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k likes | 1.18k Views
中国旅游文化. —— 授课教师刘红星. 1. 开场白 — 沁园春 · 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 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毛泽东同志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E N D
中国旅游文化 ——授课教师刘红星
1.开场白—沁园春·雪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江山如此多娇, •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文化的概念 • 文化是什么?毛泽东同志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 “文化”一词在中国出现的很早,《周礼·正义》卷三曰:“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这是“文化”一词见于中国典籍的开始。到了先秦时期,才将“文”与“化”并联使用。但是,古代的“文化”一词并不具备现代意义的“文化”内涵。 • 旅游文化的定义 (一)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旅游”一词在人们的具体使用中常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别。狭义的旅游,特指旅游者的活动行为;广义的旅游,则指旅游主体、客体、媒体相互作用的社会综合现象。长期以来,人们偏重旅游的经济性研究,甚至把旅游简单地视为纯经济现象。事实上,旅游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或许比其单纯的经济影响更为深远。
苗族服饰(1) • 南山苗族姑娘溪边戏水
苗族服饰(2) • 南山苗族姑娘观望夕阳
苗族服饰(3) • 南山苗族姑娘与游客玩耍
苗族服饰(4) • 南山苗族姑娘南山放歌
苗族服饰(5) • 南山苗族姑娘吊脚楼观望游客
中国四大名山 • 庐山图片1(高山云海)庐山,又称匡山或匡庐,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传说殷周时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后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庐幻化为山,故而得名。位于九江市南36公里处,北靠长江,南傍鄱阳湖。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大部分山峰在海拔1000米以上,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云中山城牯岭镇海拔约1167米。
庐山图片2 • 庐山 (高山水帘)
庐山图片3 • 庐山 (客松与云海)
黄山图片1 • 黄山(人间仙境)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为三山五岳中三山的之一,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黄山是著名的避暑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1985年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
黄山图片2 • 黄山客松(迎接来客)
黄山图片3 • 黄山奇峰(人间瑶池)
黄山图片4 • 黄山(静观日出)
九华山图片1 • 九华山(四方朝圣)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城西南20公里处,距长江南岸贵池市约60公里。方园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为黄山支脉,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九华山图片2 • 九华山(保一方平安)
九华山图片3 • 九华山(雪中奇景)
九华山图片4 • 九华山(与天相接)
龙虎山图片1 • 龙虎山(丹霞奇景)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郊西南20公里处,原名云锦山。东汉中叶,道教创始张陵(亦称第一代天师)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龙虎山因而也成为中国道教发祥地。
龙虎山图片2 • 龙虎山(雄狮戏水)
龙虎山图片3 • 龙虎山(道教圣地)
文化性是旅游主体活动的本质属性 • 人类旅游活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旅行产生之处,主要出于商品交换的目的。随后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活动,特别是近现代的旅游活动,虽然也部分含有商业贸易的动机,但显然摆脱了经济的旨趣。 • 学术界在分析旅游者产生原因的时候,一般都要提及三个方面:可自由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可自由支配时间(disposable time)和旅游动机(tourist motivation)。
旅游客体的文化属性 • 旅游活动的产生和普及,一方面是由于人类无限的“理性冲动”,既追求自由生命表现的内力的驱使,另一方面也受到旅游客体即旅游资源(产品)的吸引和激发,旅游客体所具有的魅力调动激发了人们旅游的欲望和动机,并最终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 那么,旅游资源的魅力又从何而来、由何而生呢?旅游资源按其基本成因和属性,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旅游业的文化特性 •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产业部门之一,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的。毋庸置疑,经济形势旅游业的本质属性。但是,旅游业毕竟是一个特殊部门,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旅游者,旅游者以追求精神享受为旨趣,可以说是文化消费者或审美者。因此,旅游业的核心产品只能是文化产品,旅游经营者必须为消费者提供文化享受,如此方能从交换中实现盈利目的。正是因为旅游供求具有这样的特殊性,才决定了旅游业具有经济性的同时还具有文化特性,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同时还必须遵循文化规律。
旅游文化的定义 • 1977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合作出版了《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用“旅游文化”作为书中一章的标题,并指出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它是“在吸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 •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归纳的方法不一、理解的宽窄度不等,有人把这种文化认识上的差异概括为三种:其一,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二,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旅游三要素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单独形成或构成旅游文化;其三,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而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特征和结构 一、旅游文化的特征 (一)双重性 由于旅游活动的特殊性,旅游文化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双重性特征。第一,旅游文化是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经营文化的对立统一;第二,旅游文化是暂时性和延续性的统一;第三,旅游文化是文化求异与文化认同的统一。 (二)大众性 按照创造主体和范围的不同,文化可以分为雅文化合俗文化两类。雅文化亦即精英文化(elite culture),是属于上层阶级的文化,具有明显的人文理性精神。俗文化亦称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属于社会大众的文化,具有商品性、娱乐性和消遣性三大特征。因此,旅游文化“不是书斋文化,而是民间文化;不是高堂文化,而是庶民文化;不是雅文化,而是俗文化。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三)双向扩散性 旅游者与一般传播媒介不同,通过旅游者引起的文化扩散是双向的:一方面,旅游客源地的文化借助旅游者传入旅游接待地,进而导致接待地文化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旅游接待地的文化也会被旅游者带回客源地,影响客源地的文化。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特征和结构 二、旅游文化的结构 (一)按照现代旅游的三大基本要素分 按照现代旅游的三大基本要素,可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主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三部分。 (二)按照文化的结构模式分 依据文化的结构模式,可将旅游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层。 (三)按照旅游文化的主体和旅游交换的过程分 考虑旅游文化的两个主体和旅游交换的过程,可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经营文化。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特征和结构 三、中国历史文化与旅游 “旅游”一词,诞生在我国的南北朝。南朝诗人沈约写有《悲哉行》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这是现在所知“旅游”一词见于中国典籍的开始,比西方Tourism一词的出现还早1300多年。从“旅游”一词的来源,不难发现,中国的旅游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旅游最能集中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在中国社会组织、伦理道德、神话思维、宗教情感、哲学观念、生产活动、艺术创造以及民风民俗等等当中都有体现。 (一)哲学 中国哲学与旅游的关系,首先是一身二任的关系。中国历史上的哲学家,有许多本身就是旅游家,如孔子、庄子、朱熹、王阳明等。其次是指导关系。哲学是对万事万物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哲学在旅游上的价值,较多地体现为其对人类旅游思辨能力的深化和提高。 (二)宗教 宗教是具有多种表现形态和丰富内涵的社会性的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修养。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历史时期,宗教的内容、性质和形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形成独特、灿烂的宗教文化,其中包括哲学、文学、神学、音乐、美术、建筑以及修持制度和风尚习俗。历史上,宗教对文化发生过较大的影响,我国人民的宗教信仰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二是外来宗教进入中国后迅速本土化、地方化。
中国文学、艺术、民俗与旅游 (三)文学 旅游与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这样说,中国文学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与旅游结下了不解之缘。(1)旅游激发了文学创作,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2)旅游促成了文学门类的诞生,如旅游诗、旅游词、和旅游散文旅游楹联;(3)旅游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如中国的许多古典名著;(4)旅游成为文学的主题,游记诗、旅游散文的旅游文学样式,是中国古代旅游的主要载体。 (四)艺术 中国的传统艺术与旅游关系都十分密切。(1)旅游产生艺术作品;(2)旅游推动艺术;(3)旅游即艺术。旅游关注的是有意义的发现、超越和传播,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旅游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五)民俗 民族民俗涉及的范围很广,不同民族的居所、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工艺、家庭、村落、结盟、社会结构、岁时风俗、婚丧嫁娶、道德礼仪、禁忌习俗、口头文学、心理特征、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方方面面都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点。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 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称。 • 中国佛教圣地;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四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寺院进行了修葺。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
中国三山五岳 • 三山五岳中的三山是指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分别为蓬莱、瀛州、方丈。后来三山被引申为中国三大名山,分别是安徽黄山。江西庐山。四川峨眉山 。 • 五岳(Five Famous Mountains),又作五岳,是五大名山的总称。在我国一般指北岳恒山(位于山西)、西岳华山(位于陕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东岳泰山(位于山东)和南岳衡山(位于湖南)。有些研究认为,“五岳”一词来源于中国的五行思想与对山岳、山神的崇拜,传说盘古死后,头和四肢化为五岳。在台湾地区以及韩国等地,亦有五岳的说法。
中华十大名山 • 1 、山东泰山 2、 安徽黄山 3 、陕西华山 4、 江西庐山 5、 山西五台山 6、 四川娥眉山 7 、西藏珠穆朗玛峰 8 、台湾玉山 9、 吉林长白山 10 、福建武夷山 •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学无常师,朝无定处”后逐渐形成四大佛教名山,且各立一个菩萨的“道场”,即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江西普陀山——观音菩萨。所以选定此四山,是因为它们的自然条件好,且各有特点:五台山建佛寺最早,是在佛教传入中原的第二年,摄摩腾、竺法兰来到此处,见周围五座山峰峰顶夷平如台,而中央台怀镇小盆地冬暖夏凉,形似释迦摩尼修行圣地灵鹫峰,于是在此建寺。唐代佛教极盛时,五台山寺院多达三百六十处,今存四十三处,其中南禅寺、佛光寺等国内珍贵的唐代木构建筑遗留物。峨眉山素以“秀”著称,为动植物王国,又有“佛光”、“神灯”等自然奇观。九华山形如朵朵莲花,其许多佛寺为民居形式,保存完好的高僧肉身像极为罕见。普陀山四面环海,植被茂密,又有“潮音洞”等奇观,号称“海天佛国”。
文殊菩萨的坐像 • 文殊菩萨,即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的名字意译为“妙吉祥”;Ma?ju 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可爱,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是除观世音菩萨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萨。文殊菩萨在道教中称文殊广法天尊。
普贤菩萨坐像 • 普贤菩萨,曾译遍吉菩萨,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同文殊菩萨的智德、正德相对应,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许多日本真言宗人士认为卫护佛门的金刚萨埵是普贤菩萨化身,密教是由金刚萨埵所开创。另一说金刚萨埵为大势至菩萨或其他佛、菩萨所示现。
地藏菩萨坐像 • 地藏菩萨,或称地藏王菩萨,曾音译为“乞叉底蘗沙”。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观音菩萨坐像 • 观音菩萨,梵文 Avalokiteśvara,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苗族服饰 • 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 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苗族银饰 • 流行于黔东南和湘西苗族地区。有银冠、银珈、项圈、披肩、项链、牙签、髻簪、耳环、手镯、戒指等。项圈由小到大多达七圈为一套,重二千余克。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绕如螺旋,或偏圆,平面上錾出各种花纹图案。项圈是苗家姑娘恋爱、结婚必备之物。牙签一般由数根薄而透明的牙签和四到八条银链、小银铃组成,每条银链又由数十个直径不超过2毫米的小银环连缀而成。每个零件又编、錾、刻出各种图案,常见的有鸾凤交颈、双凤朝阳、并蒂桃等,以祝愿幸福吉祥;鲤鱼跳龙门、梅花满场等表达好愿;针筒、猴子喜桃、狮子滚绣球等则表现生活情趣;一副牙签要同时具备形美、色明、声脆、实用等优点。
苗族银项 • 苗语称“谢垛尼”。姑娘戴于颈脖的银饰品。出自民间银匠之手。将银子抽成长条做成,或抽成银丝,由多根银丝穿织图案。 •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的头饰 • 苗族男子头饰除从江县岜沙和剑河县久敢摆尾等小部分地区部分成年人蓄发挽髻于头顶外,境内绝大部分地区青年留分头,部分地区所包的头帕直径40厘米。近年来,大部分老年男子多戴上皮帽。 • 苗族儿童头饰多留头顶左、右两撮扎梳成两根小辫或扎成两把,如古代汉人之"总角"。 • 妇女头饰一般挽高髻于顶,别上银针、银簪及插上银梳、塑料梳、木梳等梳子,雷山、凯里、台江三县交界地区包白毛巾头帕,黄平一带戴缩褶帽。
传统节日 • 乐东县苗族的传统节日有:吃新节(农历六七月间稻谷成熟时)、清明节、赶秋节(立秋日)、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花山节(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七月四(孟兰节)、春节等。最隆重的是春节在春节将临之前,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酒、肉、菜欢度春节。解放后,定居的苗族,欢度春节的习俗基本上与汉族相同。在三十日晚上(即除夕夜),合家不眠,静坐等待子时到来。子时一到,屋内屋外灯光明高,放鞭炮迎春。这时,合家围坐一起,吃新米饭,表示新的一年开始。在新春日子里人们穿上新衣服 ,有部分家庭还巾春联,同时,还邀请亲友,欢宴新春。
社会习俗 • 婚礼 苗族的婚礼较为复杂,一般分为三日举行(也有三日举秆的)。第一日,新郎(苗族称“新官”)到新娘家举行婚礼这天,新郎一早换好新郎服内穿白衬衣,表示内在纯洁无瑕,中间穿本民族服装,外穿长袍。然后由五名陪郎陪伴出门上路五名陪郎中,一名是正陪郎,一名为对歌手,一名是挑夫,一名是护郎,一名是年轻姑娘,即女陪郎。上路后不管路途远近,都要等到太阳落山进方可到达女方村口,鸣枪或放鞭炮通知新娘家族,“新郎已到达,请新娘回应”。等到村中有枪或炮声回应,方能进村。否则,新郎将被村中父老乡亲视为无礼貌而受到鄙视疏远。 进村时,新郎方面派出一名代表带路新郎必须由陪郎打起黑色阳伞,一同进入村中主人家(新娘方面定为接待新郎的人家)。由主人杀鸡宰羊做菜,酒席菜不允许杀狗杀牛。菜中必须有芭蕉心,表示“芭蕉一条心”,夫妻恩爱偕老百年。 第二天早晨,吃早饭后,新郎又到岳父家,同新娘一起再拜堂,认识和熟悉岳父岳母和其他亲戚。拜堂完毕,新娘由家人背出家门,与五名陪娘、带娘(女陪娘)和媒人一同到新郎家举行婚礼。回新郎家举行婚礼的仪式与上述相同,但新娘这夜寝于洞房,新郎却去同陪郎就寝。 第三日清早,新婚夫妇与家人及其乡亲父老举杯相互道别后,上路回娘家。这一去新婚夫妇就在岳父家居住三年五载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返回男家居住。也有男子入到女家当“过世郎”一辈子的。但这种情况是女方家中没有男孩儿,必须靠新郎来继承农业。其结婚的一切费用由女方家负责。
《岳阳楼记》──范仲淹 •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翻译 •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 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 就象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庭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岳阳楼记》-作者 •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胸襟被千古传唱。《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任(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岳阳楼记》-背景 •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 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岳阳楼记》-小结 •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 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为例:雨是“淫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岳阳楼记》-特色 • 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岳阳楼风景图片欣赏 • 图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