5)毛细血管的基膜 (6)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总厚度:0.2~1μm,通透性大,气体容易扩散通过。

  12. 图4—3 呼吸膜结构示意图

  13. 3. 肺泡生理特点 (1)构成 单层扁皮上皮,薄、有小孔,互相相通。 (2)液体分子层存在于肺泡内壁上,形成气—液表面,由于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而产生表面张力,使肺泡趋向回缩。 所产生的回缩力占总回缩力的2/3;肺本身的弹性回缩力占总回缩力1/3。因此,肺扩张后有自动回缩的能力。 (3)表面活性物质(脂蛋白)主要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它的分子类似于细胞膜的磷脂

  14. 结构,其亲水极性的一端伸入液体层,疏水端伸入肺泡气中。结构,其亲水极性的一端伸入液体层,疏水端伸入肺泡气中。 作用:破坏气—液表面,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 Laplace公式: 回缩力(P)与表面张力(T)成正比,与肺泡半径(r)成反比。P = 2T / r 生理意义:吸气时, r→大, P→小,但因 DPPC/单位面积→少,以至肺泡不至于无限增大。 同理,呼气时, r→小, P→大,肺泡不会萎缩。

  15. 临床上:肺炎、肺血栓时,或新生儿,可因 DPPC的缺乏→肺不张。 • (4)肺泡数量大 表面积:马 500m2,成人 60~100m2(3亿多肺泡)。安静时55%左右的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其他为储备肺泡,运动时交换面积增加。 • (5)毛细血管 肺泡壁周围存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

  16. 第二节 肺通气的原理

  17. 肺通气 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 动力 大气和肺泡气之间的压力差。 • 一、呼吸运动 • 呼吸运动 • 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所造成的胸廓的扩大 • 和缩小称之。 • 呼吸运动分类: • 平静呼吸 指安静状态下的呼吸称之。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 用力呼吸 指运动时用力而加深的呼吸称之。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18. (一)吸气动作和呼气动作 呼吸运动有赖于呼吸肌的节律性舒缩来实现。 呼吸肌 收缩时引起呼吸运动的肌肉。 吸气肌 主要有肋间外肌、膈肌,收缩时使胸腔扩大产生吸气动作。 呼气肌 主要有肋间内肌、腹肌等,收缩时使胸腔缩小产生呼气动作。 吸气动作(主动过程) 平静吸气时,由吸气肌群收缩而引起→胸廓容积 ↑→肺扩张→气体进入肺内。

  19. 呼气动作 是被动的。 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而回位→胸廓容积↓→肺容积↓ →气体被排出体外。 动物用力呼吸时,呼气肌群参与收缩,呼气则为主动过程。 (二)呼吸型、呼吸频率和呼吸音 1 呼吸型 (1)胸式呼吸 主要靠肋间外肌的舒缩活动,胸部的起伏变化明显称之。常见于腹部疾病。

  20. (2)腹式呼吸 主要靠膈肌的舒缩活动,腹部的起伏变化明显称之。常见于胸部疾病。 (3)胸腹式呼吸 肋间外肌和膈肌的同等程度的活动,胸腹部都有明显起伏运动的呼吸形式称之(健康)。 2. 呼吸频率 每分钟呼吸的次数称之。 3. 呼吸音 呼吸运动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出入肺泡时,因摩擦产生的声音。有喉音、气管音和肺泡音,呼吸音的听诊在动物医学临床上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21. 二、呼吸中胸膜腔内压的变化 (一)肺内压 指呼吸过程中,存在肺泡腔和呼吸道内的压力。是变化着的。 平静吸气开始,低于大气压 2~3㎜Hg; 使气体→肺内,完成吸气。 平静呼气开始,高于大气压 2~3㎜Hg; 肺内气体被排出,完成呼气。

  22. (二)胸内压   即胸膜腔内压,其测定方法见教材P106图。 1.胸内压的形成原理 胸内压 = 肺内压 — 肺回缩力 设大气压为生理零值(760㎜Hg),则胸内压为负值。 2.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1)保证肺泡的扩张状态; (2)有利于静脉回流、淋巴回流; (3)有利于呕吐反射及反刍动物的反刍动作的 完成。

  23. 图4-4

  24. 三、肺通气的阻力 (一)弹性阻力 弹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能对抗这种变形并趋于回位的力称之。 1.肺的弹性阻力 (1)肺扩张的弹性阻力 (2)肺泡表面张力 2.胸廓的弹性阻力 肺容量 < 肺总量的67%时,弹性回缩力向外,是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 肺容量 > 肺总量的67%时,弹性回缩力向内,成为吸气的弹性阻力,呼气的动力。

  25. 3.顺应性 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容易扩张者则顺应性(C)大,弹性阻力(R)小。 C = 1 / R (二)非弹性阻力 (动态阻力)  主要包括:惯性阻力、粘滞阻力和气道阻力。 惯性阻力:气流在发动、变速、换向因气流和组织的惯性所产生的。 粘滞阻力:呼吸时组织相对移位所发生的摩擦。

  26. 气道阻力:是非弹性阻力的主要成分,约占80%~90%,来自呼吸道气体分子间和气体分子与气道之间的摩擦。 气道阻力受气流流速、气流形式和管径大小的影响。 • 气道管径影响因素: • 1.气道内外压力差, 吸气和呼气的差异 • 2.自主神经调节,气管平滑肌的舒缩 • 3.体液中化学物质,影响气管平滑肌的舒缩

  27. 四、肺容积和肺容量 (一)肺容积 1.潮气量: 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2.补吸气量:平静吸气之后,以最大限度的加强吸 气,所能再吸入气体的量。 3.补呼气量:平静呼气之后再竭力深呼,所能再呼 出的气量。

  28. (二)肺容量 肺活量 =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肺活量:是指作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 出最大气体的量。 余气量:指在竭尽全力呼气之后,肺内剩余的气 体量。 机能余气量:在平静呼气之末,肺内剩余的气 体量。 肺总量= 肺活量+余气量   机能余气量的意义: 可以缓冲呼吸过程肺泡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分压的剧烈变化。

  29. 五、肺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  = 潮气量 ⅹ 呼吸频率 2.无效腔与肺泡通气量 解剖无效腔:从鼻腔到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 肺泡无效腔:进入肺泡的气体,有一部分肺泡气不能与血液进行交换,这一部分肺泡的容量称之。  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合称为生理无效腔 每分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ⅹ呼吸频率

  30. 图4-5 肺静态容量示意图

  31. 第三节 气体的交换和运输

  32. 一、气 体 交 换 气体交换发生于两个部位: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一)气体交换的动力 1.气体分压   指混合气体中各种气体成分在总压中各自所 占的压力分额,即该气体在混合气体中所占容积的 百分比。大气压平均为101.325kPa,氧的容积百分 比为20.71,所以氧的分压: =101.325ⅹ20.71%=20.98 kPa。

  33. 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容积百分比及其分压(海平面)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容积百分比及其分压(海平面)

  34. 2.体液中溶解气体的分压 在全血中100ml全血能溶解氧2.36ml, 能溶解二氧化碳48.0ml。

  35. 气体的分压差是气体扩散的动力  气体分子扩散的速度与溶解度成正比,与分子量的 平方根成反比。   二氧化碳在血浆中的溶解度约为氧的24倍,是CO2 在体内易于扩散的主要原因。 二者分子量平方根比为CO2 44 : O232 = 1.14 : 1 在分压相等时,二氧化碳的扩散速度约为氧的21倍, 24/1.14≈21.05 (倍)

  36.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1. 血液与肺泡气间的气体交换 肺换气所需的时间仅相当于血流时间的1/3,交换后的血液转变成动脉血。 2. 血液与组织间的气体交换 交换后的血液转变成静脉血。 肺泡气内血液和组织液O2和 CO2的分压(kPa)

  37. 图4-6外呼吸和内呼吸期间气体分压的变化 人(mmHg)

  38. 图4-7  气体交换 a. 组织 O2和CO2的交换 b. 肺部 O2和CO2的交换

  39. 3.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1)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①气体分压差② 呼吸膜的厚度③参与交换的肺泡数④通气/血流比,人 Va Q Va 每分肺泡通气量;Q 每分血流量。比值↑表明有部分肺泡气不能与血液中气体充分交换;比值↓表明有部分血液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 (2)影响组织换气的因素   除上述因素外,还受组织细胞代谢水平和组织血流量的影响。 4.2 5 0.84

  40. 二、气 体 运 输 血液运输气体的两种方式: 物理溶解的方式 化学结合的方式 (一)氧的运输 1.物理溶解形式 0.3mlO2/100ml血液,占运输总量的1.5%。 2.化学结合形式 100ml动脉血转变为静脉血可以释放5ml的氧。

  41. ①氧合血红蛋白的生成与解离 • 氧与亚铁结合后,铁仍然是二价,没有电子转 • 移,因此不是氧化反应,称为“氧合”。 • Po2高(肺) • Hb+O2 HbO2 • Po2低(组织)

  42. 血红蛋白分子由一个珠蛋白和4个血红素组成。每个血红素又由4个中心含亚铁的吡咯基组成。血红蛋白分子由一个珠蛋白和4个血红素组成。每个血红素又由4个中心含亚铁的吡咯基组成。 图4-8 血红蛋白的分子构型示意图

  43. 概 念 氧容量: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氧 的最大量称之。  氧含量:血红蛋白实际结合氧的量。 氧饱和度: 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之。

  44. ②氧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 以氧分压为横坐标,氧饱和度为纵坐标,绘制 的氧分压对血红蛋白结合氧量的函数曲线称为氧 离曲线(ODC),它们之间是一种非线性关系呈 “S”形曲线。

  45. 9

  46. 氧离曲线的上段: 氧分压在8.0kPa-13.3kPa范围内变动曲线较为平 坦。氧饱和度变化不大。意义:与肺泡气条件符合, 氧饱和度在90%以上,有利氧和。 氧离曲线的中段: 氧分压在5.3 kPa-8.0 kPa范围,血氧饱和度约 75%,每100ml血液能释放5ml的氧。可以满足安静 状态下组织的氧需要。

  47. 氧离曲线的下段: 氧分压在2.0 kpa-5.3 kPa范围内,氧饱和度约20%,每100ml血液能释放15ml 的氧。意义:亦能满足活动较强的组织代谢的需要。 该曲线表示的范围,可以看做是机体的氧储备。 ③氧离曲线的位移及其影响因素 pH和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 pH下降或二氧化碳分压上升Hb对O2的亲和力 降低,曲线右移。意义:组织条件符合,有利氧的 释放。

  48. 温度的影响 温度升高(如动物运动的肌肉中)曲线右移,可解离更多的氧供组织利用。反之氧合血红蛋白不易放氧,低温麻醉时要注意防止缺氧。 2,3-DPG(2,3-二磷酸甘油酸)的影响 2,3-DPG是红细胞无氧酵解的代谢产物,能与HHb相结合,从而降低Hb对O2的亲和力,在氧分压相同的情况下,氧合血红蛋白能放出更多的氧。尤其初到高原,体内 2,3-DPG↑是对高原缺氧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49.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1.物理溶解形式 占5%; 2.化学结合形式 化学结合95%(碳酸氢盐形式 88%,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7%) ①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生成与解离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Hb-NHCOOH)是二氧化 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结合快可逆。 P CO2高(组织) 红C: Hb-NH2 + CO2 Hb-NHCOOH P CO2低(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