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likes | 659 Views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隋唐时期). 一、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及城市概况 二、隋唐长安城 三、隋唐洛阳城 四、隋唐时期其他城市 五、隋唐时期城市建设总结 六 中国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一、社会背景及城市概况. 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约 400 年间国家割据分裂和长期战争的局势,国家处于难的统一与和平期,国内各民族关系进一步融洽,国内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有所恢复,沟通了大运河,隋文帝杨坚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E N D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隋唐时期) 一、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及城市概况 二、隋唐长安城 三、隋唐洛阳城 四、隋唐时期其他城市 五、隋唐时期城市建设总结 六 中国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一、社会背景及城市概况 • 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约400年间国家割据分裂和长期战争的局势,国家处于难的统一与和平期,国内各民族关系进一步融洽,国内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有所恢复,沟通了大运河,隋文帝杨坚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 李渊父子取代了农民起义的成果,建立了唐朝。从唐太宗(贞观)到唐玄宗(开元)百余年间,经济空前繁荣,文化高度发展。唐代在隋朝大兴城和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建成了东、西都城长安与洛阳,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其规划布局,严整的坊里,市肆制度,对后代和日本城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 南北朝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分离。经济中心已转移到江南江淮一带,政治中心在北方,隋炀帝修大运河的修建沟通了南北交通,解决了关中对江淮地区物质大量需求的流通问题,同时运河沿线的一些重要城市随之发展,如“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当时号称四大都市。 • 随着唐代国际交通的发展,这一时期除佛教之外,一些西方宗教也传入中国,如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等,再加上统治阶级对中国原有道教得提倡,各城市宗教建筑异常活跃。长安洛阳城中大量占地很大得寺院。宗教也影响了一些建筑形式。 • 唐朝中叶,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国力渐衰,最后在一系列农民起义过程中被推翻,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使城市和建筑的发展又陷入停滞状态。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二、隋唐长安城——宇文恺主持修建 1营建原因 • 1.1建都长安地区的原因 • 现实:长期混战使前朝的邺城、洛阳等城均以严重破坏;没有一个城市建筑基础较好的城市可以改造,都城新建已成事实。 • 社会及政治:江南初定,政治统治还不够巩固,而关中地理位置险要。北可御突厥,西扼巴蜀要道,东可出潼关控制黄河中下游; • 军事:隋朝势力在关中。 • 1.2在长安地区新建都城的原因 • 汉长安城历经破坏,难于修复,且汉长安城为进行整体的规划,使得防御和管理不便,另外水质受到污染,不能居住。 • 为体现新王朝的新气象;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2形制与规模 • 2.1城市南对终南山和子午谷,北临渭水东有浐水、灞水以及汉代漕渠,城西一片平原。东北位于龙首原南部,地势较高。东南部伸入曲江池及较大起伏的丘陵地区。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 2.2 隋唐长安城外部廓城呈方形,东西较长,南北稍短。虽因曲江池而至东南角城曲折缺角状,东北偶增建大明宫而突出,但整体形制颇为规整。 • 2.3 据考古实测,外郭城东西广9721米,南北广8651.7米,不算大明宫,总面积达81km2总人口百万以上,人口毛密度约为120人/公顷。为当时古代世界最大的城市。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 2.4大兴城所在地,从南到北,有自然形成的六条坡岗,宇文恺设计大兴城市有意把“六坡”视为“乾之六”,于是九二置宫阙,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一应君子之数,九五位贵,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兴山寺以镇之。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3城市总体布局 3.1继曹魏之后第一个平地新建的都城,采用郭城——皇城——宫城三道城墙的布局模式。沿袭城郭之制,内城分为皇城和宫城两部分。皇城与宫城并列居城北,皇城与宫城南面,按照前朝后寝布置,被郭城三面包围; 郭城 宫城 皇城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3.2皇城:按礼制秩序设置文武官署、社稷坛、宗庙(左祖右社)、官营手工作坊以及驻军;城北为禁苑。宫城与皇城之间有很宽的道路相隔;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3.3宫城:宫城由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组成,主要宫殿座北朝南;宫城外东北建大明宫。皇城的东南外还有供王子居住的兴庆宫;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3.4 轴线:早期四面各设三城门,除明德门为一门五道制外,其他门均未一门三道制。后新建大明宫后新开丹凤、建福门,与此同时西边也新开景耀门、光华门。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以宫城正门承天门为起点,经皇城南面正门朱雀门和朱雀门所对的朱雀大街,一直延伸到外城南面正门明德门;两条横轴,在朱雀门和承天门处与纵轴线丁字相交;
西市 东市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3.5市:设东西两市,东市为国内经营场所,西市为国际经营场所; 3.6居住:实行严格的里坊制,全城分为108个坊里,规模较大,坊里有五种规模,最大约80公顷,主要是由干道划分形成的。坊里周围有坊墙,高约2米,坊内为一字形道路时设二个坊门,坊内为十字形道路时开四个坊门;里坊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日出开坊门,日落时击鼓避坊门。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3.7道路:道路系统为严整的方格网状,郭城由十一条南北道及十四条东西道组成。分主次干道,道路宽度不一,路面材料不同。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3.8水系:全城为分东西两区开槽永安、清明、龙首三条水渠;城市水系不但为饮水,同时用于园林绿化,后来水系也起到运输的作用。
北部禁苑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西内苑 3.9禁苑区:禁苑于宫城之北,北面濒临渭水,有很强的防御功能。 此外有西内苑、东内苑和城东南的芙蓉园。唐代皇家园林的面积虽然比汉代有所减少,但内容更加丰富,园中的功能分区更加显著,除射猎外,还强化了游玩、聚会、学习、避暑、运动等新功能。 东内苑 芙蓉园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4城市特点 4.1继承了礼制营建制度的传统,沿袭城郭之制,中轴对成,宫城居中,左祖右社,前朝后寝,成为中国古代严禁都城的典范; 4.2加强了宫城的防御功能,专设皇城,凸显其以政治职能为核心。 4.3采用更为封闭、严格的里坊制度。 4.4集中设市,反映了商业并不发达,都城已经不再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5隋唐长安城的意义 隋唐长安是古代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隋唐长安的规划对以后国内外的城市规划有较大的影响,如隋唐东都洛阳、宋代东京汴梁、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都是仿长安城的布局。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三、隋唐洛阳城 1历史沿革 洛阳在很长时间里是好几个城市的都城,汉魏洛阳城在南北朝的战争中屡遭破坏。隋唐时期已经残破不堪。南北朝后期,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逐渐转入淮江一带,大运河(大运河由泗州(在今安徽省内)到汴州(今开封)入黄河,经三门峡天险到达长安)成为连接南北的交通主线,洛阳叫长安交通优势大,为长安提供经济保障。另外洛阳更接近江淮,山东(太行山以东)便于在军事上加强对这一带的控制。因此洛阳在隋唐时期长期成为陪都或是两京并置。隋炀帝大规模新建洛阳城,由杨素、宇文恺主持修建,称西京。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2城市总体布局及特征 “前直伊阙,后居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 2.1形制和规模 全城面积约5300公顷,东西平均长7000米,南北长7300米,基本是正方形。西南角顺应洛河河道,城墙部分弯曲。呈不对称布局。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宫城 皇城 2.2皇城和宫城 皇城、宫城位于全城西北角,宫城位于皇城北半部,地势较高,宫城居高临下体现帝王权威的思想。皇城南面临洛河,以西是禁苑区(占了涧河以西整个冲积平原,禁苑围墙长达229里138步),大部分位于洛河西岸的冲积平原上,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2.3坊里 洛河将城分为南北二部分,北部29个坊,南面有78个坊,共计107个坊,形状都很方正规则,除少数是200米×450米外,大部分是450米×450米的正方形,坊内有十字形道路,坊有坊墙。里坊管理严格。
北市 南市 西市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2.4道路系统 采用传统的经纬涂制道路布局。全城道路按功能分为三级,即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正对宫城主要城门的南北大街是全城主干道。以对着各城门的道路为次干道形成骨架,和划分坊里的支路形成方格形路网,由于整个城市布局不对称,道路网不完全对称。 2.5市肆 共有三个集中的市,位置不对称,且与渠道连通。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四、隋唐时期其他城市 1唐代商业城市——扬州 1.1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开始在此筑沟城,后楚国在此筑广陵城;隋代改称扬州,设扬州总管府;唐代在此设大都府,成为淮南的政治中心。 1.2唐代的扬州分为子城和罗城,北面为子城,又称衙城,是衙署集中的地区;南面为罗城,又称大城,是居住区、商业、手工业区。 1.3子城南墙与罗城北墙相接,成为罗城西北角上的突出部;城墙为土筑,有两重城墙,城门及城墙转角处用砖包砌,四周有城壕。 1.4实行里坊制,将居民区和商业区置于封闭的里坊中,实行宵禁,但晚唐时期扬州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里坊制的束缚。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2隋唐时期一般州县——高昌城 2.1古称西昌,唐带疆域。分为外城——内城——宫城。 2.2外城近似方形,四面城墙弯曲,西北角内凹,东西墙体保存完好,城墙修筑马面,夯土筑城,城门有的设有瓮城; 2.3内城在中央,南、西城墙保存下来,内城中偏北有一不规则的圆形小堡垒,西北有高台建筑物,与宫城中轴线上的建筑相对。 2.4宫城在城市北部呈长方形,宫城北墙为外城北墙,城内殿基较多。 居住采用土坯或垒土成墙或窑洞形式。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3隋唐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统万城 统万城位于陕西靖边县东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16国中的夏国都城,是中国最早用三合土筑的城。遗址现状为东西两城并列,其南沿无定河北岸边有外廓。城池由东城、西城和外廓组成,有三重城墙,全城呈长方形,中间由一道城墙分隔为两部分;城墙基本笔直,直角相交,城的四角有突出的角墩;城墙四周筑有密排的马面,部分马面内还建有仓库。 统万城城墙坚固,用砂、石灰、粘土混合夯筑而成,夯层均匀紧密,每隔一定高度平铺一层水平木骨,极为坚固。基本布局沿用汉民族的规划制度,宫城居中,左祖右社,还修建了明堂、花园等。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五、隋唐时期城市建设总结 1城市发展特征 1.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我国城市发展,一个首要特点是发展和分布重心南移――发展上呈“南升北降”的太势,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沿大运河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 1.2东南沿海港市兴起。 当时兴起的港市在长江以南者除交州、广州之外,有广东的潮州,福建的泉州、福州,浙江的温州、明州(宁波);长江以北者有:扬州、山东半岛南部的密州,北部的登州(蓬莱)与莱州,渤海湾北部的平州(河北卢龙),以及辽东半岛南端的都里镇(今旅顺附近)。其中以交、广、扬、泉最重要,称四大港市;次一等的为明州与蓬莱,其他地位较轻,均属于小港口。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2城市建设特征 2.1城市类型丰富,数量较多,规模较大; 2.2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禁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皇城前朝后寝、严格的分区布置的格局; 2.3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随之从不规整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严格采用里坊制。 2.4市场位置从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局,集中设市、统一管理; 2.5 城市物资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 ]。 2.6府州城市一般由子城和罗城组成;
第五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期第二阶段(下) 六 中国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 • 总结前期封建社会城市规划革新探索的经验,根据社会演进趋势,吸取“秦制”精华,进一步丰富营国制度传统,使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制度益臻成熟。 • 改革释放分区规划体制及释放规划制度,并进而探索城市规划结构的革新,为扩大市场,繁荣城市商品经济创造条件。 • 按照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增建城市,发展市镇、草市,并调整城市分布布局,加速城市化进程。 • 充实提高经济分区城市群体组织网络的规划水平。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一阶段 作业 • 图解隋唐长安城,总结其城市建设的特点。阐述建设年代,消亡、衰败的年代及原因。 • 图解隋唐洛阳城,总结其城市建设的特点。阐述建设年代,消亡、衰败的年代及原因。 • 总结发展期城市建设的总体特征。 • 从周王城的形制中解读《周礼 考工记》的思想内涵,并阐述《周礼 考工记》的核心思想。 • 名词解释:城、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