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k likes | 1.33k Views
第 19 讲 无机推断题突破技巧 一、无机推断题的特点 无机推断题具有明显的化学学科特点,是现在每年高考理综卷的必考题型,是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与化学实验及简单计算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题型。在高三复习中抓住无机推断题,不仅能进一步加深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还能培养分析推理、观察思维、获取信息及综合应用的能力。. 二、无机推断题的类型 无机推断题包括两种题型:一种为文字推断题,另一种为框图推断题。
E N D
第19讲 无机推断题突破技巧 一、无机推断题的特点 无机推断题具有明显的化学学科特点,是现在每年高考理综卷的必考题型,是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与化学实验及简单计算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题型。在高三复习中抓住无机推断题,不仅能进一步加深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还能培养分析推理、观察思维、获取信息及综合应用的能力。
二、无机推断题的类型 无机推断题包括两种题型:一种为文字推断题,另一种为框图推断题。 “无机文字推断题”属高考必考题型,其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涉及元素、化合物、物质结构,甚至包括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知识的综合考查,命题方式灵活、形式多样。 “无机框图推断题”作为一种高考的常见题型,它有明显的学科特点,不仅能考查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能考查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严密性和分析推理能力及综合应用元素化
合物知识的能力。这类题型的主要特点是:结构紧凑、文字表述少、包含信息多、综合性强、思维能力要求高。它是多年来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热点题型,具有很高的区分度和很好的选拔功能,在历年的高考试卷中重现率较高。合物知识的能力。这类题型的主要特点是:结构紧凑、文字表述少、包含信息多、综合性强、思维能力要求高。它是多年来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热点题型,具有很高的区分度和很好的选拔功能,在历年的高考试卷中重现率较高。 三、无机推断题的解题方法与思路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抓住元素、化合物的特性,挖掘解题“题眼”,并以此为突破口解题。此类试题常见的解题方法为“审→找→析(推)→验→答”五步。即:
(1)审:审清题意,题干→问题→框图,迅速浏览一遍,尽量在框图中把相关信息表示出来,明确求解要求。(1)审:审清题意,题干→问题→框图,迅速浏览一遍,尽量在框图中把相关信息表示出来,明确求解要求。 (2)找:找“题眼”,即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此步非常关键。 (3)析(推):从“题眼”出发,联系新信息及所学知识,大胆猜测,应用正、逆向思维、发散收敛思维、横向纵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初步得出结论。
(4)验:验证确认,将结果放入原题检验,完全符合条件才算正确。(4)验:验证确认,将结果放入原题检验,完全符合条件才算正确。 (5)答:按题目的要求写出答案。 即:推断题 结论 作答 审析 检验
题型一 从特征颜色和状态寻找突破口 【例1】 如下图,A、B、C、D、G是五种常见单 质,其中A、G为气体。化合物R在常温下呈液 态,F为黑色晶体,H为淡黄色粉末,图中部分 生成物已略去。
试回答下列问题: (1)H的电子式为。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3)C与T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由题意可知,A、G为常见气体单质,且它们 能相互化合生成R(液态),则R为H2O;A、G分别为 H2和O2中的一种,再结合“G+B(单质) H(淡黄 色粉末)”可推知A、B、G、H依次为H2、Na、O2、Na2O2, T为NaOH。由D(单质)分别能与G(O2)、R(H2O) 反应都可生成F(黑色晶体)可知,D为Fe,F为Fe3O4。 由C(单质)+G(O2) M,且M能与T(NaOH)反应
高温 可知,M必为酸性氧化物或两性氧化物。再结合F(Fe3O4)与C生成M(C的氧化物)的反应可知该反 应为铝热反应,故可推知C、M、N依次为Al、Al2O3、NaAlO2。 · · · · · 答案(1)Na+[ O O ]2-Na+ (2)3Fe+4H2O(g) Fe3O4+4H2 (3)2Al+2NaOH+2H2O2 NaAlO2+3H2↑ · · · · · · · · ·
具有特征颜色和状态的常见物质 1.(淡)黄(棕)色固体:Na2O2、S、FeCl3、CuCl2;黑色固体:MnO2、C、CuO、FeO、Fe3O4;紫(黑)色固体:KMnO4、I2;(紫)红色固体:Cu;绿色固体:Cu2(OH)2CO3。 2.有色气体:NO2(红棕色)、F2(浅黄绿色)、Cl2(黄绿色);无色刺激性气体:SO2、NH3、HX(X为F、Cl、Br、I);无色无味气体:H2、N2、O2、CO2、CO、CH4、NO。 3.常温下呈液态的特殊物质:Br2(非金属单质)、Hg(金属单质)、H2O、H2O2等。
4.易升华的物质:I2。 5.溶液中的有色离子:Cu2+(蓝色)、Fe2+(浅绿色)、Fe3+(黄色)、MnO [紫(红)色]。 6.Br2在水中显黄(橙)色,在有机溶剂中显橙(红)色;I2在水中显黄(褐)色,在有机溶剂中显紫(红)色。 7.有色沉淀:①白色沉淀:H2SiO3、AgCl、BaSO4(不溶于酸)、BaSO3、Mg(OH)2、Fe(OH)2、Al(OH)3、BaCO3、CaCO3、CaSO3、MgCO3等;②(浅)黄色沉淀:AgBr、AgI、S;③红褐色沉淀:Fe(OH)3;④蓝色沉淀:Cu(OH)2。
中学化学几种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部分反应的生成物已略去),其中A、a、c是单质,a为黄绿色气体,E为红褐色沉淀,请回答下列问题:中学化学几种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部分反应的生成物已略去),其中A、a、c是单质,a为黄绿色气体,E为红褐色沉淀,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指定物质的化学式:B,b。 (2)D的水溶液呈(填“酸性”、“碱性”或“中性”),将饱和的D溶液加到沸水中并继续煮沸一段时间,得到的液体。 A.是溶液 B.是胶体 C.具有丁达尔效应 D.可全部透过滤纸 (3)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电解F的水溶液:; ②C与等物质的量的Na2O2在溶液中反应:。
解析 根据颜色可确定a为Cl2,E为Fe(OH)3,则D为 FeCl3,b为NaOH,再逆推可知,C为FeCl2,A为Fe, B为FeS,电解F溶液其实是电解食盐水。 答案(1)FeS NaOH (2)酸性 BCD (3)①2Cl-+2H2O 2OH-+H2↑+Cl2↑ ②4Fe2++4Na2O2+6H2O 4Fe(OH)3↓+O2↑+8Na+ 电解
题型二 从特征反应现象寻找突破口 【例2】 有如图所示的反应(可加 热),其中A、B、C、D为中学化 学中常见的单质或化合物,请按要 求填空。 (1)若A为黑色固态单质,C为无色有刺激性气 味的气体,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A为红色金属单质,该反应在常温下剧烈 发生且产生有色气体,则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3)若A为黑色粉末,C为有色气态单质,则产生(3)若A为黑色粉末,C为有色气态单质,则产生 1 mol C时被氧化的B的物质的量为。 (4)若A为白色乳状物,且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D可作干燥剂,则该反应在工业上可用于制备。 解析(1)A为黑色固态单质,则A为碳,碳一般与强氧化性酸反应,A与B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此外还生成水,所以生成的气体C是SO2,B是浓硫酸,D是CO2。
(2)A为红色金属单质,则A是铜,反应在常温下剧烈发生且产生有色气体,所以B是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4HNO3(浓) Cu(NO3)2+2NO2↑+ 2H2O,氧化剂是硝酸,还原剂是铜,4 mol硝酸参加反应,有2 mol被还原成NO2,则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3)黑色粉末A能够与B反应得到有色气体单质,联想到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可知A是MnO2,B是浓盐酸,C是氯气,D是Mn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 4HCl(浓) MnCl2+Cl2↑+2H2O,产生1 mol氯气时被氧化的盐酸是2 mol。 △
△ (4)A为白色乳状物,且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则A是Ca(OH)2,D可作干燥剂,则该反应为工业上制备漂白粉的原理,即2Cl2+2Ca(OH)2 CaCl2+Ca(ClO)2+2H2O。 答案 (1)C+2H2SO4(浓) CO2↑+ 2SO2↑+2H2O (2)2∶1 (3)2 mol (4)漂白粉(漂粉精)
常见的特征反应现象 1.燃烧:H2+Cl2(苍白色火焰),C2H2(C6H6)+ O2(明亮火焰,大量黑烟),Al+O2(耀眼白光),Mg+O2(白色固体生成),其他焰色反应。 2.淀粉遇碘变蓝,蛋白质遇浓硝酸变黄。 3.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是NH3,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Cl2、SO2。 4.在空气中由无色变为红棕色气体的是NO。 5.Fe3+遇OH-生成红褐色沉淀,遇苯酚显紫色,遇SCN-显红色。
6.Fe2+遇OH-生成白色沉淀,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2+遇SCN-无明显变化,在通入Cl2后溶液显红色。 7.与碱反应产生气体的溶液一般含NH 。 8.受热分解、冷凝又化合成原物质的是NH4Cl。 9.遇水既生成白色沉淀,又生成气体的固体:CaC2、Al4C3、Al2S3、Mg3N2。 10.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并产生气体的物质:Al、弱酸的铵盐(碳酸铵、硫化铵)、弱酸的酸式铵盐(碳酸氢铵、硫氢化铵)。 11.燃烧能生成烟的:Na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烟、Fe或Cu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黄色烟、Mg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烟。
A、B、C、D、E、F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六种常见元素。E的单质在C2中燃烧的产物可使品红溶液褪色。F元素位于第四周期第ⅡA族,A与C可形成一种有毒的气体。D的单质是一种金属,该金属可在A与C形成的物质中,剧烈燃烧生成黑、白两种固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AC和N2是等电子体,写出AC的电子式为。 (2)A元素形成的同素异形体的晶体类型可能是(填序号)。 ①原子晶体 ②离子晶体 ③分子晶体 ④金属晶体
(3)A、B、C形成的10电子氢化物中,A、B的氢化物中沸点较低的是(写化学式);B、C的氢化物中其分子结合H+能力较强的是(写化学式),用一个离子方程式证明:。(3)A、B、C形成的10电子氢化物中,A、B的氢化物中沸点较低的是(写化学式);B、C的氢化物中其分子结合H+能力较强的是(写化学式),用一个离子方程式证明:。 (4)FA2构成的化合物属于(填“共价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F形成的碱与过量的AC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EC2气体通入BaCl2和HNO3的混合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和无色气体,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由此可知EC2和无色气体的还原性较强的是(写化学式) 。
解析SO2可使品红褪色,可知E为硫,C为氧。由F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F为钙。有毒气体推解析SO2可使品红褪色,可知E为硫,C为氧。由F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F为钙。有毒气体推 测为NO或CO,金属单质可在A与C形成的物质中燃烧生成黑、白两种固体,可知D为镁元素,A为C元素,B为N元素。六种元素皆已确定,则题目可解。 (1)迁徙N≡N的知识;(2)联想金刚石、C60等物质;(3)氢化物为CH4、NH3、H2O,NH3易与H+结合;(4)化合物为CaC2,过量的CO2与Ca(OH)2反应生成酸式盐Ca(HCO3)2;(5)SO2以还原性为主,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中的还原性比较,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 答案(1) C O (2)①③ (3)CH4 NH3 NH3+H3O+ NH +H2O (4)离子化合物 2CO2+Ca(OH)2 Ca(HCO3)2 (5)3SO2+3Ba2++ 2H2O+2NO 3BaSO4↓+2NO↑+4H+ SO2 · · · · · · · · · ·
题型三 从特征微粒结构寻找突破口 【例3】 甲、乙、丙、丁为前三周期元素形成的微 粒,它们的电子总数相等。已知甲、乙、丙为双 原子分子或负二价双原子阴离子,丁为原子。 (1)丙与钙离子组成的离子化合物跟水反应产生 一种可燃性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乙在高温时是一种还原剂,请用化学方程式 表示它在工业上的一种重要用途:。 (3)在一定条件下,甲与O2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是。 (4)丁的元素符号是,它的原子结构 示意图为。 (5)丁的氧化物的晶体结构与的晶体 结构相似。
解析本题以C 为突破口考查了N2、CO、Si的有关 知识,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对元素 化合物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由“甲、乙、丙为双原 子分子或负二价双原子阴离子”和“丙与钙离子组成的 离子化合物跟水反应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知丙为C 且电子数为14,可燃性气体为C2H2,再由甲、乙、 丙、丁电子数相等且“丁为原子”知丁为Si;由“乙在 高温下是一种还原剂”和双原子分子知,乙为CO,则 甲为N2。 答案(1)CaC2+2H2O C2H2↑+Ca(OH)2 (2)Fe2O3+3CO 2Fe+3CO2 (3)N2+O2 2NO (4)Si (5)金刚石(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高温 放电
常见的具有特征结构的微粒 微粒结构特征常是解无机推断题的突破口,要 求掌握常见的10电子、18电子结构的特点,还要熟知一些特殊微粒的结构特点。例如CaC2中的C 、Na2O2中的O 等。 1.常见的10电子微粒 (1)分子:Ne、HF、H2O、NH3、CH4等。 (2)阳离子:Na+、Mg2+、Al3+、NH 、H3O+等。 (3)阴离子:N3-、O2-、F-、OH-、NH 等。
2.常见的18电子微粒 (1)分子:Ar、HCl、H2S、PH3、SiH4、F2、 H2O2、C2H6、CH3OH等。 (2)阳离子:K+、Ca2+等。 (3)阴离子:P3-、S2-、HS-、Cl-、O 等。 已知A、B、C、D四种不同的粒子,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关系:
(1)如果A、B、C、D均是10电子的粒子,则C的结构式为;D的电子式为。(1)如果A、B、C、D均是10电子的粒子,则C的结构式为;D的电子式为。 (2)如果A为一种金属阳离子,且A、B、D均为10电子粒子,C为40电子粒子。试写出:
△ A与B在溶液中反应生成C和D的离子方程式: ; C与H+反应生成A的离子方程式:。 解析10e-微粒有多种,如:F-、NH3、H2O、OH-、NH 、Na+、H3O+等,能与H+结合的有NH3、OH-、H2O、F-等, 彼此间相互反应的有OH-与NH ,NH3与H3O+,F-与H3O+ 等。依题意,若A为NH,B则为OH-,C和D分别为NH3 和H2O,其反应方程式为NH3+H+ NH ,OH-+H+ H2O,NH +OH- H2O+NH3↑。若A为金属离子,C为40电子微粒,可推知,A为Al3+,C为Al(OH)3, B为H2O,D为H3O+。
答案(1) (2)Al3++6H2O Al(OH)3+3H3O+ Al(OH)3+3H+ Al3++3H2O 题型四 从特征反应寻找突破口 【例4】 已知A、B、C、D、E均是由短周期元素组 成的化合物,且均含有同一种元素,X无论是盐 酸还是NaOH溶液,均能进行下述转化: 又知C的相对分子质量比D小16。
(1)当X为盐酸时,E为,A中阴离子为。 (2)当X为NaOH时,A与X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解析仔细分析,本题“题眼”有三:(1)A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2)C的相对分子质量比D小16且含有相同元素;(3)B与Y连续反应两次得D。 对(1)发散:能与酸、碱反应的物质 弱酸铵盐如(NH4)2CO3、NH4HSO3、NH4HCO3、(NH4)2SO3、NH4HS、(NH4)2S等;
O2 O2 O2 O2 O2 O2 O2 O2 O2 O2 Cl2 Cl2 H2O H2O H2O H2O H2O 对(2)发散:两物质元素组成相同但分子量相差16的物质,考虑O的原子量是16,可有这些物质Na2O与Na2O2;CO与CO2;NO与NO2;SO2与SO3;O2与O3;H2O与H2O2;Na2SO3与Na2SO4;NaHSO3与NaHSO4;NaNO2与NaNO3;HCHO与HCOOH;HCOOH与H2CO3等。 对(3)发散:经氧化反应能发生两次转化的有 C CO CO2 H2CO3 H2S(S、FeS2) SO2 SO3 H2SO4 N2(NH3) NO NO2 HNO3 P PCl3 PCl5 H3PO4 Na Na2O Na2O2 NaOH RCH2OH RCHO RCOOH
OH- OH- OH- OH- △ H+ H+ 经复分解反应能发生两次转化的有 CO2 HCO CO Al3+ Al(OH)3 AlO CO HCO CO2 …… 显然,A是NH4HS。充分挖掘“题眼”的含义,能促进自己把知识学活,把思维打开。 答案(1)H2SO4 HS- (2)NH +HS-+2OH- S2-+NH3↑+2H2O
考题中常出现的特征反应 1.既能与强酸溶液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的物质: (1)金属单质:Al。 (2)两性物质:两性氧化物如Al2O3,两性氢氧化物如Al(OH)3。 (3)弱酸弱碱盐:如(NH4)2CO3、CH3COONH4等。 (4)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Ca(HCO3)2、NaHSO3等。
2.固体加热后不留残渣的物质:I2、NH4Cl、(NH4)2CO3、NH4HCO3、NH4HSO3、(NH4)2SO3。 3.常温下与水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Na、K、Na2O2。 4.能与NaOH溶液作用产生H2的金属有Al,非金属有Si。 5.与强碱溶液反应产生气体的溶液一般含NH 。 6.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溶液中可能含:CO 、HCO 、SO 、HSO (S2-、HS-)等。
MnO2 MnO2 高温 △ △ 7.有MnO2参与的化学反应: (1)2H2O2 2H2O+O2↑ (2)2KClO3 2KCl+3O2↑ (3)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8.置换反应的类型 (1)金属 金属 如Zn+Cu2+ Zn2++Cu,2Al+Fe2O3 Al2O3+2Fe (2)金属 非金属
高温 高温 高温 如Zn+2H+ Zn2++H2↑,2Na+2H2O 2NaOH+H2↑,3Fe+4H2O(g) Fe3O4+4H2 (3)非金属 非金属 ①固态非金属 固态非金属 如2C+SiO2 Si+2CO↑ ②固态非金属 气态非金属 如C+H2O(g) CO+H2 ③气态非金属 固态非金属 如Cl2+2KI 2KCl+I2,Cl2+H2S 2HCl+S↓
高温 △ ④气态非金属 液态非金属 如Cl2+2HBr 2HCl+Br2 (4)非金属 金属 如C+2CuO 2Cu+CO2↑,3H2+Fe2O3 2Fe+3H2O 9.一些特殊的反应类型 (1)化合物+单质 化合物+化合物 如Cl2+H2O、NH3+O2、CH4+O2 (2)化合物+化合物 化合物+单质 如Na2O2+CO2、Na2O2+H2O
O2 O2 一定条件下 一定条件下 O2 O2 O2 O2 O2 O2 O2 O2 (3)化合物+单质 化合物 如Na2SO3+O2、FeCl3+Fe、FeCl2+Cl2、CO+ O2、Na2O+O2 10.分步氧化的几种情况 在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分步氧化如下: A B C (1)S SO2 SO3 (2)NH3 NO NO2 (3)N2 NO NO2 (4)C CO CO2
Cl2 Cl2 Cl2 HCl H+ H+ H+ H+ O2 O2 OH- OH- (5)Na Na2O Na2O2 11.连续反应的几种情况 (1)Fe FeCl2 FeCl3 (2)CO HCO CO2 (3)P PCl3 PCl5 (4)Al3+ Al(OH)3 AlO (5)AlO Al(OH)3 Al3+ 12.与工业生产有关的反应 (1)工业制漂白粉: 2Cl2+2Ca(OH)2 CaCl2+Ca(ClO)2+2H2O
电解 电解 电解 高温、高压 催化剂 催化剂 △ 冰晶石 高温 高温 (2)工业合成氨:N2+3H2 2NH3 (3)氨的催化氧化:4NH3+5O2 4NO+ 6H2O (4)电解饱和食盐水: 2NaCl+2H2O 2NaOH+H2↑+Cl2↑ (5)电解制镁、铝: MgCl2 Mg+Cl2↑;2Al2O3 4Al+ 3O2↑ (6)工业制粗硅:SiO2+2C Si+2CO↑ (7)煅烧石灰石:CaCO3 CaO+CO2↑
A、G分别为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两极产生的气体,E为单质,D溶液呈黄色,A~G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部分产物已略去)。请仔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F。 (2)反应C+A D的离子方程式为。 (3)B A的转化中,若有1 mol MnO2参加反应,则被氧化的B的物质的量为,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4)图中所有物质中,氧化性最强的是(填化学式),该物质除作氧化剂外的另一种用途是 。
解析由电解饱和食盐水装置可知,A为Cl2,G为 H2;由D溶液呈黄色可推知,E为Fe,D为FeCl3;同 理可推知,C为FeCl2,B为HCl(浓)。 答案(1)Cl2 Fe2O3 (2)2Fe2++Cl2 2Fe3++2Cl- (3)2 mol 2 mol (4)MnO2作催化剂
题型五 从反应的特征条件突破 【例5】 图中A、B、C、E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四种气体,其余均为固体。 试根据以上框图回答问题: (1)物质X为,Y为(填化学式)。 (2)D的水溶液电解生成A、B的化学方程式为 。 (3)F D+E的化学方程式为。
电解 强热 解析从特征条件上切入,由F与浓硫酸加热可得D,并放出气体E,可推知:D为硫酸盐,E可能为HCl。再由硫酸盐溶液电解可得A、B两种气体,可推知:A、 B必为H2和O2,且此种硫酸盐也必为活泼金属的硫酸盐。由气体A是由X、Y在加热条件下得到的,可推知:A 为O2,B为H2。由此可知:X为KClO3,Y为MnO2,G为MnO2与KCl的混合物,C为Cl2,E为HCl,F为KCl。 答案 (1)KClO3 MnO2 (2)2H2O 2H2↑+O2↑ (3)2KCl+H2SO4(浓) K2SO4+2HCl↑
Mno2 Mno2 放电 光照 光照 光照 △ V2O5 △ 中学化学中涉及到的特征反应条件 1.放电 N2+O2 2NO 2.光照 (1)H2+Cl2 2HCl (2)2HClO 2HCl+O2↑ (3)4HNO3 4NO2↑+O2↑+2H2O 3.催化剂 (1)2H2O2 2H2O+O2↑ (2)2KClO3 2KCl+3O2↑ (3)2SO2+O2 2SO3
Cu 电解 电解 电解 电解 △ 高温、高压 催化剂 高温 (4)N2+3H2 2NH3 (5)2CH3CH2OH+O2 2CH3CHO+2H2O 4.电解 (1)2H2O 2H2↑+O2↑ (2)2Al2O3(熔融) 4Al+3O2↑ (3)2NaCl+2H2O 2NaOH+Cl2↑+H2↑ (4)2CuSO4+2H2O 2Cu+2H2SO4+O2↑ 5.高温 (1)铝热反应 Al+金属氧化物 金属+Al2O3
Pt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2)3Fe+4H2O(g) Fe3O4+4H2 (3)C+H2O(g) CO+H2 (4)4NH3+5O2 4NO+6H2O (5)Na2CO3+SiO2 Na2SiO3+CO2↑ 下图中A~I分别代表有关反应中的一种物质,其中A为酸式盐,请回答下列问题:
(1)A、F的化学式分别为、 。 (2)I的电子式为。 (3)E的水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4)写出反应B+Na2O2 D+E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框图中有两条重要信息:一是B经浓H2SO4干 燥后可与过氧化钠反应,可以推知B可能为二氧化碳; 二是A为酸式盐,加热后固体完全消失得到混合气体, 可以推知A为弱酸酸式铵盐,则C为NH3,C与D能发生 催化反应,故D为O2,E为Na2CO3。其余物质依次为 A:NH4HCO3,F:NO,I:H2O,G:NO2。H:HNO3。 答案 (1)NH4HCO3 NO (2)H O H (3)c (Na+)>c(CO )>c(OH-)>c(HCO )>c(H+) (4)2CO2+2Na2O2 2Na2CO3+O2 · · · · · · · ·