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6

XDU

XDU. 使用现代化软件 创造性地学好线性代数. 给西电大一学生的讲座. 西电牵头的教育部项目.

Download Presentation

XDU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XDU 使用现代化软件创造性地学好线性代数 给西电大一学生的讲座

  2. 西电牵头的教育部项目 • 往年我的讲座题目是“科学计算能力和MATLAB”,今年不同是由于一个新的情况。经过我们多年的努力,西电在线性代数课程的改革成就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今年1月,教育部启动了“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改造课程”的教改项目,西电申报的“用MATLAB和建模实践改造工科线性代数课程”被核准为18个子项之首。这个项目要求我校联合15个以上的大学,把现代化计算工具MATLAB用于线性代数课程,大大提高学生的科学计算能力,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并使它真正成为教学计划各后续课的基础,提高学生全程培养的质量。

  3. 一。计算机应如何推动教育 1。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成十倍地提高了产品生产和更新的速度; 2。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的应用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速度; 3。计算机在各个技术领域的应用使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深度、广度和速度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问:计算机在教育中的作用有多大?如何才能充分提高教育的效率。

  4. 科学计算工具的发展 • 算盘是最早的计算工具 • 1630年发明了计算尺,它以后成为大学理工科学生的必备工具; • 1970年发明了计算器,在中国则从1980年起,大学中计算尺迅速被计算器所取代; • 计算机取代计算器的过程从1990年开始,到2000年。在发达国家大学中已经基本完成,中国尚需努力。

  5. 工具改进促进教学科研 • 计算工具的改进可以全面促进各门课程的教学和科研; • 计算器取代计算尺主要提高了精度,没有根本性的变革; • 计算机取代计算器更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与计算器取代计算尺的过程有三点不同: • (1). 效率大幅提高,达数十倍或更高; • (2). 它反过来影响理论研究和建模方法; • (3). 需要有一定的培训教育,才能掌握。

  6. 计算机和计算器的根本差距 • 计算器是一个一个数据进行计算,最多只能存储十来个数据,计算机则可以进行数据群的计算,把成千上万的数据放在一起进行分析。 • 计算器只能执行简单的少量的运算次数,而计算机可以把很复杂的运算集成起来。做成各种子程序,方便地调用。 • 计算机可以显示复杂的图形、声音、动画,发挥多媒体的功能。 • 计算机可以存储程序和成果,促进知识的积累。

  7. 计算机替代计算器的条件 • 1。价格能够普及到大学生;——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和降价。 • 2。操作界面要像计算器那样方便;——科学计算语言的出现,如(MATLAB,Maple, Mathmetica等)。 • 3。功能确实成十倍、百倍地提高;——大量工具箱(子程序集)的出现。 • 4。不仅是数值计算,而且可以进行符号运算——即公式推导。

  8. 有士兵的能力,有将军的头脑 大学生怎么学各门课程? 1。弄清概念,掌握方法; 2。知道步骤,会用手工解最简单的问题。 以上是士兵该学作的,后面才是将军的任务 3。能将步骤变成一般问题的子程序; 4。能调用多种多样子程序完成复杂的任务。 过去的教学计划只教前两步,同学也只学这两步,这是不利于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到21世纪,要教后两步。我的讲座就是要激励大家来学习后两步。

  9. 理想的大学课程教学效果 • 教师讲清了基本概念,学生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然后把解题的方法变成一个个简单的程序。 • 今后其他课程遇到类似的问题,不必重新编程,而可以直接调用此程序。 • 解决综合性复杂问题时,能够分解为几个子问题,分别调用相关的各种子程序来解决。这就是做将军的工作。

  10. 需要同学们的自觉性 教育部提出,我们学校的计划都有‘计算机不断线’的要求,同学们买了计算机只玩游戏和上网也算‘不断线’吗?不是这样,至少是很低级,不断线的核心应该是在大多数课程中使用计算机解决课程的问题。这个问题光靠教师不行,也要靠同学的主动性。 你们进入了这个时代,但你们的许多师兄和老师没有这个福气,你们有这个条件而不利用,太可惜了!要珍惜!

  11. 二。计算机比计算器强多少? 我们用几个实例来说明: • 1。线性代数方程的解 • 2。函数表的生成 • 3。函数关系和曲线绘制 • 4。高阶代数方程的解 • 5。公式推导 • 6。有记忆和积累的能力。

  12. 例题1 线性代数方程 x1 + 2 x2 + 3 x3 -4x4= 2 3 x1- 5 x2 + 4 x3 +2x4= 0 7 x1 + 8 x2 + 9 x3 -5x4 = 2 5 x1 - 2x2 -3 x3 +6x4 = 3 新办法 :矩阵+MATLAB

  13. 用计算机来解例1 A=[1,2,3,-4;3,-5,4,2;7,8,9,-5;5,-2,-3,6]; B=[2;0;2;3]; X=inv(A)*B 程序运行结果为: • X = 1.2096 • -0.4688 • -0.9288 • -1.1287 即x1= 1.2096, x2= -0.4688, x3= -0.9288,x4= -1.1287

  14. 例1的应用推广 1。理论力学静力学都可归结为线性代数方程,一个空间物体平衡有6个方程,两个物体就加倍,工程结构该有多少阶? 2。电路理论中的稳态电路也可归结为线性代数方程组。每个环路或节点就是一个方程,其中电阻电路为实数代数方程组,交流电路为复数代数方程组。 3。线性微分方程解也归结为代数方程的解。

  15. 手工必须让位于计算机 如果代数方程的阶次更高,比如10阶,系数又是复数,你用手工怎么算? 计算方法研究的结果知道,代数方程求解的需要的乘法次数为n3/3,所以十阶方程要做300次乘法和相近次数的加法,复数乘法则相当于4次实数乘法。这1000多次的乘法中不能有一次错误,这是无法做到的。 所以讲矩阵、讲计算复杂性,而不讲计算机算法实现,是违背工程教学的目标的。

  16. 例2 三角函数表的计算 由于元素群运算功能,此程序只要两条语句 x=[0:0.05:pi/4]'; [x,sin(x),cos(x),tan(x)] 运行结果为: x sin(x) cos(x) tan(x) 0 0 1.0000 0 0.0500 0.0500 0.9988 0.0500 0.1000 0.0998 0.9950 0.1003 … … … …

  17. 例3 函数群运算功能的推广 任何函数 y=f(x),假如给出100个x,即求出100个y.为列表和绘图都准备了条件。 例如 程序为 dt=0.01;t=[0:dt:1.5]; % 设定自变量数组t w= 4*sqrt(3); % 固定频率 y=sqrt(3)/2*exp(-4*t).*sin(w*t + pi/3); 这151个t与y数据可为绘图语句plot(t,y)作准备。

  18. 由上述函数绘出的曲线

  19. 例4 高阶多项式的求根 高阶代数多项式求根的问题已存在几百年,手工解很烦,用计算机解极简单: a=[1,2,3,4,5];X=roots(a) 运行结果为: X = 0.2878 + 1.4161i 0.2878 - 1.4161i -1.2878 + 0.8579i -1.2878 - 0.8579i

  20. 多项式的求根的推广 >> X=roots([1,0,0,0,0,1]),运行结果为: X = -1.0000 -0.3090 + 0.9511i -0.3090 - 0.9511i 0.8090 + 0.5878i 0.8090 - 0.5878i 由根反求多项式检验 >> a=poly(X) a = 1.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1.0000

  21. 用图形检验 plot(X,’x’) 或 polar(angle(X),abs(X),’x’)

  22. 吴文俊院士论“数学机械化” 我国“数学机械化”的带头人,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对“数学机械化”的重要意义作了如下的阐述: “…今天,电子计算机已可以有条件地代替一部分特定的脑力劳动,因而人类面临另一场更宏伟的技术革命。处在又一个新时代的前夕。” 数学脑力劳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数值计算’、‘公式推导‘与‘定理证明’。

  23. “数学机械化”的当前水平 • ’数值计算‘的特点是‘易、繁、刻板和枯燥’,适合计算机实现,因此,它的机械化已经相当非常成熟; • ’定理证明‘的特点是‘难、简、灵活和美妙’。机械化的难度较大,是当前数学家们研究的热门,吴文俊院士获奖的一个主要成就也正在这个领域。 • ’公式推导‘则介乎其中,也已达到可以广泛应用的程度。

  24. 充分利用”数学机械化“的成果 • 吴文俊院士语重心长地提出:“我国在体力劳动的机械化革命中曾经掉队,以至造成现在的落后状态。在当前新的一场脑力劳动的机械化革命中,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 我们提出的“用计算机代替计算器” , “提高科学计算能力”就是为了在脑力劳动的机械化革命中不要落伍。其范围主要是‘数值计算’,少量的‘公式推导‘,因为MATLAB已把部分公式推导功能集成在其软件中。

  25. 提高科学计算能力的方法 • 1。学习MATrix LAB入门; • 2。结合各门课程,应用MATLAB去解决问题; • 3。通过矩阵建模,建立数据群的方程,发挥计算机处理海量数据的优势; • 4。利用图形功能说明问题; • 5。先用MATLAB数值解,后符号推理;

  26. MATLAB入门光盘 它包含以下内容: (看演示) 1.《MATLAB入门》(完全版),它是一套录像,由四段组成,每段播放50分钟。2.《MATLAB入门》(精简版),它由完全版录像摘录成为两段,每段播放50分钟。3. 2005年线性代数教师培训研讨会资料。其中包括给教师讲的8节课的ppt课件,培训班的小结和参加培训教师的心得汇集。4. 2008年“用MATLAB提高线性代数教学水平的研究”鉴定会资料。5.陈怀琛教授所写的六本教材中的全部MATLAB程序集,文件名为chenprog6. 《线性代数机算和应用指导》中的全部程序集。

  27. 配套的教学资料(1) 《线性代数实践及MATLAB入门》 “语言篇”,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0初版,2009.1第二版 第一篇:MATLAB入门 第二篇:线性代数实践 第5章 预备知识 第6章 用行阶梯法解线性方程 第7章 用矩阵运算解线性方程 第8章 向量空间法解线性方程 第9章 线性变换及其特征 第10章 后续课中的矩阵建模

  28. 第二部分 线性代数的改革 改革的缘由和目标

  29. 线性代数课程改革的缘由 • 现在的线性代数教学大纲存在着重大的缺陷,主要是没有把“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作为动力: • “需求牵引”方面——不能满足工科后续课的需求,按所教的方法后续课无法用来解高阶、复数的矩阵题目;因此它们普遍不用线性代数解题。 • “技术推动”方面——解线性代数方程需要的乘法次数为n3/3,这样繁琐的运算,还在靠手工算题,那就注定了无法解n>3的问题,严重落后于后续课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30. 工科后续课能用而不用矩阵的调查

  31. 应用(1)化学方程的配平

  32. 要使方程配平, 必须满足: 将所有项移到左端,并写成矩阵相乘的形式,就有:

  33. 对矩阵A进行行阶梯变换,键入程序ea471: A[3,0,1,0;8,0,0,2;0,2,2,1] U0rref(A) 得到 注意四个列对应于四个变量的系数,有

  34. 此处可取 ,则 均有整数解, 。因而配平后的 化学方程为: 对于比较复杂的反应过程,为了便于得到 最小整数的解,在解化学配平的线性方程组时, 应该在MATLAB中先规定取有理分式格式。即先 键入format rat,然后键入ea471,结果为:

  35. 把最简行阶梯形矩阵恢复为方程,就很容易看出应令 ,其余变量的整数取值就一目了然了。 这里举的化学反应式左右都只有两种物质,如果是三种物质,方程的阶次就到了6阶。手工怎么解?

  36. 一些典型的应用(2) • 静力学中的核心是平衡方程,一个空间物体有6个平衡方程,就是n=6的线性方程组,两个刚体相联,方程数n就加倍; • 电路课中稳态电路核心是基尔霍夫方程,n个节点(或回路)就有n个方程,交流电路更是复数方程,构成n元复数方程组。 • 线性代数教的手工解法解决不了,只好不用,还是用中学的代入法,这就是现状。后续课中要算的n都大于3,现代的科学计算问题n达到几百、几千,不教计算机结果是统统不用矩阵,简单的用中学的方法,复杂的只好不算。

  37. 静力学模型

  38. 不用“技术推动” • 从“需求牵引”的角度,我们知道,即使是大学后续课程,需要的是高阶、复数、超定的线性方程组。用中学的代入法、消去法是不行的,所以要引进线性代数,其实,它比中学方法更繁,因为它不找窍门,而是死算,但死算有一个好处,因为程序简单了,所以线性代数的好处只有与计算机结合才能显示。 • 线性代数不用计算机解题,不联系应用,不符合课程现代化的要求,落后于美国十多年;

  39. 一个比方 • 中学代数中的“代入法”、“消去法”相当于手推独轮车,解决个体户自留地中的运输问题。 • 大学学线性代数是“载重汽车”,解决大生产中大规模、长距离的运输问题。 • 载重汽车很复杂,要讲它的原理和设计方法很费时间,但许多人忘掉了最关键一点,要使载重汽车发挥作用,必须要用发动机,要加油(MATLAB),其次必须要学会开车(机算)、认路(建模)。如果仍然用手工,那么载重汽车还不如手推车,谁也不会用的。 • 现在的问题就在这里,我们在造“手工载重车”方面下的功夫很大,但在汽油发动机、开车、认路方面一点不教,所以在后续课的广阔天地中没人用载重汽车。要把大多数用汽车的与少数造汽车的区分开来,教会他们开车、认路、解决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这是我们改革的目标。

  40. 矩阵在科学计算中的重大意义 • 矩阵是组织海量数据进行运算的最好的数学方法,如果矩阵运算仍然用单个元素运算来完成,那末人们宁愿用代入法或消去法等中学方法。至少它可以省掉一些运算量。 • 要使矩阵运算带来实际的好处,必须要有能进行海量数据运算、处理、绘图的工具,笔算无法显示矩阵优势,只有靠计算机。 • 如果计算机每次只对两个数进行运算,那它的效率和计算器差不多。计算机的优势只有在数据批处理中才能显示。 • 会矩阵不会计算机,是瘸子;会计算机不会矩阵,也是瘸子,要把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才算真正进入了科学计算的殿堂。线性代数能完成这一点,对大学生,对现代化,将是功德无量!

  41. 国内外教材简要对比

  42. 我国教材的三个弱点 1.不注意从几何图形引入线性代数的概念,不用图说明问题。 2.不使用现代化计算工具,使得解题的范围无法扩大。 3.不联系应用实际,不了解科学和工业现代化对线性代数的需求。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国内的线性代数改革,多侧重于课程内部概念的讲法,但缺少两点:一是不注意与应用、与后续课等外部的关系的改革,二是不注意引进新技术,没有用现代化的计算和教学工具。这正是我们常讲的引领科技发展的两个动力:“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少了这两点,创新的新思想、新课题就没法诞生。

  43. 机算和手算解题范围的对比 • 可以用下图表示数学软件对线性代数的作用。白色部分为手工能解的区,黑色区是手工不能解的区域,灰色区是计算太繁的区域,用了数学软件后全部都能解。不难看出,数学软件可以使线性代数较好地满足后续课和未来工程计算的需要。

  44. 新旧线性代数内容覆盖图

  45. 大纲改革后的解题指标 1.解6元以上的实数线性代数方程组(力学); 2.解3元以上的复数线性代数方程组(电路); 3.会进行3阶以上的信号流图传递函数计算,即学会做文字变量的求逆运算;(信号与系统) 4.进行6阶3元以上超定方程组的求解; • 这是指教材中控制的例题和习题的深度,我们觉得,线性代数达到这个水平,与后续课就可以实现无缝衔接了。 • 实际上,只要学会使用计算机编程以后,阶数是没有上限的。

  46. 补丁书《线性代数实践…》 • 补充的内容为: • 1.后续课和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 2.线性代数中所有概念的几何形象,甚至动画; • 3.解各种线性代数问题的MATLAB程序; • 4.适合计算机算的习题。另外就是MATLAB语言入门。它的宗旨是实现下面三句口号: • 线性代数抽象吗?看了本书后,你会知道它的概念都基于空间形象。 • 线性代数冗繁吗?学了本书后,你会懂得它的计算全藉助简明程序。 • 线性代数枯燥吗?读了本书后,你会发现它的应用极其广泛又精彩。

  47. 美国的做法 • 1990年开始,先组成了线性代数课程研究组(Linear Algebra Curriculum Study Group-LACSG)。8月,他们和工程界的代表,共同提出了几条建议,简称为LACSG Recommendations:要点是:(i),线性代数课程要面向应用,满足广大的非数学专业学生的需要;(ii),它应该是面向矩阵的; (iii),它应该是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需要来组织的;(iv),它应该利用最新的计算技术;(v),对数学专业要另设课程提高其抽象性。 • 1992年NSF又资助了一个ATLAST计划,ATLAST是 Augment the Teaching of Linear Algebra using Software Tools (用软件工具增强线性代数教学)的缩写。该计划在1992 到 1997 六个暑期组织了许多学习班。使大批教师接受了科学计算语言的培训。从而在全国推动了线性代数与计算机的结合。

  48. 我校的改革过程(2005~2008) • 2005年5月~8月写出了《线性代数实践与MATLAB入门》, • 2005年9月在学校的支持下办了40余人的线性代数教师培训班,以稿为教材,讲8节课。并举行座谈,听取反馈意见。 • 2006年3月~2007年底,边试点,边编教材,2007.7出版新型教材《工程线性代数(MATLAB版)》。 • 2008 年5月项目通过教指委的鉴定,得到很高评价。

  49. 教指委鉴定小组的评价 • 本项目从工程技术应用的视角,审视了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工程背景、应用实例和现代科学计算软件融入了线性代数教学,符合国内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国际潮流,有助于实现“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目标,在国内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属于首创。 • 课题组编写的《线性代数实践及MATLAB入门》及《工程线性代数(MATLAB版)》两本教材,较好的体现了经典理论与现代计算手段相结合,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使一些复杂的计算问题得以实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后续相关课程中应用线性代数知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 本课题组的改革思想和取得的改革经验具有示范意义,… • …一致认为:该项目改革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具有创新性,是一项高水平的教学改革成果,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50. 配套的教学资料(4) • 《工程线性代数(MATLAB)版》 1。线性方程组与矩阵 2。矩阵运算及其应用 3。行列式 4。平面和空间中的向量 5。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6。线性变换及特征值 7。在后续课中的应用举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