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生物课堂教学中设问的有效策略

生物课堂教学中设问的有效策略. 王志强 (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 联系地址:建阳市黄花山路 22 号  邮编: 354200 电话: 0599 - 5822383 (办), 5847466 (小灵通) E - mail:wzqjyfj@163.com. 一、有效课堂设问研究的特殊意义. (一)课堂设问的有效性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反思后的诉求。 “以教促学”的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增进师生交流 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提供教学反馈信息. 有效课堂设问研究的特殊意义.

shino
Download Presentation

生物课堂教学中设问的有效策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生物课堂教学中设问的有效策略 王志强 (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 • 联系地址:建阳市黄花山路22号  邮编:354200 • 电话:0599-5822383(办),5847466(小灵通) • E-mail:wzqjyfj@163.com

  2. 一、有效课堂设问研究的特殊意义 • (一)课堂设问的有效性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反思后的诉求。 • “以教促学”的课堂教学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 •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 增进师生交流 • 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 提供教学反馈信息

  3. 有效课堂设问研究的特殊意义 • (一)课堂设问的有效性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反思后的诉求。 • “以学促教”的课堂教学 • 启发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 组织和参与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讨论 • 建构和重组知识和知识结构 • 能在新情境下实现知识的迁移 • 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新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

  4. 传统课堂活动结构: 1、教师复习相关知识; 2、教师引出问题、任务和主题; 3、学生参与教师所预期的推导过程; 4、全班归纳学习结果统一理解和总结方法; 5、课堂练习,巩固新知识。 建构主义课堂活动结构: 1、呈现问题情境; 2、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引发相关经验和认知冲突; 3、在教师支持下,学生合作探究并解决问题; 4、在教师的监控下,全班交流问题解决的策略、过程和结果,达成深层次的理解; 5、呈现新问题,促进知识的应用和整合。 课堂活动结构的转变

  5. 传统备课工作范围: 1、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2、吃透教材,理清课中逻辑关系,任务分析; 3、确定学生头脑中的相关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 4、设计呈现信息的方法和推演知识的进程; 5、选择课堂练习题以及记忆方法。 建构主义备课工作范围: 1、分析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 2、深刻思考所教知识的新发展、应用及联系; 3、分析学生先前的经验和认知过程,确定最近发展区; 4、设计问题情境,支持交流的方式以及学习的流程等; 5、选择迁移问题,整合方法以及学习评价方法。 备课工作重心的转变

  6. 有效课堂设问研究的特殊意义 • (二)课堂设问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重要命题之一 。 • 活动1:对课堂设问有效性的讨论

  7. 活动1.对课堂设问有效性的讨论 • 步骤1.个人思考——你认为什么样的设问是有效设问?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你一般在什么情况下进行设问?能举1—2例说明吗?(5分钟) • 步骤2.小组交流——将你的思考与小组同伴交流,形成小组意见。(5分钟) • 步骤3.全班分享——将你小组观点与全班分享。(10分钟)

  8. 有效课堂设问研究的特殊意义 • (二)课堂设问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重要命题之一 。 • 1.有效教学的前提 • 正确的学生观: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你的教学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进而达到完成学业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即课程改革所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 • 应有先期的学习倾向:兴趣、行为。 • 应有满足教学的先前条件:教师应有教学的热情和对职业感的认同,学生有先前的学习基础和对学校班级制度的认同,学校能提供教学的良好环境。

  9. 2.有效教学的标准 •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对一些中小学生做过采访调查,问什么时候学得最好? • 1、当我们有兴趣时,学得最好; • 2、当我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得最好; • 3、当教学不是千篇一律时,我们学得最好; • 4、当我们遇到理智的挑战时,学得最好; • 5、当我们发现知识对我们有意义时,学得最好; • 6、当我们能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学得最好; • 7、当我们被关注和信任时,学得最好; • 8、当我们能够学以致用时,学得最好,形式要多样;

  10. 有效教学的标准 •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孔企平教授: •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核心是“学生参与(student engagement)”,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 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 研究有效教学的基础是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的学习过程应包括: • 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 学生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 • 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 学生能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 • 在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得到帮助 • 学习内容具有适当的难度 • 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启发与激励 • 有效教学另一重要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有效学习时间是指学生在这一段时间内有一定程度的情感、认知与行为的投入。

  11. 有效教学的标准 • 湖北教育学院  谭细龙教授: •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正是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 • 1.有效果:是指教学结果中与预期教学目标相符的部分,它考察的重点是学生,是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

  12. 有效教学的标准 • 2.有效率。由于教学投入的直接表现是师生双方时间、精力的投入,教学产出的直接表现是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也可如此表述教学效率: • 3.有效益。“教学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地说,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13. 二、课堂设问及其作用 • 问题:指客观存在的事物与人的主体意识之间的矛盾在思维过程中的反映。课堂设问通常指提问,也包括如何设计问题。 • 课堂设问的主要作用 • 诊断评价:提供教与学两方面的状态反馈,这里包括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状况及心态信息、情感信息、学生尚未意识到的存在问题、教学处理上的失误等方面,使师生均得到自身状态的“诊断”,并作出评价。对知识和智能一般通过形成性提问,对其它方面则通过提问观察所反应出的学生心理和态度行为。 • 巩固强化:对生物学概念、原理和事实,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诱导启发提问学生,促进其知识内化,强化综合应用能力。

  14. 课堂设问的作用 • 情感激励:教学的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目的的提问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安定课堂秩序,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争取产生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相容,有力启动“我要学”的学习动机。 • 教学调控:通过设问教师及时地对教学结构、方法、内容等予以有效的调控,并顺利组织教学。学生则完善“备课”状态。 • 知能发展:指学生的综合性发展(知识结构、多种能力、心理素质)。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就是要达到学生的综合性发展目标,好的课堂设问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 素质检测:检测和体现教师的整体素质。课堂设问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

  15. 三、问题属性及心理学基础

  16. 问题属性的心理学基础 • “是什么”型: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通过外界不断强化的条件刺激,从而形成条件反射获得知识,并作出直接式应答反应。 • “为什么”型:以知识结构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人不是机械地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的被动实体,人对刺激的反应是经过一连串的心理转换活动,将新旧知识同化成有机的统一体,即在大脑中对知识进行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加工,促进对知识学习的迁移。 • “怎么办”型:其心理学基础与“为什么”型相同,但它必须建立在更高层次的心理结构。 值得注意:不同类型的问题,因形式、内容出现的时期和环境的不同,其属性有可能发生转化,而使应显示问题的价值与形式相背离。

  17. 四、课堂设问过程的构成 • 引入阶段 • 陈述阶段 • 介入阶段 • 评价阶段

  18. 五、课堂设问的原则及策略 • 1、准确性——调控课堂设问的频度。 • 设计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从学习内容的重点出发,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应避免:为问而问;一疑就问。 • 教师陈述问题要清晰准确地把问题表达出来。

  19. 课堂设问的原则及策略 • 2、整体性——调控课堂设问的难度 。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最有效的策略是运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课堂设问的整体性涉及二个问题:一是考虑问题回答对象的整体;二是考虑问题设计的整体。 • 改变学生观,利用问题的属性来发挥学生的潜能。 • 加强选择作答对象的针对性 • 问题设计的整体 • 创设问题的情境

  20. 课堂设问的原则及策略 • 3、有效性——减少无效设问的策略 • (1)摆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防止所设问问题的属性(价值)与形式相背离。 • 知识基础是教学的立足点,能力培养则是教学的着眼点,而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因此,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具备终身受益的条件。 • 实践证明,在不适当时刻或教学环节中使用“为什么”型和“怎么办”型问题,会使问题属性向低档方向迁移,造成问题属性变异、价值贬值。

  21. 课堂设问的原则及策略 • 有效性——减少无效设问的策略 • (2)适时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课堂设问要留出必要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分析、质疑。 • 留出时间思考:让更多学生参与,开拓学生思维,较好地组织语言回答。 • 分析:教师要设法了解学生的思维展开过程,因此,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回答?” • 质疑:回答问题后要让其他学生质疑和评价,哪怕是正确的答案,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22. 课堂设问的原则及策略 • 有效性——减少无效设问的策略 • (3)要善于捕获和创造设问的良机。 • 设问时机的选择:一般说教学环节的联接处,需要组织教学时;知识的交叉点或衔接处;知识线索的转折点;课堂情景变换时等等都是设问良机,其捕获和创设,决定于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中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 设问时学生心态的选择:一般说学生心理上有较强的兴奋点,呈积极心态时都是良机。教师应注意保持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23. 保持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注意点 • 防止学生心理老化:有效措施是要及时转移学生的有意注意。 • 保护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资源: • 提高课堂心理效益:课堂心理效益指学生个体或群体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所传输的信息在心理上接受、认同和共鸣的程度。其措施: • 增强知识的可接受程度、方法的适宜程度和教师的可相容度,促进学生变表层接纳为深层接纳。 • 变内信息系统(指学生内在反映)、外信息系统(指教师传播)的单独运行为协调运作。 • 变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心理合作。 • 避免干扰心理效益、伤害心理状态的行为和事件。 • 降低学生的生理疲劳:认识与利用人体生物节律。

  24. 人体三大节律周期 体力节律 情绪节律 智力节律 周 期 23天 28天 33天 高潮期 约9天 约12天 约14天 低潮期 约9天 约12天 约14天 临界期(2次) 约5天 约4天 约5天 生物节律的计算方法: 总天数(按公历出生日起算)=周岁数×365+周岁数÷4±X(周岁数以外的天数) (注:周岁数÷4的结果只保留整数;被测日超过周岁日时用+,不足时用-) 总天数÷某个节律的周期天数=商(为该节律运行的周期数)+余数(为该节律在下一个周期内已经运行的天数)

  25. 课堂设问的原则及策略 • 有效性——减少无效设问的策略 • (4)要有艺术性和富于变化 • 从提问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设问方式,其效果也不同。富于变化的设问,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挖掘出问题背后所隐含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串进行设问,既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提问和分析问题,又教会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6. 课堂设问的原则及策略 • 4、意识性——课堂设问的最佳策略 •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产生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

  27. 活动2.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策略 • 活动规则: • 每位学习者至少对两名或以上的学伴进行访问并做记录。(6分钟) • 访问的问题: 结合教学实例,你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 将访问到的内容(好的做法)到小组中交流,小组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 (6分钟) •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与分享。(10分钟)

  28.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 •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 教学形式多样化,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采取多种策略使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 把生物课堂教学延伸向社会,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拓展和延伸。

  29. 欢迎各位老师多联系 再 见

  30. 生物教材中的知识属性 • 陈述性知识:描述世界的知识。在现行生物教材中占绝大多数,并以外显的形式呈现,大多数是直接以语言文字叙述的,部分是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为其他符号和图形等信息,大多涉及的是“是什么”类型的问题。此类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教材而获得,也可以通过教师的传播,直接经内化而成为自己的知识。如: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概念、原理、特征、生理过程的叙述。

  31. 生物教材中的知识属性 • 程序性知识:处理事物和问题的知识。在生物教材中可以外显存在,也可以隐含存在。此类知识主要是动作技能方面的知识。涉及的是“怎么办”的问题。其大致都是知识重点和能力重点的知识,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往往是教学上的薄弱环节。如:实验(操作)的原理和方法;生物绘图技法;观察(实物、标本、图形、表格和表解)的方法、方式和原理;卫生保健的习惯及其道理;解剖动物、植物的一般规律的技术;各实验的条件和影响实验成败的主要因素分析等等。这些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光靠学生自己阅读、理解或教师的传播是不可能的,一定要靠学生自己的心智方面和动手方面的适当数量的实践才能实现。

  32. 生物教材中的知识属性 • 策略性知识:调控自身的知识。在现有生物教材中基本是隐形形式存在极少外显。它也涉及的是“怎么办”的问题,与程序性知识有时有一些含义上的交叉,但程序性知识解决的是主体对客体应怎么办,而策略性知识则是解决主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等怎么调控,怎么再认识(即元认知)。如: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策略;确定有关实验、实习、调查等的设计原理和方法策略;高效率地阅读教材和课外有关书籍,有效地整理知识结构的程序调控和方法策略;对教材中不同类型的内容的最佳的学习方法组合,以及提出学习目标和问题的组织策略;确定科学的解题思路、技巧和方法的策略等。

  33. 加强问题选择作答对象的针对性 • 对目前尚处于中下发展水平的学生,宜先训练回答相对复杂的“是什么”型问题、较容易的“为什么”型和“怎么办”型问题。答题要求以清理知识线索,获得知识为主,但应辅以能力、方法和心理素质的训练,使其在有付出“努力”的前提下获得成功感。 • 对目前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的学生,必须让其回答中等及中等水平以上的“为什么”型和“怎么办”型问题,或对别人问题补充、争论。要求至少是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并重,尽力以能力与心理素质提高为主,知识有网络且认识水平不低于理解层次,要让他们得到建立向高水平发展的自信心和满足感。 • 对中上和高水平的学生,必须让其回答难的复杂的探索性的高档次问题,并要求他们策略性答题。要求的侧重面在于知识结构的完善化和思维品质的提高。 • 对“不答问题”和“不提问题”的学生,应多给机会,并优先侧重于心理素质培训,再渐进到其他方面的要求。

  34. 加强问题选择作答对象的针对性 • 要防止课堂设问中二种不民主的现象:一是学生回答没有符合教师的答案,教师没有作出判断和说明理由,或是立即换人再回答,直至回答教师预期的答案;二是设问学生机会不均等。往往提问好生和爱发言的学生,很少提问后进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久而久之,必然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意识会渐渐淡化,最后成为看热闹的旁观者,而对好生有的问题又太容易,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35. 问题设计的整体 • 教师要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导入、组织教学、观察、探究、指导阅读、演示、实验、讨论、复习等)不同时间段,学生不同心理、生理状态下所提问题作一整体设计和预期设计,特别指出是复习环节的设问应有“生长点”。

  36. 创设问题的情境 • 一是问题要有矛盾性,即所提问题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相矛盾,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认知心理不平衡,进而产生解决矛盾的欲望。 • 二是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使学生产生新鲜好奇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