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k likes | 1.25k Views
第八讲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一、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二、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三、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体系及运行机制,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理念,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掌握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案例故事.
E N D
第八讲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一、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二、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三、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体系及运行机制,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理念,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掌握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案例故事 据希伯莱传说,神赐给所罗门王极大的智慧,“如同海沙不可测量”。天下列王都差人听他的智语。《圣经·列王纪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日,两女争夺孩子,久执不下。所罗门王令人将孩子一劈为二,各与半,一女愿劈,一女不愿,宁送子与彼。王遂判子归后者。而相同的智慧故事也在中国上演。在《管锥编》中,钱钟书先生举了很多相同的例子,如《风俗通义》中的黄霸判子案、《魏书·李崇传》中断子案、《灰栏记》第四折中的包拯断子案等等。裁判者与所罗门王使用的技巧完全相同。 在故事中,所罗门王判案依据什么呢?
一、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列宁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的历史类型一致,法也有四种类型: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的历史类型一致,法也有四种类型: 奴隶制法律 封建制法律 资本主义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1)法律的一般含义 汉字“法” 的古体 —— 偏旁从水,意思是刑法应公平如水,右边的廌字是有些象羊的独角兽。 整个"灋"字的意思是:判刑公平如水,倘有不平,廌便用独角把它除掉。
廌(zhì)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会用角去触理曲的人。 传说舜的法官皋陶遇着疑难案件,便让廌出面判断,廌用角触谁,谁就是罪犯,从来不会犯错。
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个不讲法治的国家,然而这个“灋”字却造得很有深意。它或许就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向往:法就应该对任何人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应该坚决除去。法应该是公正严明刚直勇猛不隶属任何个人或团体的独角兽,决不能成为任主人驾驭的驯服的马,或是蒙上双眼打转推磨的蠢驴。 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个不讲法治的国家,然而这个“灋”字却造得很有深意。它或许就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向往:法就应该对任何人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应该坚决除去。法应该是公正严明刚直勇猛不隶属任何个人或团体的独角兽,决不能成为任主人驾驭的驯服的马,或是蒙上双眼打转推磨的蠢驴。 灋就应该是公正而独立的法!
“律” 与“法”字有关系的另一个字是“律”。据《说文解字》解释,“律,均布也”。 所谓“均布”,古代调音律的工具。说明律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是普遍的人人必须遵守的规范。 • 如果法与律连用,法强调平、正、直。律强调“人人必须遵守” 。
1、法律的一般含义 法律: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制定,即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二是认可,即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第一,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第一,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由国家创制 由国家创制 由国家认可 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 由国家保证实施 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
第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不是统治阶 级意志的全 部,仅是上 升为国家意 志的那部分 统治阶级整体意志,非个别意志,也非个别意志简单相加 •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第三,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地理环境 人口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根本因素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的行为以及对社会最终产生的影响。主要是指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①法的规范作用:是法律自身表现出来的、对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可能影响。 法律的规范作用根据其作用的具体对象、主体范围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
法的指引作用表现为: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从而对行为者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法的指引作用表现为: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从而对行为者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 法律的评价作用表现在: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或违法及其程度,具有判断、衡量的作用。 • 法律的预测作用表现在:依靠作为社会规范的法律,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他们相互之间将如何行为。预测的对象是人们相互的行为,包括国家机关的行为。 • 教育作用表现在:通过法的实施对一般人今后的行为所发生的积极影响。作用对象是一般人。 • 法律的强制作用表现在:法律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实现,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惩罚违法行为。这种作用的对象是违法犯罪者的行为。
②法的社会作用 主要涉及了三个领域和两个方面。 三个领域: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领域; 两个方面:政治职能(通常说的阶级统治的职能)和社会职能(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如,为了维护人类基本生活条件,保护自然资源、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交通通讯以及基本社会秩序的法律;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管理文化事务等。)。
尽管法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不是万能的,原因在于:尽管法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不是万能的,原因在于: 第一,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或改变社会; 第二,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 第三,法律规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会关系(如人们的情感关系,友谊关系)不适宜由法律来调整,法律就不应涉足其间; 第四,法律自身条件的制约,如语言表达力的局限。在实践活动中,法律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发挥作用。
(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时期孕育,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确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发展的。
其一,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看,我国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其一,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看,我国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 其二,从法律的实质内容看,我国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 其三,从法律的社会作用看,我国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法律保障。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什 么 是 法 律 体 系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 是其他法立法的依据 内容最根本 效力最高
民商法(民商合一)——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规范民商法(民商合一)——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规范 民法规定的有关民事关系的很多概念、规则和原则也通用于商法。 是调整民事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目前尚无一部较完整的民法典,而是以《民法通则》为核心法律,辅之以其他单行民事法律 。
行政法——依法行政的根据 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政府采购法》 《行政处罚法》 《公务员法》 《铁路法》 《集会游行示威法》 《治安管理处罚法》
经济法——宏观干预经济的法律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 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
社会法 《劳动法》 《劳动合同法》 《工会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 《红十字会法》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公益事业捐赠法》 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权益保障等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打击犯罪、保护人民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解决争议、保障诉讼权利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解决争议、保障诉讼权利 ——是贯穿于民事诉讼全过程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基本方法和重要结案方式,对化解矛盾,解决纠纷,促进社会稳定,减轻当事人诉讼负担,节约办案成本,提高审判质量与效率都具有重要作用。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 法律制定(立法)——起始性、关键性环节 法律遵守(守法)——权利与义务 法律执行(执法)——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 法律适用(司法)——法律处理案件
法律制定 法律制定(立法):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必须遵循法定程序。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而言,大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
法律遵守 法律遵守(守法):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人们通常把守法仅仅理解为履行法律义务。其实,守法也意味着依法办事。 依法办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二是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 因此,不能将守法仅仅理解为履行义务,它还包含着正确行使权利。
法律执行 法律执行(执法):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行政执法的主体通常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在我国,行政执法的主体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包括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另一类是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如:税务、工商、公安、物价、农业、水利、审计、劳动等等。
法律适用 法律适用(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我国司法的基本要求: • 1、正确:所依据的事实全面真实,法律适用准确无误。 • 2、合法:对案件的处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得主观臆断,更不得借口情况特殊而背弃法律。 • 3、及时:指司法活动的每个阶段和全过程,都要符合法定的时间要求,努力提高办案效率。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法制和法治的区别与联系 • 法制:通常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一种社会制度。 • 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 区别:①法制是国家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静态的概念,与民主没有必然联系,往往与道德、习惯、政策等相对。法治是治国的原则和方略,是动态的概念,与民主有密切联系。②法制与国家政权相伴而生,有国家政权,就必须有法制。法治与民主政治相伴而生,没有民主政治,谈不上法治。
二者的联系在于: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 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2)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提出及科学内涵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正式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治国方略。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发亮而改变。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发亮而改变。 具体包括 (1)依法治国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 (2)依法治国的对象: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3)依法治国的依据:宪法和法律。 (4)依法治国的目标: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第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核心内容; 执法为民——本质要求; 公平正义——价值追求; 服务大局——重要使命; 党的领导——根本保证。
第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有法可依是任何一个国家法制的前提条件。 加强立法工作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原则; (2)立法与改革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立法严密、细致的原则; (4)经济立法与政治立法并重的原则; (5)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科学研究,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
资料 据法制日报报道,3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1982年通过现行宪法,并先后4次对宪法部分内容作了修改。到2011年12月底,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共有239件,行政法规714件,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8921件。
第三、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依法执政具体体现在: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
第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的特点: 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高效、廉洁、诚信、公正的政府。
第五、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自2002年中共十六大作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战略决策以来,中国司法改革自上而下,先易后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体现出深具中国特色的改革思路。 2010年11月,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表示,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工作呈现出整体推进、扎实有序、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 (1)司法更加以人为本;(2)司法更加公开透明; (3)司法监督制度得到完善,司法公正进一步体现; (4)司法职权配置也得到进一步优化、司法效率进一步提高。
第六、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案例: 改变中国法制进程的孙志刚案件
第七、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的培植,更主要的任务是传播和弘扬民主法治精神。要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提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只有大力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精神,使人们的法治观念发生根本性的转换和更新,才能最终培植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法治需要的法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