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k likes | 1.7k Views
「謝絕欺凌─ 全校參與預防及處理策略」. 教育局學校行政及支援分部 訓育及輔導組 高級學校發展主任 陳淑薇女士. 你對欺凌的認識:. 1. 打架是一項常見的欺凌行為。 2. 欺凌是指身體暴力行為。 3. 欺凌是成長的一部分,沒有什麼大不 了,亦不會做成什麼傷害。 4. 如果有學生被欺凌,這是他的錯,他應 該自己負責及面對。. 你對欺凌的認識:. 5. 欺凌者都是有違規紀錄的學生 。 6. 我校並沒有欺凌問題 。 7. 鼓勵學生舉報欺凌事件,只會引發更多 欺凌行為。 8. 學校能夠制止欺凌行為。. 欺凌行為的定義.
E N D
「謝絕欺凌─ 全校參與預防及處理策略」 教育局學校行政及支援分部 訓育及輔導組高級學校發展主任 陳淑薇女士
你對欺凌的認識: 1. 打架是一項常見的欺凌行為。 2. 欺凌是指身體暴力行為。 3.欺凌是成長的一部分,沒有什麼大不 了,亦不會做成什麼傷害。 4. 如果有學生被欺凌,這是他的錯,他應 該自己負責及面對。
你對欺凌的認識: 5. 欺凌者都是有違規紀錄的學生 。 6. 我校並沒有欺凌問題 。 7.鼓勵學生舉報欺凌事件,只會引發更多 欺凌行為。 8. 學校能夠制止欺凌行為。
欺凌行為的定義 • 重複發生-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 • 具惡意-欺凌者蓄意地欺壓及傷害他人 • 權力不平衡的狀態-受害者未能保護自己
欺凌行為 • 身體/行為暴力的欺凌 • 言語攻擊的欺凌 • 間接的欺凌 校園欺凌 校園暴力
任何形式的欺凌 包括語言、暴力及網上欺凌等 任何原因的欺凌 包括不同的體型、能力、宗教、種族、性傾向、性別等 都不可接受
欺凌的傷害 受害者 • 情緒不安 • 影響社交 • 在學校各方面的表現倒退 • 自我概念受損,影響性格發展 • 抑鬱
欺凌的傷害 欺凌者 • 暴力傾向會變本加厲 • 更大機會在成年後步入歧途,作違法的事 旁觀者 • 目睹欺凌行為,感到不安及無助 • 沒有幫助受害者而感到內咎 • 參與欺凌及以暴力解決問題
欺凌對健康的影響(Fekkes et al., 2003) 受欺凌免受欺凌 • 頭痛16% 6% • 睡眠問題42% 23% • 肚痛17% 9% • 感覺緊張20% 9% • 焦慮28% 10% • 感覺不開心23% 5% • 抑鬱症 : 中度49% 16% 嚴重16% 2%
預防篇 教育局通告第 18/2008號 締造和諧校園
校園篇 全校參與反欺凌政策 「零」容忍政策
校政篇(一) • 個別老師只能暫時制止欺凌行為,要達到持久及預防的果效,則有賴一個『全校反欺凌政策』和相關措施。(DFES, 2002; Newman, Horne & Bartolomucci, 2000; Smith, 1999)
校政篇(一) • 有效的『全校反欺凌政策』除能夠遏止欺凌的問題外,亦能大大改善校內的紀律(Olweus, 1991),長遠而言,更能加強學生的自律、自重及群體合作的精神,有助學校營造和諧有序、關懷友愛的校園文化。
目的: 培養學生尊重和接納的態度 建立正確價值觀 建立友愛、和諧校園的文化 目的
反欺凌日/周 喚起教師/學生 對欺凌的關注
早會短講例子 好人好事三則 和諧大使選舉 FM關愛電台午間點唱 四格漫畫創作比賽 標語創作比賽 海報設計比賽 舊曲新詞創作比賽 班際足球賽 壁報設計比賽 攝影比賽 活動資料
成長的天空計劃 提升小四至小六學生的抗逆力
抗逆力的三大元素 效能感(Competence) • 管理情緒、人際技巧、訂定目標、解決問題 歸屬感(Belongingness) • 與其他系統(如學校、社區、家庭)的連繫 樂觀感(Optimism) • 對未來有盼望,不會輕易放棄
預防性發展計劃 「學生大使 ─ 跳躍生命」計劃 戲劇訓練日營 領袖訓練日營
「關愛校園」獎勵計劃 教育局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建立關愛、正義、平等文化 -關顧有特別需要的學生及其家庭 -鼓勵師生參與、家校合作 -分享資源及關愛經驗
【網絡安全獎勵計劃】 • 教育局 /香港輔導教師協會/ IBM合辦 • 目標: • 鼓勵學校關心學生的上網行為與態度 • 鼓勵學校建立關愛、正面、平等的校園文化 • 鼓勵學校提高學生對網上欺凌的意識及自我保護的能力 • 鼓勵學校以全校參與模式處理學生互聯網上的不當行為 • 鼓勵學校分享優良策略及措施,資源並享
支援服務及教師培訓 訓育及輔導課程 校本教育心理服務 警察學校聯絡計劃 小學輔導人員/學生輔導津貼 教師工作坊
學校處理欺凌事件流程圖 即時處理 當遇見或接報欺凌事件,教師必須先保持冷靜,並前往制止欺凌行為 教師在安全情況下分開肇事同學,即時作出初步的了解、跟進,查詢是否有人受傷,並考慮是否需要尋求支援
尋求支援及跟進 通知校長,校長安排人手即時處理事件,例如通知家長、由急救小組為學生即時急救及召喚救謢車等;同時亦啟動危機小組 教師初步介入調停 有關教師或訓輔組接手跟進事件和深入處理,訂立改進計劃、約見家長或轉介訓輔組/社工/學生輔導人員/教育心理學家跟進。若有需要,校方應諮詢警務處的學校聯絡主任
跟進事件 • 教師宜於事發當天接見有關學生,包括欺凌者、受害者及旁觀者,以了解事件。 • 與家長聯絡,交代事件,以便加強家校溝通,攜手協助學生改善行為
會見家長須知(一) • 聯絡方法: 了解學生意願,令他覺得有份參與,更可藉以了解學生心態及避諱,不宜讓學生代約家長 • 接見時間及地點 • 分別接見免起衝突 • 工友分流、分房、安頓
會見家長須知(一) • 先與家長會面(安撫、評估、預備),勿讓學生先見家長免起衝突 • 內容:談話重點、避諱、須知 • 個案負責人(不宜重兵接見) ,引起反感 • 冷靜、客觀交代事件
會見家長須知(二) • 會談目的:尋求有效教導學生之方法 (安全轉介學生給家長) • 讓家長了解應有角色(宜/不宜) • 切勿: • 過早提及處分 • 代表學校承諾 • 提供其他學生及家長資料(學生權益) • 糾纏在小事上
會見家長須知(二) • 應讓全校教職員有隨時會見家長的準備(心態、衣著、適合之會客地點、工作流程) • 支援(代課/社工/警方/醫療)
報警 • 事件性質 • 報警目的 • 誰作決定 • 報警方法 • 適當紀錄 • 照顧學生 • 證物處理 • 家長聯絡 • 傳媒協作 • 事後跟進
處理受傷 • 目標 • 方法 • 人選 • 送院 • 照顧學生 • 適當紀錄 • 家長聯絡 • 傳媒協作
知會其他同事及協作機制: • 先介定嚴重性 • 按需要作不同程度的知會
知會其他同事及協作機制: • 輕微 聯絡班主任/訓導主任/副校長 共同協商對策 • 嚴重 儘快尋求其他同事在現場協助 知會校長/副校長 知會負責急救同事 啟動危機小組
知會其他同事及協作機制: 有需要時召開緊急教師會議: • 交代事件 • 統一口徑 • 分工
安排代堂 應付傳媒 接見有關學生 安頓其他同學 通知/接見家長 通知學校聯絡主任 知會有關老師 知會其他同事及協作機制: • 協作分工:校長/教師/工友/職員
下列情況宜進行班級層面的跟進: • 學生在欺凌事件中受到傷害 • 多人牽涉在事件中 • 事件引起揣測及疑慮
班級層面的跟進 目的 • 釋除疑慮和誤解 • 減少因揣測而引起的不安 • 與學生一起探討如何防止同類事件再發生 • 如何進一步共創和諧,以收預防之效
班級層面的跟進 步驟 • 敘述事件 • 闡明立場 • 釋除疑慮 • 鼓勵求助 • 共商對策
個人跟進 先了解各人不同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