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585 Views
虛實篇大綱. 致人而不致於人 虛實篇 原文 白話 概說 致人而不致於人 無形無聲 我專敵分 策之作之形之角之 兵形象水 應用. 虛實致人而不致於人.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 ﹔ 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 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 虛實不趨不意.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 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虛實無形無聲.
E N D
虛實篇大綱 • 致人而不致於人 虛實篇 • 原文 • 白話 • 概說 • 致人而不致於人 • 無形無聲 • 我專敵分 • 策之作之形之角之 • 兵形象水 • 應用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1
虛實致人而不致於人 •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 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 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 • 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 • 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2
虛實不趨不意 •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 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 •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 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 • 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3
虛實無形無聲 • 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 進而不可御者,衝其虛也﹔ • 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 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 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4
虛實我專敵分 •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 • 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 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5
虛實備眾寡 • 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之所戰者寡矣。 • 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 • 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 • 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 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6
虛實知戰無鬥 •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 • 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 • 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 • 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 •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敗哉? • 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7
虛實策作形角 •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 • 作之而知動靜之理, •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 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 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 • 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 • 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 • 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8
虛實兵形象水 • 夫兵形象水, • 水之形,避高而趨下; • 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 水因地而制流, • 兵應敵而制勝。 •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 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 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 • 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9
虛實概說 • 致人而不致於人 • 無形無聲 • 我專敵分 • 策之作之形之角之 • 兵形象水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10
虛實承「兵勢、軍形」 • 攻守須與奇正配合 • 奇正更須與虛實配合 • 明何守法:「形篇言攻守,勢篇言奇正,善用兵者,先知攻守兩齊之法,然後知奇正,先知奇正相變之術,然後知虛實,蓋奇正自攻守而用,虛實由奇正而生,故此篇次於勢為第六」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11
致人而不致於人 • 主動 • 主動作戰,避實擊虛 • 被動 • 深藏虛實,使敵人無懈可擊,無機可乘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12
致人而不致於人 • 致人 • 依我的意思支配敵人 • 「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 不致於人 • 處處不受敵人支配,無法捕捉我主力決戰 •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13
致人而不致於人原則 • 主動 • 要支配敵人,必處處主動 • 機動 • 要不受制於敵人,必時時機動 • 改變戰場形勢相對力量的關係,決於主動與機動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14
無形無聲 • 「為敵之司命」 • 處處支配敵人,處處採取主動 • 無形無聲條件-迅速和秘密 • 「無形」是秘匿作戰部署及作戰目標 • 「無聲」是隱蔽部隊行動,使無法發現作戰路線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15
秘密原則 • 保持作戰目標及路線秘密 • 三國時,鄧艾之下陰平,行七百里,而蜀漢未曾發現 • 拿破崙之越阿爾卑斯山脈 • 漢尼拔之渡沼澤無人區域進軍羅馬 • 等,都是無形無聲的軍事行動, •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16
迅速原則 • 進攻、後退都要迅速,進退自如 • 後退非中止戰鬥,而是暫時擺脫 • 「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17
出神入化的攻防 • 「形人而我無形」 • 使敵人惑於我的佈署,不知虛實,無從攻擊 • 「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18
我專敵分 • 祕密行動後,我暗敵明;乃可以集中我兵力針對敵人弱點攻擊 • 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在一定時間和地點,以大吃小 • 「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19
集中原則的運用 • 李德哈特-「真正之集中,即有計畫分散之結果」 • 軍事集中 • 一定時間、空間內 • 決勝點置最大戰力,實行決定性打擊 • 發揮全面或局部絕對優勢功效 • 分散敵人力量 • 妨害敵人之集中與優勢 • 先以佯動,佯攻掩飾我企圖 • 不明瞭我用兵時間、地點 • 「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則我所與戰者寡矣」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20
測探虛實方式 • 「不致於人」測探虛實方式 • 策之而知得失之計 • 作之而知動靜之理 •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 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21
策之-根據情況分析判斷 • 對敵人可能採用的各種計畫、佈署、路線等,進行研判 • 西漢時,黥布反,漢高祖召薛公問之,薛公說:「黥布如出上策,山東非漢所有;出中策,勝敗未可知;出下策,陛下可以高枕而臥。」 • 東取吳,西取楚,併齊取魯,傳檄燕趙,此上策也 • 東取吳,西取楚,併韓取魏,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口,此中策也 • 東取吳,西取下蔡,身歸長沙,此下策也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22
作之-挑動、觀望 • 由敵人一動一靜中:測探敵人企圖,或激使敵人輕舉妄動 • 春秋時,晉楚戰於城濮 • 楚將子玉派使者宛春對晉文公商談和平條作 • 晉大將先軫建議扣留使者,激怒楚軍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23
形之-暴露敵兵力部署 • 避開敵埋伏死地,誘使敵人進入適於決戰生地 • 1813年,歐洲聯軍圍擊拿破崙 • 作戰方針 - 任一國不與法軍攻擊決戰 • 且戰且退,盟軍自兩翼包圍, • 法軍向前,聯軍則自後攻,法回頭反擊,聯軍則遁走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24
角之-以少測探虛實 • 吳起兵法「論將」篇 • 智將 • 令賤而勇者,將輕銳以嘗之,務於北,無務於得,觀敵之來,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為不及,其見利者佯為不知,如此將者,名為智將,勿與戰矣 • 愚將 • 若其眾歡譁,旌旗煩亂,其卒自行自止,其兵或縱或橫,其追北恐不及,見利恐不得,此為愚將,雖眾可獲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25
策作形角-行動目的 • 在明敵之虛實,「不致於人」 • 進一步攻敵之虛 • 使「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 • 「敵雖眾,可使無鬥」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26
勝之形-制勝之形 • 敵我雙方互相策、作、形、角 • 「形兵之極,至於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 • 「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 • 強調軍事佈署高度機密性 • 戰場指揮官料敵應機的變化性 • 何以置之死地而後生 •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破趙 • 「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27
以水喻兵 • 「兵形象水」是孫子論兵至高境界 • 用兵有不變的原則,而無固定的方法 • 王晢注解: • 「水有常性而無常形,只有常理而無常勢」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28
柔弱莫水莫之能勝 • 水比喻潛藏威力的事物 • 老子說「天下柔弱莫如水,而堅強者,莫之能勝」 • 軍形篇:「決積水於千仞之谿」 • 兵勢篇:「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 • 水無常形 • 「避高而趨下」「因地而制流」 • 以「勢」造就「強」,轉弱為強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29
兵形象水 • 乘其弱勢用我強勢 • 水「避高趨下」-兵「避實擊虛」 • 水「因地制流」-兵「因敵制勝」 • 唐杜牧說:「水之形因地乃有,形不在水,故無常形;兵之勢因敵乃見,勢不在我,故無常勢」 • 「勢不在我」襯托強弱 • 強與弱由比較產生 • 我「專」敵「分」,顯出強大 • 「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 • 「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孫子兵法-虛實篇 投影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