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1

任东晓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2009 年 2 月

计算机管理与维护. 任东晓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2009 年 2 月. 第 3 章 微型处理器( CPU ). 1. 了解 CPU 的基本分类和性能指标。 2. 理解 CPU 结构和工作原理。 3. 掌握 CPU 选购方法和故障维修。. 本章结构. 3.1 CPU 概述 3.1.1 CPU 构成 3.1.2 CPU 系列 3.2 CPU 分类(接口分类) 3.3 CPU 性能参数( 9 ) 3.4 CPU 散热 3.5 CPU 的选购 3.6 CPU 故障和维护. 3.1 CPU 概述. 3.1.1 CPU 构成

jock
Download Presentation

任东晓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2009 年 2 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计算机管理与维护 任东晓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2009年2月

  2. 第3章 微型处理器(CPU) • 1.了解CPU的基本分类和性能指标。 • 2.理解CPU结构和工作原理。 • 3.掌握CPU选购方法和故障维修。

  3. 本章结构 • 3.1 CPU概述 • 3.1.1 CPU构成 • 3.1.2 CPU系列 • 3.2 CPU分类(接口分类) • 3.3 CPU性能参数(9) • 3.4 CPU散热 • 3.5 CPU的选购 • 3.6 CPU故障和维护

  4. 3.1 CPU概述 • 3.1.1 CPU构成 • CPU是一个电子电路的集成体,被封装在塑胶或陶瓷材料中,是计算机的核心。 • (1)基板 • (2)内核 • (3)内核与基板之间的填充物 • (4)金属盖

  5. (1)基板 • A.是承载CPU内核所用的电路板; • B.负责内核芯片和外界的一切通讯; • C.起着固定CPU的作用 。 • 在基板上面有电容、电阻和决定CPU时钟频率的电路桥,在其背面或者下沿,有用于和主板连接的针脚或者卡式接口。

  6. (2)内核 • CPU内核是CPU中间凸起的一片指甲大小、由单晶硅做成的薄薄芯片,密布着数以千万计的晶体管,相互配合完成各种复杂的运算和操作。 • CPU内核翻转后封装在陶瓷电路基板上,这样可使CPU内核能够直接与散热装置接触。而CPU内核的另一面和外界电路相连。 • 为什么CPU散热至关重要? • 目前CPU内数以千万计的晶体管,都要连到外面的电路上,所有的计算都要在很小的芯片上进行,这样CPU内核会散发出大量的热,因此CPU散热至关重要。

  7. (3)内核与基板之间的填充物 • A.用来缓解散热器的压力; • B.固定芯片和电路基板。 • 为什么填充物必须保证稳定? • 由于连接着温度有较大差异的两个器件,所以必须保证十分稳定,它质量的优劣有时就直接影响着整个CPU的质量。

  8. (4)金属盖 • A.避免CPU脆弱的核心受到意外伤害B.增加了核心的散热面积 。 • CPU外形结构如下图:

  9. 3.1.2 CPU系列 • 1.Intel系列 • 2.AMD系列 • 3.中国龙芯系列 • 4.Cyrix系列

  10. 1. Intel系列 • 1971,世界上第一块4位微处理器4004 • 16位微处理器:8086,8088,80286 • 32位微处理器:80386,80486… • 1994,为了和AMD等公司的CPU从名字上区分开,为自己新类型的CPU命名为Pentium,P2,P3,P4… • 为了占领低端CPU市场,Intel还推出了低成本的Celeron(赛扬)系列CPU.

  11. Intel CPU拥有从低端到高端的全部市场产品。如下图为Intel 80386CPU和 Intel Pentium CPU。

  12. 从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基本有以下几种: • (1)Pentium 4系列 • (2) Celeron(赛扬) • (3)双核心处理器

  13. (1)Pentium 4系列 • 第一款P4处理器在2000年11月21日发布的P4 1.5GHz处理器,早期的P4处理器采用Willamette核心和Socket 423封装,具有256KB二级缓存以及400MHz前端总线。之后由于核心类型和接口类型的改变,又出现illamette核心和Socket478封装的P4产品。

  14. 而目前我们所说的“P4”一般是指采用Northwood核心、具有400MHz前端总线以及512KB二级缓存、基于Socket 478封装的P4处理器。如下图所示:

  15. Pentium 4A • 在基于Willamette核心的P4处理器推出后不久,Intel为了提升处理器性能,发布了采用Northwood核心、具有400MHz前端总线以及512KB二级缓存的新一代P4,为了便于消费者辨识,Intel在出现重叠的、基于Northwood核心的P4处理器后面增加一个大写字母“A”以示区别。 • Pentium 4B • Intel决定再次对P4A处理器进行改进,推出了其它性能相同,但前端总线为533MHz的处理器。为了与主频相同的P4 A处理器区分开来,Intel又在处理器名称后面增加了字母“B”。

  16. Pentium 4C • 2003年Intel对Northwood核心的P4处理器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升级,不仅处理器的前端总线从原来的533MHz提升到800MHz,而且改进后的P4处理器还能够支持超线程技术。此次升级彻底奠定了P4处理器在市场上的领先优势,产品型号也相应地改为P4C。 • Pentium 4E • 进入2004年,Intel发布了全新的Prescott核心,并以此推广下一代基于LGA 775封装的P4处理器。不过考虑到对现有平台的兼容,Intel推出了采用Socket478接口、基于Prescott核心的P4处理器。这些处理器具有16KB的一级数据缓存以及高达1MB的二级缓存,支持增强型超线程技术。由于Prescott P4在频率上同样与原有的P4 B、P4 C发生了重叠,所以Intel将Prescott P4命名为P4 E以示区别。

  17. Pentium 4 5XX(P4 5系列) • 针对新发布的若干款处理器,Intel制订了新的处理器命名规范,引入了“处理器号”的概念。该规范中规定,基于Prescott核心、具有800MHz前端总线、1MB二级缓存、支持超线程技术并采用LGA 775封装的P4处理器对应的处理器号为5系列(即P4 5XX)。 • P4 EE • 即就是Pentium 4 Extreme Edition(P4 XE,P4至尊版),是Intel面向玩家推出的一款高端的桌面处理器产品。早期P4 XE采用了Northwood内核,具有800MHz前端总线以及512KB二级缓存支持超优程技术。为了提高处理器的性能,Intel为P4 XE增加了容量高达2MB的三级缓存,这在Intel的桌面级处理器中史无前例。从以上规格我们不难发现,早期P4 XE实际上就是追加了三级缓存的P4 C处理器。

  18. P4 F • P4 F是Intel首次面向桌面市场发布的64位处理器产品。它基于Prescott核心,采用90nm制造工艺,具有800MHz前端总线以及容量高达1MB的二级缓存。与P4 5XX系列不同,P4 F处理器内建了Intel EMT64计算技术,同时兼容64位和32位计算。目前市场上推出的几款P4 F处理器均采用了LGA775封装。

  19. (2)Celeron(赛扬) • 自赛扬处理器问世以来,尽管处理器的内核、封装形式以及规格发生了多次改变,但是Intel始终保持了“赛扬”一种型号。 • Celeron D 3XX系列 • 赛扬D 3XX是由P4 E衍生出来的新一代赛扬处理器,它采用了Prescott核心,但取消了对超线程技术的支持,前端总线频率及二级缓存容量也分别被降低至533MHz和256KB。由于该系列处理器推出的时候Intel已经开始执行新的处理器命名规则,因此就在原有名称“Celeron”后添加字母“D”以示区别,并归入“3XX”系列(例如赛扬D 325)。赛扬D 3XX 的出现较好地衔接了低端P4与传统赛扬之间的市场空白,出色的性能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20. (3)双核心处理器 • “双核”主要是指基于X86开放架构的双核技术。在这方面,起领导地位的厂商主要有Intel和AMD两家。双核处理器就是基于单个半导体的一个处理器上拥有两个一样功能的处理器核心,即是将两个物理处理器核心整合在一个内核中,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 Pentium D和Pentium EE • 分别面向主流市场以及高端市场,采用 90nm 生产工艺,使用LGA 775 接口。其每个核心采用独立式缓存设计,处理器内部两个核心之间互相隔绝,通过处理器外部(主板北桥芯片)的仲裁器负责两个核心之间的任务分配以及缓存数据同步等协调工作,所以其数据延迟问题比较严重。Pentium D和Pentium EE的最大区别是Pentium D 不能支持超线程技术,而 Pentium EE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

  21. Core(酷睿)2 Duo和Core 2 Extreme • 与前者所采用的独立缓存松散型双核心处理器不同,2006年发布的Core 2 Duo采用的是基于共享缓存的紧密型双核心处理器,与IBM的多核心处理器类似,两个核心共享二级缓存方案。Core 2 Duo采用统一的Core微架构,LGA775封装,使用Yonah核心,支持VT虚拟化技术和EIST省电技术。两个核心共享2MB的二级缓存,采用“Smart Cache”共享缓存技术在两个核心之间作协调。在Core Duo处理器内部,两个核心通过共享资源协调器(Share Bus Router,SBR) 共享二级缓存资源;另外,SBR还具有带宽适应功能,可以对两个核心共享前端总线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改善了两个核心共享前端总线的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延迟,而且有效避免了两个核心之间的冲突。

  22. 2. AMD系列 • (1) Duron(毒龙)处理器 • (2) Athlon(速龙、雷鸟)处理器 • (3)Athlon XP CPU • (4)AMD 双核心处理器

  23. (1) Duron(毒龙)处理器 • Duron是AMD推出的低端处理器,最初的Duron采用Spitfire核心,是ThunderBird核心Athlon的简化版,它们的差异仅在于二级高速缓存和核心电压,时钟频率为600~950MHz。Duron采用Socket A结构,0.18微米的制造工艺,工作电压1.5V,支持MMX和增强型3Dnow!指令集,使用200MHz外部总线,具有更大的一级缓存128KB,较小的全速二级缓存64KB,独立的二级缓存并没有使它的性能降低,同时容量较大的一级缓存能够很好的补偿容量较小的二级缓存的不足。 • Duron可以采用PC100和PC133内存条,并且支持DDR内存规范.即便使用一般的PC100内存条,Duron的内存带宽也比Celeron高50%,如果采用PC133的将会增加100%的内存带宽,而且具有较快的总线速率和较高的3D性能,比同频的赛扬要快25%。

  24. (2) Athlon(速龙、雷鸟)处理器 • AMD的Athlon处理器性能是目前Athlon XP系列的前一代产品,如图3.5所示。0.13um制程的AMD雷鸟(Thunderbird)处理器,有超级的性能和低廉的售价。但是处理器发热量巨大的问题却一直令人“恐慌”。

  25. (3) Athlon xp cpu • 为了争夺高端处理器市场,AMD推出了新一代处理器Athlon xp cpu,以全面对抗Intel的Pentium 4处理器。Athlon Xp处理器具有强大的浮点单元设计和优秀的整数计算单元,相比之下Pentium 4无论是价格上还是性能上都没有优势可言,测试表明,Pentium 4需要多付出300~400MHZ的工作频率才可以获得与Athlon XP相当的性能。不能简单地用处理器的频率来衡量微机性能的高低,因此说“高频率不等于高性能”。所以Athlon xp cpu引入了全新的命名方式,就是以处理器的效能表现值来命名,“XP”表示“extreme Performance”(额外的高性能)。处理器的型号分别命名为1500+、1600+、1800+、2100+等。

  26. (4) AMD 双核心处理器 • AMD 推出的双核心处理器,分别是双核心的 Opteron 系列和全新的 Athlon 64 X2 系列处理器。其中,Athlon 64 X2 是用以抗衡 Pentium D 和 Pentium Extreme Edition 的桌面双核心处理器。 • Athlon 64 X2双核心处理器由AMD德国Feb 30芯片厂生产,是由Athlon 64演变而来的。具有两个Athlon 64核心,采用了独立缓存的设计,两颗核心同时拥有各自独立的缓存资源,而且通过系统请求接口(System Request Interface,SRI)使Athlon 64 X2两个核心的协作更加紧密。这样设计不但可以使CPU的资源开销变小,而且有效利用内存总线资源。 AMD 并没有采用降低主频的办法,而是在其使用 90nm 工艺生产的 Athlon 64 X2 处理器中,采用了所谓的 Dual Stress Liner 应变硅技术,与 SOI 技术配合使用,从而生产出性能更高、耗电更低的晶体管。

  27. 双核心 Athlon 64 X2 的大部分规格、功能与我们熟悉的 Athlon 64 架构没有任何区别,也就是说,新推出的 Athlon 64 X2 双核心处理器仍然支持 1GHz 规格的 HyperTransport 总线,并且内建支持双通道设置的 DDR 内存控制器。AMD 在双核心 Athlon 64 X2处理器的内部提供了一个称为SRQ (系统请求队列)的技术,在工作的时候,每一个核心都将其请求放在 SRQ 中,当获得资源之后,请求将会被送往相应的执行核心。所有的处理过程都在 CPU 核心范围之内完成,并不需要借助外部设备。 • AMD从一开始设计时就考虑到了对多核心的支持。所有组件都直接连接到CPU,消除系统架构方面的挑战和瓶颈。两个处理器核心直接连接到同一个内核上,核心之间以芯片速度通信,进一步降低了处理器之间的延迟。

  28. 从用户端的角度来看,AMD的方案能够使双核CPU的管脚、功耗等指标跟单核CPU保持一致,从单核升级到双核,不需要更换电源、芯片组、散热系统和主板,只需要刷新BIOS软件即可,这对于主板厂商、计算机厂商和最终用户的投资保护是非常有利的。客户可以利用其现有的90纳米基础设施,通过BIOS更改移植到基于双核心的系统。从用户端的角度来看,AMD的方案能够使双核CPU的管脚、功耗等指标跟单核CPU保持一致,从单核升级到双核,不需要更换电源、芯片组、散热系统和主板,只需要刷新BIOS软件即可,这对于主板厂商、计算机厂商和最终用户的投资保护是非常有利的。客户可以利用其现有的90纳米基础设施,通过BIOS更改移植到基于双核心的系统。

  29. 3.中国龙芯系列 • (1)龙芯1号处理器 • (2)龙芯2号处理器 • (3)龙芯3号处理器

  30. (1)龙芯1号处理器 • 2002年9月龙芯1号处理器面世,它是一款既兼顾通用又有嵌入式CPU特点的新一代32位处理器,拥有32位MIPS指令系统,并采用一套简单高效的动态流水线,支持乱序执行和精确中断处理。采用0.18微米 CMOS工艺制造,具有良好的低功耗特性,平均功耗0.4W,最大功耗不超过1W,主频最高可达266MHz,已用于国产龙腾服务器当中。它还可以运行大量的现有应用软件与开发工具,支持Linux、VxWork,Windows CE等操作系统。基于龙芯一号CPU的服务器,可以运行Apache Web、FTP、Email、NFS、X-Window等服务器软件,虽然不能说是全方位的兼容,至少包括和兼容种类也有相当一部分。作为第一款通用型CPU产品,龙芯1号虽然有一些问题和缺陷,但整体来看无论是在技术和应用性上来说该处理器还是具有了相当的水平,为中国自主研发的处理器产品开了一个良好的头。

  31. (2)龙芯2号处理器 • 龙芯2号在2005年4月推出,是国产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它拥用64位MIPS指令架构系统和先进的四发射超标量超流水结构,片内一级高速缓存达64KB,目前龙芯2号暂时未直接集成二级缓存,但支持片外二级高速缓存最多可达8MB。龙芯2号仍采用0.18微米CMOS标准单元工艺制造,但最高频率可达到500MHz,功耗3W--5W,远远低于国外同类芯片。龙芯2号它支持64位Linux操作系统和X-window视窗系统,运行全功能的Mozilla浏览器、多媒体播放器和一些办公套件。据了解龙芯2号的主要应用目标是Linux桌面网络终端、低端服务器、网络防火墙、路由器交换机、多媒体网络终端机、无盘工作站等。

  32. (3)龙芯3号处理器 • 龙芯3号研发将在十一五期间完成。龙芯3号是一款多核处理器,至少也是一款四核的产品,并增加专门服务于Java程序的协处理器,以提高Linux环境下Java程序的执行效率和指令缓存追踪技术等,最终将实现对内峰值每秒500-1000亿次的计算速度。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博士还表示,龙芯不但会投入到嵌入式的芯片研发,也将涉足非嵌入式的3G通信芯片的研究,以全方面的产品系列推出市场。 • 4.Cyrix系列 • Cyrix是一家比较著名的CPU制造商,但是由于其产品性能原因,无法与Intel、AMD竞争,最终在1999年被我国台湾地区的威盛(VIA)公司收购。现在市场上Cyrix系列的主流CPU是Cyrix III系列。

  33. 3.2 CPU分类 • 3.2.1 CPU接口分类 • Socket是插座和接口的意思。CPU通过接口与主板连接, 经过多年的发展,采用的接口方式有引脚式、卡式、触点式、针脚式等。而目前主流CPU接口都是针脚式接口,对应到主板上就有相应的插槽类型。CPU在插孔数、体积、形状上都有变化,不同的接口类型不能互相混用接插。

  34. 1.Socket 940 • Socket 940 是最早发布的 AMD 64 位接口标准,具有 940 根 CPU 针脚,目前采用此接口的有服务器/工作站所使用的 Opteron 以及最初的 Athlon 64 FX。随着新出的 Athlon 64 FX 改用 Socket 939 接口,所以 Socket 940 将会成为 Opteron 的专用接口。 • 2.Socket 754 • Socket 754是2003年AMD 64位桌面平台最初发布的CPU接口,具有754根CPU针脚,只支持单通道DDR内存。目前采用此接口的有面向桌面平台的Athlon 64的低端型号和Sempron的高端型号,以及面向移动平台的Athlon 64。随着AMD从2006年开始全面转向支持DDR2内存,桌面平台的Socket 754将逐渐被

  35. Socket AM2所取代,从而使AMD的桌面处理器接口走向统一,而与此同时移动平台的Socket 754也将逐渐被具有638根CPU针脚、支持双通道DDR2内存的Socket S1所取代。 • 3.Socket 939 • Socket 939是AMD公司2004年6月推出的64位桌面平台接口标准,目前采用此接口的,有高端的Athlon 64 以及Athlon 64 FX,具有939根CPU针脚,支持双通道DDR内存。Socket 939 处理器和与过去的 Socket 940 插槽不能混插,但是Socket 939 仍然使用了相同的 CPU 风扇系统模式。因此以前用于 Socket 940 和 Socket 754 的风扇,同样可以使用在 Socket 939 处理器。随着AMD开始全面转向DDRI内存,Socket 939将被Socket AM2所淘汰。

  36. 4.Socket AM2 • Socket AM2是2006年发布的64位桌面CPU的接口标准,具有940根CPU针脚,支持双通道DDR2内存。但Socket AM2与原有的Socket 940在针脚定义以及针脚排列方面都不相同,并不能互相兼容。按照AMD的规划,Socket AM2接口将逐渐取代原有的Socket 754接口和Socket 939接口,从而实现桌面平台CPU接口的统一。 • 5.Socket S1 • Socket S1是2006年发布的64位移动CPU的接口标准,具有638根CPU针脚,支持双通道DDR2内存,这是与只支持单通道DDR内存的移动平台原有的Socket 754接口的最大区别。

  37. 6.Socket F • Socket F是AMD于2006年发布的支持DDR2内存的AMD服务器/工作站CPU的接口标准,与Intel的Socket 775和Socket 771基本类似。Socket F接口CPU的底部没有传统的针脚,而代之以1207个触点,通过与对应的Socket F插槽内的1207根触针接触来传输信号。触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处理器的信号强度、提升处理器频率,同时也可以提高处理器生产的良品率、降低生产成本。Socket F接口的Opteron也是AMD首次采用LGA封装,支持ECC DDR2内存。 • 7.Socket 603 • Socket 603 的用途比较专业,应用于 Intel 方面高端的服务器/工作站平台,具有 603 根 CPU 针脚。Socket 603 接口的 CPU,可以兼容于 Socket 604 插槽。

  38. 8.Socket 604 • 与 Socket 603 相仿,Socket 604 仍然是应用于 Intel 方面高端的服务器/工作站平台,采用此接口的 CPU 是 533MHz 和 800MHz FSB 的 Xeon。Socket 604 接口的 CPU 不能兼容于 Socket 603 插槽。 • 9.Socket 771 • 是Intel 2005年底发布的双路服务器/工作站CPU的接口标准。与以前的Socket 603和Socket 604明显不同,Socket 771与桌面平台的Socket 775基本类似,Socket 771接口CPU的底部没有传统的针脚,而代之以771个触点,即并非针脚式而是触点式,通过与对应的Socket 771插槽内的771根触针接触来传输信号,和Socket F一样,触点式也有其优点。Socket 771接口的CPU全部都采用LGA封装。

  39. 10.Socket 479 • Socket 479的用途比较专业,是2003年3月发布的Intel移动平台处理器的专用接口,具有479根CPU针脚,采用此接口的有Celeron M系列(不包括Yonah核心)和Pentium M系列。 • 11.Socket 423 • Socket 423 插槽是最初 Pentium 4 处理器的标准接口,对应 CPU 针脚数为 423。Socket 423 插槽多是基于 Intel 850 芯片组主板,支持 1.3GHz~1.8GHz 的 Pentium 4 处理器。Socket 423 接口已经销声匿迹。

  40. 12.Socket 478 • 最初的Socket 478接口是早期Pentium 4系列处理器所采用的接口类型,针脚数为478针。Socket 478的Pentium 4处理器面积很小,其针脚排列极为紧密。Intel公司的Pentium 4系列和赛扬系列都采用此接口,目前这种CPU已经逐步退出市场。 • 但是,Intel于2006年初推出了一种全新的Socket 478接口,这种接口是目前Intel公司采用Core架构的处理器Core Duo和Core Solo的专用接口,与早期桌面版Pentium 4系列的Socket 478接口相比,虽然针脚数同为478根,但是其针脚定义以及电压等重要参数完全不相同,所以二者之间并不能互相兼容。

  41. 13.Socket 775 • Socket 775 又称为 Socket T,是目前应用于 Intel LGA775 封装的 CPU 所对应的接口,采用此种接口的有 LGA775 封装的 Pentium 4、Pentium 4 EE、Celeron D等CPU。与以前的Socket 478接口CPU不同,Socket 775接口CPU 的底部没有传统的针脚,而代之以 775 个触点,即并非针脚式而是触点式。通过与对应的 Socket 775 插槽内的 775 根触针接触来传输信号。随着 Socket 478 的逐渐淡出,Socket 775 是目前 Intel 桌面 CPU 的标准接口。如图3.9所示 。

  42. Socket 775 如图3.9所示 。

  43. 3.3 CPU性能参数 • 1.主频、外频和倍频 • (1)主频:CPU工作时的时钟频率,也称内频。一般来说,一个时钟周期完成的指令数是固定的,因此主频越高,CPU的速度就越快。由于各种CPU的内部结构不完全相同,所以不能完全用主频来概括CPU的性能。CPU的主频一般标记在CPU芯片上。 • (2)外频:又称外部时钟频率,是主板上系统总线的工作频率,是CPU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计算机实际运行速度不但由CPU的速度决定,而且还受到主板和内存速度的限制。由于内存速度和主板速度大大低于CPU的主频,因此为了能够与内存、主板的速度保持一致,提出倍频的概念。

  44. (3)倍频就是CPU的运行频率与系统外频之间的倍数。(3)倍频就是CPU的运行频率与系统外频之间的倍数。 • 三者的关系为:CPU的内频(实际运行频率)=外频×倍频系数。依据上面的公式,在倍频系数一定的情况下,要提高CPU的运行速度只能通过提高CPU的外频来实现。如果在外频一定的情况下,提高倍频系数也可以,但是对于锁频的CPU,却不能提高倍频系数。所谓“超频”就是通过提高外频或倍频系数来提高CPU实际运行频率。

  45. 2.前端总线速度(FSB) • 前端总线速度是指数据传输速度。由于目前的各种主板上前端总线频率与内存总线频率相同,所以也是CPU与内存之间交换数据的工作频率。 • 3.高速缓存(Cache) • 高速缓存是一种速度比主存更快的存储器,其功能是减少CPU因等待低速主存所导致的延迟而达到改进系统的性能。Cache在CPU和主存之间起缓冲作用,高速的Cache可以减少CPU等待数据传输的时间。CPU需要访问内存数据时,首先访问速度很快的Cache,当Cache中有CPU所需的数据时,CPU将不用等待直接从Cache中读取。因此,Cache技术直接关系到CPU的整体性能。当然Cache并不是越大越好,当CPUCache的大小到达一定水平后,如果不及时更新Cache算法,CPU性能将没有本质上的提高。

  46. 高速缓存一般分为一级高速缓存L1 Cache和二级高速缓存 L2 Cache。L1Cache内置于CPU且与CPU同步工作,CPU在工作时首先调用其中的数据。L2 Cache指CPU外部的高速缓存。L1Cache缓存的级别高于L2 Cache,CPU在读取数据时,如果要调用的数据不在L1Cache内,则到L2 Cache中调用。 • 4.流水线技术和超标量 • 流水线(pipeline)是 Intel首次在486芯片中开始使用的。流水线的工作方式如同工业生产上的装配流水线。在CPU中由5~6个不同功能的电路单元组成一条指令处理流水线,然后将一条X86指令分成5~6步后再由这些电路单元分别执行,这样就能实现在一个CPU时钟周期完成一条指令,因此提高了CPU的运算速度。超流水线是指某些CPU内部的流水线超过通常的5~6步以上。将流水线设计的步(级)数越多,完成一条指令的速度越快,才能适应工作主频更高的CPU。超标量是指在一个时钟周期内CPU可以执行一条以上的指令。

  47. 5.乱序执行和分枝预测 • 乱序执行是指CPU采用了允许将多条指令不按程序规定的顺序分开发送给各相应电路单元处理的技术。 分支是指程序运行时需要改变的节点。分枝有无条件分支和有条件分支,其中无条件分支只需要CPU按指令顺序执行,而条件分支则必须根据处理结果再决定程序运行方向是否改变,因此需要“分支预测”技术处理的是条件分支。 • 6.工作电压 • 工作电压指的是CPU正常工作所需的电压,与制作工艺及集成的晶体管数相关。正常工作的电压越低,功耗越低,发热越少。CPU的发展方向,也是在保证性能的基础上,不断降低正常工作所需要的电压。例如:Intel最新出品的Coppermine采用1.6V的工作电压,Athlon XP 需要1.4V。

  48. 7.内协处理器 • 含有内置协处理器的CPU,可以加快特定类型的数值计算,某些需要进行复杂计算的软件系统,如高版本的AUTO CAD就需要协处理器支持。 • 8.制造工艺 • 制造工艺虽然不会直接影响CPU的性能,但它影响到CPU的集成度和工作频率。制造工艺越精细,CPU可以达到的频率越高,集成的晶体管就可以更多。第一代奔腾 CPU的制造工艺是0.35微米,而目前Intel和AMD CPU的制造工艺达到65纳米。

  49. 9.封装方式 • 作为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CPU的性能直接影响计算机的整体性能。而CPU制造工艺最关键一步就是CPU的封装技术,采用不同封装技术的CPU,在性能上存在较大差距。只有高品质的封装技术才能生产出完美的CPU产品。CPU封装是CPU生产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封装是采用特定的材料将CPU芯片或CPU模块固化在其中以以防止空气中的杂质对芯片电路的腐蚀而造成电气性能下降保护措施。由于封装技术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到芯片自身性能的发挥和与之连接的PCB(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和制造,因此它是至关重要的。 • 目前CPU封装多是用绝缘的塑料或陶瓷材料,起着密封和提高芯片电热性能的作用。由于现在处理器芯片的内频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引脚数越来越多,封装的外形也不断在改变。

  50. 一般CPU的封装方式取决于CPU安装形式和器件集成设计。封装时主要考虑:一般CPU的封装方式取决于CPU安装形式和器件集成设计。封装时主要考虑: • (1)芯片面积与封装面积之比为提高封装效率,尽量接近1:1; • (2)引脚要尽量短以减少延迟; • (3)引脚间的距离尽量远,以保证互不干扰,提高性能; • (4)基于散热的要求,封装越薄越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