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561 Views
政府与 市场 --- 哈耶克 与 凯恩斯 的 百年大争论. 李杰 中央财经大学 jieli.cn@gmail.com 个人主页: cafd.cufe.edu.cn/ jiaoshi / lijie. 经济思想史架构图. http://www.docin.com/p-100329572.html. 哈耶克与凯恩斯大战. 第一回合: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0MTgwMTgw.html 第二回合: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4ODgwNzg4.html. Discussion.
E N D
政府与市场 ---哈耶克与凯恩斯 的百年大争论 李杰 中央财经大学 jieli.cn@gmail.com 个人主页:cafd.cufe.edu.cn/jiaoshi/lijie
经济思想史架构图 • http://www.docin.com/p-100329572.html
哈耶克与凯恩斯大战 • 第一回合: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0MTgwMTgw.html • 第二回合: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4ODgwNzg4.html
Discussion • Stimulus package in China, 2008 and now…
百年大辩论 • 苏格拉底(Socrates)的“无知”-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三个等级 • 大卫休谟、亚当斯密、曼德维尔的苏格兰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1750年的苏格兰,识字率75%,第一套公立教育系统) • 大萧条引发对自由主义的反思 • 凯恩斯的《通论》,及哈耶克的反击 • 70年代的滞涨,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的兴起,哈耶克,弗里德曼先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 80年代,供给学派的兴起,撒切尔夫人及里根政府的实践 • 80年代末,东欧剧变,社会主义的垮台 • 92年,哈耶克去世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是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是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 1899年5月8日生于奥地利。 1921年和1923年分别获得维也纳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和政治学博士学位。 1927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受聘为新成立的奥地利经济研究所所长。 从1929年起,讲授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塞尔及米塞斯的经济学说。 1931年,哈耶克移居英国,应聘任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并于38年入英国籍。 1941年后,他的研究方向转向社会哲学与当时风行的社会主义与社会政策。 哈耶克生平
1943年,又获得伦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1943年,又获得伦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 1950年哈耶克受聘担任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社会与道德科学教授,直至1962年。 1962年受联邦德国弗莱堡大学之聘,前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任弗莱堡大学政治经济学终身教授。 1969年退休返回奥地利,任萨尔茨堡大学聘任教授。 1974年,与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理由是由于他们在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的开创性著作,同时由于他们对经济的、社会的和制度现象的内在依赖性的精辟分析。 哈耶克生平
哈耶克:经济自由主义 • 哈耶克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可能会与孔子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的影响一样深远和无孔不入。(杨小凯)
“无知”的传承 • 苏格拉底:“我知道我不知道”! • 基督教:唯有上帝理性至上 • 康德(Kant):理性有限哲学论 • 奥地利学派:主观、分散知识论 • 哈耶克勾勒出自发秩序社会与自由主义理论大厦的哲学与知识论基石:无知。 • “无知”常与“理性”相对应,人类理性与纷繁复杂的自发秩序(spontaneous order)(道德、宗教、货币、法律、语言、市场经济)相形见绌,几乎可以渺小到忽略不计。 • 很多知识无法描述:如何骑车?婴儿说完美语法?
个人主义 • 古典自由主义是基于个人主义基础上的逻辑推演与扩展 • 两个谬误 • 将个人主义抽象成孤立的原子,与社会脱离; • 认为个人能主宰理性,能对种种复杂的社会秩序与现象作出纯智力、理性上的构建。 • 笛卡尔(Rene Descartes)式的“伪个人主义”,经由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发扬,却在打着“自由主义”旗号的同时逐渐走向了自由主义的对立面,因此,他们必须为由此而引发20世纪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大实验负责。
自发秩序 • 其一,自发秩序原理解释了市场经济中的知识运用与信息的利用问题,诸如语言、货币、道德、市场经济等自发形成的秩序无疑是无数个体知识与智慧凝结的结晶,而非出自某人理性的设计之手; • 其二,正因为自发形成的社会秩序超越了个人知识与理性,因而运用个人理性破坏社会自发秩序实乃愚蠢之举; • 其三,自发秩序实乃自由主义一以贯之的产物,为自由“保驾护航”的社会制序应皆应为自发秩序,而与此相对应的人为秩序必将侵犯人的自由。
自由 • 自由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些人对另一些人所施以的强制被降至最小可能之限度,因而自由常被定义为“独立与别人的专断意志之外”; • 自由与强制相对,根据“独立于专断之外”的定义,任何假以美名旗号的社会思潮都不能侵犯个人自由; • 自由与责任相对,而非无限制的自由,责任乃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避免对他人的强制; • 自由的核心乃是“互不侵犯原则”,在此原则下,个体可寻求最大程度的自由。 • 由此可得,自由乃是人类追求人生幸福的全部意义之所在 。
民主 • 自由是个体行为的终极意义,因而是目的;而民主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 • 民主的本质即为人民统治(民治)。具体来说,民主是一种由多数赋予制定法律权利与选择政府官吏的办法。 • 但是,民主的最终判别依据还是在于自由,即符合社会一般性规律,因为多数决策也并非是全知全能。“强制性命令的领域也应当被限制在一个确定的范围之内”。 • 我们关心的是政府的权力是否受到限制(自由)的问题,真正的民主是看它是否可以保护少数人的自由。所以保持对民主的警惕实属必要。
平等与公正 • 社会福利最大化或均贫富为社会目标? • 机会平等,而非结果平等 • 福利社会? • 哈耶克不以社会福利最大化或均贫富作为目标来分析问题,社会的终极目标就是个人的自由,国家不该把价值判断强加给人民,应该由人民自主判断。
法治 • 作为保障自由的法律,按照哈耶克的观点,应包含以下三个特征:①法律是普遍的、抽象的规律,不针对任何特定个人和对象;②法律必须是周知、确定且可预期的;③法律的属性是平等。 • 为充分保障法律的自由,哈耶克还运用超立法原理,即法后的法律来作为约束法律的最高准绳。
结论:有限政府 • 如果将①自由意味着强制的最小化,即对政府干预的避免;②自发秩序意味着政府干预的不正当性;③民主不仅是多数统治,更是强调对政府专制的制约与对少数人权利的保护,④平等与公正意味着不论是个人还是政府都应在法律下人人平等,不享有任何特权与利益;⑤自由的法律与超立法原理意味着对政府权力进行分散和制约;相联系的话,那么一套有限政府的理念也就和盘托出了。 • 因而,有限政府理念的意义不仅在于经济上的①政府失灵 与政府效率低下 ,还在于②有限政府有利于社会制序的自生自发及其扩展,更在于③有限政府理念是对个人权利的捍卫与自由的维护。
对社会主义的批判 - 0 • 直接传承与导师米塞斯对社会主义核算的批判。
对社会主义的批判 - 1 • 今天大多数对社会主义进行批评的中国人,多是从社会主义实行以后经济效率不高着眼的。 • 而哈耶克对社会主义批判的着眼点却是制度形成的机制。哈耶克认 为自由社会的制度是一种自发的过程,从没有人有意去设计整个社会制度。因此,这种制度的形成是千万人互相竞争、互相作用的结果,所以这种自发形成的制度包 含了所有人所知道的互不相同的信息。 • 而竞争过程也使人无法垄断制度设计和形成机制,因而无法利用这种垄断来损人利己。 • 而社会主义制度是世上第一个由某些思想家为社会总体设计的一种制度,它不是自发地在一个竞争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它包含的信息量受某个思想家所知信息局限,不可能是亿万人交互作用、将不同的信息综合使用的。
对社会主义的批判 - 2 • 在哈耶克看 来,自由社会中的制度都是一些游戏规 则,人们只对游戏规则是否公正做判断。 • 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却规定谁应该是胜者,什么应该是社会追求的具体目标。因此,社会主义制度总是会有一部分人将他 们的欲望强加于社会上其他人。 • 环境保护?共同富裕?机会的公平或结果的公平? • 自由社会中并没有一定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和推行资本 主义制度的规定,只有一些竞争的游戏规则,制度的自发发展是基于规则公平的共识,至于是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或其他制度获胜,是一个无人能预料的事。
对社会主义的批判 - 3 •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差别并不是计划与无计划的差别。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计划经济比社会主义中还多,例如,麦当劳的经营中就有总部对各连锁店的很多指令性计划。 • 但根本的差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计划是通过计划权利的自愿自发的买卖而形成,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计划是用政府的垄断权强制形成。
经济理性与数学方法 • 哈耶克的 思想其实与经济学界以经济理性为号召的主流学派南辕北辙。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所谓科学方法派,强调数学方法的应用,假定理性经济人的行为能用数学最大 化问题求解,理性经济人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能用一般均衡或对策论来求解。很多这个学派的著名经济学家往往热衷于用数学模型来证明“市场失灵”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市场与信息 • 市场制度的功能并不是让所有人分享所有信息;恰恰相反,市场制度会促进专业化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因而使得人们不需要知道其他专业的知识,但却能享受所有专业部门的产品。因此,市场的功能在于,当每人只知道整个社会的信息的极少一部分时,人们却能充分利用这所有部分信息的集合。 • 按这种思想,如果某个人或政府声称能获得整个社会的信息,因而看出了“市场失灵”,进而加以纠正,此人必是过分狂妄,对市场的功能毫无所知。
《通往奴役之路》 • 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普遍而持久,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许多知识分子崇尚社会主义,认“社会正义”、“收入平等”和“就业保障”为理想目标。“铲除私有制度”和“推行计划经济”被认为是为了达到理想境界而必须采取的手段。 •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1ODk1MzY0.html
《通往奴役之路》 • 哈耶克曾亲历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并目睹希特勒上台,他认定法西斯统治与社会主义者鼓吹的“舆论一致”、“全民族最高利益”、“个体服从集体”等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 兰格的“计算机社会主义”理论没有提供答案的所谓“激励问题”和“信息问题”。 • 计划官员得不到足够的“激励”去获取每一个公民对各种消费品的“评价”。 • “信息问题”:消费的效用是主观的。 • 中央计划部门是不可能替所有的人作出“生产什么”和“怎样消费”的正确决策的;
《通往奴役之路》 • 哈耶克转引墨索里尼的一段话做为第四章的题语:“是我们首先宣告,文明社会越是发达和复杂,就越要限制个人的自由”。 • 哈耶克在第七章里写道:“不论是谁,一旦掌握了全部经济活动的控制权,也就掌握了我们生存的命脉,从而就有力量决定……我们所追求的其他方面的价值以及替我们安排这些价值的优先顺序,进而让我们相信我们应当为什么样的目标而生活和奋斗。”哈耶克深信:“我们选择的自由,就一个竞争社会而言,依赖于这样的事实,若某人拒绝满足我们的愿望,我们可以转而与另一人谈判。但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垄断了我们命脉的权威,我们就只能寄希望于他的仁慈了。”哈耶克认定,在这种情形下,个人将丧失一项最宝贵的权利——自由思想的权利。
《通往奴役之路》 • 哈耶克进 一步论述说:“那推动人类思想发展的原动力,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转,并不在于每个社会成员是否有能力思考和写作,而在于每一种观点或判断是否可以被人们批 评。只要不同意见不受压制,总会有人站出来怀疑和探究那些支配着同时代人思想的观点,并以新的观点投入到辩论和宣传中,去经受考验。” • 哈耶克认为这种知识积累过程和思想发展过程是不可能被“计划”或“组织”出来的。“认为人类心灵应当有意识地控制它自己的发展,这种观点是混乱的……当我们试图控制它的时候,我们仅仅是在为它套上枷锁,并迟早会引致思维的呆滞与推理能力的衰退。”
《通往奴役之路》 • 他根本不相信一个没有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其经济会是有效率的。他认为越是现代化生产,人的教育程度越高,就越要求有个人的创造自由和思想自由,就越无法实行“舆论一致”、“统一思想”或“和谐社会”。
哈耶克曾考虑过为什么中国数千年的社会制度的延续过程中,封建社会制度的长期停滞而不能自发地走出现代资本主义这一问题,他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多少演进,而只是在同一社会制度的层面上的内卷,即不是演进式地前进,而只是在无休止地内卷、内缠、内耗和自我复制。他在《致命的自负》一书中指出中国政府强大的科层建制有效地压抑了自发社会制度的生发与扩展。哈耶克曾考虑过为什么中国数千年的社会制度的延续过程中,封建社会制度的长期停滞而不能自发地走出现代资本主义这一问题,他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多少演进,而只是在同一社会制度的层面上的内卷,即不是演进式地前进,而只是在无休止地内卷、内缠、内耗和自我复制。他在《致命的自负》一书中指出中国政府强大的科层建制有效地压抑了自发社会制度的生发与扩展。 哈耶克与中国
哈耶克与中国 • 古典自由主义的目标,“不是建立一个完美社会,而是建立一个更好和更自由的社会。它的目标,是让人们以正当的方式进行决策。其结果不会是一个没有犯罪、贫困和不平等的社会,但会是一个比古往今来绝大多数时候更少犯罪、贫困和不平等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