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654 Views
莱姆病. 莱姆病( Lyme Disease) 亦称莱姆疏螺旋体病,是由若干种的伯氏螺旋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以原发性皮肤病灶、慢性游走性红斑、神经症状和关节炎等为临床特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首次在美国莱姆镇发现此病,因而得名. 2003 年防治 SARS 研讨会 列出的新发传染病 ﹕
E N D
莱姆病(Lyme Disease)亦称莱姆疏螺旋体病,是由若干种的伯氏螺旋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以原发性皮肤病灶、慢性游走性红斑、神经症状和关节炎等为临床特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 首次在美国莱姆镇发现此病,因而得名
2003年防治SARS研讨会 列出的新发传染病﹕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0139霍乱(血清群霍乱弧菌)﹐军团菌﹐空肠弯曲菌腹泻﹐莱姆病﹐单核细胞李司特氏菌食物中毒﹐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感染﹐人类克雅氏病﹐多种病毒性脑炎﹐肾型出血热﹐肺炎衣原体感染﹐新型肝炎﹐小隐孢子虫腹泻﹐猫抓病等。
病原学 • 伯氏螺旋体 • (Borrelia burgdorferi,博氏包柔螺旋体Bb) 属于螺旋体科,疏螺旋体属 • 形态结构 单细胞疏松盘旋的左旋螺旋体, 长10-40um,运动形式有旋转, 扭曲,抖动等。
病原学 生物学特征 • 微嗜氧,革兰氏阴性菌 • 有鞭毛,41KD的鞭毛蛋白可用于莱姆病的特异性诊断。 • 可在人体多种组织和脏器中存在,并可在皮肤、脾脏存活达2-4年 • 潮湿、低温情况下抵抗力较强,对热、干燥和一般的消毒剂较敏感。
流行病学 • 一、传染源 • 宿主动物-传染源 鼠、兔、蜥蜴、麝、狼、鸟 以及狗、牛、马等家畜。 在中国,血清学证明牛、羊、马、狗、鼠存在莱姆病的感染。 北方林区以狗为主要的宿主动物。
啮齿目的小鼠 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白足鼠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1、媒介生物传播 伯氏疏螺旋体是通过硬蜱属中的某种蜱的叮咬而感染动物和人的。 主要有肩板硬蜱、蓖麻蜱和全沟硬蜱 幼虫、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均需叮刺吸血完成。
流行病学 • 2.非媒介生物传播 • 接触传播 体液、尿 • 经血传播 • 垂直传播
三、流行特征 全球分布,20余国家 全年均可发病,6月及10月高峰 6月更显著 黑龙江、新疆、安徽、福建、 河南、云南、北京
职业分布 主要与森林有关的人员。林业工人、山林地区的居民及旅游的人们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青壮年多,林区、室外工作人员 莱姆病或无症状隐性感染 1:1 病后可重复感染
美国CDC一项报告显示:近年美国莱姆病患者急剧增加,疫情遍布美国45个州。 • 1991年,美国莱姆病患者为1万多名 • 2003年至2005年间,莱姆病患者成倍增长,达到6.4万名以上。新增患者多为5岁至14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以及55岁至64岁的中老年人
2005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研究所对我国20个省、市调查发现,我国人群莱姆病感染率约为5.33%,13个省、市、自治区有莱姆病散在发生和流行。2005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研究所对我国20个省、市调查发现,我国人群莱姆病感染率约为5.33%,13个省、市、自治区有莱姆病散在发生和流行。 • 长白山、天山、祁连山、六盘山、太行山和武夷山等,都有莱姆病疫源地。
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被蜱叮咬后约1%左右发病。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等地每年被蜱叮咬的人数达300万人以上,推算新患者每年有2—3万,约10%的新患者转为慢性,其病程大约为2—17年。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被蜱叮咬后约1%左右发病。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等地每年被蜱叮咬的人数达300万人以上,推算新患者每年有2—3万,约10%的新患者转为慢性,其病程大约为2—17年。 • 动物直接在外界生活,无保护层,与传播媒介蜱接触密切,被感染的机会更多,且很多动物本身就是莱姆病的宿主动物,所以动物的感染率和发病率估计会更高。 • 莱姆病已成为我国一种新的重要虫媒传染病
2004新疆2月26日,一名被俗称为“草爬子”的昆虫叮咬的女孩,抽取血清样本送中国CDC鉴定。结果表明为“莱姆病”,此病例在新疆属首次发现。2004新疆2月26日,一名被俗称为“草爬子”的昆虫叮咬的女孩,抽取血清样本送中国CDC鉴定。结果表明为“莱姆病”,此病例在新疆属首次发现。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 全国22个省林区莱姆病平均感染水平为5.61% • 石油探区职工平均感染率为10.7%(121/1201),患病率为6.74%(81/120) • 湖南某城郊平均感染率为10.78% • 铁路新线施工人群感染率为10.25%
发病机制 蜱 人皮肤,从原发浸润灶扩展至其周围 形成环形皮损 入血 螺旋体血症 全身中毒症状,多脏器损害 1、螺旋体直接侵犯 2、免疫反应:免疫复合物 3、细胞因子:IL-1 4、遗传因素:HLA-DR2、3、4 唾液 微血管 淋巴管
临床表现 • 潜伏期 • 3~32d,平均9d • 分为早期和晚期感染 • 早期感染包括 1期(局部性游走性红斑) 2期(播散性感染) 以及数周或数月内发生的间歇性症状 • 晚期感染 3期(持续性感染)
临床症状 • 1期(游走性红斑 erythema chronicum • migrans,ECM) 部位:身体的任何部位,好发于大腿、腹 股沟及腋下。 皮损:圆形或椭圆形皮疹,外缘鲜红边界, 中央逐渐褪色似正常肤色。直径 约5-50cm,持续数周。 伴发症状:早期流感样中毒症状
第二期(播散感染期) 1、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3主征—脑膜炎、颅神经炎、末梢神经炎 2、循环系统症状: 心音低钝、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
2期(播散性感染) • 伴发流感样症状,发热、畏寒、肌肉疼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 全身多发性红斑 • 面神经麻痹 • 神经根炎及周围神经炎
第三期(持续感染期) 关节损害是其特点 多发生在6个月内,迟者2年 膝、踝、肘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 患者可仅表现一个期,也可3期具备
3期(持续性感染) • 关节炎 • 慢性萎缩性皮炎 • 进行性脑脊髓炎,亚急性脑炎 • 眼部损害: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炎,全葡萄膜炎,玻璃体炎,视网膜炎和视神经炎
诊断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象: WBC多正常,ESR快 病原学检查: 从感染组织中检测特异性抗原或分离到螺旋体 Bb(暗视野显微镜,培养) Bb-DNA 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IgG
治疗 病原治疗: 阿莫西林,青霉素,头孢曲松 6%赫氏反应 对症治疗:
莱姆病治疗 • 单纯EM或伴有感冒症状:可口服强力霉 素或羟氨苄青霉素10-30天 • 全身性红斑:大剂量的青霉素14-21天 • 神经症状:大剂量的青霉素14-21天,脑 脊髓炎需30天,2000万单位/日
预防方法: • 1、进入林区、草地时,应穿长袖衣服和长裤,着长袜和高帮旅游鞋,最好将袖口、裤口扎紧; • 2、宜快走而勿停留,不要坐或躺在林区草地上休息,也不要把衣服放在草地上; • 3、旅游归来要立即洗澡、换衣服; • 4、在林区游玩2至4小时,应全面检查衣服和体表,若发现蜱叮咬肌体,可轻轻摇动使其自然脱落或轻轻拔出,叮咬处伤口用碘酒和酒精消毒; • 5、若发现身上有蜱叮咬的伤痕或红斑,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思考题: 1、莱姆病的病原是什么? 2、本病的传染源是什么?如何进行传播?本病流行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预防? 3、本病主要发病因素是什么? 4、本病临床表现分哪几期及各期主要表现是什么? 5、临床诊断依据是什么?确诊依据是什么?应和哪些病做鉴别? 6、本病病原治疗用哪些药物?如何选择?病原治疗应注意什么?什么情况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summary • Lyme disease is caused by Borrelia burgdorferi • Source of infection of the disease is mouse, and transmitted by tick bitting. • Clinical manifestation characteristized by skin , heart, nerves and joint damage. • Skin damage represents as erythema chronicum migr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