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 likes | 856 Views
校園霸 凌事件 預防與處理. 蔡甫欣律師 morlyy.tw@yahoo.com.tw 0922-465-336. -- 為何在「校園偏差行為」之外, 另創「校園霸凌」 ?. 壹、 理解霸凌 ( Bully ). 一、下列事件何者為校園霸凌?. *校園霸凌傷眼 家長批延誤送醫 * 11 國中生霸凌 爸媽判賠 *大姊頭霸凌同學 打到剉屎 *高中生霸凌 國中生丟錢丟手機 *含水吐臉淋頭 教室霸凌實錄 *國三潮男 遭五同學逼口交. 二、「校園霸凌」之定義、類型與 具體型態. 三、校園霸凌與校園偏差的差異.
E N D
校園霸凌事件 預防與處理 蔡甫欣律師 morlyy.tw@yahoo.com.tw 0922-465-336
--為何在「校園偏差行為」之外, 另創「校園霸凌」? 壹、 理解霸凌(Bully)
一、下列事件何者為校園霸凌? *校園霸凌傷眼 家長批延誤送醫 *11國中生霸凌 爸媽判賠 *大姊頭霸凌同學 打到剉屎 *高中生霸凌 國中生丟錢丟手機 *含水吐臉淋頭 教室霸凌實錄 *國三潮男 遭五同學逼口交
二、「校園霸凌」之定義、類型與 具體型態
三、校園霸凌與校園偏差的差異 資料來源:林滄崧(2010)
四、校園霸凌現象面的解釋 • 家庭偏差教養的涵化(社會性)。 • 「暴力循環論」的反射(心理性)。 • 校園情境(物理與人為)的縱溺。 • 偏差同儕學習牽引。 • 為求自保被迫反擊或參與霸凌集團。 • 校園外部偏差力量的支持。
五、校園霸凌的校園條件 --較少發生校園霸凌事件的校園情境特徵: • 校園規模較小者。 • 校規制定與執行明確。 • 公正公平的處罰霸凌者。 • 校長傳達不容忍校園霸凌事件的決心。 • 導師能確實掌握學生生活動態者。 • 老師之間及師生之間具有緊密連結關係。 • 學校提供師生共同參與校園事務的機會。
六、校園霸凌事件發生的綜合描述 有動機與能力的霸凌者 校園霸凌事件 有霸凌機會(情境)存在 有合適的被霸凌者
貳、校園霸凌事件的處理與輔導--正向管教態度與方法貳、校園霸凌事件的處理與輔導--正向管教態度與方法 國家親權主義(parenspatriae) 未成年的孩童與少年是國家的資產,非父母個人的私產,當未成年人所應受到的福利服務受到侵害或中止時,國家可以運用公權力介入,使其福利服務持續不中止。(約束與保護)
(一)學校面對校園霸凌事件 應有的態度-- 3R 觀點 • 規則(Rule): 讓學生清晰知道,學校有處理校園霸凌的規範。 • 權利(Right): 每一位學生都有權力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學習。 • 責任(Responsibility): 教育者必須負起「輔導」及「監護」的責任。
(二)處理校園霸凌者的應行途徑--「具支持性」、「澄清行為界線」、「明恥整合」(二)處理校園霸凌者的應行途徑--「具支持性」、「澄清行為界線」、「明恥整合」 高 控制(限制、管教) 低 支持(服務、滿足) 高 資料來源:引自許春金(2005)
(三)校園霸凌事件的處理流程 1、發現事實並進行判別。 2、對霸凌者與被霸凌者進行全面深度了解。 3、研判霸凌類型。 4、進行可介入處理之資源盤點。 4、研擬處置措施以及分工操作。 5、對加(被)害者擬定事後輔導措施。
(四)處理霸凌(偏差)者的程序 資料來源:黃富源和林滄崧(2010)
給導師、學務與輔導人員 的處理建議
(一)面對霸凌者應有的處理態度 • 具幽默感。 • 熟悉「心理防衛機制」的運作。 • 「示弱是強者的美德」。(話到嘴邊停一下,理從是處讓三分) • 理解「既愛又恨﹙ambivalence)」的師生關係。 (切莫遇強則強,遇弱則弱) • 不要當一個只知引用規則的管理者。
(二)具備正向管教的相關智能 1.主觀能力: • 了解與控制自己、具備溝通能力、充滿愛心與使命。 • 溫和而堅定、嚴格不苛刻。 • 理解「管教」與「虐待」的差別
2.客觀能力: (1)建立信任關係: 尊重、權利、平等、穩定。 (2)習得基本的輔導與諮商技術: 打破僵局、傾聽、同理心。
(三)堅守正向管教的基本立場 1.倫理 (1)保密。 (2)不與其他當事人討論與評價。 (3)超出能力範圍、當事人不信任或 涉及本身利益應立即轉介。
「管教」與「虐待」的差別 資料來源:黃富源(2008)
2.認知 (1)善意而非專業的輔導,對當事人而言,是 另一次無法拒絕的傷害。 (2)專業的基礎來自於對當事人的了解與取得 信任;專業的技巧則來自於學習與經驗。 (3)沒有所謂專職的「黑臉」與「白臉」。 (4)鼓勵霸凌(偏差)學生面對事實(錯誤),給 予霸凌(偏差)學生改正的機會(修復)。
(二)防制校園霸凌三級預防架構 1、一級預防 -- 教育宣導 2、 二級預防 -- 發現處置 3、三級預防 -- 輔導介入
1、教育宣導1/2 (1)法治、品德、人權、 生命及性別平等教育。 A、研編各類教材。 B、融入社會及綜合領域課程實施機會教育。 C、辦理多元活潑教育宣導活動。 D、辦理教師研習,增強教師知能。 E、建立法治教育人才庫。 (2)編印各類防制霸凌案例教材及法律彙編。 (3)推動反暴力霸凌安全學校。 (4)各級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每學期辦理相關活動、 個案研討及表揚大會。
1、教育宣導2/2 (5)直轄市政府教育局及各縣市政府應辦理之各項 研習、 評鑑、優良選拔及學生才藝競賽等活動。 (6)各級學校每學期結合校務會議、導師會議(研習) 或教 師進修時間,實施防制校園霸凌專題報告。 (7)推動每學期第一週為「友善校園週」。 (8)各校成立「維護校園安全家長工作坊」,辦理 志工招募研習。 (9)結合家長會全面加強所有家長對校園霸凌認知與 權利 義務。 (10)結合社區與愛心商店共同確保學生校外安全。
2、發現處置1/2 (1)每年委託專家學者不定期調查校園霸凌行為。 (2)教育部設0800200885(耳鈴鈴幫幫我)24小時免付 費投訴電話;各級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應設立反 霸凌投訴電話,並指定專人處理。 (3)各級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應於每學期辦理不記名 校園生活問卷調查。 (4)中等學校及國小(五、六年級),應分別於每 年4月及 10月各辦理乙次記名及不記名「校園 生活問卷」普測。
2、發現處置2/2 (5)各級學校應設置投訴信箱,亦得建構反校園霸 凌網頁,提供學生及家長投訴,並宣導相關訊 息及法規 (令),遇有投訴,學校應責由專人處 置及輔導。 (6)學校發現疑似「霸凌」行為時,立即列冊追蹤 輔導,如發現符合霸凌通報四項要件者,即應 啟動輔導 機制,並依規定通報校安系統。 (7)各級學校學輔人員(教官)、教師,遇霸凌個案 時, 應主動聯繫學生家長。
3、輔導介入 (1)定期舉辦全國「防制校園霸凌」研討會,邀請 專家學者與各級學校校長,就年度所發生之個 案進行研商與精進處理機制。 (2)各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應辦理防制校園霸凌工作 研討會及協調會,研擬因應策略。 (3)各縣市政府應結合當地輔導資源中心,提供各 級學校必要防制霸凌輔導諮詢服務。 (4)各縣市政府應設置法律諮詢專線,俾便協助學 校相關法律專業事務諮詢。
(5)學生疑似發生霸凌個案,經學校霸凌評估會議(5)學生疑似發生霸凌個案,經學校霸凌評估會議 確認,符合霸凌四項要件,除即依校安通報 系統通報外,並 應成立輔導小組,成員包括 導師、輔導教師、家長、 學務人員、社工人員 或校外會、少年隊代表等加強輔導,輔導小組 應就霸凌者、受凌者、旁觀者擬訂輔導 計畫, 明列輔導內容、分工、期程等,並將紀錄留校 備查。 (6)若霸凌行為屬情節嚴重之個案,應通報警政單 位協處,並向司法機關請求協助。 (7)經學校輔導評估後,對於仍無法改變偏差行為 之學生,得於徵求家長同意轉介專業諮商輔 導或醫療機構實施矯正與輔導;學校輔導小 組仍應持續關懷並與該專業諮商輔導或醫療機構 保持聯繫,定期追蹤輔導情形,必要時得洽請司 法機關協處及請當地縣市政府社政 機構介入協調 適當之機構輔導或安置。
(一)刑罰責任 學生為霸凌行為之法律責任
(一)刑罰責任(續) 學生為霸凌行為之法律責任
(一)刑罰責任(續) 學生為霸凌行為之法律責任
(一)刑罰責任(續) 學生為霸凌行為之法律責任
(一)刑罰責任(續) 學生為霸凌行為之法律責任
(二)民事侵權責任 學生為霸凌行為之法律責任
(三)行政罰責任 學生為霸凌行為之法律責任
結語 • 校園間發生霸凌行為,教育人員有義務要將該事件通報權責單位,進行霸凌行為之學生則可能必須負擔刑罰、民事賠償乃至行政罰之法律責任,或依少年事件處理法接受相關處分,民事賠償責任部分,其法定代理人亦須一併負責,所以校園霸凌行為絕非只是同學間的嬉鬧,而是「犯法」的行為。 • 法律是處理校園霸凌行為觸法時不得不然的手段,應讓學生就此有正確的認識,了解自己行為的後果。至於教育與輔導才是防治校園霸凌的治本之道,只有落實友善校園,確實了解個別學生的問題,掌握校園動態,才能期待得以杜絕校園霸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