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5

Chapter 1 Ten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Chapter 1 Ten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經濟學十項原理.  前言. Economy : 是希臘文 oikonomos 衍生而來原意為 : 家計的管理者 。 家計與經濟乍看之下不相同,其實是有許多相通之處。. 前言. 人類為何必須做決策 ? 因為人類慾望無窮而所擁有的資源有限,人類所擁有的資源無法滿足人類的慾望, 資源具有「稀少性」的問題 ,所以必須對資源作分配,而讓人類的 慾望獲得最大的滿足 。. 前言. 社會資源的管理是很重要的,因為資源是 稀少的 。

Download Presentation

Chapter 1 Ten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apter 1 Ten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經濟學十項原理

  2. 前言 • Economy :是希臘文oikonomos衍生而來原意為: 家計的管理者。 • 家計與經濟乍看之下不相同,其實是有許多相通之處。

  3. 前言 • 人類為何必須做決策?因為人類慾望無窮而所擁有的資源有限,人類所擁有的資源無法滿足人類的慾望,資源具有「稀少性」的問題,所以必須對資源作分配,而讓人類的慾望獲得最大的滿足。

  4. 前言 • 社會資源的管理是很重要的,因為資源是稀少的。 • 稀少性是指:社會只擁有有限的資源,因此無法生產所有人們想要擁有的商品與勞務。

  5. 前言 • 經濟學的定義: •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如何分配可供不同用途的有限資源,來生產商品與勞務,而讓人類的慾望獲得最大的滿足。 • 經濟學是研究一個社會如何管理它的稀少性資源。 •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做選擇的行為科學。

  6. 前言 您就時常面臨做決策,在處理經濟學問題 舉例說明: 您面臨的決策是:如何分配4小時來複習功課,能讓考試成績總分最高

  7. 前言

  8. 前言 • 雖然經濟學所探討的面向很廣泛, 但Mankiw把她歸類成為十項原理,本章概略介紹這10項原理,往後的章節常常可以看到。 • 社會是由個人所組成的,因此要研究社會全體的行為,必須先知道個人行為是如何決定的,再者探索個人之間的決策會如何相互的影響,然後再討論整體的行為。

  9. 前言 • 本章討論的主題 • 1 人如何做決策 (How people make decisions) • 2 人們如何互動 (How people interact) • 3 整體經濟是如何運作的 (How the economy as whole works)

  10. 人如何做決策 • 個人做決策時的4項原則 • 原則1: 人面臨了取捨 • 原則2: 失者得之尺 • 原則3: 理性的人在邊際上作決策思維 • 原則4: 誘因會影響人的行為

  11. 人面臨了取捨 •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想獲得我們想要的某一東西之同時,必然會因此而喪失其它的東西。 • 一個學生面臨的取捨問題: • 父母分配家庭所得所面臨的取捨問題: • 一個國家長遠發展所面臨的取捨問題:

  12. 失者得之尺 • 由於人們面臨取捨的問題,所以做決策時,必須比較各種可能行動的成本與益利。 • 有得必有失 •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一種資源有多種用途,用於一種用途,必須捨棄其他的用途,被捨棄用途之中價值最高的價值,就是該資源用於此用途之機會成本。

  13. 失者得之尺 • 舉自有住宅為例 或複習功課為例 • 一棟房子的可能用途: • 租給學生當宿舍月租收入10000元 • 租給出版社當店面月租收入 12000元 • 租給77-11開便利商店月租收入15000元 • 租給麵包店月租收入 13000元 • 自己使用月租收入0元。 • 討論機會成本

  14. 失者得之尺 • 美國許多職業運動選手有機會上大學,但多數會選擇捨棄讀大學而加入職業運動。因為,對他們而言,讀大學機會成本太高。為吸引運動明星就讀,大學通常會提供高額獎助學金。

  15. 理性的人在邊際上作決策思維 • 經濟學假設人是有理性的 • 人是有理性的是指:人會有系統、有目標的在可以選擇的機會中,選一個最能達成目標的。 • 決策時考慮的微量的變化。

  16. 理性的人在邊際上作決策思維 • 吃多少白飯,是一口一口吃,不是要就吃整碗或者都不吃。 • 喝飲料,是一口一口喝,不是要就整罐的喝或者都不喝。 • 準備考試時間的分配。 • 有理性的人在比較邊際利益與邊際成本後做決策。

  17. 理性的人在邊際上作決策思維 • 飛機起飛前的票價議價 • 飛機有200個座位,飛行一趟的成本是$100,000, 平均每載運一位旅客的成本是$500,假設沒有其他成本。 • 若機票定價 $1000,結果飛機起飛之前尚有10個空位,而在旅客大廳有10位旅客只願意付$300買機票。

  18. 理性的人在邊際上作決策思維 • 如果您是航空公司業務經理,請問此時您同意以$300出售機票搭載這些旅客嗎? • 說明邊際利益與邊際成本之概念。

  19. 理性的人在邊際上作決策思維 • 水很重要的很便宜(價格低),鑽石可有可無但卻很貴,為什麼? • 人們買一項商品所願出價錢的高低,決定於買該商品獲得邊際利益之多寡,邊際利益大(小)則願付的價格高(低)。

  20. 理性的人在邊際上作決策思維 • 買一項商品所能獲得邊際利益多寡,與該商品數量有關,數量愈多則邊際利益越小。 • 水雖然很重要,但數量相對的很多,故價格低;鑽石雖然不重要,但數量相對的很少,故價格高。 • 一個有理性的人做一件事若且唯若其邊際利益大於邊際成本。

  21. 誘因會影響人的行為 • 誘因是指驅使人們去做一件事的動力。 • 人們做決策之時,會受到成本效益改變而改變其決定。 • 例如蘋果價格上升了,消費者願買的數量減少,生產者願出售的數量會增加。 • 騎機車戴安全帽:法規訂定很久但這幾年機車騎士才戴?

  22. 誘因會影響人的行為 • 美國法律對汽車安全要求轉趨嚴格之後車禍死傷反而更嚴重? • 歐洲許多國家對汽油課稅,汽油價格高,人們想節省開銷,少用汽油,開小車,小車的市場需求增加,故歐洲隨處可見小轎車。汽油稅也使更多人利用大眾交通工具、轎車共乘、選擇居住在離上班近的地方等。

  23. 誘因會影響人的行為 • 政策的制定如果沒有注意到誘因會改變行為,政策實行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 慈濟為何不成立育幼院與養老院。 • 案例分析: 汽油價格對誘因的影響

  24. 人與人如何互動 • 一個人的決策往往會影響到他人,以下3項原則描述人與人如何互動 • 原則5: 交易可使買賣雙方都受益 • 原則6: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好方式 • 原則7: 政府有時候可以改善市場活動的結果

  25. 交易可使買賣雙方都受益 • 運動競賽有贏者必有輸者,但交易卻不是,交易是買賣雙方都可以獲益的。 • 在此舉一個簡單例子說明之(第三章會詳細說明)。

  26. 交易可使買賣雙方都受益 • 怡君與志豪的故事 • 怡君與志豪各自有8小時工作時間, • 志豪工作一小時可以生產4 公斤的菜或者1公尺的布, • 宜君工作一小時可以生產2公斤的菜或者2公尺的布。

  27. 交易可使買賣雙方都受益 • 自給自足(不交易)時,兩人各自用4小時種菜4小時織布。自給自足的情況下: • 志豪可以消費16公斤菜與4公尺布, • 宜君可以消費8公斤菜與8公尺布。

  28. 交易可使買賣雙方都受益 • 若志豪專業生產菜而宜君專業織布,且志豪以15公斤菜與宜君 換7公尺布。 • 交易使得志豪可以消費17公斤菜與7公尺布, • 宜君可以消費 15公斤菜與9公尺布。 • 交易讓兩人都獲利。 • 國與國之間的交易(國際貿易)也是可以讓兩國都獲益。

  29.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的好方式 • 發生於1980年代的前蘇聯與東歐共產國家的崩解,轉變成市場 經濟,這是半世紀以來世界上最重大的轉變。 • 共產制度之下,政府是社會資源的資配者,政府決定生產哪些商 品與勞務、生產多少數量、由誰生產、誰來消費。 • 中央規劃體制其的基本論點是:若想要促進全體經濟利益,就唯有依賴政府來組織經濟活動。

  30.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的好方式 • 市場經濟由數以百萬計的廠商與家計決定資源配置,市場供需雙方決定商品與勞務的價格與數量。 • 生產者與消費者各自以其自身利益為決策依據,但雙方在市場互動的結果,通常也是社會利益最大有的結果。

  31.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的好方式 • 經濟學之父—Adam Smith 所謂的「看不見的手」--市場價格機能,是分配社會資源的良好方式。 • 政府對市場干預往往會產生無效率例如稅、價格上限、共產制度的失敗等。

  32.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活動的結果 • 我們需要政府的理由: • 第一,市場價格機能要運作良好,有賴於政府對市場經濟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法則之執行與機制之維持。 • 第二,市場價格機能雖然強而有力,但不是萬能的,政府介入市場運作常見的兩個理由是:為了增進效率或公平。

  33.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活動的結果 • 市場價格機能常常是可以有效的分配資源,但有些情況則不能,如此,經濟學稱之為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 • 造成市場失靈的兩個常見原因是:外部性(externality)與獨佔力(market power)。

  34.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活動的結果 • 外部性可分: • 正外部性: • 負外部性: • 市場獨占力: 一家廠商或少數的廠商就可以主導市場價格者。獨占力的存在,使得市場所決定的價格與數量,背離了社會利益最大應有之價量。

  35.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活動的結果 • 在市場經濟體系之下,一個人能獲得多少的報酬,決定於人們願意為其所能生產的商品或勞務付多少代價。 • 即使市場價格機能有效的發揮功能,但也不能保證每個人都可以有足夠食物、衣著、醫療照護。政府如何干預這些不公平的現象?與每個人的政治哲學有關。

  36.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活動的結果 • 政府是否應該為促進公平而干預市場? 因為往往牽涉到主觀的價值判斷,故經濟學較少討論。 • 市場失靈發生了,政府正確的介入市場運作,可以改善之;但這並不代表政府一定要介入,政府介入往往會引生其他問題,而導致效率更差。

  37. 整體經濟是如何運作的 • 以下3個原則是有關整體經濟是如何運作的。 • 原則8: 一個國家人們的生活水準決定於她的生產力 • 原則9: 當政府發行太多的貨幣時會造成物價上漲 • 原則10: 在短期中通貨膨脹與失業有相互換抵換的關係

  38. 一國人們生活水準決定於生產力 • 在同一時間點,不同國家生活水準差異很大。 • 各國平均所得水準差異大,亦反應了各國生活水準差異極大。 • 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時間點生活水準差異亦大。 • 經濟成長之動力是勞動生產力的增加。

  39. 一國人們生活水準決定於生產力 • 生產力: 一個勞動者平均每一小時所能生產之商品與勞務之數量。 • 同時間點各國平均所得差異及同國不同時間點所得不同,其根本原因在於各國或不同時間點時生產力之不同。 • 生產力增加快,則經濟成長快速;生產力遲緩,則經濟呆滯。

  40. 一國人們生活水準決定於生產力 • 美國勞工生活水平的提升,有人將之歸功於工會的爭取,但實際上是勞動生產力的提升。 • 想要藉由政策之實施達到提升生活水準的目的,則政策本身必須有助於生產力的提升。 • 教育、技術、生產設備 等提生有助於生產力之成長。

  41. 政府發行太多貨幣會造成物價上漲 • 德國在1921年1 月,一份報紙0.3元(馬克),到了1922年11月漲至7千萬元,這是由於德國政府為了支付龐大的敗戰賠款,大量發行貨幣,結果造成了惡性通貨膨脹。 • 通貨膨脹(inflation): 一國物價全面性的持續上漲。

  42. 政府發行太多貨幣會造成物價上漲 • 美國有時通貨膨脹明顯(例如1970年代),但有時候不明顯(例如21世紀最先10年)。 • 通貨膨脹不高則問題小,若同貨膨脹高則會付出代價,所以多數國家的政府,把通貨膨脹維持在低水準當成施政目標之一。

  43. 政府發行太多貨幣會造成物價上漲 • 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 嚴重的通貨膨脹(平均每個月物價上漲超過50%) • 就經濟史觀之,惡性通貨膨脹背後都是因政府大量的印行貨幣所致。

  44. 短期通貨膨脹與失業相互換抵換 • 貨幣增加對一個國家的影響即為複雜,但在短期的效果是: • 貨幣增加則人們可花用錢增加,對商品與勞務的需求普遍增加,廠商生產增加,商品價格上升,造成通貨膨脹。 • 廠商為了生產更多產出, 會增加雇用勞動,就業增加。 • 故在短期物價上升同時失業減少 。

  45. 短期通貨膨脹與失業相互換抵換 • 通貨膨脹與失業互相抵換的關係,是分析短期的景氣波動(business cycle)的重要概念。 • 近年歐巴馬政府為了對抗世界金融海嘯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一方面減稅,另一方面增加貨幣數量,短期可以刺激需求,以降低失業,但長期確有通貨膨脹的隱憂。 • 日本近來的安倍經濟三枝箭,也有類似的隱憂。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