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likes | 316 Views
豆 蔻 AMOMI FRUCTUS ROTUNDUS. 【 历史 】 始载于 《 开宝本草 》 , “ 白豆蔻,出伽古罗国。 ”“ 子圆大如白牵牛子。其壳白厚,其仁如缩砂仁。 ” 自古属于进口药材。 【 来源 】 为姜科植物。 白豆蔻 Amomum kravanh Pirre ex Gagnep. 原豆蔻 爪哇白豆蔻 A.comactum Soland ex Maton 的干燥成熟果实。 印尼白蔻 【 产地 】 产于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国。 我国广东、广西、云南亦有栽培。目前商品绝大多数来源于进口。
E N D
【历史】始载于《开宝本草》,“白豆蔻,出伽古罗国。”“子圆大如白牵牛子。其壳白厚,其仁如缩砂仁。”自古属于进口药材。【历史】始载于《开宝本草》,“白豆蔻,出伽古罗国。”“子圆大如白牵牛子。其壳白厚,其仁如缩砂仁。”自古属于进口药材。 • 【来源】为姜科植物。 • 白豆蔻 Amomum kravanh Pirre ex Gagnep. 原豆蔻 • 爪哇白豆蔻A.comactum Soland ex Maton 的干燥成熟果实。 印尼白蔻 • 【产地】产于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国。 • 我国广东、广西、云南亦有栽培。目前商品绝大多数来源于进口。 • 【采收加工】于10-12月间采收未完全成熟的果实,干燥后除去残留的花被和果柄,再晒干。
【性状鉴别】 • 原豆蔻 呈类球形,直径1.2-1.8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3条较深的纵向槽纹,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两端均具有浅棕色绒毛。果皮体轻,质脆,易纵向裂开,内分3室,每室含种子约10粒。 • 种子团圆形,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有皱纹,并被假种皮。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 • 印尼白蔻 个小,表面黄白色或微紫棕色,果皮较薄,种子瘦瘪,气味较弱。 • 以个大饱满、果皮薄而白、气味浓者为佳。
豆蔻仁 种子团习称“蔻球”,3瓣,中间有白色隔膜;每瓣有种子7-10粒,习称“蔻米”。种子为不规则在多面体,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质坚硬,断面白色粉质,有油性。气芬香,味辛凉。 • 豆蔻皮 呈不规则薄皮,黄白色。气微香,味辛。
【显微鉴别】 • 种子横切面: • 1、假种皮残留。 • 2、种皮 表皮层细胞1列,径向延长,壁厚。 • 3、下皮色素层细胞2列,含棕色或红棕色物。 • 4、油细胞层1列方形细胞,含油滴。 • 5、色素层为数列棕色细胞,细胞多角质。 • 6、内种皮为1列栅状细胞,内壁极厚,胞腔偏于上方,含硅质块。 • 7、外胚乳细胞含淀粉粒,有少量方晶。 • 8、内胚细胞含糊粉粒及油滴。
粉末 淡棕色 • 1、种皮表皮细胞甚长,直径20-32μm,壁较厚。 • 2、下皮细胞呈长方形,与表皮细胞垂直排列,内含深浅不一的棕色色素。 • 3、油细胞呈方形或长方形,常与表皮下皮细胞相重叠。 • 4、内种皮碎片细胞细小,呈多角形(顶面观),壁不均匀增厚。 • 5、外胚乳细胞成长多角形,充满细小淀粉粒(2-5μm);有细小菱形、方形或柱形结晶。 • 6、假种皮细胞狭长,壁薄,含有细小颗粒状、球形或方形草酸钙结晶。
【成分】含挥发油曰2.4%,其中有右旋龙脑、右旋樟脑、草烯及其环氧化物、1,8-桉叶素、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葛缕酮、松油烯-4-醇、香桧烯等。【成分】含挥发油曰2.4%,其中有右旋龙脑、右旋樟脑、草烯及其环氧化物、1,8-桉叶素、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葛缕酮、松油烯-4-醇、香桧烯等。 • 脂肪油:皂苷;淀粉、蛋白质等。 • 【理化鉴别】 • 薄层色谱 取挥发油做供试品试液,以桉油精对照品为对照,进行TLC。供试品色谱上,在与对照品相应的色谱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 杂质 原豆蔻杂质含量不得过1%,印尼白蔻杂质含量不得过2%。 • 水分 甲苯法,原豆蔻含水分不得过11.0%;印尼白蔻含水分不得过2%. • 【含量测定】 • 1、挥发油 原豆蔻仁不得少于5%(ml/g),印尼白蔻不得少于4.0% (ml/g)。 • 2、桉油精 气相色谱法测定,按干燥品计算,豆蔻仁含桉油精不得少于3.0%。 • 【功效】 化食消痞 行气温中 开胃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