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 likes | 1.05k Views
第五章 酶学. 酶学研究简史. 公元前两千多年,我国已有酿酒记载。 一百余年前, Pasteur 认为发酵是酵母菌细胞生 命活动的结果。 1879 年 ,Kuhne 首次提出 Enzyme 一词。 1897 年, Buchner 兄弟用不含细胞的酵母提取液,实现了发酵。 1926 年, sumner 首次从刀豆中提纯出脲酶结晶。 1982 年, Cech 首次发现RNA也具有酶的催化活性,提出 核酶 (ribozyme) 的概念。. 酶的概念 :. 目前将生物催化剂分为为两类: 酶、核酶 酶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以蛋
E N D
酶学研究简史 • 公元前两千多年,我国已有酿酒记载。 • 一百余年前,Pasteur认为发酵是酵母菌细胞生 命活动的结果。 • 1879年 ,Kuhne首次提出 Enzyme一词。 • 1897年,Buchner兄弟用不含细胞的酵母提取液,实现了发酵。 • 1926年, sumner首次从刀豆中提纯出脲酶结晶。 • 1982年, Cech首次发现RNA也具有酶的催化活性,提出核酶(ribozyme)的概念。
酶的概念: • 目前将生物催化剂分为为两类: 酶、核酶 • 酶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以蛋 白质为主要成分的生物催化剂。
第一节 酶促反应特点及酶的分类
一、酶促反应的特点 • (一)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共同点。 • 在反应前前后没有质和量的变化; • 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化学反应: • 只能加速可逆反应的进程,而不改变平衡点。
(二)酶催化作用特性 1.高效性 • 酶的催化作用可使反应速度提高106 -1012倍。 • 例如:过氧化氢分解 • 2H2O2 2H2O + O2 • 用Fe+催化,效率为10-5mol/S,而用过氧化氢酶催化,效率为105 mol/S。 • 用-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1克结晶酶在65C条件下可催化2吨淀粉水解。
2.高度选择性 • 酶的专一性 Specificity • 又称为特异性,是指酶在催化生化反应时对底物的选择性
3.反应条件温和(对外界环境高度敏感性) • 酶促反应一般在pH 5-8 水溶液中进行,反应温度范围为20-40C。 • 高温或其它苛刻的物理或化学条件,将引起酶的失活。
4.酶活力可调节控制(可调性) • 如抑制剂调节、共价修饰调节、反馈调节、酶原激活及激素控制等。 酶的特性归纳:三高一调(四性)
二、 酶专一性的类别 定义:酶对所作用的底物具有的选择性 类型: 键专一性 相对专一性 族专一性 反应专一性 绝对专一性 酶作用的专一性 光学专一性 结构专一性 几何专一性
O 酯酶:R—C—O—R′ + H2O RCOO- +R OH + H+ ′ α-葡萄糖苷酶 +H2O + ROH CH2OH CH2OH O R O O 5 5 OH OH 1 1 OH OH OH OH OH O 脲酶:H2N—C—NH2 + H2O 相对专一性:可作用于一类或一些结构很相似的底物。 绝对专一性:只能作用于某一底物。 2NH3 + CO2
光学专一性(对有旋光性物质) 一种酶只能作用于几何异构体或生成几何异构 体中的一种,例:延胡索酸酶,只能生成反— 丁稀二酸。 当S具有旋光异构体时,酶只作用于其中的一种, 例:氨基酸氧化酶,只作用于L—氨基酸 几何专一性(对顺反异构体)
三、酶的命名 酶的命名有两种方法:系统名、惯用名。 系统名:包括所有底物的名称和反应类型。 乳酸 + NAD+ 丙酮酸 + NADH + H+ 乳酸:NAD+氧化还原酶 惯用名:只取一个较重要的底物名称和反应类型。 乳酸脱氢酶 乳酸:NAD+氧化还原酶 对于催化水解反应的酶一般在酶的名称上省去反应类型。
四、酶的分类 1961年国际酶学委员会(Enzyme Committee, EC)根据酶所催化的反应类型和机理,把酶分成6大类: 1. 氧化还原酶类:主要是催化氢的转移或电子传递的氧化还原反应。 AH2 + B(O2) A + BH2(H2O2,H2O) (1)脱氢酶类:催化直接从底物上脱氢的反应。 A +BH2(需辅酶Ⅰ或辅酶Ⅱ) AH2 +B
(2)氧化酶类 ①催化底物脱氢,氧化生成H2O2: A + H2O2(需FAD或FMN) AH2 + O2 ②催化底物脱氢,氧化生成H2O: 2A + 2H2O 2AH2 + O2 (3)过氧化物酶 ROO + H2O2 RO + H2O + O2
2. 转移酶类:催化化合物中某些基团的转移。 A +B·X A·X + B 根据X分成8个亚类:转移碳基、酮基或醛基、酰基、糖基、烃基、含氮基、含磷基和含硫基的酶。 3. 水解酶类:催化加水分解作用。 AB + H2O AOH + BH
CH3 CH3 C=O C=O COOH H HCCOOH CH2COOH HOOCCH HO—CH—COOH 4. 裂解酶类:催化一种化合物水解为几种化合物及其逆反应。 C—C键 + CO2 C—O键 + H2O
COOH COOH CH—NH2 CH CH2 HC COOH COOH A B C—N键 + NH3 5. 异构酶:催化 各种异构体之间的互变。 常见的有消旋和变旋、醛酮异构、顺反异构和变位酶类。
A + B + ATP A·B + ADP +Pi 6. 合成酶类:催化有ATP参加的合成反应。 7、核酸酶:核酸酶是唯一的非蛋白酶。它是一类特殊的RNA,能够催化RNA分子中的磷酸酯键的水解及其逆反应。
乳酸脱氢酶EC 1. 1. 1. 27 第1大类,氧化还原酶 第1亚类,氧化基团CHOH 第1亚亚类,H受体为NAD+ 该酶在亚亚类中的流水编号 五、酶的系统编号
第二节 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1926年J.B.Sumner首次从刀豆制备出脲酶结晶,证明其为蛋白质,并提出酶的本质就是蛋白质的观点。 酶是蛋白质的证据:从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看。 1982年T.Cech发现了第1个有催化活性的天然RNA——ribozyme(核酶),以后Altman和Pace等又陆续发现了真正的RNA催化剂。 核酶的发现不仅表明酶不一定都是蛋白质,还促进了有关生命起源、生物进化等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根据酶分子的性质和大小分为三类: 1.单体酶(monomeric enzyme):仅有一条具有活性部位的多肽链,属于单纯酶,全部参与水解反应。 2.寡聚酶(oligomeric enzyme):由几个或多个亚基组成,如ATP酶有10个亚基。单个亚基没有催化活性,亚基之间以非共价键结合。也有单纯酶,更多情况下是结合酶。多为糖代谢的酶。 3.多酶复合物(multienzyme system):几个酶镶嵌而成的复合物。这些酶催化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一系列顺序反应,可提高酶促反应的速度。例丙酮酸脱氢酶系,它包括三种酶和六种辅因子,催化丙酮酸迅速地进行连续几步的氧化脱羧反应。
根据酶分子的组成成分将酶分为两类 1、单纯酶 含酶蛋白(蛋白质)和辅助因子(非蛋白质)两个部分,占大多数。 结合酶(全酶)= 酶蛋白 + 辅助因子 化学组成中只有蛋白质,多为水解酶类,如RNase溶菌酶。 2、结合酶
一 酶的辅因子 辅因子的定义:酶分子中对热稳定的非蛋白部分 辅因子的类型:包括金属离子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后者 又依据与酶蛋白的结合程度不同分为:辅酶和辅基 辅酶 :与酶蛋白结合较松,用透析法可以除去的 小分子有机物。 辅因子 :与酶蛋白结合较紧,不能用透析法除去 的小分子有机物。 辅基 金属离子 :如Cu2+、Zn2+、Mn2+、Co2+ 酶的催化专一性主要决定于酶蛋白部分,辅因子通常是作为电子、原子或某些化学基团的载体。
二 酶的活性中心 必需基团:酶分子中若经化学修饰使其结构改变,则酶的 活性丧失的基团。 活性部位: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和酶催化作用 直接有关的部位。 结合中心 专一性 活性部位 催化中心 催化性质 必需基团 活性部位以外的必需基团 维持构象所必需 结构残基
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 底物 催化中心 活性中心 基团组合
必需基团 非贡献残基 非必需基团 另外: 1、酶分子中AA的残基也可分为以下四类: 接触残基 辅助残基 结构残基 2、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的鉴定内容将在酶工程中介绍
二、酶的分子结构与催化性 酶的活性中心 ——酶分子中能与底物特异的结合并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区域。
三、酶原的激活 酶原——没有活性的、酶的前体。 酶原的激活——酶原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 有活性的酶的过程。 实质——是酶活性部位形成和暴露的过程。
酶原激活的机理: 酶原 在特定条件下 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肽键断裂,水解掉一个或几个短肽 分子构象发生改变 形成或暴露出酶的活动中心
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 • 避免细胞产生的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并使酶在特定的部位和环境中发挥作用,保证体内代谢正常进行。
第三节 酶的作用机制 一 酶促反应与活化能 任何反应都 需要一定的能量,有了能量分子就能活化成活化分子 1、活化分子:能量达到或高于分子平均能量的分子(三好学生成绩高于平均)。 2、活化能(是个能障):分子由基态到活化态所需的能量。 在一个反应体系中,活化能越高,活化分子越少,反应速度越慢;否则反之(比喻跳高:跳过1.5米才得60分,很多达不到;如果要跳过1.0米获60分的话,很多达到)。
促使化学反应进行的途径: • 用加热或光照给反应体系提供能量。 • 使用催化剂降低反应活化能。 酶和一般催化剂的作用就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从而使活化分子数增多,反应速度加快。见P165图5—6
二、酶促反应的机制———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 活化能:底物分子从初态转变到活化态所需的能量。
二 中间产物学说 要点: E + S ES E +P 酶促反应改变了原反应的过程(历程)(从北京到桂林,可坐飞机,也可坐火车) S具有一定的活化能,当S和E结合成过渡肽的中间物时,要释放一部分结合能,这部分能量的释放,使得过滤态的中间物处于比E+S更低的能级,因此使整个反应的活化能降低,使反应大大加速。 S同E结合成中间复合物是一种非共价结合,依靠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等次级键来维持。 中间产物存在的证据:1.同位素32P标记底物法(磷酸化酶与葡萄糖结合);2.吸收光谱法(过氧化物酶与过氧化氢结合)。 解释了活化能降低的机理,但降低100万倍的活化能,只靠历程的改变是不行的。
三 决定酶高效性的机制 酶分子为酶的催化提供各种功能基团和形成特定的活性中心,酶与底物结合成中间产物,使分子间的催化反应转变为分子内的催化反应。
(一)邻近效应和定向效应 • 是个什么概念? • 邻近:是底物向酶的活性中心靠近,从而形成局部区域高浓度(底物浓度从10—3M→102M,相当于将底物浓度浓缩了10万倍) • 定向:S有规律地排列在活性中心周围(打饭时排队而不是一窝蜂 • 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反应速度这时最少可扩大1000倍,最高可达1000000倍。 • 邻近效应是加速反应速度的主要原因。
(二)张力与形变 • 形变:形状变化 • 张力:有变化自然就有张力(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张力形成,就使敏感的化学键断裂。
(三)共价催化 • 形成共价键,酶分子有富电子基团:丝氨酸——OH,半胱氨酸——SH,都是亲核基团,进攻底物亲电子基团,引起断裂。
(四)酸碱催化(广义酸碱) • 酶分子可释放氢质子,也可接受氢质子,而且都存在于活性中心中的催化基团和结合基团邻近,可随时借用和反应。
四 决定酶特异性的机制 • 1、锁钥学说:1894年最早提出的,是锁头和钥匙的关系,一个底物一个酶,就象一条钥匙一把锁一样。只能解释绝对专一性,不能解释相对专一性。
2、诱导契合学说: • 要点:1958年提出:酶的构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特别是酶的活性中心的构像),活性中心的构象有柔性(是可变的,什么时候变?),当S与酶结合时,底物诱导酶的活性中心的构像发生有利于与底物结合的变化(从哪些方面变?),使反应所需的催化基团和结合基团正确地排列和定向,转入有效的作用位置,这样才能使酶与底物完全吻合,结合成中间产物。 • 特点:酶和底物原有的构像并不是十分吻合,而是结合时才配对、契合,这就可解释酶既可催化一个S,也可催化一类S发生反应;既可催化正反应,也可催化逆反应,无论从那些方面来说都可解释酶的特异性。
第五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 慨念:是研究酶促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反应速度因素的一门科学。 • 通过测定酶促反应速度可以了解酶活力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