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瓜类白粉病 (Cucurbits Powdery Mildew)

瓜类白粉病 (Cucurbits Powdery Mildew). 瓜类白粉病俗称“ 白毛 ”,各种瓜类作物上均有发生,以 黄瓜,南瓜,西葫芦,苦瓜和甜瓜 受害较重,冬瓜和西瓜次之,丝瓜较抗病。 白粉病在 北方 对露地春黄瓜,温室及塑料大棚秋黄瓜常造成严重危害, 南方 则以春季和秋季黄瓜受害较重。 病害一旦发生,病情发展迅速,给黄瓜生产造成极大威胁。. 症状. 主要危害 叶片 ,亦危害 茎 和 叶柄 ,果实一般不受害 , 但降低质量。 植株从 幼苗 起即可受害,但以 中后期发病者居多 。

stas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瓜类白粉病 (Cucurbits Powdery Mildew)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瓜类白粉病(Cucurbits Powdery Mildew) 瓜类白粉病俗称“白毛”,各种瓜类作物上均有发生,以黄瓜,南瓜,西葫芦,苦瓜和甜瓜受害较重,冬瓜和西瓜次之,丝瓜较抗病。 白粉病在北方对露地春黄瓜,温室及塑料大棚秋黄瓜常造成严重危害,南方则以春季和秋季黄瓜受害较重。 病害一旦发生,病情发展迅速,给黄瓜生产造成极大威胁。

  2.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亦危害茎和叶柄,果实一般不受害,但降低质量。 植株从幼苗起即可受害,但以中后期发病者居多。 叶片受害初在叶面或叶背产生白色近圆形的白色霉斑,以叶面较多,条件适宜时白色霉斑向四周迅速蔓延而连接成片,成为边缘不整齐的大片白粉斑区,上面布满白色粉状物,此即为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此时叶片逐渐变黄萎垂,病情继续发展,病叶最后枯干,白粉状物的颜色亦逐渐变为灰白色或灰褐色。

  3. 在环境条件不利病菌生长,或在寄主衰亡的情况下,在病斑上的白色粉状物的表层或里层会产生成堆的黑色小粒点,此即病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但不是所有的地区都可出现闭囊壳。在环境条件不利病菌生长,或在寄主衰亡的情况下,在病斑上的白色粉状物的表层或里层会产生成堆的黑色小粒点,此即病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但不是所有的地区都可出现闭囊壳。

  4. 白粉菌侵染叶柄或嫩茎,症状与叶片相似,只是产生较小的白粉霉斑,白粉状物亦较少。白粉菌侵染叶柄或嫩茎,症状与叶片相似,只是产生较小的白粉霉斑,白粉状物亦较少。 白粉病菌侵染南瓜或西葫芦叶片时,在叶面上产生大量的灰白色粉状物,极似均匀地在叶表面撒上一层白粉,病叶提早衰亡,最后枯死。

  5. 病原 Erysiphe cucuribitacearum zheng&chen, Sphaerocheca cucurbitae (Jacz.) z. y zhao 在瓜类上寄生的白粉菌有两种均为子囊菌。后者较前者更为常见,它们所引起的症状没有明显的区别。 两种白粉菌的菌丝体初为白色,随老化变褐,均在寄主表皮细胞上营外寄生,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寄主的营养和水分,菌丝便不断在寄主表皮蔓延扩散。

  6. 白粉菌无性繁殖发达,分生孢子梗不分枝,短棍棒型或圆柱形,无色,有2-4 个隔膜。 分生胞子由下部向上部逐个成串着生于孢子梗上,呈念珠状,单胞,椭圆形,大小差异很大,通常葫芦科 17.8-27.9×12.2-15.2µm,后者19.5-30×12-18µm.

  7. 闭囊壳球形或扁球形,暗褐色,直径70-140µm,外表附属丝均为菌丝状,无色至暗褐色,6-26根,宽4.5-7.5µm,长为闭囊壳的1.5-3倍。两者的主要区别为前者的闭囊壳内有子囊5-13个,子囊孢子总是两个,后者(瓜类单囊壳)的子囊1个,子囊孢子 4-8个 。 在我国南部地区,有时不产生有性世代。 但在新疆,杭州,四川,北京等地的葫芦科作物上均可产生闭囊壳。 东北吉林等地田间秋季黄瓜,西葫芦,南瓜上白粉病发生极为普遍,但很难发现闭囊壳。

  8. 两种白粉菌都是严格的寄生菌,它们的寄主范围都很广,除葫芦科作物外,尚可侵染其他科的多种植物,如向日葵,车前菜,牛蒡,蒲公英和凤仙花等。两种白粉菌都是严格的寄生菌,它们的寄主范围都很广,除葫芦科作物外,尚可侵染其他科的多种植物,如向日葵,车前菜,牛蒡,蒲公英和凤仙花等。 两种菌均有明显的寄主专化性,有许多不同的变种和生理小种,非瓜类作物上同属同种的白粉菌,不一定能侵染瓜类作物。

  9. 侵染循环 在南方温暖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种黄瓜等瓜类作物,病菌可以分生孢子和菌丝在瓜类作物上反复侵染,在这些地区白粉菌很少产生闭囊壳, 在北方低温干燥地区(如华北地区),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株残体遗留在田间越冬; 而在东北一些严寒地区,如吉林,黑龙江等地的病原菌不产生闭囊壳,且冬季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能种植瓜类作物,次年田间及保护地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自何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0. 子囊孢子及分生孢子主要靠气流传播,其次是雨水。子囊孢子及分生孢子主要靠气流传播,其次是雨水。 • 条件适宜时,病害的潜育期很短,病菌在病部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大蔓延。至晚秋,在受害部位形成闭囊壳越冬。

  11. 发病条件 白粉菌的发生与流行与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而栽培管理对病害的发生也有深刻的影响。

  12. 1 环境条件湿度:白粉病菌是一类比较耐干旱的真菌。在有水滴存在的请况下,会使分生孢子吸水过多,膨压增高而使孢壁破裂,因而对其孢子的萌发反而不利。白粉菌对湿度的要求幅度较宽,虽然湿度增高更有利于其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入,但即使是空气RH降低到25%的情况下,分生孢子仍可以萌发并侵入为害。往往是在寄主受到一定干旱影响下,白粉病发病更重,原因是干旱降低了寄主表皮细胞的膨压,这对表面寄生并直接从表皮侵入的白粉菌的侵染是有利的。

  13. 温度:白粉菌的分生孢子萌发要求较高的温度,以20-25℃最适,而不能低于10 ℃或高于30 ℃。 • 白粉菌的分生孢子的抗逆力较低,寿命很短,在26 ℃左右只能存活9 小时,30 ℃以上或-1 ℃以下很快便失去生活力,只有在4 ℃时能稍稍延长一些寿命。

  14. 总之,气象条件中空气湿度大,温度较高(20-24℃),最有利于白粉菌的发生和流行。总之,气象条件中空气湿度大,温度较高(20-24℃),最有利于白粉菌的发生和流行。 温室或塑料大棚黄瓜白粉病发生较重,主要就是由于在温室或大棚内较容易得到白粉菌对温湿度的最适要求。 过于高温干旱或过多降雨都会减缓白粉病流行的速度。

  15. 2 栽培管理 • 施肥不足,管理不善,土壤缺水,灌溉不及时; • 环境荫蔽,光照不足,均易造成植株生育衰弱,而降低了对白粉菌的侵染的抵抗力。 • 而浇水过多,氮肥过量,植株徒长,田间通风不良,湿度增高,亦有利于白粉菌的发生,因此凡是窝风地,低洼地或排水不良的地块,白粉病都较重。 • 靠近温室或大棚的地块,由于初菌源较多,一般发病亦较早且较重。

  16. 3 品种 • 不同品种抗性存在一定差异,据研究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与对霜霉病的抗性是一致的,抗霜霉病的品种,一般亦兼抗白粉病,反之亦然。 • 研究还认为黄瓜对白粉病的抗性,也是以一个隐性基因为基础,且很可能与抗霜霉病的隐性基因有连锁关系。

  17. 防治 防治瓜类白粉病,应以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措施为主,结合进行药剂防治,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1 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可选用津杂1号 2 号 ;津研5 号、 6 号、 7 号;碧玉等。 2 加强栽培管理 可与矮生疏菜间作,以达到通风透光; 开好排水沟,降低田间湿度;施足基肥,勿单使用氮肥,适当配合使用磷肥,钾肥,防止脱肥早衰。

  18. 3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摘除严重感病叶片后喷药防治。 目前防治白粉病的药剂较多,可交替使用下列药剂: 15%三唑酮wp1500倍;40%福星EC8000倍,40%福镁砷600-800倍;50%代森铵水剂1000倍等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亦可用50%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500倍灌根,每株用药液250-500克,15-20天灌一次,连灌2-3次。

  19. 4 生防 初期喷农用抗菌素农抗120或农抗B-10,浓度100ppm,每隔7天喷一次,连喷2-3次,防效达90%以上。 5 物理防治 发病初期喷高脂摸或2B,浓度30-50倍,喷后在植物体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膜,可使病菌缺氧致死。隔6-7天喷一次,连喷3-4次。

  20. 6 保护地采用熏烟法 即用硫磺熏烟消毒,定植前几天,将棚密闭,每100立方米,用硫磺粉250克,锯末500克掺匀后,分别装入小塑料代分放在室内,于晚上点燃熏一夜; 此外,也可用45%百菌清烟剂(定植后),方法和用量见黄瓜霜霉病。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